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3-4年级,孩子成长与定型的关键期
21191800000004

第4章 3-4年级,决定孩子未来成长的关键期(3)

(2)家长要放弃偏见

孩子的兴趣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喜欢画画、玩乐器;有的喜欢看书、背古诗词;有的喜欢鼓捣各种玩具,不时把它们拆开来又装进去;还有的就喜欢上蹿下跳地疯玩……,前面两种无疑是家长都喜欢的,因为它不仅时尚高雅,而且还是个随时可以表现一番孩子的兴趣爱好,后者两种很多家长就不敢苟同了,他们会说,那算什么兴趣爱好!其实这都是家长的误解。爱拆东西证明这个孩子创造力极强,如果能顺着孩子的这个兴趣启动他的学习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至于喜欢疯玩的孩子,运动神经一定特别发达,这样的孩子如果家长能引导他一两样体育运动的爱好,这对孩子的智力发展甚至孩子一生的前途都大有帮助。好多懂体育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运动爱好的培养,这甚至比其他任何爱好都更为重要。所以,家长们要学会把孩子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例如有的孩子喜欢上网,喜欢玩游戏,家长可以简单地引导孩子了解电脑硬件知识、编程知识。告诉孩子,如果学好数理化,可以自己开发各种各样的游戏;还可以让孩子浏览国外的网页,告诉孩子,学好了英语,就可以比其他的小朋友知道得更多;有的孩子喜欢踢足球,但是不喜欢数学,家长就可以以足球为基础,找一些蕴含在足球中的数学问题,间接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随着年龄的渐渐增加和自我意识的提高,就会逐渐形成推动孩子学习行为的恒久动力。

这里需要提醒家长们的是:对于孩子兴趣的挖掘,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当妈妈正在为孩子规划出一幅美好蓝图而跃跃欲试的时候,一定要冷静下来,问自己:这是我的兴趣还是孩子的兴趣?是我觉得有趣还是孩子觉得有趣?是对我有吸引力还是对孩子有吸引力?

(3)给予必要的帮助

孩子的兴趣确定了以后,家长要随时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工具和用品。这将为孩子兴趣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另外,启发和引导孩子的求知欲,对提高孩子的兴趣也很有帮助。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家长千万别不耐烦,这些问题恰恰是孩子求知欲发展的萌芽,家长们应该耐心面对,详细解释。

方法二:相信孩子,经常从正面鼓励孩子

学会鼓励孩子,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具权威的评价者,孩子们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如果父母总是“打击”孩子,有可能会摧毁孩子的求知欲望。

乐乐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但自从他上了3年级以后就开始下滑了。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常督促乐乐要好好学习。可孩子就是不争气,每当别的家长夸奖乐乐懂事的时候,乐乐的妈妈却当着孩子的面说乐乐经常贪玩,学习不努力,等等。殊不知,这样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乐乐越来越沮丧,成绩就更加差了。

相反的,我们来看一下另一位家长的表现:

丹丹是个性格内向的4年级学生,有一段时间,她的学习成绩下滑得很厉害,因此,她感到很苦恼。

终于有一天,丹丹哭着跑到了妈妈的房间,很伤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了。”

妈妈听了很奇怪地问:“为什么?”

“我觉得自己比别人笨,有些课程越学越退步了。”

“我的好孩子,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妈妈说,“在我的感觉中,这一个多月来,你的总体成绩虽然比以前退步了一点,但在有些科目上进步却非常明显。在我和你爸爸的心目中,你是个勤奋而又成功的孩子。”

“真的吗?”丹丹略带惊喜地问。

“当然了!照这样发展,只要你能弥补一些课程的缺陷,你一定会重新取得优异成绩的。”妈妈继续说,“在我小时候,大家都认为我是个笨孩子,那时我真的很难过。可没过多久,我就摆脱了难过的情绪,同时也摆脱了认为自己“笨”的想法,你可比我当年强多了!”

经过这次对话之后,丹丹的信心又回来了,她凭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由此可见,孩子的自信心除了来自他们的自我激励外,还需要父母的赏识和鼓励。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家长说他聪明,他就聪明;家长说他笨,他真的就会变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暗示”作用。提到“暗示”,在这里不得不批判一下咱们中国家长的做法了,咱们的家长在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学习好、乖”时,往往这样回答:

“哪里啊,一点儿都不听话,功课也不是很好。”

“我家孩子学习成绩还可以,就是记忆力不太好。”

“我家孩子不行啊,很贪玩的!”

