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介石传
21198800000003

第3章 蒋介石是怎样上台的?(1)

第一节 蒋介石的身世

一、蒋介石是哪里人?

在浙江东部宁波地区奉化县境内,有一个溪口镇。这是一个古老的小镇,位于四明山麓,既是通往新昌、嵊县、余姚、鄞县四个县的交通要道,又是附近八个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四周青山环抱,九曲剡溪绕山而来,三里长街顺溪横贯东西。蒋介石就出生在这个镇上。

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是与奉化毗邻的嵊县葛溪人。据《王氏宗谱》记载,王采玉的祖父王毓庆,“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十一月初十日酉时,卒于清咸丰六年丙辰十月十二日”,前后娶过妻室四位,只有第二位“欢潭姚兴凤公长女”生子三人,即王有则、王有模、王有全,生女二人。其中长子王有则,就是王采玉的父亲,即蒋介石的外祖父。王有则前后也娶过妻室二位,元配生子三人,即王贤侯、王贤宰、王贤达,生女二人,继配生子二人,即王贤巨、王贤裕,生女一人,即王采玉。王有则“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庚辰五月初七日午时,卒于清光绪八年壬午四月十二日”。

王采玉嫁给蒋介石的父亲是第二次嫁人,原来是嫁给溪口曹家姓俞的,姓俞的三十六岁时去世后,王采玉回到娘家居住,曾在葛溪一个庵里守节。后经其堂兄王贤栋(当时在蒋介石父亲的店铺里任账房)介绍,再嫁给了丧妻的蒋介石的父亲。

蒋介石的父亲蒋肃庵,据《蒋氏宗谱》记载,是蒋氏第二十七世,其祖辈从第十三世蒋仕杰迁入溪口。蒋肃庵的父亲即蒋介石的祖父蒋玉表,“清嘉庆十九年甲戌十一月二十日子时生,光绪二十年甲午十月二十四日午时卒”,有两个儿子,长子世昭过继给其兄,次子就是肃庵。蒋肃庵“清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十月初八日未时生,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七月初五日戌时卒”,前后娶过妻室三位。“元配徐氏,道光二十六年丙午三月十九日生,光绪八年壬午二月初九日未时卒。继配孙氏,咸丰五年乙卯六月初一日辰时生,光绪十二年丙戌十月十七日辰时卒。”“继配王氏,嵊县葛溪王有则先生女,同治三年甲子十一月初九日戌时生,民国十年辛酉六月十四日辰时卒。”在查访中,有的老人说:蒋介石出生在溪口镇上蒋父开设的玉泰盐铺的一间房子里,唐兴坤的母亲吃的开口奶,蒋金贤的母亲接的生。在陈布雷编的《蒋介石先生年表》中也说:蒋介石“生于武岭溪口镇玉泰盐铺楼上”。也有的老人说:蒋介石出生在葛溪舅舅家里。

蒋介石的父亲蒋肃庵,在溪口镇上开设玉泰盐铺,以经营盐、酒、石灰为主,另有薄田三十余亩,属中产人家。1895年死于时疫,与其元配徐氏、继配孙氏合葬在桃坑山右蟹钳。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在其夫病死后,“茹痛抚孤,勤劳特甚”,1921年6月14日因患心脏病而死。根据王采玉生前的话,若同蒋肃庵合葬,必屈居在徐氏、孙氏之下,故要单独另葬。在蒋介石写的《慈庵记》中说:“吾兄锡侯与中正,既安葬先考肃庵公于县北之桃坑,时先慈王太夫人健在,谆嘱吾兄与中正曰:‘余百年后,不必因袭俗礼同穴,以余墓之工事,重惊尔父之灵,当为余营别圹。’”【1】于是蒋介石将其生母单独葬在自崖鱼鳞隩中垄。孙中山为其写了祭文,并在墓碑上手书了“蒋母之墓”。张人杰(张静江)为其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下联是“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蒋介石在6月15日写了《哭母文》,25日又写了《先妣王太夫人事略》。

蒋介石生于光绪十三年(即1887年)10月31日,名中正,字介石,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属于蒋氏的第二十八世周字辈。

二、蒋介石的兄弟姐妹与妻室、子女

蒋介石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蒋介石前后娶过四任妻室,有两儿一女。

蒋介石同父异母的姐姐和哥哥均为徐氏所生。姐姐是1874年生,名瑞春,嫁给任宋村宋周运为妻。哥哥蒋锡侯,谱名周康,字介乡,又字瑞生,“清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一月二十六日寅时生,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十一月十四日卒,年六十三岁”。蒋锡侯前后娶过三位妻室,原配孙氏,继配张氏和单氏,有过一个儿子,名国秉,张氏所生,是一个痴子;还有一个女儿,名秀华,单氏所生,之江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嫁给国民党立法院立法委员会委员广西永福韦永成。蒋介石的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均系同母所生。其大妹,名瑞莲,嫁给竺村竺芝珊;二妹,名瑞菊,生后数月夭亡。其弟,名瑞青,三岁时病死,蒋介石在1918年4月14日晚在汕头驻军时曾著文《亡弟瑞青哀状》。蒋介石在《先妣王太夫人事略》一文写道:“徐太夫人生吾姐瑞春与兄锡侯,先妣教诲鞠育视之无异……自产中正后三年而瑞莲妹生,又三年而生二妹瑞菊,菊妹不幸而夭亡,弟瑞青则又后菊妹三年生……未及二年,而瑞青弟,殇。”【2】

