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女孩,走好青春期的第一步
21192600000021

第21章 青春期女孩处世交友的技巧(1)

人际交往是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和生活协作的手段;也是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的方式;同时也是人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安全感的需要。可见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交谈是一种相互交流情感、交换信息的双边或多边活动,所有参与交谈的各方互为发言人和听众。平等参与、互惠互利是交谈礼仪的核心和基础。

怎样克服社交恐惧

青春期男女交往中非常突出的问题是直接面对和接触别人,以及驾驭语言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多种形式。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交往方式有交谈、书信往来、班级讨论、小范围的朋友聚会等,还有些日常生活中不纯粹属于沟通感情和思想上交往的事,如上街购物、搭车、问路等,也需要自己独立去与他人交往。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性的增强,自己与外界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部分青少年对社会交往尤其那种面对面式的交往的恐惧也在不断地增长。每一次抛头露面的机会都令他们紧张不安,甚至迟到后,走进教室这么个简单的过程也会让他们感到浑身不自在,似乎有几十双眼睛在挑剔似地审视自己,企图要看出他内心的恐惧来。如果遇上班级组织讨论发言,他们能躲则躲,使本已十分不安的心情更添加了许多的怯懦和不好意思。

为什么他们不能正视别人的眼睛,不能心绪宁静地侃侃而谈呢?怎样才能排除社交中的欲说却乱、欲做又慌的恐惧心理,做到落落大方、镇静自如地与人正面交往呢?有人说,恐惧比世界上任何东西更能摧毁人心。

首先,自己遇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战胜恐惧,克服过分的自我意识。其实,仔细想想自己之所以在别人面前那么紧张,言谈举止那么不自然,主要原因就是自己过于注重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不能专注于自己想说的话和要办的事,结果,自然是一团糟了。所以,战胜恐惧的第一步就是忘掉自己,达到“忘我的境地”,应该像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孩那样,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

其次,自己需要寻找机会反复地锻炼自己,多争取一些社会工作和与人交往的机会,尽可能多地与人交谈,表达自己的思想。你们也一定会发现并体会到,那些做班干部的同伴,他们在公众场合面对几十位同学的几十双眼睛,甚至在全校大会那样壮观的场面上发言、演讲,都能表现出落落大方、坦然自如、无拘无束、谈吐流利、不慌不惊,就是因为他们长时间的锻炼与修养才有如此的从容不迫。

因此,青少年社交中的恐惧,与人交往的羞涩,只能在交往的实践中逐步医治。正如卡耐基所说,克服演说恐惧症的最好方法,除了练习,还是练习。

有一个方法,你们不妨一试。拿一篇发言稿或是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在清晨或傍晚,或在双休日,到公园一处僻静的假山后或清水旁,先由小声再逐渐放大声朗读或背诵你的发言稿或是这篇散文,直到朗诵自如。同时,要加上眼神、身体和手臂的动作,有如面对全班同学和全校师生。在朗读时,也可以脱离原稿原文,尽情地发挥,随着稿子的思路或者散文的线索一路随意发挥下去。把你临时想到的、想说的、想表达的反复说出来,而且每练一遍都可能有一遍不同于上一遍的内容,但这不要紧,这些不一样,慢慢地会在你脑子里形成一个完整的、有逻辑的、脉络清楚的发言,最后你会发现,语言会精练、逻辑会加强、文字会精彩、心跳会平缓、表情会生动,犹入无人之境,到时那篇发言稿或散文在你自己感情的支配下变成一篇更加精彩的美文,也许这是你当初始料不及的。

因此,只有在不断地实践中体验,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恐惧,享受与人交往中的乐趣。

再次,即使作了准备,交往的时候仍然会感到心慌意乱、情绪紧张怎么办?