这可能是家长们的一种客套、自谦的说法,但是,孩子听到耳朵里,在这样的暗示下,就会从心理上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而其行为方式也会依据其自我评价。

在这里,和各种家长们分享一个教子准则:如果你批评孩子的一个缺点,就先找到孩子值得表扬的一个优点。在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方面,一定要重表扬,轻批评。在孩子有了进步时,就大大方方地赞赏孩子,从正面鼓励孩子。

方法三:不要总是当孩子的“陪读”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他们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但是又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于是,他们每天晚上都会辅导孩子做作业、为孩子检查作业,这几乎成了家长们必做的“功课”。

不要小看家长们的这种“陪读”现象,它可能是毁灭孩子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的最大“杀手”。

孩子的作业,很多家长可谓是进行全方位的检查,从数学到语文,包括英语也在检查之列。家长们很用心,哪怕是一个小错误,或是某个字写得不端正,即刻要求孩子改正。

家长们的这种做法往往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因为有父母在,他们不用费多大力气,就能每次作业都得“优”。但是,这样做最后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呢?

云云是个作业次次都得“优”的孩子,可她在一次考试中,竟然考了个不及格,老师看着那满是红叉的试卷,就找她来谈话。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说出了心里话:“每天晚上做作业时我都想做完,因为只有做完了作业才可以看电视。”

“那你不怕作业出错吗?”老师问。

“不怕,因为妈妈或爸爸每天都会检查我的作业,有一点点小错误,他们就会发现。”云云骄傲地说。

“那你要是遇到不会做的难题时怎么办?”

“我会告诉妈妈和爸爸我不会做,他们就会给我讲。”

“他们给你讲了以后,你再遇到类似的题目会做吗?”

“如果在妈妈的提醒下我就会做,要是没人告诉我用哪种方法,我就不会做了。就像这次考试一样,我看这些题目都很熟悉,可就是想不起来用什么方法来。”

我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是从“为了孩子好”的角度出发的,但是得到的结果往往很失望。所以,家长们应该多去了解孩子们的心理。

3-4年级的孩子,虽然很多事情有了自己的想法,但孩子毕竟是孩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总想早点把作业做完,以便去玩。所以很多坏毛病就从他们的作业中体现出来,如:不认真、马虎大意、考虑问题不全面……若是没有家长的参与,孩子就会为此而承担挨老师的批评的后果。

但是,家长们却剥夺了他们承受自然后果的权利,家长在孩子检查作业时,把他们的错误都指出来了。这时候,孩子就懒得去思考了,他们甚至有时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就照着父母所说的答案写上了,更不用说去改正毛病了。

而事实也证明,家长越是细心地为孩子检查作业,他以后的作业出现的错误就越来越多。这是因为孩子对家长已经有了依赖、有了“靠山”,就不把作业放在眼里了,从而便会用无谓的态度对待作业。

因此,家长不要总是当孩子的“陪读”。

方法四:在学习中导入竞争机制让孩子忘我学习

欢欢的爸爸喜欢带她去爬山,总是给山起上“语文”、“数学”这样的名字,跟她说:“你爬到山顶,就是把一门课程踩在了脚下,你就比山更强。爸爸小的时候没有机会去爬知识的山峰,不过爸爸后来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没有认输过,希望你也不要被它们打败。请放心,爸爸永远在背后为你摇旗呐喊。你听风声,里面就有爸爸的喊声—女儿,加油!女儿,加油!!”

上了4年级的欢欢,把学习看得像爬山一样,每当多明白一些知识,多改正一道错题,她就高兴得要命,好像和爸爸手拉着手,一起站在山顶上大喊一样。她每取得一点成绩,都急着跑回家告诉爸爸,爸爸也为她的成绩特别高兴,家里虽然没有钱买很多礼物,但每天的气氛就像是过节一样。爸爸的笑容就是她学习最大的快乐。

在学习上,每当遇上了一个难题,欢欢都把它当成是一个敌人,觉得自己就像电影里演的大侠,手握着剑在和敌人决战。这个时候,她会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得非常安静从容,让所有学过的只是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从各个角度考虑这道难题,就像是寻找对手的破绽。大多数时候,她都能凭自己的力量找到答案。