蒋介石的第一任妻子叫毛福梅,1901年蒋介石同毛氏结婚。毛氏是奉化岩头村人,生于1882年阴历11月19日(比蒋介石大五岁),1939年阴历11月2日在溪口被日寇飞机炸死。蒋经国曾在1947年出版的《我在苏联的生活》一书自序中说:“民国二十八年冬,寇机残虐溪口,狂炸家园,吾母毛太夫人竟罹惨劫,未留一言,伤欤痛欤,国难家仇,于斯已极!”毛氏的坟墓在溪口镇上,墓前竖有蒋经国立的碑“显妣毛太君之墓”。蒋介石的第二任妻子叫姚冶诚,是江苏吴县人,曾在陈其美家为娘姨。蒋介石同姚氏结合是1913年,当时娶为侧室。蒋介石的第三任妻子叫陈洁如,江苏苏州人,1906年生,长在上海,受过中等教育,能说俄语。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介石都是带着陈氏的。【3】蒋介石的第四任妻子就是宋美龄。蒋介石同宋氏结婚是1927年12月1日,事先蒋介石回溪口同毛氏办理了离婚手续,在宁波、上海报纸上还登载了蒋介石同毛氏的“协议离婚书”,表示蒋介石和姚氏、陈氏丝毫没有关系。蒋介石同宋美龄结婚时,蒋锡侯专程赴沪以家长的身份主持了婚礼,当时上海报纸登了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结婚照片,写着“中美合作”,即蒋中正的“中”和宋美龄的“美”,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背景。

蒋介石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即蒋经国、蒋纬国。蒋经国系毛氏所生,生于1910年3月18日,1925年10月赴苏联学习,先入孙逸仙大学学习(1925年至1927年),后又转到红军军政学校学习(1928年至1930年),离校后参加工作,1937年3月回国。在苏期间蒋经国曾于1935年1月22日公开发表《给母亲的信》。信中说道:“昨天我是一个军阀的儿子,今天我成了一个共产党员。有人也许会觉得奇怪,但是我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一点都不动摇。我有充分的自觉,对真正的革命理论成就有研究、有认识。”信中痛斥蒋介石说:“他是中国人民的仇敌,他是您的儿子的仇敌。我有这样的父亲,在中国人民之前是不能不感到耻辱的。对这样的父亲不但没有任何敬爱之念;对这样的人物我恨不得杀戮他,消灭他。”蒋经国的这封信当然受到当时客观环境的影响,但的确也反映了他当时的思想动向。蒋纬国是姚氏所生,生于1916年。【4】蒋介石在1918年4月10日写的《王考玉表公行略》中说:“中正幼固多疾,公常临余诊视,甚至终夜不寝,其状类吾母王太君今日之爱育其孙如纬国者。”在这篇《行略》中就提及纬国。1936年蒋介石派他去德国受训,1940年回国。关于蒋经国和蒋纬国的情况,在《蒋氏宗谱》上说:“经国,字建丰,一字存西,周泰长子,苏联中山大学毕业,江西省保安处副处长、江西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赣县县长、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外交部东北特派员、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局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陆军少将。清宣统二年庚戌三月十八日巳时生。配方良,俄国耶罗斯拉夫城伊伯脱弗特罗维齐伐黑夫第八女,民国五年丙辰四月十四日寅时生。子三:孝文、孝武、孝勇,女一:孝章。”“纬国,字建镐,一字存东,周泰次子,东吴大学物理系毕业,德国慕尼黑军官学校毕业,美国麦克斯威尔场空军参谋学校毕业,美国诺克斯塞装甲兵第一军团实习,中国机械化学校驻印战车学校第二期毕业,青年远征军二0六师六一六团少校营长、中校营长、陆军装甲兵教导总队战车第一团中校副团长、上校团长、陆军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民国五年丙辰九月初十日巳时生,配湖北孝感石氏静宜石志学女,民国十三年甲子八月二十五日生。”一个女儿即蒋瑶光,系陈洁如抚养,后改用母姓,嫁给陆久之。【5】

三、蒋介石的求学

蒋介石小时候是比较顽皮的,在蒋介石写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中说:“中正幼多疾病,且常危笃。及愈,则又放嬉跳跃。凡水火刀棓之伤遭害非一,以此倍增慈母之劳。及六岁,就学,顽劣益甚,而先妣训迪不倦,或夏楚频施不稍姑息。”【6】

