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那把柳叶刀:剥下医学的外衣
21196000000038

第38章 说古论今(8)

医生一年读两本书是道德的

有一次和一弃医从商的同学聊天,由于当时我刚从书店买的几本书还带在身边,话题自然也就谈到了医生读书的问题上。同学半不屑半认真地总结说:医生都没文化,医生根本不读书!语气中还透着无奈。话虽然明显有些偏激,但也不是完全信口雌黄,医生与读书问题尴尬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在Google里把“医生”和“读书”组配检索,结果中几乎没有发现两者相关的条目。网上竟然有帖子(估计是所谓的知识女青年发的)宣称:宁做修女,不嫁医生。

医生/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及其如何培养的问题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话题,上面提到的书多半是指社科人文类的书籍。其实,从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广义的阅读率是指有阅读行为的读者群体在全体国民中所占比例)连续6年持续走低,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读书率均呈下降趋势,2005年则跌进了50%以内。而阅读的功利实用性目的走强,知识性目的减弱。2012年进行的第九次“阅读调查”中,图书阅读率依然仅为53.9%,由于增加了对电子阅读情况的数据统计,所以其他统计结果很是好看。

不要说人文类书籍了,医生读医学专业书籍的比例也没有预想的多。英国某医院1999年的一个调查统计数据:一周内阅读专业文献不足15~60分钟者占主治医生的30%,住院医生的15%,实习医生的75%。我国的情况恐怕更有不及。

“医生不读书”在我看来主要是由医生的职业特殊性决定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三点。

第一,也是最主要的,是医生的职业使医生没有时间读书。检查一下每一位医生的工作日程表,就可以得出这一结论。更不要说现在医生还要面对工作、生活、竞争的压力了。为了使各位医生朋友“心安理得”,我这里提供一份吴阶平(1942年毕业于协和)回忆录中关于当年协和做医生时的工作日程表(时间估计是在1942年前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

早7时前进病房检查患者,换药,更改医嘱。手术一般上午8时开始,医生护士7点3刻刷手,严格消毒,备皮铺单,准8时开刀,不得无故拖延。术毕由负责麻醉的实习医生伴随患者到病房。

上午手术完毕,下午1点半外科进行门诊。患者如需要住院,则收住院治疗。下午4至5点,在门诊小手术室进行小手术。

夜间急诊随叫随到,如为患者检查化验,明确诊断,进行治疗等。如急诊需要住院,则邀请住院总医师核对检查决定。如需要急诊手术,准备好后,立即到大手术室施行。手术护士、麻醉师等,都在值班。有时一夜有好几个手术,一个接一个,直到天明。第二天清晨,当天要做的手术又早已拟定。争分夺秒地快速早餐,按时刷手上台。下午也不休息,照常看门诊,晚上照样值班。

除了上述日常工作外,还得写出每个住院患者的完整的病历。做完体格检查,做血及大小便常规化验,都得亲自操作,做出明确诊断,及时进行处理。一天可能有几个新住院患者,每个都得这样检查处理,写出完整病历,并且要求病历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

协和的医生就是这么训练出来的,这份日程表里有的只是工作。人总要休息和吃饭吧,我不知道医生们还有多少时间用于查资料、看专业书,人文类的书就更不要说了。

第二,许多医生认为临床医学就是经验医学。只要手术做好了,一俊遮百丑。作为一个好的临床医生没有足够的临床经验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不善于结合临床经验去读书、去分析和总结、举一反三、不断提高,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医生。最终也只能成为现在屡遭诟病的“手术匠”。

第三,医生对读书产生了逆反心理。所谓物极必反,我们都知道,同样的大学,医学院校的学生是最苦的:专业书籍最多,书也最厚,只看见学医的同学整天在苦读着枯燥的书本。另外学医至少要五年,有的是六年,更有甚者,将硕士、博士一起读下来,时间就更长。工作了还要我读书,还不如杀了我。

如前面提到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下降,“医生不读书”就是一场人文灾难吗?医德、人文素质之类就都因此而受到影响吗?

笔者并不这么认为。众所周知,自古以来,读书在中国就被赋予了太多意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是古人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读书几乎成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全部内容。所以在当时这种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主导读书趣味的情况下,图书阅读率焉能不高?

而现在,多媒体时代给人们的阅读生活呈现了更多的可能性,仅就信息获得途径而言,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图书阅读,而是把阅读伸展到了更大的空间、更广阔的方面。可以说,“医生不读书”是时代演进的必然结果,但医德问题、医生人文素质因此下降云云,都是经不起推敲的。

数据显示: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而中国专事读书的九年义务教育在校学生,平均每年每人读书不超过5本。各行业有各自的特殊性,就医生职业特殊性来讲,可以说:医生一年读两本书是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