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5-6年级,决定孩子前途的关键期
21191900000022

第22章 5-6年级,孩子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的形成期(4)

一天,小李正在与朋友在公园荡秋千,一个5-6年级模样的左右男孩满头大汗的跑过来,眨巴眼睛看着玩的正高兴的小李,哀求道:“姐姐,能不能让我玩会?”小李正打算起身,哪知男孩说了一句让人咋舌的话,可能怕小李不让他玩,他竟然说:“我给你五块钱和你换。行么?”

正当小李和朋友听到后面面相觑的时候,那男孩又说,“再给你加两块钱和你换。”说着准备掏钱了。

天啊,10多岁的孩子居然这么准确地用金钱去衡量一件他想要的东西,他们的金钱观为什么会演化成这种状态?

其实这不能全怪孩子,他原本不认得钱,只因为孩子的一些意识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父母教育方式有问题自然就不会让孩子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个孩子的家庭里,可能父母经常用金钱作为奖励使孩子潜意识产生一种意识:钱能够解决一切自己想解决的问题。有这种想法的孩子会让人害怕。没有给孩子灌输和建立健康的金钱意识,父母的责任很大。

对于如何让孩子具有正确的金钱观的话题,很多妈妈都感到很为难。关于金钱,等到若干年后,相信他们能合理利用金钱,并且把它作用发挥到最佳,从这点上,我们也可以总结出,父母培养孩子是要有准确的先见的。

当今中国,家长们的钱袋渐鼓,这本不是什么坏事。问题是,金钱多了,物质丰富了,家长对孩子的金钱教育却没跟上,一位学者说,金钱是双刃剑,关键就在于用它去做有益的事还是有害的事。

对成长于物质丰富环境中的孩子来说,比给金钱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正确的金钱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应包括:金钱和物质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靠辛勤劳动换来的,让孩子体验劳动获得金钱不易。

金钱能让人拥有物质条件但不能代替所有的美好精神品格,幸福不是金钱能够买到的,用金钱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学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获得精神快乐学会合理支配金钱,让金钱在孩子的生活中处于合适的位置。

广泛的社会调查表明,家庭经济付出与孩子的学习成绩,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并未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并非在子女身上投入的经济成本越高,对子女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就越有利。

这提醒广大家长,指望用金钱堆砌一个好孩子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实际上,给孩子金钱容易,但培养一个好孩子很难,用金钱毁掉一个孩子容易,在金钱充斥的世界中塑造孩子不为金钱所动的性格很难。这就更需要家长有正确的金钱观和科学教育孩子技巧。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1.给孩子多少零花钱

5-6年级的孩子早已懂得使用金钱,这个时候他们需求的东西多了起来,家长不得不考虑给孩子零花钱,可是给多少零花钱才恰当呢?往往让家长为难,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会有相当的差异。这时,家长可以从孩子的成长状态,家庭经济负担能力,零花钱的用途等方面衡量到底给多少。

2.如何给孩子零用钱

给孩子零用钱时,要让孩子知道,这是父母辛苦工作的结果,因此要珍惜,不能随便乱花。

一般情况下,家长可以每月固定一个日子给孩子零用钱,让他们自主地、有计划地花。当然,家长可以教孩子几招,每一笔支出的时间、用途都记录下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及时了解零花钱的使用情况。如果有乱花钱或浪费的现象,家长要及时适当的进行教育引导。

春节的压岁钱,亲朋好友赠送给孩子的红包等大笔的钱,家长不要马上收下来,家长可以教孩子储存起来,然后讨论如何使用购置孩子学习所需品。

不要把零用钱作为一种奖惩手段,家长也不能凭着自己的情绪随意给孩子钱,这样不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培养。

平时,爸爸妈妈也应该让孩子知道,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树上长出来的,而是工作换来的。这样孩子也能逐渐明白工作的价值。