蒋介石从小读过一些古书,主要是随兄就读私塾。先后从任介眉、蒋谨藩、毛凤美、竺景崧、毛思诚等读一些古籍史书,十六岁时考过秀才,未中,十七岁到奉化城里进凤麓学堂,以后又到箭金学堂,十八岁转入龙津中学读书。在箭金时,校中有一位顾清廉先生鼓励他读兵书和曾国藩的书。蒋介石的确对曾国藩和胡林翼、左宗棠这几个清廷将领十分崇敬,后来(1924年)特地手辑了一本《增补曾胡治兵语录》。蒋介石在1924年10月为这本语录写了一个序,序中说:“辛亥以前,曾阅曾文正全集一书,……民国二年失败以后,再将曾氏之书与胡左诸集,悉心讨究,不禁而叹胡阔之之才略识见,与左季高之志气节操,高出一世,实不愧当时之名将,由是益知其事业成败,必有所本也。”又说:“治心即为治兵之本,吾故择曾胡治心之切要者,另列一目。兼采左季高之言,可为后世法者。”关于蒋介石小时求学情况,在陈布雷编的《蒋介石先生年表》中说:“公六岁,始入家塾从任介眉读。”“公七岁,仍就读家塾。”“公八岁,改从蒋谨藩读《大学》、《中庸》。”“公九岁,春夏从任介眉读《论语》、《孟子》,六月又从蒋谨藩读《礼记》。”“公十岁,读《孝经》。”“公十一岁,读《春秋》,《左传》。”“公十三岁,始出就外傅往嵊县葛溪从姚宗元读《尚书》。”“公十四岁,赴榆林村从毛凤美读《易》。”“公十五岁,赴畸山下村读于皇甫氏始作策语。”“公十六岁,赴岩溪村从毛思诚温习《左传》,圈点《纲鉴》,应童子试。”“公十七岁,赴县城肄业凤麓学堂受新式教育。”“公十八岁,仍肄业凤麓学堂。”“公十九岁,赴宁波从顾清廉于箭金公学,读周秦诸子、说文解字及曾文正集并研究理性文学。顾先生授公以孙子兵法,且讲述民族大义。”“公二十岁,正月赴县城肄业龙津中学,四月东渡日本肄业东京清华学校,冬返国。”

1906年蒋介石考入了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保定军官学校的前身)学习,【7】在此前曾于这一年4月赴日本学习未能如愿。翌年,蒋介石被军校保送去日本留学。同蒋介石一起去的张群回忆当时东渡的情形说:“留日考试合格的学生,好像有六十人左右。能够畅通日本话的人,由保定起程直接前往日本;我们虽然(包括蒋在内)能够懂得日文,但因为说得不好,暂且先到东北的陆军部集合,然后由大连乘船前往神户,换乘火车到达东京。”蒋进的是日本振武学校。振武学校系日本士官预备学校,于1903年由日本原成城学校改办。据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记载,“当时派遣去日本学习陆军之学生,曾入振武学校补习,毕业后入士官学校。明治三十一年(光绪二十五年)浙江派官费生四名去日本习陆军,【8】由日本陆军部委托成城学校设施预备教育,……明治三十六年(光绪二十九年【9】)学生渐多六十九名,……专办训练中国陆军学生,改名为振武学校。……明治四十年学生达三百三十名。”蒋介石在振武学校学习已经是第十一期,就读三年,于1910年毕业。在振武期间,他曾给其表兄单维则寄过一张照片,上面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反映了当时蒋介石一定的民族意识。离振武以后被分配在日本驻新潟县高田市(现上越市)野炮兵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充当二等兵,以后上升为上等兵,称士官候补生。蒋介石在高田当兵的情况,据蒋自己说:“我在二十四岁,就派到日本野炮兵联队,入任一年。这一年中间,所过的完全是士兵生活。”【10】高田市史记载当时蒋的情况:“浙江,蒋志清,5.59尺(169.4公分),15.780贯(59.2公斤)。”在1936年1月9日东京《日日新闻》的新潟版有一段记载(这是那时联队的野炮上等兵——新潟县的霜田藤次郎对新潟版记者叙述的),内容大概是这样:“霜田自从入高田十三师团野炮第十九联队后的第三年,有五名中国留学军官被派到第十九联队,编在霜田上等兵的第五中队里面。”“这五名中国留学生,都是很优秀的,他们对于大炮的构造和它的附属品,都有详细的研究。因此霜田上等兵有点害怕起来,便私自向内藤教官(霜田是内藤中尉教官的助教)借了一本有三百七十种炮身及其附属品的说明,在前一天的夜里看过,到第二天便一一对他们说明。”“蒋氏平常很少说话,没有什么可以引人注意的事情。不过叫他和普通的兵一样派去扫马房的时候,他的面上立刻就现出一种悲愤的神色。然后因为军队里的军纪关系,一切都是遵照长官的命令,自然也就服从了。”“不久,孙逸仙先生领导的革命运动的爆发,有一天,蒋氏忽然接到一封电报,立刻向部队请求退出。”“从此以后,霜田一共接过蒋氏写给他、称他‘严格的上等兵’的两封信,就再没有通信。”蒋介石在第一次下台赴日时,曾送给第十三师团长冈外史师团长一块匾,上有蒋的手书“不负师教”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