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罗山思踪(第一辑)
21199100000011

第11章 品牌服装·设计·教育

话题陈述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舒湘鄂教授:刘教授在中国服装设计界得到众多的第一,实在敬佩、敬重。其实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研究品牌的专家,在实践中树立了一个品牌典型,那么多的第一,刘教授本身就是一个典型。

有人说中国有五千年文化,其实还有专家往前推,往前推到6000年。首先要认定它有没有穿衣服,服装这个学科的确是人类文明的开端,揭开了人类文明历程的最好物证。中国文学中还有一个说法叫做“垂衣服而治天下”,古时候很不清楚,为什么叫“垂衣服治天下?”很多专家提出异议,治国道理多得很,有政治的方式,其他的方式,为什么把“垂衣服治天下”放在第一治国的道理上?

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衣服是非常有意思的。其实治国的道理在过去来讲,不像现在大家这么有文化,即便是皇帝颁出一个诏令或者一个政策,老百姓也读不懂,但是通过衣服的指示,就可以把他的思想、治国的道理传给每一个老百姓。比如说,历朝历代对衣服的质次都是有规定的,包括颜色。

希望在座的同学们有精力好好去研究,将来设计的文化、设计的服饰、服装设计的理论,要靠在座各位同学发扬光大。我看到很多的书,只谈到了这些,并没有把它作为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来作为服装学科的支点。我认为研究服装文化,可能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些支点。

服装教育是一个文明的教育和人文的教育,看来是真的,不是假的,是有道理的。设计是人类最具创造性的一种思维活动,造物是一种包含了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用一古话说:“衣必暖,后求利”是非常辩证的,说明了这个道理。

我认为这是一个规律,是人对于美的艺术认知的规律,历史的东西实际上跟科学是一回事,都是认识事物的一个方法,只是方面不一样。科学的东西可能是手掌,艺术可能是认识社会的另一面,就是手背,很难说手掌和手背分家。

到了21世纪,发展到这个时候,任何一个学科和艺术都是有关系的、分不开的。其实艺术还有一个概念,比如说校长的管理艺术也是艺术,管理的好也是艺术。军事家叫军事艺术,谈的也是艺术。艺术到最后不光是一个问题而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衣必暖,后求利”这里面不光是漂亮,而是规律,是科学与技术的融合的一个自然规律。

品牌确实是一个不得了的一个东西,是一种精神,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文化概念,是精英文化大众化的新的理论,是新文化理论下的一个造精英的活动,树立一种品牌就是树立一种概念。这是刘教授研究的核心,他的品牌做得非常好,其实我认为不光是一个市场问题,也不光是一个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文化问题,在研究一种新的文化。

过去的精英文化,如戏剧,我们说的国粹叫京剧,现在处于一个要保护的状态,好多的民间艺术过去都是发扬非常光大的艺术,到现在都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再不把文化用新的引进方式把它翻译过来去研究,可能过去的那些文化现象、形态都不可避免地走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场中去,这是很可怕的。我认为刘教授研究品牌,不光是针对服装,应该是针对新一届文化进行研究。这是非常前沿的,值得珍惜的。

温州是一个服装生产基地,这么一个市场产业,也是政府提倡、老百姓喜欢的、大家熟知的。但是,我认为研究服装最前沿学术这一方面不在我们这里,我们从制造到创新的进展这是政府引领的一个转型战略,需要有刘教授这样一大批的前沿专家,多到这里来,对温州经济、对我们美术与设计学院的老师和同学,灌输新的前沿学科、新的想法,用这个视野请刘教授过来,信心非常大。谢谢。

主题讲解

刘晓刚教授:舒教授其实一点不外行,说了很多内行的话。今天很高兴到这里来,刚才跟温大的老师在交流,温大的老师说蛮羡慕东华大学。其实我羡慕温大,羡慕你们这里,不是羡慕硬件,是羡慕这里的产业环境。服装这个专业必须要与产业结合得很紧。我这么多年在上海做科研服务项目,就没有做到过一个是上海企业的,全部是江浙一带的或者是更远一点的。所以,我们服装专业如果在东华的话,可能基础背景是非常薄弱的,产业背景很可怜,上海的服装产业在萎缩。

那么,今天来的不仅有老师、学生,可能还有企业家。我想这个沙龙论点散开一点,在教育方面、品牌方面以及和企业的互动方面,做一个抛砖引玉。从以下四个方面看:

第一,大家对服装品牌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

服装教育是从1982年开始,经过30年,而服装的产品或者服装企业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出现的。那个时候服装企业还很弱,经过30以后我们对品牌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

第二,关于服装市场新的机遇。

因为我们的学科发展同样离不开市场,我们也有自己的市场。

第三,服装企业应该有哪些作为?