我们可以尝试着自我放松或情绪转移。有一则笑话,说一个人对上台演讲恐惧得要命,所以他巴望着人们都不去注意他。可他上台后发现大家个个都心不在焉,于是,一股愤怒的情绪取代了演讲的恐惧,这场演讲反倒十分精彩。

可见,注意力和情绪的转移是可以帮助自己战胜恐惧的。此外,恐惧的时候也可以进行一定的自我暗示,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行动自如、谈吐大方、表情自然的人物,并极力装出轻松自如的样子。我们还可以模仿自己印象中善于社交的人物的表情状态与行事方式,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帮我们摆脱困境。扮演理想中的人物,有助于暂时忘却自我及目前的恐惧。

对于青少年们面临的共同心理障碍——社交恐惧,只有努力去战胜它,才会最终实现心理上的自我超越。

懂得和老师相处

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总是有老师的参与,与老师相处如何,对学习好坏、校园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多数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喜欢上哪门课,哪门成绩就好;如果与哪个老师关系不和谐也会殃及那门课,这大概也是爱屋及乌的缘故吧。

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呢?首先是学习好的,聪明的,听话的。上课要认真听讲的,老师提的问题能积极举手回答。那些长得漂亮,没礼貌的,上课时喜欢接老师的下嘴,引起同学哄堂大笑的,时不时还发出些怪声音的学生,老师能喜欢吗?一定不会的。只有那些学习不好的,平时没什么朋友的,才这样表现自己,来吸引大家的注意。要知道哗众取宠只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一时的注意,而不能得到真正的友谊。要得到别人真正的尊重,就要多检讨自己,把坏习惯改了,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夫。当一个人真正值得别人去尊重时,他才可能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善意的关注。

可能你会怕得到别人否定的评价。比如老师说你不好,你觉得伤了你的自尊心。其实,正像俗语“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后不说人”所说的那样,被人评论是正常的事,不必过分看重。有时,别人的否定评价倒可以成为另一种激励自己的动力,推动自己努力前进。美国前总统林肯年轻时演说曾被别人轰下台,但他并未因此气馁,反而奋发图强,最后终成大演说家。这就是说,老师批评你了,你要努力把这个缺点改掉,证明给老师看,我不是那样的学生,所以要有毅力,坚持到底!这样才能得到老师的赏识。

那么,应该怎样和老师交往呢?

1.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老师把几乎是所有的知识无私地、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得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成才、成熟,在知识的高峰上越攀越远。学生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礼貌地打声招呼。有句话说,师生如父子。上课认真听讲不破坏纪律,把老师留给的作业保质保量地完成。有些同学作业写得马虎、潦草,单是让老师辨认字迹都要费很多工夫,给老师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量。经常这样,老师怎么会高兴,怎么会喜欢你呢?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如果你和别人说话,他爱理不理,你会喜欢这个人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2.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做学生时,经常说“这个老师不怎么样”“那个老师水平太低”……等长大了以后才知道这种看法和想法是多么天真。就像作弊者从来都以为老师发现不了,其实,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谁在下面干什么都一目了然。老师从他的年龄、学问、阅历上来说,在某门课上的水平肯定是高于学生的,所以,要向老师虚心求教。勤学好问不仅直接使学习受益,还会增多、加深和老师的交流,无形中就缩短了与老师的距离,每个老师都喜欢肯动脑筋的学生。其实,向老师请教问题往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步。除班主任外,任课老师并没有多少时间和学生直接交往,常向老师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会加深师生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3.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向老师提意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零缺点的人存在。老师不是完美的,如果他有的观点不正确,或误解了某个同学,或是太严厉,这都是有可能的。发现老师的不足要持理解态度,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婉转,时机要适当。如果老师冤枉了你,当面和老师顶撞起来,好吗?当然不好,这样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还会使师生关系恶化,暂时忍一忍,等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再说。不管怎么说,老师是长者,作为学生,都应照顾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

4.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有的同学明知自己错了,受到批评,即使心里已经知道自己不对,嘴上却死不认错,与老师闹得很僵。有的人则相反,受过一次批评后,就特别怕那个老师,担心他对自己有成见。这都是没有必要的。错了就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及时改正,老师一样会喜欢。老师不会因为哪个学生一次没完成作业,一次违反了纪律,就对学生下定论,说他是坏学生,就对他有成见。相信老师是会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

与老师关系融洽既可以促进学习,又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会使你一生受益无穷。相信你能做到这一点。

学会“疗效对话”

当朋友痛哭无语时,该如何按捺内心的不安与疑问,倾心聆听并安抚他的苦痛与焦虑?而当自己遭遇困难、濒临绝境时,该如何适时求援?我们具备坦然接受别人帮忙的能力吗?在这种时候,我们该“说什么”,“怎么说”?

