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经济创新发展
21190900000021

第21章 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演化背景下的江苏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下)(5)

(2)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影响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增强了自己的极化和辐射力,扩延了辐射半径,从而引致长三角腹地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另一方面与自己有特殊区位的江苏经济的联系更办紧密,从而影响着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

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引致长三角腹地经济空间结构演化,从而对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演化产生重要影响。国家实施长江流域开发战略,推动着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长江流域的下游横贯江苏经济,是江苏经济中的苏南经济与苏中经济板块的“分界河”。江苏实施沿江开发战略,大力建设跨江大桥,长江对江苏区域经济板块的“分界河”作用弱化,苏南经济与苏中经济融合发展成为新苏南经济板块的趋势显现。从这种意义来说,苏南经济与苏中经济融合发展成为新苏南经济板块,是长江流域经济带发展引致的江苏经济空间结构演化。江苏新苏南经济发展是长江流域经济带这条泛长三角经济区重要经济带的优势互补,区域协调发展的例证。

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区域经济板块的互补性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引致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演化。长江上、中游地区经济欠发达但资源丰富,地处下游地区的江苏新苏南经济发达但资源相对缺乏,相互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改革开放以来,靠近沿海的长江下游地区的江苏经济在获得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多年持续的资本积聚和积累,技术引进、消化与创新,其发生极化效应的同时辐射效应也日益增强。长江中、上游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生产要素的开发需求,客观上使长江下游地区向上中游地区的资本、技术转移逐渐增多,产业转移和扩散已经开始并逐渐扩大。尤其随着浦东的加速开发开放,长江三峡工程的建成,带动了长江流域物质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沿江的流动,为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建筑业、材料工业、机械电子业、电力业、信息业、旅游业及运输业等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广阔的市场。因此,江苏经济沿长江流域经济带极化和辐射,既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带发展,又引致自己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向优化方向演化。

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江苏经济在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中得到发展。长江流域横跨中国的东、中、西部,长江流域的发展对促进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过快速发展,但是广大的中、西部经济的发展一直是全国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短腿,除了少数几个省会城市刚刚步入工业化中期外,整个中、西部目前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粗放外延型为主。在新一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中,无论从区位条件还是从已有基础来看,长江流域经济带担当着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重任。因此,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地处长江下游的江苏经济在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中寻求自己的优势,获得发展。

第三节双陆桥经济带发展与江苏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在长三角经济区极化和辐射沿双陆桥经济带,双陆桥经济带接轨上海经济,接轨长三角经济区的条件下,双陆桥经济带无论是在新亚欧大陆桥运营能力提升方面,还是在城市经济发展及其区域辐射方面发生质的飞跃,成为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轴”,并对江苏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双陆桥经济带发展对江苏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意义

随着新亚欧大陆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地位提升,双陆桥经济带得到快速发展。新亚欧大陆桥西安以东的北陆桥经济带发展速度快,大陆桥经济带特征明显。新亚欧大陆桥西安以东的南陆桥经济带宁西段的发展潜力也初步显现。双陆桥经济带的发展对江苏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双陆桥的发展趋势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分为铁路、公路、内河水路、航空、航海、管道运输等。其中,管道运输是运输石油、天然气这一类特殊物品的专用设施,航海运输主要是国际之间贸易物品的运输方式。就铁路、公路、内河水路、航空这四种运输方式而言,航空运输运速很快,但运量较小,且运输费用较大,不适合大宗货物的运输;水路运输适于长途运输,运量比较大,运输费用比较便宜,但速度很慢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难及时到达目的地;公路运输适于短途运输,运速较快,但运量较小且运费较贵;铁路运输各项指标都趋于中间,最适于大区域经济板块之间的中、长途运输。双陆桥的运输特点使其成为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的中、西部部分连接的基本交通运输方式。(顺便说明:宁西铁路和沪汉蓉高速铁路都在合肥接轨合肥至南京高速铁路,但宁西铁路主要连接的是长三角、河南、陕西及西北各省(区),而沪汉蓉高速铁路主要联系的是长三角、湖北、重庆、四川及西南各省(区)。)

双陆桥的运输能力和运量得到快速提升。洋山港建成之前的上海港基本上属于长江入海口港口,吃水较浅,因而进入上海港的大型货轮只能装半船的货物或先在周边港口卸货后才能进港,集装箱码头吞吐能力也严重不足。洋山深水集装箱码头的建设正好填补上海港集装箱15米深水泊位的空白,适应了国际航运市场发展趋势的需要。吃水深的洋山港建成营运,使双陆桥吸引更多的货运量,从而使世界各国贸易运输路线因双陆桥运能增加而发生新变化。从发展前景看,香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以及东南亚各国都将是双陆桥的货源地。双陆桥与长三角经济区连接,使充分地合理利用泛长三角经济区资源成为现实。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双陆桥的改造和建设给予了巨额投入。北陆桥的郑州至宝鸡线为电气化铁路(其他部分也在进行电气化改造),徐州—郑州—西安快速客运专用线也在加紧建设。南陆桥随着双陆桥经济带与长三角经济区的对接,因其运输量加大而需要提高运输能力和营运等级。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双陆桥尤其是北陆桥的运营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其对长三角经济区尤其是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得到进一步展现。