我们的老师可能也应该了解,目前企业里到底有哪些作为?知道他们的需求再跟他们谈合作可能会方便一点。

第四,服装教育。

作为老师如何来看今后几年服装教育应该往哪里走?

首先,我们如何来看服装品牌?我把它分成三个构成:

一是宏观层面构成。

比较紧密层的是教育、企业和市场,可能服装企业并不赞成服装教育也在这个层面,但是我们是搞教育的,我们把自己也看成这个层面。事实上,服装企业的发展绝对离不开服装教育。

现在服装企业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才。它不缺钱、不缺技术缺的是人才。人才谁来培养?绝大部分的人才是服装学校来培养,服装教育挤入这个层面,当之无愧。

那么,市场同样也是离不开的,缺了市场任何的商业行为都不存在。它的比较外围的一个部门就是政府构成了基础。不是服装产业而是整个产业的一个特色,中国产业的发展,政府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跟西方可能不同,西方是完全市场化的经济。

二是微观构成。

产品开发、生产加工、市场营销成为服装院校目前正在开展的核心课程。我们如果是研究一个微观的服装品牌构成也同样需要去了解这些东西,具体操作的时候比较复杂一点。

三是产品构成。

大家在做服装设计的时候,同学可能也有一种感受,学了那么多课程围绕什么来做?到最后绝大部分的课程或者绝大部分的目的是围绕品牌服装来做的。尽管有些同学对某些服装比较喜欢,比如创意服装、戏剧的服装或者大众艺术的服装。但是,服装的总体或者大体主要是围绕日用服装来进行的,在日用服装里面,中国的服装又进入到品牌服装的阶段。所以,我觉得所有跟服装行业有关的人员,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品牌服装上,做品牌就是做品牌的附加值,它的附加值太高了。

在我的一本品牌服装设计的书里面,把品牌核心要素列为系列产品,是用设计元素来构成的,必须突出风格。如果这三个在产品里面都能够非常协调的存在,这个品牌的产品是没有不活的理由。如果说产品不好,就从这三个构成要素里面看看,它是不是完备的。

真正到了品牌的时候,是在1995年的时候,有一个分水岭。1995年以后,大家开始认识品牌,有点懂了开始去做。做了十年以后终于明白要做高端,要提升,这也是一步步过来的。最近,对服装行业我非常看好,看好的理由就是“十二五”纲要里面提出要提高老百姓民生质量,有体面的生活。第一次提出要把内需作为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内需里面说明一个问题,中国人或者东方人很爱面子,面子的第一体现就是服装。我感觉“十二五”规划期间给我们服装带来很好的机遇。

舒教授刚才也说了,衣食住行,衣是当头,衣是体面的第一个要素。要很体面的生活,服装、吃的、住的、行的,它排在第一位,相对来说它的价格不是特别高,大家都能够投入得起。前几年为什么服装行业比较落后?我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增长最快是电信业占到23%,整个民生行业平均是14%,服装行业占到18%的增长率。比较慢的一个原因,我把它归置到房地产业太快了,房地产业是吸纳资金的无底洞,把本来可以改善日常生活质量的钱都被吸进去了。

还有一个很好的契机,“十二五”刚刚开局,2010年11月份,我们就发现,中国已是GDP的第二大国。国民意识空前膨胀,中央电视台都在放大国崛起这类的东西,把老百姓的爱国热情煽得很厉害。(如PPT??)美邦及时提出新国货运动,很多老品牌都在恢复,像手表品牌,上海牌还有海鸥能够卖到十几万。奢侈品品牌手表也就几万、二十几万还有更贵的,但是上海牌以前卖85块钱的品牌,能够卖到十二万、十三万你信吗?我们的国民意识在慢慢地膨胀。比如,爱马仕的一个品牌。爱马仕针对中国市场,为了把爱马仕线下的消费者拢住,它又针对中国开了一个品牌,不得不尊重国内市场。这都是好现象,对本国本土品牌是非常好的。