这位父亲是一位很懂得启动孩子竞争性来达到学习效果的家长。故事里虽然没有引进真实的竞争对手,但这正是这位父亲的高明之处。

无论多么懒惰的人,一旦有竞争对手出现都会努力去拼搏。如果自己有获得胜利的可能性,而又在决定胜败的关键时刻,尤其如此。

当这种竞争心理发生作用的时候,担心自己不擅长、不喜欢做等情绪就全都被抛到脑后。要战胜对手,不能失败。这种愿望非常强烈,结果导致人们忘记了自己是不是喜欢去做这件事情。这种愿望会转化成为动力,而动力又唤醒了处于休眠状态的潜能。那些只喜欢击球而不喜欢防守的队员能够在防守的时候表现得非常出色,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人们都有渴望超越别人的“自我优越欲求”。当有对手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这种欲求就会表现为好胜心,开始发挥作用。当然这种竞争心理不是只能应用在体育方面的,在孩子的学习上,也可以利用这种心理效应。

其实,学校里已经在无意识地利用了孩子的这种竞争心理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公布考试排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自己的好朋友小A名次排在了自己前面几名,经常淘气的同学小B名次排在了自己后面几名,等等。于是孩子就会下决心:“为了下次考试名次提前,现在开始好好学习。”而且竞争还能够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孩子可以从中体会到了解自己的乐趣。以前孩子无从了解自己的实力,通过竞争取得胜利之后才发现了自己的能力水平。孩子在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在利用竞争效果的时候,要注意竞争其实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在竞争中打败对手取得胜利,固然会促进孩子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屡屡遭到失败,反而会适得其反,导致孩子越来越讨厌学习。作家远藤周作先生在上高中的时候学习成绩很不好,可能就是竞争带来的负面作用造成的。而且,如果凡事都要竞争的话,孩子就会对竞争感到厌倦。孩子投入得越多,比赛失败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也就越大。有些孩子仅仅因为名次下降了几名就郁郁寡欢,甚至夜里失眠。因此,家长们在使用竞争的方法来促进孩子学习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下面就具体介绍集中可行的方法。

(1)妈妈在厨房里做家务可以和孩子学习进行比赛

激发孩子的好胜心,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不需要一直都用学习作为比较的对象。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够找到可以利用的素材。增加游戏的成分,孩子也更容易接受。其实每天都有很多这样的机会。比如,妈妈在厨房里做家务,孩子在学习。就可以说:“妈妈洗碗,你练习生字,我们比赛,看谁先做完。”这样,即使是妈妈故意输了,孩子也不会察觉。而且,妈妈也不需要不时地停下手中的家务活去监督孩子学习了。

(2)爸爸戒烟和孩子记日记比赛,看谁坚持的时间更长

这样在互相监督、互相竞争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一年就过去了。可见,这种竞争心理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3)如果排名次的话,多设一些项目,增加孩子获胜的机会

画家山下清一直保持着一颗童心,无论是什么事,他都喜欢按照军队里的军衔进行排名,像大将、中将,等等。似乎大多数孩子都非常喜欢这种排名游戏。歌曲排行、职业棒球的十强队的排名顺序等,他们都记得非常清楚。比如,颇受欢迎的棒球队——巨人队的出场顺序如果发生变化的话,他们都会在电视前面大喊大叫。

因此,如果把这种排名用在学习方面就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对学习产生兴趣,甚至着迷。几个孩子凑在一起学习的时候,就可以让他们同时做习题集,然后按照成绩排出冠军、亚军、季军,等等。

当然,不能只看分数,还要比较速度、字迹工整等很多方面。这样就会出现“得分最高”、“速度最快”、“字迹最工整”等几个冠军,孩子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进去。让每个孩子都有夺冠的机会,这样的游戏才能够吸引人。

(4)选择对手时,可以选择远程教育上看不到的人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远程教育课程,像数学、作文、英语等。每个月两次,学生把做好的试卷邮寄到本部,老师批改之后再寄回给本人,同时在自己办的杂志或者其他刊物上刊登名次表。这些正是孩子们最为关心和在意的。他们迫切地盼望收到寄回的试卷,这样就可以马上看到自己的排名情况。这种教学之所以如此兴盛,正是利用了孩子们的好胜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