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5-6年级,决定孩子前途的关键期
21191900000030

第30章 5-6年级家长最容易犯的错(2)

个人失去了原则性,便失去了行事的内在标准。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谈,如果孩子是一个没有原则性的人,也就失去了内心中一个是非善恶的衡量标准,和良心、道德的准则。这样的孩子,注定不可能成为大器之材,或担当什么重大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不断对孩子表达自己过高的期望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操之过急,希望孩子每次考试都得100分,今天全班第一,明天希望全年级第一,后天希望他跳级;有的家庭经常带孩子参加各种比赛,希望获大奖,结果孩子压力太重,无法承受。现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负担问题由于学习的激烈竞争而显得十分突出。

近年来,新闻里爆出小学高年级孩子自杀的事件越来越多,甚至有的孩子仅仅是因为完成不了繁多的作业,害怕老师家长的责罚,不得选择跳楼。

有个孩子才12岁,因为小学低年级时一直成绩很好,到了6年级压力大成绩跟不上就吃安眠药自杀。

某重点小学学生小孙,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一心希望他进入重点中学。可是小孙的成绩一直不理想,尤其是英语,遇到考试就紧张,常常考不好,为此常被父母责骂。6年级一次期中考试考英语,拿到试卷就脑子发胀,手也抖起来,结果连平时容易完成的题目也做不出了。交完卷出来,他越想越苦恼,越想越害怕。于是小孙来到公园偏僻的小河边,跳了下去。其实孩子处于小学升学的关头,对孩子没有期望那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个“期望”怎样设定,那是大有学问的。

1.拓宽期望面,不要只局限于智能与学业

以智能高低、学业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将来是否有前途是现代社会的流行病。但事实上,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具有许多评价标准。

很久以前在罗马,有个小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那么理想,成天郁郁寡欢。一次,父亲把他带上罗马一座高高教堂的塔顶。“往下瞧瞧吧,亲爱的孩子。”父亲指着像蜘蛛网般的街道说,“通向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这条路达不到目的地,那就走另一条路试试!”

多么聪明、豁达的父亲!他以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表达了对孩子取得成功的期望。

2.期望应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与志向爱好

从自己的好恶出发,形成对孩子的期望,替孩子设计一个未来的宏图,是一些家长乐此不疲的事情。甚至在家长心目中,对孩子期望的高低也会出现攀比心理。但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家长的期望不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

聪明的家长在对孩子有所期望之时,不妨先评估一下孩子的智能特点、兴趣范围、个性特征。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孩子的优势在哪里,不足之处又有哪些。有些行业上的成功,不仅需要达到相应的智能水平,还需要具备相当水准的非智力因素,孩子是否具备了,或者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培养达到;父母所期望的是不是孩子所感兴趣的;孩子的个性最适宜于从事哪些工作……如此等等。

有专家对1800多个家庭进行了近3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孩子比较成功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家长对孩子在学习上的要求不怎么多,但在做人上要求孩子善良正直;二是不要求孩子考多少分,但要求孩子能够尽力;三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学习时尽量不看电视和少说话;四是没有用打骂的方法教育过孩子。

3.表达适度,激发动机

要将期望转变为现实,得让孩子把父母的期望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今的孩子,生存于信息时代,生活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中。所以,他们生来就被置于五彩缤纷的天地里,享受着众多成人给予的关爱。在这样的生存空间里,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一种被动的习性,习惯于等待信息与指令。比如说,凡事都要大人说了才去做,每天在电视屏幕前一坐就是二三个小时,被动地接收着电视上的“精彩节目”。如此一来,那些真正源自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导致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较低。

同样,在父母喋喋不休的期望表达面前,孩子仍然扮演了被动的角色。其结果,要么使孩子人云亦云地盲从,要么使他对什么都无所谓,还有就是使孩子产生“你越是要我这样,我越是要那样”的逆反心理。一句话,第一次讲可能是真理,第十次讲就是陈词滥调了。在一个适宜的时间与场合,与孩子一起探讨一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其效果远远胜过一日十次的重复。

唐代有一位农民叫郭橐驼,以种树为业。经他手栽培的果树,从来没有不成活的,而且棵棵都是枝繁叶茂,果子结得又早又多。许多种树的人都暗地里模仿他的做法去栽树,可谁都不如他栽的树木那样好。人们感到奇怪,想必是这里有什么奥妙,于是就去请教郭橐驼,他说:“我栽种的果树棵棵成活,并且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并不是因为我有什么非凡的才能和秘诀,我只不过是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天性罢了,别无它哉!