国内服装品牌一个新的机遇。经营模式在发生非常大的变革,尽管前几年早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前几年开始的结果却是在这几年出现的。比如一些轻公司是比较多的,服装行业也非常适合用轻公司的方式去做,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自己没有生产能力的,只有两头的,抓住营销、抓住设计,比较成熟的像凡客诚品之类就是这样的。还有就是快时尚,这类快时尚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随着这样概念的兴起,它的品牌运作模式都是不同的,不可能还是按照以往的提前一年做策划这种做法,它一定是使用另外一种模式做的,这种模式是院校和企业共同来研究的,哪种模式更适合中国的企业。

刚才与一个企业家讲到的一个事情,由于大众的参与,大众把服装市场的蛋糕给分割了,身边能够发现很多人,自己不懂服装不干服装的却能在淘宝上开一个店。它就是在分割你的蛋糕,很多同学还没有毕业可能已经想到了到淘宝上去开个店,当然你们可以生产也可以不生产服装。传统的市场模式发生很大的变化。

(如PPT)大家从这个数据就可以看得出来,2010年的时候,网络用户已经达到了1.61亿人,5000多亿的销售额,增长的速度是109%。而且据预测,2011年的增长速度要超过109%,还要厉害。在这种情势下,必须要用新的模式找到自己的市场。

服装企业在今后几年整个服装产业发展当中它们应该有什么事情可以做?除了日常的经营以外还有哪些可以做的?我觉得如果先行一步的话,对市场份额的控制会有非常大的好处。

我觉得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目前存在的企业应该对自己的品牌重新定位。经过这么多年,三十多年或者哪怕你只有五年、十年的品牌,五年前的形势与五年后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不同,难道你认为它不需要重新定位吗?我认为它必须要重新定位的,里里外外重新梳理一遍,才能够调整好姿态,迎接后面几年的发展。

我上次碰到雅戈尔老板,他的一个观点其实蛮好的,他说:“国外的企业还没有真正把国内的男装企业放在眼里,如果它真被逼急了,要跟中国的男装企业展开正面竞争,雅戈尔就死掉了,很多的男装企业也死掉了。”

什么道理呢?比如Boss,Boss最起码8000左右的入门价,雅戈尔的入门价是2000。其实质量差不多的,很多的国外品牌都是在国内自己加工的,如果Boss放低身价降下3000,中国的南方企业死掉一半。如果再降,降到与你一样平的情况下全部死掉。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质量差不多的,你买谁的?大家都是3000块一套男装西服,一个是雅戈尔的,一个是Boss的,我想绝大部分人会去买Boss而不是雅戈尔。

国内的企业怎么办?国内企业有些尽管做得很好,它真的应该认真的思考这些问题。那些龙头企业已经思考到这个问题。所以在慢慢地进行改变,雅戈尔去年内部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它的船非常大,掉头很困难,但是它在积极主动的去调整,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在今后几年,如果调整好了,就不怕Boss等品牌与它们竞争了。

在品牌重新定位的时候比较宏观,思路上一定要前瞻一点,手段上要创新,产品必须先进。品牌做到后来,最后盈利的手段是产品,品牌的故事编的再好也没有用。

第二,国内企业大部分还是粗放型的。很多扩张企业很粗。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个号称做品牌的,在跟我们接触的时间当中,他说要通过三年、五年变成中国十大男装品牌之一。我到他的企业里面去吃饭,在跟老总交流的时候,忽然发现脚下有东西在走动,一看有狗,狗在下面看着你。这种情况下怎么做品牌,狗也不是自己养的,都是一些流浪狗,起码在很正规的讲某种文化的地方很难存在这种情况,这样的企业也能存在,它有它自己的文化特征,可以仔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有狗存在?当时我去的时候,养了七条狗号称“七匹狼”,它的目标对象就是七匹狼。

中国的这一类企业太多了,一定要精细化运作,从精耕细作当中像农民学习。农民精耕细作以后产量就提高了,我们也是一样,我会把服装行业看成跟农民差不多的一个行业。服装行业是靠天吃饭的,农民也是靠天吃饭,在这两个方面我们有共同之处,我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

