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爱的分寸,决定孩子一生
21231300000033

第33章 爱没法照搬,爱的分寸靠自己(4)

父母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缺乏对孩子的耐心。当孩子表现出不听话或者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时,不是耐心地和孩子沟通,找出问题再对症下药,而是为了快速达到教育目的,用威胁的手段让孩子就范。父母往往传达给孩子一种信息:只有你听我的话,按照我的要求做事,我才会喜欢你,才不会不要你。父母说这样的话往往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因为孩子大了会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他知道爸爸妈妈不会真的不要自己。

于是,孩子长大后,当他的行为符合父母的期望时,父母就显得开心,反之,父母就会冷言冷语,甚至用冷暴力。

比如,父母不喜欢孩子从事的工作,就以冷战等手段迫使孩子乖乖就范;父母不喜欢孩子谈的女朋友,而希望另一个女孩做自己的儿媳妇,温和点的父母苦口婆心地劝说,摆明自己是替孩子着想,激烈点的父母甚至以死相逼。

(5)以占有为目的的爱

孩子是父母和家庭的希望,更是生命的延续,但是延续并不代表取代。有些父母将孩子视作自己的一切,认为这便是爱。我们都说,孩子应该独立一些,这话反过来说也成立,父母也应该独立一些。但有些父母就是为孩子而活着的,孩子好就是自己好,万一孩子有点什么事,那就等于要了他们的命。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的肺腑之言: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只要他好,我怎么样都无所谓,要是他有个闪失,我也不用活了。

这种心态下的爱经常表现为:孩子受了一点小伤,父母表现得惊天动地;孩子有个伤风感冒,父母着急得干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致来;孩子和父母吵架不愿意理父母了,父母觉得天都塌下来了。父母关心孩子是骨肉天性,但是任何事做过了头,就成了病态。对他们而言,孩子就是一切,自己的父母、配偶都没有孩子重要。孩子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更是生活的全部。他们没有自己的追求,也没有自己的爱好,完全以孩子为中心,过度依赖、需要孩子。在他们的世界里,孩子不但要承担孩子的角色,还要承担其他角色,需要照顾父母的情绪、支撑父母的精神世界。

一般来说,被周密照顾长大的孩子无法独立,自理能力极差,而其父母虽然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和其他人无异,但是精神世界却完全依赖孩子。这样的关系已经远远背离了爱的初衷。因为爱的一个条件是彼此独立,给对方自由和发展空间。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对父母精心照顾孩子,孩子工作、成家后,父母突然失去了生活目标,变得忧郁,快速衰老,甚至患上老年痴呆症。每个人都应该有自我,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父母不应该把孩子当作自己精神世界的全部,孩子也不应该想着完全占有父母。

我们经常听到,一位母亲或者父亲丧偶后,担心孩子受委屈而放弃自己追求幸福的机会,含辛茹苦独自把孩子带大;或者父母经历了婚变,又找到了合意的伴侣,可是孩子却百般阻挠,不愿意父母再婚,于是,父母只好忍痛放弃。父母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幸福是很伟大,但不会把握幸福的父母,大多会教出不敢把握幸福的孩子。当孩子阻止父母寻找幸福的时候,父母并不觉得孩子的行为有什么不妥,认为只要孩子反对的,都应该迁就孩子。这种缺乏进取、缺乏沟通的做法,只会使孩子养成自私和占有欲的性格。

之所以父母和孩子会这样做,也是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他们需要把身边的人紧紧控制在自己身边,这样才会觉得安心,否则他们就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无法进行下去。

(6)推卸责任的爱

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具牺牲精神的角色,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事业、社交圈子等。但有些父母的牺牲并没有换来孩子的出息,当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时候,父母内心就开始不平衡了。

“当初为了生你,我放弃了最辉煌的事业,后来为了照顾你,我又放弃了很有发展前途的工作,更老了好几岁,你却这么不争气,你对得起我吗?”

“为了让你过得更好,我放弃了工作的机会,全心全意在家照顾你,结果你却不好好学习,你就这么糟蹋我的苦心吗?”

