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那把柳叶刀:剥下医学的外衣
21196000000007

第7章 史海钩沉(5)

中国历史上地震救灾中的医生影像

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天职。特别是大地震发生后,医护人员是地震现场最需要的救援人员之一。其他救援人员当然也非常重要,比如抢险队、消防官兵等,但受伤者从废墟中被救出来后,就是医护人员发挥专业特长的时候了。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省汶川发生地震后,央视最早发布的地震消息是在15点32分,当时公布的震级为7.6。可以判断,最先进入地震现场施行医疗救援的一定是地震当地医院幸存者组织的医疗队,他们迅速组织起来就地救援。而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则是第一支到达地震地区的外地医疗救援队伍,他们于13日凌晨6时到达德阳市。随后,全国各地都组织起医疗队陆续进入各个灾区。5月16日17时30分左右,包括医生在内的第一批俄罗斯救援队驰援地震重灾区之一的绵竹市,这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国际医疗队参与本国的救灾行动。

毫无疑问,地震的历史应该比人类的历史还长。中国属于地震发生比较频繁的国家之一,也保留了最为丰富的地震史料。《竹书纪年》中写道:“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载,距今已有3800多年。即便在科技已高度发达的今天,地震也难以预测,因此,地震史料中更多的是描述震后及救灾的,并且逐渐建立了一套及时的救灾制度。发展到清朝,这套救灾制度已经成为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几乎涵盖了救灾工程的各个方面。比如:第一步要报告灾情;第二步要统计受灾范围和受灾人口;第三步才是赈灾,这已经具备了现代救灾工作的雏形。

古代的赈灾措施不尽相同,最常见的抚恤措施是减免受灾地区的徭役、赋税。救灾当然少不了医疗队,可查的文献中关于地震救灾中医疗队的记载并不多,我们也就无法全面了解古代地震救援中对于医生是如何规定的,医生又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幸运的是历史上有一段关于皇帝派遣医疗队伍前往灾区救治的记载,我们姑且把它称之为历史上第一支抗震救灾医疗队。

北魏世宗,即北魏宣武帝拓跋恪,他的汉名叫元恪,是魏孝文帝拓跋宏第二个儿子,在位17年(公元499—516年)。这位皇帝虽然很短命,政绩也乏善可陈,但他做了两件名垂青史的事:一是对宫内,他废除“立子杀母”的残忍制度;二是对民间,他主持挖掘民间药方,普及医学常识,组织人力编写出了反映当时临床水平的医书《药方》35卷。古代疫情频发,世宗经历了几次重大疫情后,注意吸取教训,加强了日常防疫工作,以应对突发疫情,还专门设立了慈善医疗机构(相当于现在的疾控中心),由政府统一管理。

公元512年5月23日,大同周围发生了一次特大地震灾害,受灾面积之大,受灾程度之惨,令魏宣武帝十分震惊。根据记录分析,这次地震的震级足有8级,伤亡十分惨重,并且地震后瘟疫流行。灾情就是命令,救灾先救人,宣武帝立即召集重臣商量抗震救灾事宜,把选派优秀的医务人员当作首要任务。他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哪里的医务人员技术最先进?哪里的医务人员最容易召集到?思来想去,他想到了宫中太医和部队医生,当时就下诏:“肆州地震,陷裂死伤甚多,宜加疗救,可遣太医、折伤医并给所须之药,救治之。”一声令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国家级抗震救灾医疗队成立了,这次地震中魏宣武帝所派出的以太医和折伤医为骨干的医疗队携带医疗器械和药品,直奔地震灾区,投身抗震救灾工作。

令人感动的是,这支医疗队和现在的一样,为灾民治病完全是免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