中国的企业有很多做品牌对产学研不怎么热衷的。他们热衷是应付政府的。对政府说我也搞产学研,随后去争取一些条件做表面文章。其实我劝企业应该认认真真去想这个问题,如果真的不做产学研可能就会垮下来的。

因为现在已经进入智力经济的时代,还不动脑筋,只像以前凭运气、胆量做事情已经不行了。我觉得我们的老师在跟企业合作的时候,也灌输给企业,变被动为主动,本来不怎么关注产学研,让他们自己真正的关注起来。

比如像耐克大家都知道品牌。两个大学生搞起来的品牌,现在聘请100多位专家、科研学者、运动专家等等来帮助他们做这个事情,我们不学习一定不行。起码在产品上面,战略方面是会落后的。

产学研教了很多年,现在发现一个新的变化,就是有八个方面来参与在里面。政、产、学、研、用、金、介、传,八个方面来驾位。其实这八方面的价位也就是我刚才说的服装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里面发生了变化。因为它们的介入,政府很起劲,产学研可能它比企业还要起劲,它会搭平台来帮助企业搞产学研,学校比企业起劲搞产学研,企业不怎么起劲。

什么道理?学校为产业带来真实利润没有?如果带来了真实的利润它会很起劲。用是用户,金是金融机构,还有中介机构的介入、传媒机构的介入。传媒的介入非常符合品牌的特征,在做品牌推广的时候,没有传媒的加入自己瞎弄弄是不行的。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还是要尊重这个规律。企业接下来要做产学研的时候,不妨考虑八个因素共同来运作效果可能会好一点。

我想跟老师聊聊的有关话题,关于服装教育的想法。在四月份的时候,搞了一个国际服装教育论坛,归纳了大概有几个方面:

(1)务必要务实高校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每个学校由于自己的定位不同,环境的不同,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所侧重。中国很人为地把高校分成科研型、教学科研型和教学型三种,其实在国外没有这种分法。

大部分的学校想往上走,其实要看,尤其我觉得服装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同时,更强调一些社会服务,特别是设计类的,设计类的搞科学研究是没有什么科学研究的,不要把自己说的太大。服装设计有什么科学研究,最多是灵感、实践手段上面有一点科学性。但是我更在乎的是所谓的研究,让社会、让企业产生效益,才是根本所在。否则我们的研究毫无意义。

服装教育新的要求归类到这样一个结构里面去,要有高度、精度、广度。

高度就是人才培养,要把眼界提高。有的行业里面,对学生反应是眼高手低。我是比较赞成的,在手没有达到的情况下,先眼高再说。眼不高手不会高的,光手高是没有用的,手高是匠人、师傅。学校教育只有四年,又加上很多莫名其妙的课减掉了一年,真正有效的课,大概三年都不到。在三年里面要变成一个高级技师是不可能的,还不如眼高,眼高会等于给你打下基础,到了期以后,如果有悟性的话,通过实践还是有发展余地的,这是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前瞻性还在于有海外眼光,多加一些这样的因素进去。

(2)完美性。完美性和高度是有矛盾的。我是讲专的不讲广的,如果你什么都要学结果什么都不精,企业是不需要这样的人才。但是这与高校的宽口径是矛盾的。目前的高校往往是宽口径专业可以稍微低一点,我认为是不对的,这是不符合产业发展的要求。企业里非常需要这样的人,一进去马上就用,现在的企业比较急功近利,不培养人直接使用人,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某一方面很行就可以了,不要样样都行,没有时间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大学教育已经大众化了而不是精英化,再用以前的眼光来看是不对的。

(3)国际性。我在东华大学的课程里面是比较强调国际性的,每年都有国际上的一些老师、院校来教学培养,为了将来的社会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国际性企业进入我们中国,我们的毕业生能够更多地进入到他们的企业里面去,我们的学生并不是完全为本土企业服务,也要为国际性的企业服务。拦也拦不住的,这不存在爱国主义与不爱国主义。因为这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挡不住的,我觉得这里可以加强,这是一个新的要求。