还有的父母对着孩子大吼大叫:“我为你付出了多少?我是上辈子欠了你吗?你存心想气死我啊?”

前文说了,生不生孩子,父母完全可以自由选择,而养育孩子更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为了子女放弃了一些事业的机会,也是父母心甘情愿的,根本谈不上是子女耽误了自己。

假设最后孩子飞黄腾达,出人头地,父母肯定会说:看见你现在的成就,当初为了你放弃工作也算值了。

由此可以看出,父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没有换得预期的目标,他们无法在孩子身上感受到自己更高的价值,反而使自己的价值萎缩了。他们无法面对这个结果,便将这些罪过推到孩子身上。

有的父母说:我为了你才守着一潭死水的婚姻,没想到你不但不成才,还天天气我。如果孩子反击:我又没要求你不离婚。父母则哭天抹泪地大骂孩子没良心。其实,可以为自己人生负责的人,只有自己。

而这些父母因为不能承受自己的失败,往往需要找一个人替他们来背这些责任,孩子就是最好的人选。他们所表达的意思是:我为你做出了牺牲,你必须为我的生活、事业、婚姻质量、幸福负责,否则你就是对不起我;我之所以会有现在这个结果,都是我为你牺牲的缘故。

其实,这种逻辑很荒唐。会生活的人,会将事业和教育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即使偶尔顾此失彼也会很快做出调整,使两者达到平衡。有的人把教育孩子的失败归咎于自己工作太忙,可事实上有的人工作更忙,孩子却教育得很出色。不管是工作还是教育,最重要的是方法是否合适,如果方法不对,自然无法取得预期的结果。

当我们看到这些爱的误区后,真爱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么,什么才是真爱呢?

(1)真爱是平等和尊重

要让家长认为孩子和自己是平等的,这点最难。当我说真爱孩子的首要前提是平等,很多家长往往很不高兴,有的直接表达出完全不认同:“平等?男女之间可以讲平等,但孩子是我生的,他生下来就得叫我妈,要是和孩子讲平等,他还会听我的吗?这世界不就乱了套吗?”有的甚至说:“那我教训孩子,是否意味着孩子也可以教训我?”

这就错误理解平等的含义了。家长之所以这么害怕和孩子讲平等,就是认为一旦和孩子平等,孩子就可以爬到父母头上,和父母对抗,向父母叫板。这种担心恰好反映了父母对于控制权的欲望,担心孩子不受自己掌控。

所谓和孩子平等,是要求家长把孩子作为和成人一样独立、平等的个体来对待,而不是家长的附属。家长要在思想和行动上彻底地改变。当孩子做错时,不仅给孩子解释的机会,更要给孩子改正的机会。在批评孩子之前,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更要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在说话做事前,先征求孩子的意见,把他当成朋友,用商量的语气说话,用信任的目光做事。在做决定前,不仅要考虑孩子的感受,更要重视孩子的反馈。

如果你如此对待孩子,不用担心孩子会沸反盈天、没大没小,那只是你自己在心里制造的恐慌。和孩子讲平等,不但撼动不了你作为家长的地位,还会让孩子愿意信任你、热爱你,更会用他最好的表现和精神风貌回报你。

尊重一个人就是尊重他的权利和义务。父母要求孩子尊重自己,却很少要求自己尊重孩子。比如,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记被发现了,孩子非常不高兴,认为父母侵犯了自己的隐私,父母却毫不在意地说:什么隐私啊?你人都是我生的,我看一下你日记怎么了?再说我也是关心你,怕你学坏,怕你早恋……孩子听后,愤怒地摔门而去。

尊重永远都是双向的。平等是尊重的基础,当父母能够做到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往往就已经存在了。

(2)真爱是放手

古语云:父母在,不远游。否则,便是不孝。孩子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再到长大成人,父母倾注了太多心血,正因为爱,才从心里恐惧孩子和自己分离,舍不得孩子自己动手,于是包办孩子的生活,扼杀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父母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是将他看作自己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全部,是自己的生活需要、精神支柱、价值体现,以这种心态来养育孩子,孩子无论在生活中还是精神上都无法摆脱父母的精神枷锁。

最近看过一部电视剧,里面有个男女相亲的片段。两人相见,无论女方问什么问题,男方都说“我妈妈说,我妈妈说……”,相亲还没结束,女方就找借口逃离,然后跟闺蜜感叹:“这样的男人,可以撑起一个家吗?”