双陆桥的建成营运极大的改善了长三角经济区及其西北部经济腹地的交通状况,使长三角经济与广阔的中、西部经济紧密的联系起来。双陆桥缩短了泛长三角经济区沿桥区域主要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尤其是加强了与江苏的城市经济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有利的投资环境,在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双陆桥经济带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过程中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2.双陆桥经济带发展对江苏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意义

随着长三角经济区的极化和辐射半径延伸,双陆桥经济带得到快速发展。双陆桥经济带连接长三角经济区主要是与江苏省域经济板块的连接,即其北陆桥经济带与苏北经济板块连接,南陆桥经济带和长江流域经济带江苏段“叠加”与新苏南经济板块连接。双陆桥经济带凭借其特有的区位优势得到快速发展,从而对江苏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双陆桥经济带发展使江苏区域经济对外联系加强,区位条件改善。双陆桥经济带没有得到发展以前,沿带的陕西、河南、安徽省域经济受到交通落后和不沿海区位的影响发展较慢。虽然新亚欧大陆桥开通后交通有了较大改善,新亚欧大陆桥的东陇海段也贯穿苏北经济板块,但由于与长三角经济区的区位偏离决定了其发展缓慢。双陆桥的建成尤其是南陆桥开通不仅改变了陕西、河南、安徽省域经济的区位,使其与长三角经济区、江苏经济以及沿海港口的联系有了实质性的对接,从而缩短了与长三角经济区、江苏经济以及沿海港口的“空间距离”。因此,双陆桥经济带的发展促进着江苏区域经济与长三角经济腹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推动着江苏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二,双陆桥经济带发展促进江苏区域经济中的经济带扩展。交通线是经济带形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双陆桥的北陆桥和南陆桥分别横贯陕、豫、皖、苏的北部和南部,所经之地土壤肥沃,水源充沛,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因而双陆桥将成为这四省最主要的经济发展交通轴。在泛长三角经济极核区辐射沿双陆桥经济带扩展和双陆桥经济带接轨泛长三角经济极核区的共同作用下,双陆桥沿线经济带将得到不断地发展并促进江苏区域经济中的经济带扩展。

第三,双陆桥经济带发展促进江苏区域经济与双陆桥经济带中的增长极发展。双陆桥经过的城市、城镇因与长三角经济区尤其是江苏经济对接而得到发展。这就要求双陆桥经济带的城市、城镇在人口规模、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等方面有更快增长,以便更好的承接长三角经济区和江苏经济对其辐射。陕西、河南、安徽省域经济的丰富资源会因便捷的双陆桥而得到开发,长三角经济区和江苏经济的一些传统产业及部分高新技术产业也会因交通通达性好而落户双陆桥经济带。双陆桥经济带使长三角经济区和江苏经济与中、西部经济地带物资流通加快,改变了原有的靠汽车或火车绕道运输的状况,从而促进江苏区域经济与沿陆桥经济带的城市经济发展。

二、双陆桥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化背景下的苏北经济创新发展

长三角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必然引致长三角经济腹地空间结构演化。江苏省域经济中的新苏南经济板块既是长三角经济区的组成部分,又与苏北经济板块共同构成双陆桥经济带的组成部分。因而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空间结构演化必然对江苏省域经济空间结构产生直接影响。苏北经济板块在江苏区域经济中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从一定意义上说,影响着江苏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苏北经济板块具有的与苏南经济显著不同发展历程和特征,决定着其在江苏经济创新发展中的特殊性,因而苏北经济发展是江苏省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紧迫和现实问题,是江苏发展的大局。基于这种思路,有必要研究双陆桥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化背景下的苏北经济创新发展。

1.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县域经济是苏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北经济由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组成。一般地说,苏北经济中的城市经济是省辖市区经济,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由城镇经济和乡村经济组成。改革开放以来,苏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历史和区位劣势(距离长三角经济区和省会城市经济板块较远)的原因,苏北经济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县域经济实力弱,从而制约着苏北经济的快速发展。

苏北有24个县(包括含县级市,因县级市主要是由县整体改为市,其农村经济比重变化不大),县的数量占全省县总数的近1/2,县域土地面积4.51万平方公里,人口2452.11万,分别占整个苏北的82.99%和74.34%,占全省县域的57.5%和50%(沭阳人口177万,东台市面积3221平方公里,分别为江苏省人口最多和面积最大的县)。与人口和面积规模不相称的是,苏北县域GDP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及其人均数量所占比重较低。2007年苏北县域GDP总量为2797.99亿元,人均GDP为11410.53元,分别占全省县域GDP的总量和人均的21.01%和42.02%(最低的金湖县仅为54.33亿元,人均GDP最低的睢宁县仅为6331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为130.68亿元,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532.93元,分别占全省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总量和人均的33.12%和29.66%。可见,县域经济是苏北经济的“大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突破,苏北经济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苏北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且在不同时期的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影响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这些因素往往交织融合在一起,发挥着“合力”的影响;但是,不同时期的县域经济运行有其自身特点,因而需要结合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特征,分阶段研究不同时期的主要影响因素。我们将苏北县域经济1990—2005年期间的发展划分为五年跨度的三个阶段,分别进行发展特征分析。具体的方法是:

选择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变量。首先在庞杂的影响因素中寻找到具有解释力的变量,为此先要通过简单相关系数的初步变量筛选,计算各个经济变量和GDP的相关系数,从中选择相关系数最大的5个指标进行回归分析。

方程未知参数的估计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求出线性回归方程后,需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在具体处理时,主要运用逐步回归法挑选对GDP有显著影响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