这个里面各个学校蛮重视的,国际交流就看你怎么交流、怎么合作,是一般派学生,还是只搞讲座,还是有更深的交流,大家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做法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现在觉得国际交流,已经不应该停留在学校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往国际产学研发展,我在东华是主张这样的,我们引进一些国际企业进入到东华。

关于教育改革的思路,也是很宏观的,从八个方面说:

(1)拓宽学科的视野。这个每个学校都在做,做的程度不一样。我们的服装学科最好有很多其他学科来加入,这次我们做世博会的服装就是这个例子。世博会其实一开始不是我们做的,我们只是后面加入的,社会上一共有20多支团队参加到世博会的竞争当中去,包括法国、日本的团队都有进去。为什么最后我们中奖了,拿到了?是因为我们发挥了大学科优势,我的背后有纺织学科、染整学科。纺织就可以从面料开始,要染色就需要化学,我们有染整学院在后面、包括还有材料学院。这样结合起来争取到这个项目。所以,看来各个学校这方面可以拓宽一下。

(2)加强校企互动。我们是一个应用型学科,如果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产业背景的话我们一定会死掉的,必须要加强这一方面,务必强调这一块,给老师有更多余地、空间做这块事情,如果不做这一块,仅仅是在学校上课,老师自己是没有长进的。

(3)实施项目性教学。

(4)凝练专业特色。这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每个学校要认清自己的特点。前几天一个老师发给我的你们今天晚上的三十个系列作品,我看蛮好的,有温大的特色。还是比较注意自己的特点,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如果温大做服装专业太强调创意,企业就会把你们抛弃了,其他的院校可以的,但是地方院校不可以的。

(5)培养规格区分开来。虽然教育部不允许专业细分太厉害,但是我们自己要精一点,精度是吻合的。

(6)国际合作要加强。

(7)重视学科交叉。

(8)参与文化建设。

大家看“十二五”规划,可能专业老师不太关注政策层面东西,其实还是要关注一下,包括经济层面的。“十二五”规划里面把文化产业提出作为支柱产业,就是占国民经济5%以上是支柱产业。目前文化产业占百分之一点几,想想看它的空间有多大?一点几到五以上,空间太大了,服装产业绝对跟不上它的速度。服装产业跟文化又好像很有关系。既然跟文化那么有关系我们为什么不关注它?我们可能参与到这些事情当中去。我听过文化部的某些官员,他们在做文化产业的时候,最近的手笔非常大,投入是超过教育的。

上午听一个服装企业家在说,他在拍电视剧。这个服装企业家很有头脑,他已经拍完一个电视剧很成功,八月份要拍第二部电视剧,他主动参与到文化中去。教育和文化既然联系那么紧密,为什么不去关注一下呢?我们的老师如果有兴趣的话,关注一下文化部的网站,看看他们的科技司里面,做项目的项目指南是什么,我们可能参与进去。

我的话到这里,谢谢大家。

话题讨论

提问1:刘教授,您好。我想问一下,如果是继续深入对设计读研的话,是从各个方面都有展开还是也是设计方面的教学?

刘晓刚:目前服装设计类的研究生在设计艺术学下面分为各个方向,其实每个学校研究生教育都不太一样,研究生教育比较个人化或比较个性化,在一个学校里面每个导师又不太一样。这跟你到底将来想干什么非常有关系。如果读研究生的话,把自己就业的意向结合起来,不要为读研究生而读研究生,或者说不要因为目前找不到工作,不能找到太好的工作,读了研究生再说,这也不是很好的。而是在这之前就想好,我要干什么。如果你将来想做老师读到研究生还不够,还要读到博士。如果专业方面更精一点,以后到企业里面去工作,硕士就够了,千万不要读到博士,读到博士企业不欢迎。

关键是你到底想干什么,在你的设计结构里面缺什么,你具体读的时候就要搞清楚每个学校的特点,服装设计很多学校都有,每个学校的特点是什么,另外这个导师的特点是什么?那你就能学到东西。要不然读研的过程你可能会很失望,希望你不会失望。

提问1:您说到每个学校的教学特色,我想具体了解一下如果是东华大学的话,它的本科教育和温大有什么细微的差别?

