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基础知识
21190400000025

第25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8)

(二)民俗

彝族人重礼仪,见面要互致问候。如果是晚辈,见面时要主动报上自己及上辈人的姓名,如果遇上亲戚,还要记背家谱,弄清彼此间的辈分。彝族人性格耿直、豪爽,喜以酒待客,主客在就餐之前一般要饮酒庆贺,主客之间要互相敬酒,以示对对方的尊重。每逢过年过节,彝家的阿妹子(姑娘、妇女)就抱着一坛酒,插上几支锦竹竿或麦秆,站在家门口的路边上。凡是来往行人都要劝你拿着竹竿从罐里吸饮过酒后才让你走路。此外,彝族人接待客人,还有用兰花烟敬客的习俗,彝人说:姻亲客人来了,一杆烟;亲戚朋友来了,一杆烟;见面问候,一杆烟;吉祥如意,一杆烟。如果自己不抽烟,向主人说明即可。

彝族服饰形式众多、风格独特,且美丽大方。男子喜穿黑色窄袖左斜襟上衣和多褶宽大长裤,缠包头,并在包头右前方扎一细长锥形的“英雄结”。女子喜穿镶边或绣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长裙,有的系围裙和腰带,缠包头。男女外出时,喜披“擦尔瓦”。“擦尔瓦”形如斗篷,长可及膝,下端缀以长穗,用羊毛织成,多为黑色。

彝族住房各地情况有所不同,四川凉山地区多为土木结构,俗称“瓦板屋”。云南则平顶土房较多,俗称“土掌房”。广西是形似干栏式的住宅。

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玉米、荞麦、大小麦、土豆等为主食。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主要是做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等。彝族日常饮料有酒、茶,以酒待客,喜欢喝“转转酒”,且有饮酒不用菜之习。

彝族的婚礼颇有特色。男女青年相识和相恋后,双方都情投意合,称心如意,男方父母就请毕摩选取一吉日,并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后,就为他们举行婚礼。婚礼举行前几天,姑娘要减饭减水,临出嫁前更是不准吃喝,以免在迎娶的路上解大小便——彝族认为那样是不吉利的。男方家聚亲的队伍来到女方家门前时,要接受女方的兄弟姐妹和同辈青年男女的兄弟姐妹和同辈青年男女的泼水,以示欢迎和庆贺。男女双方都要展示带来的礼物,如衣服、鞋子、包头、钱币等。展示完毕后,女方家招待娶亲的喝茶、喝糖水,称为“先苦后甜”。接着女方家盛宴招待娶亲的人,等所有的客人都吃完饭后,才能娶新娘回家。娶亲队伍回到新郎家门口,要燃放大火炮和鞭炮,请毕摩念《进亲经》。随后男方家大宴宾客,喜宴过后,宾客们在家围着火堆弹弦子、唱调子、跳左脚舞,这时,新郎和新娘也参加到跳舞的行列中,大家围成圆圈,尽情地唱和跳,且往往跳到天亮。新婚后第三天,新娘要回娘家,俗称回门。回门的时间短则几天,长则达几年,视各地风俗而定。

彝族的节日众多,其中最为隆重的是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三、白族

(一)概况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中国大陆有白族人口约190万,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白族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洱海区域。白族人自称“白子”、“白伙”、“白尼”,汉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

白族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南部、中部和北部三种方言。绝大部分白族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并通晓汉语。绝大部分操本族语,通用汉语文。

白族90%以上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发展水平较高。

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民族。白族在天文、气象、医学、建筑、雕刻、绘画、史学和文学艺术诸方面,均有相当辉煌的创造和成就,大理古城、石钟山石窟具有鲜明的白族民族特点。

白族人民大多信仰佛教,也有少数人信仰道教。对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非常崇拜。

(二)民俗

白族人讲究礼仪,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道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粒花椒。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进餐时,老人客人坐上席,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席,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侍候。

白族住屋形式因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在坝区多为瓦房,布局一般采用“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形式,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茅草房、“闪片”房;在高寒地区则是单间或二间相连的“垛木房”,用横木面垛成,食宿地方常连在一起。

白族习惯于日食三餐。农忙季节或节庆期间,则多加早点和午点,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常吃干饭,外出做活携带盒饭,就地冷餐。白族日常饮食品种丰富,鲜菜长年不断,每餐都有鲜菜和各种腌菜。白族人民大都喜饮酒,酿酒是白族家庭的一项主要副业。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白族普遍崇尚白色,男女服饰均以白色为重。男子喜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下身穿宽筒裤,系拖须裤带,有的还喜佩带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配丝绒黑坎肩,右衽结纽处挂“三须”、“五须”的银饰,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蓝色宽裤,脚穿绣花的“白节鞋”。手上多半戴纽丝银镯、戒指。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缠绕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点染出白族少女头饰和发型所特有的风韵。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

白族维系一夫一妻婚姻制,同姓同族不通婚,可与其他民族通婚。子女结婚后即可独立建立自己的家庭。过去白族人家招赘男子要改随妻姓。男女婚前自由,通过交往或节庆对歌等活动相互结识,自由恋爱。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嫁女儿到男家;二是招姑爷上门;三是“卷帐回门”(即男女双方结婚后七日,妻子带着丈夫携帐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为女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迈,只好“卷帐回门”来赡养老人和照顾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长大结婚后,男方这才带着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至今沿用。

白族的传统节日包括火把节、三月街、绕三灵、耍海节、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冬至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三月街。三月街又名“观音街”、“观音市”,是白族人民的盛大街期和传统盛会。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新中国成立后,三月街已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

白族的禁忌很多,如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七月十五日接送祖先亡灵时,忌出门;火把节的晚上,岳父家不能接女婿来家中过节;怀孕妇女忌入新郎、新娘的洞房。

四、纳西族

(一)概况

纳西族是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3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三省区。据史学家考证,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3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西部、东部两大方言。由于与汉族交往密切,因此大多数人会讲汉语。过去纳西族有两种文字,一种是表意的象形文字,叫东巴文;一种是表音的音节文字,叫哥巴文。1957年新中国设计了一种以拉丁字母形式为基础的纳西拼音文字方案。

纳西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早在几千年前,纳西族创造出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即东巴文或东巴书。用象形文字写下的书,因多在东巴教做道场时念诵,故称东巴经。东巴经的藏书国内外有2万多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纳西族人民创造的东巴文化,除东巴经外,还包括了东巴文字、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

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

纳西族人普遍信仰多神的东巴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道教或基督教。

(二)民俗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客人告辞,则要送客人至大门外。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瓦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山区居民多系木楞房,上盖石片。

纳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特色食品有火腿粑粑、酸鱼、鱼干、酿松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