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和孩子一起勇敢长大
21195900000031

第31章 妈妈话题(一)圈养还是放养

Linda是一位上初中二年级的女生,成绩一般,她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国内考上高中的希望不大,于是,打算初中毕业后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念高中。

Linda父母对Linda采取的是“圈养”式教育。爸爸在外忙事业,妈妈除了工作之外,就是全心全意照料孩子,从生活到学习,妈妈把Linda照顾得面面俱到。妈妈把照顾孩子、陪伴孩子、监督孩子变成了自己的习惯,唯恐自己一放松,孩子就会出现闪失。

同时,L inda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出现了一些困惑:自己这么周到,孩子的进步怎么这么少,甚至看不到进步?Linda妈妈承认,很长时间以来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有焦虑的,很难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孩子的爸爸也是,因为父母以前的学业成绩都很优秀,事业也都很成功,他们很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是优秀的,最好能够是出类拔萃的,所以,每次爸爸和女儿相处,总是会对孩子提出这样或者那样的要求,或者批评孩子当前的表现。

我对Linda妈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长期以来的模式是圈养式,但你们在很近的未来给孩子的规划是把她一个人放到国外去读书,这是放养式的。从圈养到放养,跨越式的转变存在很大的风险,而很多小留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也恰恰是由此引发的。”

不光光是孩子出国留学,任何一个孩子最终都需要独立地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很多中国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在对孩子的管教上,重不得,轻不得,重了怕伤害孩子,轻了怕管教不好,家长好生纠结:孩子该怎么管,怎么教?圈起来养,不利于孩子之后的独立;放开了养,家长又实在不放心!到底怎么办?

让我们来听听孩子的心声吧。

我的学生对家长的期望普遍有如下几点:

首先,爸爸和妈妈不要吵架,爸爸和妈妈一吵架,孩子的心理压力就很大。

其次,爸爸和妈妈陪孩子的时间多一些,爸爸和妈妈最好能够陪孩子多聊些天,爸爸和妈妈如果能够幽默些就更好了。

再次,爸爸和妈妈对孩子的命令和指责应该少一些,孩子自己也认为考试很重要,成绩很重要,但他们希望爸爸和妈妈不要因为孩子一次两次考试没考好就责怪孩子,唠叨个没完,他们希望爸爸和妈妈能够安慰一下孩子。爸爸和妈妈应该尊重孩子的感受。

最后,一名学生羞涩地告诉我:爸爸和妈妈不要太疼孩子了。

其实,正确的教养方式和圈养与放养都无关,家长和孩子应该有情感和思想的沟通,但又需要保持适度的距离,使双方都有自由的空间。我的建议有如下几点:

第一,家长应尽量避免替孩子做太多的决定,包括该穿什么衣服,该做什么事情,如果你害怕孩子不会,或者做得不好,你可以把道理和建议讲给孩子听,但最后的决定一定让他自己来做。在孩子逐渐长大的道路上,家长应该逐渐“放权”给孩子,引导孩子逐渐走向独立和自主,只有如此,孩子才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责任意识。

第二,家长应尽量避免太多负面的情绪、情感暴露在孩子的面前,通常中国家长爱孩子爱得很含蓄,他们把爱藏匿得很深,很无私,同时,他们对孩子充满了忧虑,又把这种忧虑意识传递给了孩子,希望引起孩子的重视,中国的家长“报忧不报喜”,孩子取得了好成绩会偷偷地在心里边高兴,嘴上说的是:“这有什么,下次也要取得这样的成绩,别骄傲了!”中国的孩子“报喜不报忧”,他们不想让家长太担心自己。如果爱,那么就积极爱吧,爱的情绪和情感多传递一些,把焦虑丢弃一边,你快乐了,孩子也快乐了,家庭生活充满了快乐,人生也充满了动力,这不是很好吗?

第三,家长应尽量避免功利心,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在考名校,你家的孩子也非得去挤那所名校;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学钢琴,你家的孩子也得学郎朗……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变化越来越多、发展越来越快的时代里,我们最需要建立的是一颗坚定的内心,以不变应万变。家长需要建立的是客观、公正、充满温暖的教育心怀,对自己的孩子了解多一些、信任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因为家长对于孩子来说是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人。

第四,家长应该建立对自己的信心。现在有一种流行做法:送孩子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游泳,得去培训,让老师来教;书法,得去培训,让老师来教;打乒乓球,得去培训,让老师来教……学来学去,家长和孩子都疲于在路途上奔命,学好的又有几个?而真正学好的,也许不是培训班学来的。我们很多的兴趣和爱好需要氛围的营造和熏陶,学习如果不带感情色彩,很难长久,很难稳定。家长如果能够陪伴孩子多一些,自己来承担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效果一定比培训学校好得多。

对于孩子,圈不得,也放不得,要尊重孩子的自由,也要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