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5-6年级,决定孩子前途的关键期
21191900000013

第13章 5-6年级,孩子身心生长发育的关键期(1)

5-6年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初期,最明显的是身体第二性征的出现,孩子变得心事重重,这些变化带来了心理发展。因此,5-6年级,既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危险期,同时也是教育的关键期。家长只有帮助孩子解决好这两大问题,才能有效地清除两颗隐藏在孩子青春期的地雷,让孩子健康成长。

生理上的变化

父母应该怎样引导孩子面对第二性征的出现

一般定义的青春期年龄范围,大致是10-18岁,但并无“标准年龄”和“适当年龄”之说。青春期又可分为青春前期(9-11岁);青春一期(12-15岁);青春二期(16-18岁);青春延伸期(19-22岁)。可以说,青春期横跨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成长、学习阶段。而此阶段的知识积累、智慧增长、人格修练是与青春期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通常女孩在11-13岁,男孩在12-14岁,就逐步进入青春发育期,由于每个人的遗传、健康、营养、所处的环境等等因素不尽相同,到达青春期的年龄不一样。一般来说,女孩比男孩到达青春期早1-2年。青春期被称为“疾风暴雨的时期”,也是人生发展的“危险期”。

孩子在11-14岁左右的时候,大脑中的下丘脑分泌一种叫促性腺素激素,这个激素刺激脑垂体,分泌促性腺素,促性腺素对男性来说,就使得男性****大量的分泌雄性激素,刺激女性的卵巢,就使得女性大量分泌雌性激素。男性在雄性激素的作用下,女性雌性激素的作用下,使男性、女性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的剧变,这就是孩子的第二性征出现,这时候的孩子肯定对于自己身体上的变化有点无所适从,所以父母要做好引导孩子面对第二性征的准备工作。

大家先来了解一下,青春期的到来第二性征的表现有哪些?

1.生理表现

男孩子有遗精现象,女孩子有月经现象,有最初的遗精和最初的月经,那么这个现象一发生就是青春期到来了。

月经来潮——证明女孩生殖能力的发育,为她将来做母亲准备了生理条件。出现遗精——证明男孩生殖能力的发育,为他将来做父亲准备了生理条件。

2.身体表现——第二性征出现

女孩乳房隆起,臀部增厚,皮肤变得细腻;身上的脂肪一般比男孩多18%-20%,因而身体显得柔软而富有弹性;变声后嗓音显得较清脆细柔。总之,她从小女孩变成了女人。男孩长出胡须,喉结突起,****腋毛出现;身上的肌肉一般比女孩发达,因而身材一般较女孩魁梧壮实;变声后嗓音显得较粗沉。总之,他从小男孩变成了男子汉。

3.心理表现——性意识萌发

对异性产生好奇心和神秘感,时有性欲望和性冲动、性梦与性幻想,对异性萌生暗恋与单相思。

青春期为什么说是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关键期,关键理由之一是“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到成熟”。

发育意味着他们的身体出现突变,随之带来心理上的巨大冲击。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会因为发育对自己和异性的身体产生较大的兴趣和关注,他们会关注自己的容貌、衣着、发型,也会关注品牌,有些早熟的孩子更会关注异性的眼光,他们渴望和异性交流,甚至有身体的接触。

有不少家长在这方面的做法不太高明。比如,有一天,一位上初中一年级的小伙子从卫生间出来后,惊奇地向父母宣告说自己的“小鸡”上长毛了!母亲的应变能力堪称优秀,硬是将笑声囫囵吞下:“是吗?儿子,真成大小伙子了。让我摸摸你喉结是不是也长出来了?啊呀,真是有一点了,你自己摸摸腋下,就是胳肢窝里,是不是也有毛了?告诉你,以后毛还会越长越多呢。不过,可别随便对别人说,自己的身体变化有些属于隐私,知道吗?”可惜,本来堪称圆满的性教育被一阵笑声破坏了。笑声是从男孩的父亲发出的,从听到儿子话的第一秒钟开始,直至母亲的话全部说完仍未结束。而且还不停地说:“哎呀,这孩子怎么这么傻呀!是不是缺心眼呀……”随着父亲的笑声,男孩本来坦然的表情渐渐转为愤怒,面孔也愈来愈红。平心而论,这位父亲实在有些失职。首先,他放弃了一次非常自然、水到渠成的教育机会。本来他可以因势利导,和儿子单独谈谈,告诉他一些男人的“秘密”,比如遗精现象、生命的起源,等等。其次,也是更糟糕的,他很可能伤害了孩子,在孩子本来天真烂漫的心灵上抹上了一缕暧昧的色彩,暗示他触及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将本来正常自然的事情变得似乎很不体面。也许孩子再也不会说这样的“傻话”了,但从此在他与家长的交流中彻底封锁了一条通道,这不能不说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一位单身母亲的做法就十分聪明:当儿子唇上的小胡须变得浓密,声音逐渐浑厚低沉时,她既没有慌张,也没有陷入对异性子女进行有关教育的尴尬。而是走进书店,精心挑选了一本内容健康、文字流畅的有关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书籍,放在儿子的床头,并且告诉儿子:“你长大了,一些事情应当懂得,有空时把这本书读一读吧。”