刘晓刚:我不是很了解温大,只是从温大的网站上面去了解温大,今天是第一天来到温大,不敢说太多。东华也有很多自己的缺点,很多缺点不是一个老师自己能改变的,是由整个高校体系缺陷造成的。我不会说高校体系是很完美的,中国的高校体系其实是有很多的问题,东华的问题可能也是很多全国同类院校共同存在的问题。在没有太了解温大的情况下,我不敢说之间的比较,只能说我们存在的某些问题,比如说学生的积极性等等都会有一些问题,目前相对来说东华学生的积极性不如前一段时间。

提问2:刘教授,您好。我想问一下您刚才讲到的品牌服装企业,它对人才所需是比较重视哪一方面的专业素质或者一些专业技能?

刘晓刚:作为一个品牌,最简单地从它的原始结构来看,品牌只要三个人就能做。一个管产品,一个管生产,还有一个营销,这三个是核心,构成一个铁三角。一个公司里面缺这三个中任何一个公司就趴下了。这三个是黄金组合加上其他的配套,品牌一定是成功的。

从学服装设计这个专业来说,我感觉你要有一定的所长,虽然学了很多的男装设计、女装设计,全国的服装院校开的课程是差不多的,自己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在应聘的时候,到企业里面要说得出来,有所准备,不能等企业问你。

在进企业之前,必须要有一些了解。比如说,女装企业,你能对它能够头头是道的说一些东西的时候,这个企业就会对你另眼相看。如果说不出来,还挺像一个学生似的就比较麻烦。同学们如果到企业去应聘,务必更多的摆脱学生气,尽量不要看上去像学生,你的成功率就高了。现在企业对刚刚进入企业的学生没有耐心,如果在实际行动上改变学生气,多参与企业实习,不要去谈报酬,实习期之间可以不要报酬,但是要它给你机会,因为赚钱是今后几十年的事情,最要紧的是把自己专业知识弄好,不要很皮毛的学一些东西。

提问3:刘教授,您好。我对于您举的Boss的例子不是很认同,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定位,Boss的品牌定位可能在于购买它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同时也实现一种个人的意念,更多的体现它的精神层面。比如说,它体现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如果Boss把价格降到两三千块,能买得起雅戈尔的人也能买得起Boss,原本的Boss消费者可能就觉得自己的身份被贬低,短期来说它可能会打垮雅戈尔,但是长期对于自己的品牌来说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不知道我这样说,您有没有什么觉得不认同。

刘晓刚:刚才我说的是假设,我是说如果Boss被逼急了,现在它不急,因为它的利润空间很大,国外的很多品牌都是在中国加工的。如果被逼急了,它的利润空间大大被中国品牌挤压的时候、没办法生存的时候,要与你一搏,就会放下身价,显然对自己的品牌增长确实是不利的,如果放下身价而本土品牌又撑不住那么多年的时候,它还是活下来了,国内很多跟它竞争的品牌却死掉了。我这只是一个比喻,这个事情发生的概率很低,但是真的拼价格,中国的企业是很危险的。

提问4:刘教授,您好。您刚才提倡大家眼高手低,可能我们学生在地方高校上很多文化或者技术上面不如其他高校,但是我们老师很注重培养我们提高眼界和自身创新方面。

然后,您又说现在在地方高校不应该做创新类的东西,我想如果提高眼界就是让我们把自己的眼界开阔到专业技能创新方面,老师也教导我们一定要在创新上面下工夫,这也是服装行业必需的和欠缺的地方。我想说,如果我们地方高校不把这些运用到创新上,那么,我们服装设计应该在哪里才能运用?

刘晓刚:我的这个问题可能很容易受到攻击,我的观点往往和主流媒体提倡的是不一样,很多人不这么认为。我说的眼高手低,学校的生活只有四年,有效的时间大概只有三年,在这个时间里面你要成为一个人才是不可能的,三年时间不可能把你培养成一个马上独当一面的人。在有限的时间里面还不如把眼界提高,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以后,把眼界提高。

我说的并不是纯的理论贬低技术,它有一个比喻的问题,每个人的看法是不同的。眼界提高起码能看得明白东西的好坏,做服装你审美的趣味在哪?不要搞出来的东西工艺非常精,东西很土,那是卖不掉的,宁可品位很高技术差一点还能买卖。

那么,地方院校也好,其他的院校也好,每个院校的背景情况不一样,只能说在你们本来这个学科的基础上尽可能去拔高。具体来说,多开一些能够提高口味的、提高眼界审美这方面的课程,可能学生眼界会拔高一点,就怕两眼一抹黑,看不到东西。现在好就好在,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靠学校,有很大一部分是靠自己的,比如说网络,运用网络来学习,这与十年、二十年前发生很大的改变。

学生如果比较主动性的学习,可以通过一些第二课堂、网络课堂等等开拓自己的眼界。

李运河教授:我们换个频道,刚才同学们提了好几个问题,有柔和的,有尖锐的。我们的刘老师睿智的做了很好的回答。接下来,我们的老师们有没有什么问题进行交流?

