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经济创新发展
21190900000041

第41章 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苏北经济创新发展核心竞争力培育(8)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苏北经济创新发展

鉴于农村数据指标搜集中遇到的困难,我们以县域经济为分析的基本经济单位,虽然在县域经济中仍存在城镇经济的成分,但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联系紧密。对苏北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首先从苏北农村劳动生产率在江苏的地位入手,研究苏北农村经济发展效率。进而分析人力资本投资与苏北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1.苏北农村劳动生产率比较分析

苏北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人力资源只有数量“优势”,而无质的优势,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对苏北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分析着眼于江苏省域经济整体,这样才能从较高的层次上把握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我们引入农村劳动生产率指数概念。这一指数的构建是建立在县域经济的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比较上。农村劳动生产率指数的估算选择江苏省平均劳动生产率作为基准100进行,从而分析江苏省农村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状况。从整体上分析,苏北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指数在60以下,远低城苏南农村。

2.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必要性的经济学分析

人力资本概念自提出以来就与经济增长问题紧密相关。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可以解释报酬递增现象,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卢卡斯(R.E.Lucas,1988)和罗默(P.M.Romer,1990)将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引入增长模型,从理论上构建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联系机制。显然,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的定量分析。通过统计数据分析,苏南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均优于苏北水平,但这两者之间关联性是否与区域经济差异有关,即找出苏北经济增长相对落后的根源,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同时,与投资等因素相比,人力资本在苏北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因此,我们通过计量分析来考察人力资本投资对苏北经济增长的作用。我們的计量分析利用SPSS13.0完成。

其中因变量为GDP指标。自变量包括从业人口L、固定资产投资I和人力资本E。下标i可取值于不同县、市。t是时期。人力资本投资用教育财政支出指标来衡量,可被视为政府对本地人力资本的投资,体现政府的人力资本公共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关于检验结果及其分析。下表是以GDP为因变量得到的计量结果,表6-9是以人均GDP为因变量得到的计量结果。回归数据拟合程度在75%以上,说明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变量,能较好的解释苏北经济增长现象。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是增加要素投入对苏北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尤其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对苏北农村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明显,其弹性系数最高。二是苏北的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能分别推动苏北经济增长0.321%,而人力资本投资每增加1%,能推动苏北农村经济增长1.099。所以增加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明显。三是与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相比,从业人员即劳动投入数量在苏北经济增长的净效应为负,说明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不但不会带来苏北农村经济的增长,反而会延缓其增长速度,成为制约因素。从这种意义说,苏北农村各地不同程度的存在劳动力剩余现象,而且劳动者素质不高成为制约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子。

(2)苏北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状况比较。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苏北农村经济发展与从业人员数量之间出现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原因何在?通过对江苏省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比较分析可以找到部分解释。

苏北人口素质构成中,高中及其以上人员比例仅为15%左右,而苏南这一指标为28%,差距较大。所以,苏北处于人力资源比较丰富、人力资本相对稀缺的状况。低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投入的增加非但不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而将成为制约因素,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效率降低。

(3)苏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估算。从理论上来说,劳动力投入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一种最优组合状态,能使劳动力边际产出实现最大化。从现实性上来说,如何相对比较准确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估算,是发展苏北经济的基本情况摸底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苏北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估算问题上,多数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估算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利用生产函数,分析劳动力与耕地两个生产要素入手。