还有一位母亲,在女儿第一次月经来潮时便将其中的道理及与此相关的生殖、生命常识一一讲解清楚。当然是妈妈和女儿单独谈的,谈话中没有一丝诡秘的味道,而是体现着生命科学的精神。

引导孩子认识自己身体第二性征的出现,方法是如此重要,并不是谁随便说说就能达到效果,而是要注重说得技巧,要避开的孩子自尊的地雷,这样才能水到渠成,皆大欢喜。

青春期“肥胖”问题

从古自今,中国人对吃一直有着特别的重视。见面问候“吃了吗”,过年过节也首先是要做一桌好吃的,在相当长的岁月里,中国人并不担心营养过剩之类的问题。

然而,随着物质越来越丰富,大家不再缺少丰盛的食物,对吃的传统观念却造就了物质丰富时代的小胖墩们。现在11-13岁的孩子虽然还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可是他们的身体已经进入青春早期状态,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生长所需要的营养量也相应增多,这个时期孩子的食量突然增大,而且这时期的孩子喜欢吃高热、高能的东西,如果,父母在孩子“吃”方面不加以提醒节制,势必让孩子逐渐变成一个“小胖子”。

变胖尤其是女孩子最不能接受的事实,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以后,女孩子体内“为悦己者容”的念头开始迸发,一旦变胖,即使只有10-11岁的孩子都会感觉到自卑的。

美国和加拿大做过一项研究,10-11岁青少年对自身体形的不满可造成心理压力。调查发现,他们对自身体形的满意度和体重有着直接关系。女孩子表示她们越瘦就越开心,而男孩子则认为过瘦或超重都不好。

国内在中小学也做过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的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自己曾经或正在因为体重不正常,导致心理上有受挫感,其中男生和女生各占一半。

青春期的孩子体相认知特别敏感,而肥胖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心理伤害?相关研究显示,肥胖会使青少年自尊、自信水平降低,自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让很多小胖墩陷入困境。

因为当今社会,普遍崇尚苗条为美,因此,身边的亲人、同学们有意无意的某些举动,会被那些身材比较肥胖的青少年敏感地察觉,在量变到质变的积累中,把他们引入消极情绪的泥潭。

首先是父母焦虑的眼神。哪怕嘴里不说,但对于自己孩子肥胖身材的担忧,却可以明明白白写在父母的眼神中,别以为孩子感觉不到。其次,在学校里,同学的恶作剧、嘲弄对于小胖墩们也会带来不小的心理创伤。此外,个别老师的不当言语,也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尤其是在体育课上。这些来自外部的影响,可能会造成肥胖青少年人际交往困难,社会化受阻,进而产生自我封闭等问题。

身材肥胖,体重超重的青少年很多都会面临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严重冲突的问题。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自我,常常是以他们喜欢的娱乐明星、体育明星等偶像为模板,这使得他们对自己肥胖的身材非常不满,不少肥胖的青少年都会自我贬低、自卑、生活动力和学习动力不足、抑郁或者有攻击性等。