老师甲:我想刘院长在联合办学还有国际合作这方面做出了很多成绩,在这方面提出两个问题:

1.您说的校企互动,您说是形成一种新一轮的互动。服装教育三十年走过来,经历过精英和大众的教育。我们因为社会行业背景比较好,在校企合作这一块也做了一些尝试。

像今天晚上的毕业设计展是企业赞助的形式,还有一些大赛、一些课程方面有一些改革、互动。但是,我想平民的水平可能还是不行的,我想问一下刘院长怎么能够深入进这方面的互动?因为您刚才也讲过要为企业做事,我们怎样为企业做事,怎样互动更深入的进行开展好?当然,目的是培养人才。

2.关于国际合作的事情。一方面我们可能还是做的不是特别理想,我想问一下你们那里有很多成功经验,在国际合作这一块我们怎样去运作、怎样去操作?

刘晓刚:校企合作其实我觉得温州条件是蛮好的,包括宁波的那些院校也是非常好的,比较羡慕。我们是因为上海找不到企业才去外面找企业。在校企合作之前必须要牢牢记住自己是在为企业服务,这点是蛮难做到的,有时候做的工作不怎么太到位,没有切合企业真正想要的。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两个人和好,和好的利益点在哪里,都有利益点一定能够好下去,没有利益点或者一方面只是你赢他不赢,他为什么跟你合作,肯定是合作不下去的。听上去像大话一样,但是在很多细节上会体现出来了。

我举个例子,江苏的一家企业,一年要做16个亿的布,非常想做服装,自己没有服装品牌要我们做一个品牌,后来给它从零开始创立一个品牌,也推上去了。在这个过程当中,突然它的一个做形象的团队集体辞职,急得不得了,马上就要开业了,打电话向我求助,我跟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不要急,东华大学就是你的后盾,什么事情都由我来解决。随后我开始给他做,他们撂下的活我全部接手,没有加一分钱。有人可能提出来了,工作量加大了,要给一点钱。先不要谈钱,要先帮人家解决问题,他非常感动,我们做完之后尾款二话没说直接就打过来了,接下来谈第二期合作。

比如雅戈尔我们已经做了四期了,他的设计师很多,具体产品不需要我们设计。为了让他的产品有更多的实效性,第三期结束的时候,给他们特别列出一个问卷,问每个看过我们成果的设计师,下一期的设计认为哪些方面还是需要改进的,内容是一样的,做法上希望哪些是有帮助的,哪些是没有帮助的等等,问明白以后再调整方向,让他觉得我们的报告更有效。我们做的是男装趋势报告,它有五个品牌,比较分散,不知道做什么,而且元素会相互打架。我们做的工作像检查一样,规则列出来,他觉得很有效,觉得我们是真诚的。其实,最简单的道理就是让他从中得益。

我在学校开科技会议的时候,也讲过这个观点,科研项目分两类,一个是纵向一个是横向。纵向做的很多是浪费的、玩玩的。横向才是看你的水平,横向你能连续三期、四期、五期做下去,你就是厉害的。你的项目企业认为没有用的话,它只上当一次,卖你一个情面,第一次它给你做。第二次它再也不会找你,企业是非常实在的。考量自己的时候就要看,我做的东西企业真的有用吗?这样就比较稳固了,你的思想一定要想这方面,行为是会跟上去的。

