书城经济货币的逻辑
21189900000005

第5章 实物货币应运而生,先“进化”后“变异”(3)

明清输入中国的外国白银,多为银币形式,林林总总有数十种之多。其中主要的外国银元有“本洋”(西班牙银币,有双柱、卡罗斯三世、卡罗斯四世、费迪南七世等版别)“马剑”(荷兰所铸,因币面所铸为骑士策马执剑图,故名)“鹰洋”(俗称英洋,墨西哥所铸,币面为一苍鹰,嘴叼一条挣扎扭曲的长蛇,昂然站立于仙人掌之上。)“龙洋”(日本铸币,亦名龙番,背面刻有蟠龙纹而得名)。这些标准统一、制作精美、大小适中的外国白银铸币进入中国,就受到民间喜爱而快速流通,较之传统流通的元宝和碎银,产生了“良币逐劣币”的效应。

墨西哥鹰洋

晚清货币流通极为混乱。1904年出版的《中国新圜法案诠解》曾记载道:“查中国各通商虽兴用银元,然用者式样不等。如上海、天津通用鹰洋,满洲则有俄国卢布货币之处,广州、汉口及他省有用本省总督所铸之银币,此外尚有别式银货流行各处。内地乡间用银亦罕见,大抵交易以铜币为主。查中国币制,现在以分两为准度。惟所谓分两者,各处之平色不等,故各地银两之价值,亦参差不齐。查上海、天津、北京色皆不一。”

道光以后,引进了制币机械设备,开始自铸地方银元。光绪十五年广东试铸“光绪元宝”大龙图案的机制银元以后,有了自己的国家级银币,中国的银币单位开始了从“两”向“元”的过渡。所铸的银钱,形制样式均仿自外国银元。

清宣统二年(1910年)颁行《币制条例》,正式采用银本位制,以“元”为货币单位,重量为库平七钱二分,成色90%,正名为“大清银币”。但市面上各种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

大清银币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国币条例》,正式规定重量七钱二分、成色89%的银元为中国的货币单位,但各色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随后政府大量收购旧币,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币,在全国通用,逐渐取代了清朝政府的“大清银币”“光绪元宝”等银币,这便是中国历史上发行量最大、流通最广、存世量最多的10余种“袁大头”机制银币(分别产于民国三年、八年、九年、十年等)。1933年3月8日,国民政府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位币定名为“元”,总重26.6971克,比例为银八八、铜一二,即含纯银23.493448克。银本位币每元重量及成色与法定重量、成色相比之下公差不得过0.3%,并规定一切公私交易均用银本位币。同年4月,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发行全国统一的银币——“孙中山头像”银元。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宣布废止银本位制,改行相当于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信用法定纸币——法币政策。

民国银币

至此,中国货币领域正式转进纸币阶段,金属货币仅做辅币之用。

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统治区实行金圆券,旋即失败。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之际,旧日银元、铜币一度卷土重来,回归流通领域,顶替形同废纸的金圆券,直至政权更迭,重开新猷。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人民币登临历史舞台,除西藏地区因特殊原因曾短期使用银元外,各种银元均由中国人民银行按一定比价收兑,禁止流通。

“野蛮”的胜利,进进退退的西方货币

在西方的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提及,战士的甲胄、胜利者的奖品都是用牛来标价的。其第七卷有在港口进行实物交换的记载:“从兰诺斯岛来了一大批载着酒的船队……其他的希腊人急忙前去购买,有的用黄铜,有的用发光的铁,有的用兽皮、牲畜或奴隶。”在同一史诗里,详细记述了英雄阿基勒斯(Achilles)颁发给竞技会上角逐者的奖品:冠军获得一名价值4头牛的多才多艺女奴,以及一尊三足大鼎。可见荷马时代(公元前11—前9世纪)贸易活动已经相当普遍,但金属货币犹未流行,还处在以物易物的阶段。

公元前8世纪到前6世纪,希腊大规模的殖民运动带动了商业贸易的蓬勃发展,公元前7世纪出现金属货币。最早的希腊古币可能是从小亚细亚吕底亚王国(Lydia,今土耳其境内)引进而来。不久,诸如雅典、科林斯这样的一些工商业领先的希腊城邦都有了自己的铸币。当时货币的质地是多种多样的,有金、银、青铜、铁、锡、镀金(铅面镀金)、琥珀金(金银合金)等。最初的货币多为仿形品,例如雅典早期使用的银币是形如烤肉用的叉子或签子。到公元前6世纪中期以后,希腊人掌握了铸造双面凸形图案的工艺。