孩子十二三岁的时候家长可以试着让他们管理一些零花钱,有的人主张,钱的来源可以是每周完成一定的工作,比如擦桌子,洗碗,大人可以给孩子固定数额的钱,但是注意,孩子不应该马上掌握数额太大的钱,比如,爷爷奶奶给了压岁钱可以给孩子存到银行里,将来上学用。其次,大人应该帮助孩子学习延迟满足,鼓励孩子把每周的零用钱积攒起来,几周以后买个大点的玩具。

让孩子自己管理一点零花钱,首先可以教会孩子合理分配资源,一个家长介绍了一个有效的方式。她说,我的孩子在我给她买冰淇淋的时候每次都要买最贵的,后来她有零花钱了。自己负责买冰淇淋,很快就弄明白如果买便宜点的,可以享受多次。

让孩子自己管理点钱,也可以培养孩子的主动性,从小会利用资源,追求人生目的,过去的文化传统更强调教育上的指导能力,却忽略了个人的能动性。给孩子一点资源让他自己在一定范围内支配,能够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动性。

给孩子零花钱之后,最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突然变得唯利是图,掉到钱里了。其实孩子这种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因为他刚接触金钱的一方面,还没有学习其他方面。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帮助孩子了解金钱的其他方面的好机会,别人的钱不能归为己有。因为丢了钱的人会着急的。家里的人互相帮助是爱的表示,不能用金钱衡量。这些道理,都需要在生活中一点点的告诉孩子。

让孩子了解钱能做什么仅仅是金钱观教育的一部分,还有更重要的部分,就是孩子应该了解金钱的局限性。

孩子在接触金钱之初,有时候会非常天真的给所有东西标价。这是家长正好告诉孩子,有些东西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比如你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是多少钱都不换的。还可以告诉孩子,有的时候会为了一些更珍贵的东西放弃金钱,比如爸爸周末如果去工作,可能会挣更多的钱,可是爸爸爱我们,想和我们一起度假,我们的假期因为爸爸的参加更快乐。这时候,我们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就比金钱更重要。

有些东西与金钱没有多少直接关系,比如健康快乐。

在这些过程中,孩子逐步认识到,金钱不是判断他人的唯一标准。除了金钱还有品行、情趣、脾气、特长等很多标准。孩子常常天真的进行比较,你家的车是什么牌子,我家的车是什么牌子,这不是洪水猛兽,这是孩子正在认识周围的世界。但重要的是,周围的成年人如何去进行解释。

家长不能简单地说,他们家有钱,所以他们家的车贵,这容易给孩子一种引导:金钱决定一切。家长应该给孩子讲讲汽车的性能、外形、节能、方便程度、使用情况,车主对车的依恋感情,等等,是这些因素决定我们对汽车的选择,这时候孩子接触到的价值观就很多元,金钱就不会成为唯一的标准。

在今天的世界里,要让孩子有健康的金钱观,周围的成年人的心态和引导方法非常重要!

不要让学校变成孩子的名利场

社会上拜金成风,这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十二三岁的孩子影响更为深重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对金钱的真正认识才刚刚开始,他们也真正理解了金钱的作用,所以金钱对于他们的吸引力力是前所未有的巨大,他们知道怎样花钱、怎样赚钱,甚至怎样让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东西,譬如面子、荣誉、称赞等,思想和行为都初步显现出社会化。

学生攀比成风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就好比学校已经成为他们显示富贵的名利场。

寒假,12岁的林畅接二连三地收到同学的生日会邀请,他煞费苦心地准备生日礼物,然后高高兴兴地“赴会”——去公园、去KTV,或去星级酒店边吃边玩。几次下来,林畅对妈妈说:“明年我的生日会不在家里办了,我也要去KTV……”

13岁的谢帆喜欢打篮球,上个月叔叔花二百多元给他买个新球,没玩几次,他又要爸爸再买新的,理由是同学买了个一千多元的,比他的好。

相比之下,买衣服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小学5-6年级的孩子,就讲究起牌子了,班上一个同学买了什么衣服,其他的孩子也跟着买,泰迪熊、阿桑娜A02、Scat……哪件也不便宜。如果上中学了,学校要求穿校服,孩子们就更在意脚上的鞋了,不少孩子则是非阿迪达斯、耐克不穿。北京东城区初一学生李欣悦也透露,“我班上同学穿的鞋不是阿迪,就是耐克。如果穿得很寒酸,就会被同学排斥。”

现在这样的喜欢攀比的中小学生为数不少,他们比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诸如书包、高档文具、MP5、iPhone手机……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中,孩子们又收获了不少压岁钱,这为他们的进一步“比”,创造了物质基础。一些家长不禁担心:孩子把心思都放在比物质上了,还能认真学习吗?