合作办学开始一般是从两校之间建立联系,尤其是公立学校和公立学校之间联系。国外的很多公立学校他们也喜欢跑来跑去,竞争也比较多。私立学校也有一起来谈,谈到以后差不多看哪一点上面相互补缺的东西,从一些小的项目开始,比如课程交流,只要有钱,承担对方的讲课费。随后开始交换学生,看看两校之间的文凭是不是能够承认,他能够承认你的文凭,它再发一个文凭,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比较大的。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个学校的背景不一样,我们出去可能自认为还是可以的,因为是中国纺织类里面最大的学校,有一个“最”字在,温大出去就不敢说我是纺织里面最大的一个学校,学校和学校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差异。这就存在一个门当户对的问题,找一个跟你差不多的,也不是很牛的学校,这在国外很多,先弄起来再说。当然,我们希望攀得越高越好,有的时候是一厢情愿的。国外很多的学校跟中国合作的时候,它有一个标准,就找你一流的学校,同样我们也会有这样的要求,也是希望找一流的学校。

老师乙:刘教授,有国外企业被您引进来了,这方面是怎么运作的?

刘晓刚:第一个引进的是施华洛世奇的企业,已经好几百年的企业,非常好。第一次是与他的一个老板谈合作,谈了以后,他对我谈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他一听,然后说:“你到我总部来,对我施华洛世奇有更多的了解以后再说。”几个月以后我就到奥地利去,我们去之前做了大量的工作更细化,他一看我们的合作方案,让他的同事带我参观他的公司以后,连夜修整方案,第二天跟他的高层一拍即合。

欧洲人和你合作他是非常小心的,不是一开始就全面合作。他拿一件、两件小事情来试你。他给我们一件小事情,在蒙特卡罗赞助了一个秀,为世界电影明星制作服装的一个秀,用世界各个设计大师用了水钻这个活动,要拿到中国来做展览。施华洛世奇对中国不是很了解,他希望跟中国一所院校合作,他要找中国最好的院校,居然找到了清华,没有谈成。后来说把合作点放在上海,找上海最好的学校合作就是复旦大学去谈又没有成功。接着找上海服装最有影响的学校就找到我们。进东华搞展览,我们知道这是试探性的活动,他就是掂量掂量有没有基础,我们就用非常规范、很国际化的做法跟他做,做了一次后非常满意。2006年的5月份我们施华洛世奇创意中心就成立,外国人做事情是非常投入的。

这个创意中心就是一间标准教室那么大,但是它内装修到现在来看是全东华最漂亮的,一间小教室花了两百七十万,先请法国设计师来设计,全面推翻,再请一个香港设计师,重新设计,满意了施工,很精细,做得很好。具体合作主要是运用他的水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使用他的水晶,对水晶有认识,以后成为潜在客户,只要用水晶就能想到施华洛世奇,它在中国的水晶业务是占全球业务的10%。

它面临着中国两大地区的竞争,一个号称是温钻,还有就是粤钻,对它的打击很大,这两种钻跟它的钻放在一起比,明显有差异,不放在一起有时候感觉不出来。我们有三个专业可以无偿使用他的水晶,先设计出来感觉不错的话,拿他的水钻做作品,做完作品以后评比,第一名去奥地利实习。有一个学生的作品放在世博会向公众展示,就在奥地利馆,奥地利馆的国家馆服装是我们设计的,他们的前财政部长跟我们签约奥地利馆的设计。

院长点评

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李运河:非常感谢刘教授。刘教授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话题做了一个全面的阐述,我觉得非常感动,考虑的很细。比如说,服装品牌的新认识,服装市场的新机遇。品牌的新认识谈到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以及产品的构成三个层面。提到系列产品、设计元素、设计风格。我听过来,对我们在座的服装学子们以及毕业从事服装设计的这些毕业生们,非常有指导意义,以后我们从事品牌服装从哪里入手几个层面。

服装市场的新机遇谈到经营模式的变革,比如轻公司、快时尚、网络销售、大众参与等等,既对我们在座有些企业界的朋友有指导,同时对我们毕业生接下来从事服装领域的一些品牌的管理、设计运作非常有指导意义。服装企业的新作为,特别是提到产学研的新思路(政、产、学、研、用、金、介、传)应该说也是刘老师多年在品牌研究和企业合作当中的一种心得,非常的宝贵,拿出来和我们大家共享。最后一点谈到服装教育的新设想,特别准备跟在座的老师做交流,谈到培养、规格以及文化建设,谈得非常深刻、全面,说得非常仔细,百忙当中,给我们带来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