此外,还有部分青少年由于对自己肥胖身材的不满,而过度节食疯狂减肥,引起神经性厌食症,严重者甚至会让机体处于衰竭状态,可能死亡。

别让孩子养成用吃满足一切需求的习惯

在孩子没有发胖之前,大多数家长并不会意识到要预防孩子长成小胖墩。从小开始家长们对孩子的奖励最多的、最直接的就是给好吃的。婴儿时期,孩子哭了,有些家长的做法就是喂奶,而并不去了解,孩子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有时候孩子哭其实是希望引起家长的注意,抱抱他,亲亲他。而等到孩子长大一些,家长们更是认为孩子在长身体,吃得越多营养越好,似乎是大多数中国家长的共识。

如此做法产生的影响很可能就是,当孩子渐渐长大,遇到各种需求,都会选择用吃来满足,开心了吃,情绪不好了还吃。不知不觉间就体重超标了。

用积极方式对待自己的肥胖

一个12岁的孩子说:我以前很瘦,现在刚刚上6年级,可能是我现在变得特别能吃,家人说我身体壮了,我感觉我小肚子有点大,屁股也有点大,同学讲我走路跟女的一样,屁股一扭一扭的,大腿上面肉很多,下面也比以前胖,脸部我看变化不大,我妈说我可能遗传我爸了,但这种事情应该能改变吧,我不想那么胖,可怎么减肥呢?

当肥胖成为事实,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积极应对,尽量减少它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要让身材肥胖的孩子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建立正确的自我体相认知。要知道现实没有消极的,只有你对现实的态度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家长对孩子肥胖的焦虑要迅速平复下来,最好不要表现得太明显而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另外家长可以适当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在一些发达国家,肥胖已经成为政府关注的问题,减肥的过程中更多地加入了健康心理学的参与。对于那些需要减肥的人来说,暗示很重要。减肥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在西方社会,他们对此的表达是KEEPSHAPE——保持形体。这样的提法,会让肥胖者感觉更积极。

坚持良好饮食习惯+健康的锻炼方式。

对于小胖墩们自己而言,一方面要培养自己定时定量吃饭的好习惯——吃饭可以培养自控能力。同时,通过坚持锻炼,甩掉身上过多的赘肉,也是最健康的减肥方式。坚持锻炼可以克服肥胖带来的自信、自尊的缺乏,增强对自己的控制感。

心理上的变化

青春期前期的心理特点

5-6年级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前期,随着大脑及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活体验加深,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织,心理极不安定,常常表现为:

1.反抗青春期的孩子,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爱激动,乱发脾气,与大人唱反调,这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如果大人稍加约束,就会产生反抗心理。

2.理想与现实的困惑青春期的孩子,视野开阔,观察力加强,感受力提高,他们用好奇的目光审视面前的新世界,如发现现实与书本上所学的有很大差异,就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困惑。

3.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出现质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对于“自我”的体验和感受前所未有地清醒。如果说,孩子之前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基本是服从成人意见的,那么,青春期的孩子则完全不同了。他们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热衷于思考自己的优点、缺点、特点……显得十分“自恋”,同时又经常夸大自己的缺陷,因为自己不够“完美”而沮丧。

4.独立性增强。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渴望独立。

5.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这常常令我们家长手足无措。感情的多变是与感情的深化共同发生的,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已经开始产生和感受到许多细腻复杂的感情。

6.开始关注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是这一时期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任何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不可能脱离同龄人的影响,总是将彼此之间的交往与认可看得极为重要。

7.与成人世界的关系开始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再像“小孩子”一样服从家长和老师,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因此经常固执地与父母顶撞。

8.性意识的萌动与性别角色的深化。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非常关心自己性别角色的完美程度、被他人接受和欣赏的程度:够不够帅、是不是漂亮、能不能引人注意,等等。都渴望了解异性,希望得到来自异性的友谊,开始憧憬爱情……

9.劣等感是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变得经常注视自己,有时只因相貌上的小小缺陷和学业上的小小失败,就自认为低人一等,而把他人看得过高,产生劣等感,变得孤僻。

10.自我显示青春期的孩子虚荣心很强,他们在同学中做出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这种倾向虽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但应加以正确引导,否则易于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走上邪路。

当然,还不止这些。

所有这些变化和发展都是在进行的过程中,而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他们在各方面仍然是不完善、不成熟的,还不可能真正独立,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还没有成熟的感情世界,还不善于把握真正的友谊,还不能真正与成人平起平坐,还缺乏严谨的思维技能,还不具备真正尝试爱情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