电视虽然有所夸张,但现实生活中肯定有这种表现的人。孩子的独立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很多人表面看起来已经成年,心理上却极端依赖父母,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把握自己的生活,该怎么实现自己的价值,只会被动地等待父母替他们做决定,替他们安排好一切。可是孩子天生就如此吗?不会,是错误的教育方式造成孩子的这种或那种问题。真爱孩子,需要父母学会及时放手,鼓励孩子独立,追求自己的理想。

有一位教育家说:家长最好只有一只手。也就是说,要对孩子放开另外一只手。

(3)真爱是理解和认同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父母会说:“这孩子现在主意越来越大了。”“这孩子越来越不听我们的话了。”这意味着孩子有了自己的意志,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做事,但他的意志和父母的意志开始产生矛盾了。父母要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孩子虽然是父母所生,但他的性格、爱好、追求等未必和父母一样。父母不应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因为那是父母的意志,不是孩子的意志。不懂真爱的父母往往以“为了你好”来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当孩子的需求和家长的需求有冲突时,将孩子当成自我价值体现的父母,会以各种高压手段逼迫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而真爱孩子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宁愿让自己在心里留下淡淡的遗憾,也会笑着看孩子快乐。

(4)真爱是改变自己,影响孩子

很多家长致力于改变孩子,以期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成长,最后往往会发现花了那么多精力,孩子要么没什么变化,要么越变越糟糕。而真爱孩子的父母明白改变是最辛苦的事,往往面临着很多痛苦,可是为了更好地爱孩子,愿意改变自己的做法,调整自己的心态。

家长之所以努力改变孩子,不肯改变自己,主要是从心理上就认为自己已经一把年纪,难以改变了。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一个人不管到了什么样的年纪,都可以改变自己。不想去做的人总会找到借口,想去做的人总能找到方法。父母只有先改变自己,然后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只想着改变孩子,成全自己,最后只有两个结果:孩子一点都没有变;孩子受父母做法的影响,也想着通过改变别人达到目的,不去寻找自身的原因。

(5)真爱是不断学习,促进自我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小时候跟自己关系不错,可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慢慢地就不愿意和自己交流了。

合格的父母,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包括学习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或其他人正确的做法,甚至是向孩子学习。但很多父母注重孩子的学习,却忽视自身的学习。可以这么说,拒绝学习的父母,迟早会被孩子排出心门之外和被社会淘汰。跟孩子一起学习,可以使自己更了解孩子的世界,也更容易和社会接轨。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教育孩子却是一门学问。每个人这门学问的掌握程度都有差异,没有谁可以保证自己每时每刻都做得很棒,但是只要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努力,这种积极的心态,就足以给孩子带来良好的影响。

写到这里,要和家长朋友们暂时说再见了。其实,还有很多家长朋友关心的问题没有写到,因为孩子之间虽然有着共性,但更多的是差异性,所以出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可是,很多问题看似不同,其实原理都大同小异。所以对于家长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孩子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是树立一种对自己孩子正确并且合适的教育理念。因为如果家长只是掌握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当孩子出现下一个问题时,依然会茫然无措。如果孩子出现一个问题,家长就去书中寻找答案,永远只能跟在孩子成长的脚步后面,而且,孩子制造问题的速度远超家长寻找答案的速度。如此下去,迟早有一天,孩子给出的难题将是家长解决不了的。因此,家长需要一套正确可行的理念。

理念产生方法,方法指导日常行为。有了正确的理念,家长便不会在日常教育中无计可施。就像解数学题一样,如果只是背会了一道题,只要换一下数字,或者稍作调整,就不知道怎么解答了。但是假如掌握了这个数学题的公式,不管题目的数字怎么变,总能解出正确的答案。正确合适的教育理念就好比公式,不管孩子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家长总能在这个理念的支撑下,想出最佳解决方案。所谓不变的是理念,万变的是方法。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