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论企业创新
21240100000016

第16章 国际管理趋势与管理创新

一、国际企业管理趋势和启示

20世纪90年代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世界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与融合,使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跨国经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创造新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论。国际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六方面:

(一)生产方式的变革

制造业采用了许多新的生产方式,在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建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在开发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基础上,通过人机对话实施计划与控制,从物料资源规划(MRP)发展到制造资源规划(MRP-Ⅱ)和企业资源规划(ERP)。还有集开发、生产和实物分销于一体的适时生产(JIT)、不断消除浪费的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供应链管理中的快速响应和敏捷制造,无污染的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通过网络协调设计与生产的并行工程等。这些新的生产方式把信息技术革命和管理进步融为一体。

(二)通讯网络改变着营销方式

网上营销、网上银行、电子商务正在促成网络经济。

(三)社会化大生产改变着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1)公司组织结构从“橄榄型”向“哑铃型”变化。企业通过社会化协作和契约关系,外包非核心、零部件生产和认证零部件质量的可靠性,使企业的中间生产、管理组织变得简单,侧重向科技创新、营销与市场开拓两头发展。管理组织的扁平化、信息化也减少了中间层次,使决策层更贴近执行层。

(2)业务流程再造和信息系统集成基础上的企业经营过程重组(BPR)。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对业务流程和经营过程从基本上重新思考和作出根本性设计,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方面达到重大改进。

(四)兼并、联合加速化、规模化

从“活鱼吃死鱼或休克鱼”、“快鱼吃慢鱼”发展到“鲨鱼吃鲨鱼”,强强联合、强强兼并实现优势互补、业务互补、市场互补,从而增加竞争优势。

(五)创造新的市场满足顾客潜在需求

不仅要实现生产质量的“零缺陷”和服务质量的“零抱怨”,做到质量、服务一体化,还要通过对顾客的服务和信息的跟踪,深入了解顾客的潜在需求,做到超前开发,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合理引导顾客在更高层次和更新领域的消费。同时,正在形成使企业内、外部顾客都满意的新观念,经营者不仅要满足外部顾客的需求,还要满足公司内部员工的心理要求、知识创新需求,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

(六)进行知识网络化管理

进入知识时代管理的新趋势是:知识是形成竞争力的关键(彼得·杜拉克);经营者要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树立团队精神和建立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而查尔斯·M·萨维奇在《第五代管理》中提出:突破工业时代严格的等级制和例行程序,实现“知识网络化”管理。新的管理哲学的基本原则有5:对等的知识网络;集成的过程;对话式的工作;人类时间与计时;建立虚拟企业和动态协作,从而在知识网络的基础上重建更有效率和更高社会化程度的经济。

以上趋势对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创新是有启迪作用的,企业应在经济体制转轨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体察到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管理创新的脉搏,既重视国际管理发展的动态与趋势,又立足于国情和自身素质;既找到现实差距与当代管理“接口”的途径,又把握管理创新可行和适度进程。每前进一步都要掌握“度”,既不因循守旧,又不急于求成,努力创造管理创新的必要条件,使企业管理通过管理创新更上一层楼。

二、转轨时期的企业管理创新

(一)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型管理理念

20世纪90年代英国城市大学的罗尼·莱森提出与传统的基础型、理性型管理理念不同的发展型管理理念。三者的区别是:基础型管理来自古典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目标是追求卓越,管理结果是导致经济的个人化;理性型管理来自现代科学技术,以行政、行为科学为指导,目标是追求成效管理,结果是企业组织化;发展型管理来自浓郁的人文思想,以发展生物学和社会生态学为指导,目标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管理结果是个人、企业和社会都获得了自我实现和发展。因此,发展型管理不再表现为个人对财富、成就的追求(基础型),也不完全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强调科学和理性、刚性和数量化(理性型),而是在管理中加入非理性因素和非逻辑思维,强调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管理的目的是引导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交往行为,企业与全球社会的相互依存;管理过程的基本要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信息、资本、物质,而是行为、思想、感情。这三个基本要素不断成长、优化、组合使管理创新不断发展。首先,人是具有精神文化属性的主体,管理与社会文化、人的愿望、激情、意志等精神特质密切相关,管理的境界在于创造一种促进人不断学习的组织氛围,进行内在的知识积累,然后实现潜力的外化即创新,从而使人得到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其次,要强调个人、组织、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协调。这是企业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创新的根本方向。

(二)经营战略和战略管理的建立和创新

经营战略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发展战略、竞争战略和经营功能性战略。经营者需要具备市场意识对环境与管理的敏感性,采取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步骤,通过对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比较,优化核心能力,对投资收益、风险、利益相关性反应和可行性作出评价,并能领导、组织、管理好战略变革过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战略模式应从区域战略转向全球战略。要考虑国际市场和全球经济与技术发展的趋势来决策自己的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未来企业的战略,是在全球观念指导下的、在全球范围内捕捉机遇和回避风险的全球性战略。它要求企业具有对全球性战略环境、企业条件与目标的分析判断能力;具有抓住机遇回避风险、威胁的速度、机警和敏感,要有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适应全球竞争的独特能力和技巧。全球战略模式把企业管理创新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更高境界。

(三)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创新

组织结构创新已于第四章论述,不再赘述。在管理结构中对经理人员的配置,应精简、合理和尽量减少层次,实现扁平化;组织模式也应从纵向层次结构转向横向网络结构,实现网络化管理创新。

(四)管理范式和业务流程的创新

企业在转轨过程中,既需要在管理科学和行为激励方面进行补课和创新,又要根据经营战略对管理范式和业务流程进行调整和动态更新,使企业从市场调研、市场开拓、市场营销、科技与研究发展、物资采购、生产制造、成本财务、分配激励、文化理念、生活保障等方面都建立起合理的规范和工作流程,并在整体上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创新过程中,要特别引进集成管理,将集成的思想和观念创造性地运用于管理实践过程,以企业内外软硬资源要素为基础,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以实现社会责任为条件,以整体优化、优势互补、聚变放大为手段,兼容各种管理理念、方式方法、技术、文化,在集成对象连锁互动、共同得益、协同推进中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的创新

近年来,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企业管理在管理方法、管理技术上进行了众多的改进、创新,我国一些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加以引进、消化、应用并结合国情、行业特点、企业个性予以创新,企业引进或创造的管理方法能否得到持续、有效运用,又对企业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进程的相互适应性提出新的挑战。

(六)人力资源开发和提高管理素质

进入21世纪,传统的资本统治时代即将过去,知识与人才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源,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密不可分,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企业兴旺、发展的关键。提高管理素质,必须适应当前管理变革的潮流,迎接知识经济的变革:管理理念从基础型、理性型转向发展型;管理对象从有形生产要素转向无形生产要素为主,重视知识和知识素质、知识创新;管理方式从传统管理转向集成管理;目标模式从注重经济目标转向更注重社会目标、社会责任,实现双重目标统一;组织模式从纵向层次结构转向立体交叉多维的网络结构;制度模式从以资本为中心转向以知识为中心,股东和员工共同拥有企业,知识与利益共享,共同承担责任和风险;效益模式从规模、质量效益转向速度型效益;分配模式从按劳、按资分配转向按贡献分配;文化模式从地域文化管理转向跨文化创新;战略模式从区域战略转向全球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