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和孩子一起勇敢长大
21195900000029

第29章 外语思维的养成:带孩子走入场景

我们在小区里散步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美国妈妈贝丝和她的儿子大卫。贝丝的丈夫被他的公司派到中国来工作一年,贝丝和大卫也就跟着来了。

一来二去,我们熟悉了,两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即使语言不通,也似乎并不影响他们的交流。

但是,我决定教斯语英语了!

Yan,come here!(颜,来这边!)

Yan,get the cherry!(颜,来拿樱桃!)

Yan,please give me a hug!(颜,请给我一个拥抱!)

我用非常夸张的肢体动作来传递信息给斯语,即使她没听懂我的话,也能知道我想让她做什么。

斯语一直没有问,我在说的是什么。

她没问,我也不说。

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有意思的事情。斯语也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不同的语言,我们说的是汉语,大卫和他妈妈说的是英语。

但,斯语已经知道了大卫和他的妈妈来自美国,他们是美国人,我们是中国人。

她不知道美国和中国的区别是什么,但她会和她奶奶说:“奶奶,大卫是美国人,他的头发是黄颜色的,他是我的朋友!”

“斯语,你是哪里人?”

“我是中国人!”

“What's your name?”(你的名字是什么?)

Ya n.(颜。)

What's this?(这是什么?)

Apple.(苹果。)

What's that?(那是什么?)

Cherry.(樱桃。)

…………

我训练斯语听力,但不像母语那样教她,更多的时候,我是在自言自语,但保持了丰富、生动的表情,斯语会很情不自禁地凑到我的边上,盯着我看,然后会意地冲我笑。

听得多了,她就记住了。当我重复同样的场景给她的时候,她也会脱口而出。

我对那些单词卡片或者带了图的卡片不感兴趣,我要利用的是生活中的场景!

我们一起去逛超市。

“Apple!Big Apple!Small Apple!”(苹果!大苹果,小苹果!)我拿起了一大一小两个苹果,一边比较,一边自言自语。

“Chocolate!Sweet!”(巧克力!甜甜的!)我挥舞着巧克力,假装咬了一口,做出眉飞色舞的样子。

“It is green.It is red,it is blue,it is yellow,it is purple.”(绿色的,红色的,蓝色的,紫色的。)我们来到了卖薯片的货架前,我指着五颜六色的包装袋,依旧是自言自语。

我们走在公园里。

“Wow!Trees!So big!”(哇!树!这么大!)我拉着斯语去拥抱树,我们两个人手拉着手,环抱不住一棵大树。

“Flowers!Red,yellow,blue,orange,purple.”(花!红的,黄的,蓝的,橙色的,紫色的。)我们一朵一朵地看过去,斯语几乎能够和我一起说出颜色来了。

学英语对于斯语来说是玩,我从来没有对她有过什么要求,也从来不要求她要和我一起说,她如果愿意,就说,如果不愿意,也可以不说。事实上,斯语很喜欢说英语,她觉得很有趣。

我基本以对话的形式,在斯语耳边重复的是她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陌生的语言,建立联系和想象,从心理学上来说,语言的学习会容易许多。

我不是每天都在教斯语英语,我不希望给她的心理造成压力,心情和情景适合,我就会和她说英语。我首先关照的是:这个时候,适合不适合学?不是为了学而学,对于我来说,斯语学习的心情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如果小时候,她在学习中的体验是积极的、快乐的,就能够建立她比较正面的对学习的印象和态度。

而且,一句话、一个词汇,我会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景下不断地反复出现,建立直接的语言思维习惯比词汇的积累更重要——尤其在启蒙阶段。

我把学习变成了玩,我在意斯语的感受,而不是在意斯语学会了什么,这使我们都觉得很轻松、愉快!

贝丝一时没有找到babysitter(照看孩子的人),我建议她在外出的时候,把大卫交给我,让他来我家和斯语一起玩。

贝丝很高兴,但又觉得很不好意思。她问我:“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她的意思是我帮了她,她也需要为我做点什么,作为交换。

“中国人的传统给朋友帮忙是不讲条件的,如果能够帮上朋友,我们都会觉得很高兴。”

“真的吗?中国和美国非常不一样。”

中国和美国确实很不一样,中国人的人情观念比美国人重,但美国人的社会规则意识比中国人强。我发现,这是非常辩证统一的一对组合:人情味和社会规则!

人情味太浓厚,必然会影响社会规则;社会规则意识很强,必然会缺少人情味。

但,它们又是相互制衡的: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

贝丝说,她会喜欢中国的!

斯语和大卫在一起玩得很开心,他们在一起玩的时候,我就能做一些家务,或者给他们准备好吃的。

斯语还非常乐意“念”书里的故事给大卫听,大卫听不懂,所以,坐不住,坐不住了就会乱跑。

这个时候,我就会把他们分开来,让斯语看她带图画的书,我带着大卫坐到沙发上,用英文给他讲故事。斯语一个人按捺不住寂寞,也会跑过来,听我讲故事。我干脆“绘声绘色”给他们讲英文故事,讲完一段,让他们表演。

…………

斯语会的英语还不是那么多,但我知道,她很乐于听我说英语,她急切地想学会。

她急着学,我就慢慢地教。

这一辈子,她有学不完的知识。宝贵的不是知识,是她渴求知识的愿望和积极的态度!

理想妈妈语录:我们该拿什么态度去面对外语

很多孩子说:“我又不是外国人,我为什么要学外语?”

如果你的孩子提出这个问题,你会如何回答?

很多妈妈对孩子说:“如果你掌握了一门外语,你就能去更多的地方,交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信息。”

于是,有的孩子因为想去国外,或者认识更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开始学习英语;有的孩子想看懂电脑软件的说明书,开始学习英语……

这都是不错的引导方式。

语言是一门工具,掌握它,就是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

可是,我们常说的外语学习,一般是记单词,学语法,背课文,很多人吭哧吭哧学了很多年,最终要用的时候,却支支吾吾挤不出一句话来。

不是我们学得不够用心,也不是我们学不会,而是语言除了我们看得到的词汇、语法这些语言知识之外,很重要的,还有知识背后的文化。

这是一个国际化融合的时代,融合的背景是多元化文化的存在,我们学习外语,除了语言知识外,还需要认知这门外语国家的文化,譬如,某一句话,可以在什么时候使用,如何使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位小学生刚刚学习了“How old are you”这句话,遇到了一位中年的外籍女老师,于是,他见着她就追问“How old are you”,使得这位外籍老师感到非常尴尬。

对于其他语言和文化的尊重是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建立的一种重要姿态,他们是未来世界的建设者,他们需要应对不同语言、多元文化融会的趋势,所以,在强调外语学习的同时,重视文化、礼仪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实现外语和文化结合的学习途径之一便是场景化的学习和应用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