对许多人而言,目睹别人的伤痛与不安,是件很痛苦的事,我们经常会想快速解决它,采取某些行动,或设法提供立即的解脱。有些人则为了避免说错话,宁愿选择什么都不说,而错失表达关心的时机。当别人需要支持,或是自己需要求援时,却往往言不由衷,或不着边际。该如何开启“发自内心”的深层对话,而不是仅止于“绞尽脑汁”的表面对话?该如何整合身、心、灵,以自然之姿来做最有效的对谈?

南丝·格尔马丁,针对如何弥补人际沟通的鸿沟、适时适度表达关心,提供了“疗效对话”的十项原则。所谓“疗效对话”,是指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对谈,让求援者获得适度疏解,进而自然地达到“治疗的效果”。这十大原则是:

1.聆听

聆听不是保持沉默,而是仔细听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真正的含意。所谓的聆听,应该是用我们的眼、耳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同时不急着立刻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必须愿意把自己的“内在对话”暂抛一边。所谓的“内在对话”,是指聆听的同时,在脑海中不自觉进行的对话,包括动脑筋想着该说什么,如何响应对方的话,或盘算着接下来的话题。

2.停顿

在对话之间,有时说,有时听;我们还必须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觉产生的机械式反应。例如,想快速解决对方的不安,便直接跳到采取行动的阶段──说些或做些我们认为对对方有益的事。如果没有停顿,我们可能会在刹那间,说出稍后会反悔的话。安慰的艺术,在于“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以及“不在一时冲动下,说出不该说的话”。

3.当朋友不当英雄

帮助别人度过艰难岁月,不等同于将他们从痛苦的处境中“拯救”出来。我们应该认同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去感觉痛苦,并且不试着快速驱散痛苦。我们仅试着提供让他们越过“恐惧之河”的桥梁。当朋友、家人陷于情绪或身体的痛苦之中时,支持他们的最基本方法是:允许对方哭泣。哭泣是人体尝试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而掉泪则是疗伤的一种过程。所以,请别急着拿面巾纸给对方,只要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

4.给予安慰

给予安慰并不是告诉别人:“你应该觉得……”或是“你不应该觉得……”人们有权利保有其真正的感觉。安慰是指:不要对他们下判断,不要心想他们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帮忙;安慰是指:给予他们空间去做自己,并认同自己的感觉。我们不需要通过“同意或反对”他们的选择或处理困境的方法,来表达关心。

5.感同身受

当我们忙着试图帮助他人时,可能会忘记人们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没有说出来的想法和感觉。尽管人们无法确知我们的想法,但通常可以察觉到我们是否惊慌,对他们下判断,或是为他们感到难过。面对面安慰别人,和我们内心真正的状态,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我们不仅分担对方的痛苦,也需忍受自己内心的煎熬。不论面临的处境如何,善意的现身与安慰,即是给予对方的一项礼物。

6.长期守候

改变会带来许多混乱,没有人可以迅速整顿那样的混乱。人们需要时间去调适、检讨、改变和询问“假如……会怎样?”的问题。在“疗效对话”中,我们学着接受以下事实:我们的家庭成员、同事或邻居,有时候仅需要我们当他们的“共鸣箱”,且能不厌其烦地供其反复使用。

7.勇敢挺身而出

不论身处任何状况,对自己不知该说什么而感到困窘,是无妨的;让我们想帮助的人知道我们的感觉,也是无妨的。甚至可以老实地说:“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但是我真的很关心你。”即使自己对这样的表达觉得可笑,还是可以让对方知道,你不急着“现在”和他交谈。你或许可以选择用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感觉和想法。除了言语的表达之外,“疗效对话”尚有许多不同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