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5-6年级,决定孩子前途的关键期
21191900000007

第7章 5-6年级,小升初的关键期(6)

在进入中学学习一段时间以后,晓晓回到母校拜访这个老师。当这个老师看到晓晓,她吓了一大跳,原来往日神采飞扬的晓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憔悴不堪的孩子,两眼无光,耷拉着脑袋。

老师问晓晓:“孩子,你怎么拉?”

“老师,我不想上学了,初中的课程好难啊!”说完,晓晓就难过地哭了。

一个小学时候学习很好的孩子,为什么到初中就产生不想学的念头?难道真的因为初中的学习难度一下子增大了?实际上,教育专家认为小学和初中的知识跨度都是有衔接性的,不会是断裂的。之所以出现晓晓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在学习模式的适应上。大多数刚升入初中的孩子都会产生晓晓这样的想法——无论是学习方式,老师上课方式,作业情况,还是自学方式,都和小学有着许多不同,这是这种不同让孩子一时间无法适应,从而导致孩子的畏难情绪。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中小学的教育都是存在客观的差异的。就拿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两点来说吧,它们就存在不小的差异:

1.学习方法——从被动到主动

小学里,老师对孩子的学习是一步一步地带领、讲解,而到了初中,老师不再那么细致,很多学习的事情都是教一个方法,然后让孩子自己按照方式摸索。这就相当于,小学老师“抱着孩子走”,到了初中,老师只是“指个方向让孩子走”,这就是从被动主动的一个差异。

到了初中,许多事情要求孩子完成,这就对孩子的自主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在初中的学习模式里,需要抛开对老师的依赖,更看重自学能力。

这个“从被动到主动”的学习模式,如果顺利转化过来,是可以决定孩子的前途的。因为初中是从小学时期被动学习到高中、大学更高要求的主动学习的一个过渡期,如果这个过渡期没有把握好,那么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涯将会很困难。由此追溯,我们应该在孩子5-6年级的时候就要提前让孩子适应初中的学习状态,以未雨绸缪。

在一个方面,一位父亲就做得很到位:

在孩子即将进入初中的那个暑假,这位父亲带着孩子到一个亲戚家玩了几天。并不是说单纯地去玩,而是那个亲戚家有个孩子刚好上初一。于是在拜访的那几天,父亲有意无意让孩子自己和亲戚的孩子经常交流初中的生活、学习状况。

回来后,孩子很开心地和父亲说,哥哥给自己讲了很多很多初中的事情,其中与小学最不一样的是,初中学得课程多了好多,而且老师不会经常看着你学习的。

正因为有了这些了解,等到这个孩子真正上到初中的时候,他很快就适应的初中的生活。

另一位妈妈的做法更人赞叹:

为了让刚小学毕业的孩子顺利过渡到初中生活,这位妈妈在6年级的暑假给孩子报了中预班,也就是提前让孩子到初中上学,提前体验初中校园的学习气氛。后来因为孩子提前感受过初中的学习和生活,开学时,很快进入初中学习生活的轨道。

案例中两位家长的做法都值得家长们借鉴,他们在孩子上完6年级以后,借用假期充裕的时间,采取相关的措施,帮助孩子提前做好小升初过渡期的心理与学习上的准备,使得孩子在进入初中的时候很快完成角色转化,顺利地在中学里学习生活。

2.学习内容——从单一到繁杂

从小学升入初中,孩子的功课呈现出从单一到繁杂的变化趋势。大家都知道,小学里就以语数英三科为主要学习科目,而到了初中,一下子增加到七八门、甚至十几门的功课。老师在授课上也是采取一人一门的授课形式,这节课上完,又另一个老师接着上,换了内容,换了方式,作业量增大,还真有点让孩子应接不暇。

从以上两个小学和初中的差异点可以看出,为防孩子出现不适应,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提前进入“中学生”状态,等到将来孩子真正进入初中学习,他就不会感到不知所措了。

小升初需要转变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

经验表明,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由于初中知识面拓展,难度加大,很多孩子明显不适应,不少学生小学时100分满分的题能考八九十分,现在却只能考七八十分甚至不及格,许多学生因此产生恐惧心理,进而影响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这成了不少学生和家长的心病,所以,家长在这个问题上要未雨绸缪,在进入初中前就需要训练孩子转变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