古希腊货币以白银为主,但含银成色参差不齐,因而市场价值各异。其中雅典的货币以98.5%的高纯度赢得了各城邦的信任,并广泛流通。雅典的优质白银产自阿迪卡(Attica)半岛的劳里因银矿。公元前413年,斯巴达人进攻阿迪卡,放走了2000名矿工奴隶,致使生产陷于瘫痪,雅典出现财政危机。在铸造铜币和镀银铜币的同时,被迫动用奉献给神祇的金块改铸金币,这种情况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

城邦时代的希腊,诸国林立,较大的城邦在其势力范围内实行着自己的币制,造成了希腊币制的复杂化。

古希腊主要货币是雅典发行的银币德拉克玛(Drachma,重约4.37克)。

为避免交易时按照货币的品质和重量来估计价值的烦琐,雅典铸造的德拉克玛银币,在币面打上某种印记,标明成色和重量,相当于产生了具国家政权与法律权威性的标准化币制,有助于币值稳定和货币信用。德拉克玛不仅流行于多个希腊城邦和国家,还成了地中海区域以至更大范围内通用通兑的银币。德拉克玛这个币名一直沿用不衰,1832年被定为希腊的法定货币名称,直至2002年1月1日为欧元取代。

下图为公元前525年雅典出现的德拉克玛银币,正面是雅典女神,背面为护鸟猫头鹰图案。由于这种货币流通广泛,“带猫头鹰去雅典”成了当时地中海各国间通行的俗语。

雅典发行的德拉克玛银币

雅典是古希腊最富裕的城邦,贸易版图遍及南欧、北非、西亚各地,当地的银币也随之四处流传。上述德拉克玛银币影响深广,猫头鹰的图样极受欢迎,不少国家纷纷仿效,通过下图可见其盛况一斑。

猫头鹰图案货币广泛流行

罗马兴起后,希腊城邦一个个被吞并,到公元前146年,整个希腊归于罗马统治。征服者起初还允许雅典和少数其他城市继续使用它自己的铸币,但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正式形成后,辉煌一时的希腊铸币伟业终于走进了历史。值得庆幸的是,罗马是希腊文化的很好继承者,希腊几乎一切重要成就都被罗马人接受了。甚至在罗马的货币上,可以看到像希腊制式那样,一面是罗马统治者的形象,另一面则是对古希腊纹饰的直接复制。

罗马的货币体系经历了牛羊实物,铜块和铜条代币制,银、铜混合币制的漫长发展,最终确立了以银币为主的银本位(Silver Standard)制。货币图案也从简单的动物形象发展为众多的神明、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等,甚至一些贵族妇女的形象也出现在钱币上。这个过程也是一部罗马从一个封闭的小村落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的历史见证。

罗马元老院有权发行各种钱币,各个行省有权发行银币和铜币,而自治城市只能发行铜币。罗马主要银币的单位是第纳尔(Denarius),现今东欧和中东一些国家所用的货币单位就是从此词演化而来。

罗马第纳尔银币

由于罗马国势衰落,银源不足,财政困难,250年,罗马铸币含银量下降到了40%,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270年,罗马硬币银含量降到了只有4%。之后,罗马政府力图改革币制来对付通货膨胀,但成效不彰。

313年,罗马君士坦丁大帝接纳基督教为官方信仰,并取缔其他宗教,随后没收了几个世纪以来全国异教徒寺庙积累的巨大财富,得以使用大量贵金属取代先前的劣质硬币。但是帝国仍然继续生产劣币在民间流通,通货膨胀难以抑止。

324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迁都伊斯坦布尔(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395年,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476年,饱受匈奴打击的西罗马帝国终于在奴隶起义和蛮族西侵下灭亡了。

西罗马帝国解体之后,西欧成立了一大批“蛮族”国家,进入了一个社会发展水平倒退的时期,商品贸易回到了物物交换的时代,直到7世纪初,才重新开始铸造硬币。790年,法国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或Charles the Great,742—814年;或称伟大的“野蛮人”查理曼)推行钱币改革,才重建了货币体系。

西欧本来短缺白银,15世纪前后,大量进口包括奢侈品在内的物资,对东方贸易长期表现为逆差,耗用贵金属货币过多,因此出现了严重的贵金属荒和货币荒。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不仅从印第安人那儿获得了白银,接着在秘鲁、墨西哥、玻利维亚等殖民地也发现了巨大矿藏。美洲白银大量流入西欧,极大地增强了宗主国的金银铸币实力,支持了西欧数百年重商主义时代的白银需求。

随着社会进步和商贸扩展的需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依靠自然资源制成的金属货币,无论从来源和操作上,都越来越难满足大规模流通的需要,于是纸质信用货币在全球范围逐渐流行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