的确如此,俗话也说了,人比人,气死人。过分的物质攀比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失衡的表现,严重的还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有:

(1)十二三岁的孩子好胜心强,物质攀比心理如果滋生下去,会助长他的虚荣心,使自我价值物质化,给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

(2)虚荣心会膨胀,这样会导致孩子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撒谎,让他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盲目攀比中一直处于劣势的同学,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产生巨大心理压力,他们在无法“胜出”的情况下,选择回避,游离于群体之外,产生挫败感、形成焦虑和自卑心理。

(3)盲目地跟风攀比,会让孩子变得没有主见,跟在别人的身后跑,到头来只能迷失自己。

(4)攀比也会使孩子过于计较得失。每个人都不会拥有所有想要得到的东西,也不会拥有别人所拥有的全部东西,盲目的攀比让他们看不到自己所拥有的,只去关注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一味地去追,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于是烦恼便也随着欲望的增多而层出不穷,幸福感荡然无存。

心理学上认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心理基础,攀比也如此。而比是人近乎本能的活动,人是在不断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比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孩子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当今社会,物质品很丰富,高档商品随处可见,这些物品往往令人赏心悦目,孩子很难抵御诱惑,好奇心驱使他们提出各种要求;而不甘人后的攀比心理很自然地使他们产生“别人有我也要有”的愿望。

孩子追求名牌效应的心理,与某些家长自身的审美观、消费观有关。某些父母,喜欢把牌子货堆砌在孩子身上,从而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品位。或者看见别人家的孩子打扮得漂亮、时髦,自己不甘心落后于人。这些家长不断灌输一种“我们家很有钱”的观念,是造成孩子日后追求无度、虚荣的基础,也容易让孩子模仿。

当然,也有的父母很要强,尽管家中经济条件不太宽裕,怕孩子受委屈或让人瞧不起,当孩子说某某有什么东西时,父母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这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原因之一。

孩子内心不够强大,往往不自信,容易因小事而自卑,希望在攀比中获得自信,因而常常提出物质要求。另外,孩子长期由老人照顾,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只局限于买玩具、衣服、学习用品或给零花钱等物质方面,也容易造成孩子用物质追求暂时满足心理需要,达到某种补偿,攀比心和虚荣心会因此逐渐膨胀起来。

其实,攀比是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孩子有攀比心理,说明其有竞争意识,想达到与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要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在精神层面与同学攀比。

孩子有攀比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意识,想达到与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要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改变孩子比吃穿、比消费的思想,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等方面进行攀比。

父母可以“借题发挥”,转移其“兴奋点”,比如选择新的比较内容:谁的零花钱花得更有意义、谁穿的衣服更美观大方又舒服、谁的学习用品更有利于学习、谁的生日过得简朴又与众不同;也可以把攀比变成动力,鼓励孩子凭自己的实力与同学比谁在学习上更努力、善于创新、进步的幅度大,谁勤于思考回答问题最积极;在人际关系上,比谁的朋友多,谁与同学的关系好;在劳动方面,比谁为集体做的事情多、谁更乐于帮助同学……从而让孩子理解作为学生的主要任务与追求,把攀比的内容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使之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建立起正确的价值判断,从源头上杜绝物质“攀比风”。

对于盲目攀比和虚荣心过强的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带他去一趟贫困地区,看一看那里的同龄人是如何生活学习的,让他亲身体验一下生活的另一面,在另一种比较中学会知足,在学习、品德、做人方面努力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