听了这则故事,也许很多父母要感慨:树木的生长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要使树木栽得活,长得好,长得快,多结果,早结果,其诀窍就是顺应树木生长发育规律。太过分了,反而导致相反的结果。其实对人的培养教育也是这个道理。世界上没有哪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周边人的称赞,也没有哪一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事业有成。然而家长对孩子要求太严格,对她寄予厚望,这种高期望给孩子造成了压力,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为孩子设计未来应该在顺应孩子天性的基础上。

只做默默无闻的英雄

中国可以说是个讲仁爱、懂感恩的国度。老祖宗经常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然而到现在,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知道感恩的人太少了,尤其是孩子!反而父母成为“英雄”居多,但是默默无闻的英雄。这称谓如何谈起呢?我们且来看看这个故事。

一位妈妈给3岁的儿子买了盒新鲜的点心。儿子津津有味地吃着,爸爸走过来说:“什么好吃的?给我一点尝尝。”儿子按住盒子盖大叫:“不给,不给。”“小东西,别这么自私,给一块。”爸爸故意从盒中抢了一块点心咬了一口。结果儿子大哭起来,非要爸爸吐出来不可。妈妈连忙跑过来哄着:“宝贝别哭了。都是爸爸不好,咱们打爸爸。”儿子大叫着:“坏爸爸!坏爸爸!”最后在爸爸连声的“认罪”中,儿子才破涕为笑。

这对父母的“默默无闻,不求回报”的举止中,大家可以推测在孩子小时候所施行的这样的教育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是一个老年父亲叙述的故事。

“我儿子从小聪明伶俐,学习一直很优秀,我们也一直很宠爱他,什么都不用他干,只要求他专心读书,最后考上大学,这是我们家五代人唯一考出的大学生,我们都为他骄傲啊!但因为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我们也伤透了心。”

“记得儿子刚考上大学时,我去学校送他。下了火车后,我扛着笨重的行李走在前,儿子跟在后。本来就因为坐了一夜的火车,再加上了点年纪,刚到学校门口,就被大门前一根铁条绊倒了。我重重地摔倒在地上,行李扔出了老远,一只鞋也甩掉了。儿子向四周看了看,像怕什么似的拉住我的胳膊猛地用力拽了一下说:‘干什么啊,丢不丢人!’尽管我的双腿摔得很痛,但还是得很快爬起来,捡起鞋穿上继续去背行李。把儿子安顿好后,我忙着又是挂蚊帐,又是买日用品,这一切似乎在儿子眼里都是天经地义的。”

“第一学期儿子一共来了3次电话,每次都是要钱。我和老伴种着3亩地,抽空我就到村里的砖厂去做苦工。开始人家说我老,不肯收,我几乎给人家跪下了,人家可怜我才让干的。小闺女16岁了,初中毕业后上不起学给人家当了保姆,挣上的钱交给我后,我一分舍不得用,全寄给了儿子。甚至有一段时间老伴的眼红肿得厉害,疼得一个劲流泪,都舍不得花钱买一瓶眼药水啊!”

“为了能多挣点钱,老伴又在村子里找了一份看孩子的差事。给人家抱一天孩子只挣5元钱,没日没夜的。去年冬天,儿子电话打得特别勤,每次都是要钱。我寄了4次有6000多元,我不知道现在上学就得花这么多钱。后来才听村里去打工的一个小伙子回来说,他见到我儿子了,正谈着恋爱,很潇洒。说真的,我和老伴听了后不知是该气还是该高兴。然而最可气的是今年过年儿子回来时,那不争气的东西,居然偷改了学校的收费通知,虚报学费。这之前我只是在报上看到过这事,没想到会发生在我身上。如今好几个月过去了,我一想起这事就心痛,整夜睡不着觉。我不明白我们亲手抚养大的儿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不知他们在大学里除学习文化外,还能否学到做人的基本道义?”

说这两个故事的原因,是想展现一种因果关系——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默默无闻为他做一切,孩子大的时候已经养成那种不知回报的坏习惯了,怪谁呢?根本问题就出在父母身上,除了不求回报的行为误导了孩子,另外一种给孩子错误的反馈也会造成孩子不懂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