小升初需要转变学习习惯是:

1.从死记硬背到理解学习

这种学习类型的孩子的学习方法就是大量做题,然后记背做过的题,考试时靠记忆解题。这种学生用记忆代替思维,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升。当他们进入初中后,由于初中学习的内容增多,难度明显增大,难以理解也记不住,因此,这类型的学生很快就出现学习困难,成绩一落千丈的问题。

从这个原因出发,家长需要训练孩子转变的学习习惯就是:少背多理解。把过去依靠记忆得来的知识转变为依靠理解获得。通常孩子们经常用的理解法有图形记忆法。也就是将课本上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图像。西方有句谚语,千言万语都抵不过一张图,这就是对图像记忆的最好概括。虽说,5-6年级的孩子的思维已经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但是人的思维惯性都是习惯看形象、具体的东西,而且,人们对直观的、形象的图像记得总要比文字深刻,所以,大家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背公式、课文感觉枯燥,而且很快忘记,可是看动画片却津津有味,能从头到尾复述出来;学习物理、数学等学科用图像来辅助效果更好……因此,多用图形帮助记忆,这是帮助理解的基础。

2.从模仿学习到创造性学习

有个5年级的孩子很聪明,有一次他数学测验他考了100分,第二次他考了95分,第三次只考了60分,他的妈妈很疑惑为什么同一学科,孩子的成绩会相差那么大?妈妈就问孩子原因。孩子很无奈地说,第一次的试题不是老师讲解过,就是自己做练习时遇到过,所以,题目都会做;第二次恰好有一道应用题没有遇见过,所以丢了5分;第三次大部分的题目都没做过,所以丢了更多的分。

这种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模仿老师讲的例题和做过的练习题,考试时用模仿类型题的方法解题。这种学生训练出来的是模仿性思维,思维能力提升甚少,当他们进入更高一级学习生涯后,由于初中的题型太多,千变万化,他们已经很难模仿,学习很累,事倍功半,成绩自然不理想。所以,专家们建议家长要及时在这个问题上给孩子做出引导,以矫正孩子的学习习惯。

下面这个妈妈的做法就很明智,家长们可以借鉴学习一下。

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很注重孩子的独立思维的培养,我从来不给孩子买习题的参考答案书,平时做的每一道题目,我都要求孩子即使不会做也要先思考过,实在做不出来,我会和他讨论,在讨论中稍加提示,我甚至公开让孩子注意捕捉我话里的提示,孩子爱开动脑筋的习惯慢慢形成,为了进一步强化孩子对于考试的态度和逻辑思维,每一次测试成绩出来,我都不会太注重孩子考了多少分,我会让孩子把卷子拿回家,我先看一遍他错在哪里,然后不给任何参考答案让他再做一次,他可以去寻解题方法,只要他是独立做出来的。经过这样的多次训练,孩子逐渐形成了主动思考,不依赖老师和答案的好习惯。

3.题海战术型转向思考型

所谓的题海战术型就是,通过大量做题来提高自己的成绩,通常老师在考试前喜欢用这种方式去强化孩子的记忆、思考方式等各方面的能力。然而死记硬背虽然可以略见成效,但这种效果波动性很大,记得可以得分,忘记或记不清可能就要失分了。

孩子进入5-6年级,知识的开放性增大,很多考试题目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这时候,老师更多的是要求孩子学会举一反三,通过思考、寻找知识与题目的联系,通过做通做透一题,学会一片题。考试时活用知识解题,这样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升入初中后,既能适应初中的学习,又能轻松考高分。

由上述三点概括出,小学升入初中后,不能再用死记硬背、模仿、题海战术等思维方式学习,必须转变学习习惯,才能达到持续性学习的状态。

小学升初中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

小学升入初中,由于初中学科知识明显加宽,难度明显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自然增强。这些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六种:

①理性思维能力

②逆向思维能力

③多角度思维能力

④抽象问题的思维能力

⑤复杂问题的思维能力

⑥陌生问题的思维能力

学生如果不具备这些思维能力,学习肯定会受影响,轻者学习跟不上,重者会导致厌学。而这些思维,全部都可以通过一些思维训练课程得到提升,例如“奥数思维训练”,“科学思维训练”“作文创新思维训练”等,实践证明,适当地接受思维训练,的确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