这种计算方法考虑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基准分析农业劳动力需求量,具有数据易得,方法简单的特点,我们也采用这一计算方法。利用苏北各县、市2006年相关数据,对各县、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大致估算,从而为苏北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从上面分析可以估算出:2006年苏北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规模达到485.82万人,剩余劳动力规模大致为175.17万人。当然,这是以现今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为基准进行估算的,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工业化进程加快,劳动生产力水平会有所变化。就目前劳动生产力水平来看,剩余劳动力比例大致为36%左右。大量的劳动资源集中于相对稀缺的土地资源上,分散、传统、小规模的耕作模式,必然使得农村劳动生产率很难提高,进而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苏北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问题,成为较长时期制约苏北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也是不断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成为苏北经济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3.加强苏北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苏北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主要依赖于紧邻长三角的相对区位优势,主要向长三角经济区进行劳务输出,并引导农民有序流动。问题是,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苏北劳动力素质与流入区人力需求出现结构性矛盾,成为制约苏北农民向长三角经济区转移的主要障碍。因此,实现苏北丰富的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更好地推动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1)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人力资源开发是苏北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为了实施好人力资源素质提高工程,除了重视后期培训外,前期的九年义务教育更显重要。只有不断提高苏北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农村新增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才能基本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下这一问题,从而为苏北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提高苏北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的关键是实现江苏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是保证师资来源,可尝试实行优秀教师援助(轮换)苏北农村教育办法,从制度上解决苏北农村优秀教育资源不足问题。二是稳定苏北农村师资队伍,实行苏北农村教育津贴办法,从收入待遇上保证苏北农村师资稳定。

(2)选择适宜的培训平台。苏北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新增农村劳动力(主要指未接受初、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的再教育问题。这里主要分析未接受过初、高等教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开发。根据苏北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宜提倡在苏北新办教育机构专门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而应充分利用江苏现有教育资源,以现有省、市、县所属的教育机构为进行苏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平台,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投入,对苏北来说这是比较现实的选择。江苏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实施苏北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平台保障。苏北人力资源开发应以培训为主要形式。培训形式宜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进行差别化培训。这种差别化培训包括培训项目的设置、培训机构的选择,并充分尊重农民自主性的学习积极性。苏北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还依赖于苏北高等、中等教育的发展。要创建苏北高等、中等教育服务于苏北农村发展的专业设置、科研、学生实习与就业的内在机制。要在高等、中等专业学校设置苏北农村培训学院(校),招收苏北农村高等、中等学校录取线下考生进行职业培训,以实现苏北农村每年新增劳动者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化。

(4)筹措资金。从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共同发展看,财政政策及资金扶持对苏北人力资源开发是必要的。从短期看,对苏北农村人力资源中较低素质(未进行过初、高等教育)的劳动力进行培训的规模相对较大,涉及的最主要问题是培训经费来源。如果培训费用全部由农民承担,会给本身就贫困的农村家庭带来较大负担而弱化培训收益预期的吸引力;全部由苏北县、镇两级地方政府财政承担也是不可能的。

在苏北农村邻近长三角的相对优势区位和江苏省财政快速增长的条件下,实施这项工程的条件已经具备。江苏省的地方财政收入在进入1990年代以来增长迅速,完全有能力提供苏北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经费支持。1995年以来的江苏省地方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尤其是2000年以来,财政收入以每年平均300亿的速度增加。假定每年拿出5—10亿元用以支持苏北人力资源开发,仅占其新增财政收入的1/30或1/60,这对于省财政实力来说,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值得的。相应地,苏北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的经费支持也将给江苏地方财政在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注入强大动力,成为支撑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作为比较,我们对苏北各县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情况进行分析。

除部分县(市)级财政相对较强外,苏北大部分县(市)级财政较弱,而且增长缓慢。另外,苏北县(市)财政占江苏省财政的比重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000年苏北县(市)财政收入占江苏省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为7.25%,2005年则降至3.50%,下降了一倍多,虽然在2007年其比例出现回升,但整体在江苏省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十分小,因而苏北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来源依赖于县(市)级财政是不现实的。因此,苏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应以江苏省级、苏北市级财政为主。对苏北每年新增人口中未接受更多教育(未升入初中、高中、大学)的人力资源培训由省、市级财政提供资金支持,必将激发他们学技术、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促进苏北劳动力素质提高,满足长三角尤其是苏南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实现江苏省域经济协调发展。

苏北经济创新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需要做的工作也很多。但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把培育新农民当作一项根本措施来抓,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一环。因此,把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作为促进苏北经济创新发展的一个根本措施,省、市、县级财政应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