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细读菜根谭
21243300000010

第10章 明智(1)

第一节 拔除不净石去草生

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是事境之尘氛未扫,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

芥蒂:细小的梗塞物,比喻积在心中的怨恨或不快。此指心结或未了的欲念。

尘氛:不干净的气雾。此指杂乱的心思。

有远离富贵荣华的行动,却不能从内心深处完全清除对富贵荣华的眷恋;有了重视名节的言行,却又在内心增加了对名节的热衷。这都是俗世的牵挂没有放下,而心里的欲念没有完全忘怀。若不能彻底拔除干净,恐怕石头一旦搬开,原来被压住的杂草就要重新长出来了。

“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是什么样的人呢?民间对此有现成的评语,叫做“眼望着,嘴犟着”,也有说那是“酸葡萄主义”。反正大概的意思就是,这种人之所以轻富贵,无非是条件所限而已。一旦条件合适,他可以得到富贵,那么,他就会像蚂蝗吸血一样地紧叮上去。

所以,我们不要相信一些人的漂亮话。听他们说的诚恳,这个也不喜欢,那个也厌恶,其实,他比谁都热衷。如果你也跟着他去说,那么,即使你不至于得罪他,至少,他也会从心里把你当成了“异类”。对于总爱表示自己的好恶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笑嘻嘻地不发表明确的观点。

第二节 虫蚁不忍伤残缕丝勿容贪冒

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故君子于一虫一蚁不忍伤残,一缕一丝勿容贪冒,便可为民物立命、为天地立心矣。

不忍:不人心。

不为:不做。

贪冒:贪图财利。

一个慈悲的念头,就是使民众幸福而万物繁盛的契机;一股克制不为的气节,就是顶天立地的柱石。所以,君子如果对一只小虫、一只蚂蚁都不忍心伤害,一丝一缕的财物都不贪图的话,那就可以为百姓造福而在人间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了。

道理都对,只是调门太高了。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我们可以指望这样的人吗?可以做到不贪冒,但“一虫一蚁不忍伤残”的软心肠,能担起什么大任呢?

第三节 栖心元默宁吾真体

纷扰固溺志之场,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学者当栖心元默以宁吾真体,亦当适志恬愉,以养吾圆机。

纷扰:纷乱搅扰。

溺志:扼杀向上的心志。

槁心:使心枯萎。

元默:本来的宁静。

圆机:圆满成熟的心性与能为。

纷乱的红尘当然是容易消磨人的心志的地方,而枯寂也是使人心灵枯萎的原因。所以,做学问的人,在用功的时候,应当打消心里所有多余的念头,以使内心得到真正的安宁。同时也要适当地休息和娱乐,这样才能磨炼出圆满成熟的心性与能为。

我们固然崇敬陈景润,也感念他为民族做出的贡献。但是我们绝对不应该以他为榜样,事业要做,但生活更要过。想想,假如满世界都是陈景润,那谁受得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陈景润也不是甘愿那样生活,条件如此而已。

现在的条件好了,还有陈景润那样的人吗?所以,现在需要加以注意的不是人们不去“恬愉”,而是大家都不去自甘“枯寂”。

第四节 动静殊操心未定喧寂异趣神不宁

学者动静殊操,喧寂异趣,还是锻炼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须是操持涵养于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之景象;于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才见处一化齐之妙。

操持:修炼、把握。

鸢:老鹰。

做学问的人,动的时候和静的时候差别特别明显,在喧闹的地方和安静的地方其表现也大相径庭,这是修养尚未成熟,心神依旧混乱的缘故。需要修炼到能在云不飘水不流的环境里,能领略到鹰飞鱼跃的景象;在狂风暴雨里,能体验到波平浪静的风光,这才能达到心神合一、动静一体、物我两忘的境界。

“动静殊操,喧寂异趣”,在这个问题上,洪应明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可能导致“动静殊操,喧寂异趣”的原因很多,性格鲜明的人往往就容易“动静殊操,喧寂异趣”,我们并不能由此就判断那是“锻炼未熟,心神混淆”的缘故。据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也是一种修养境界。

作为成熟的人,没有一个恒定的心理基础,这当然不好。但是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个心境、一副面孔,那也没什么可取的。

“于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之景象;于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这样的功夫的确令人羡慕。若想达到这种程度估计需要花上一生的时光,我看也只有和尚、老道才有这个可能。所以,我们能够知道其中的好处,然后尽力而为也就可以了。

第五节 垢病易治洁病难除

心是一颗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犹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涤犹易;以情识衬贴之,犹明珠而饰以银黄,其洗涤最难。故学者不患垢病,而患洁病之难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难除。

情识:指“六欲”,即人的****、行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佛教认为这些都是导致众生烦恼、引起淫贪甚至堕落欲界的直接原因。

垢病:泥土之病。

洁病:理念之病。

事障:行为上的错误。

理障:思想上的错误。

人的内心就像一颗明珠。若是被物欲蒙蔽了,那就好像明珠掉到了泥沙里,洗涤干净特别容易;若是有了六欲做贴衬,那就如同明珠镶上了金银,洗涤起来就难。所以,对做学问的人来说,不担心其有泥土之病,而担心其理念之疾;不怕有行为上的错误,而怕有思想上的错误。

物欲对于人来说是必需的,比如食品就是物,有食欲便是有物欲,所以,人总是离不开物欲。就算偶尔物欲浓了一些,也往往是出于人的比较朴素的需求,也都比较容易克服。

然而,若在有物欲的同时,又有了****、行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等等一系列欲望,那么,人就容易具有复杂而卑劣的品性,甚至,这些品性还可能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作为基础,这就难以改正了。所谓“垢病”就是显而易见的行为上的错误,而“洁病”就是难以分辨的、甚至是非常体面的心、思想上的错误。

对一事一人的看法出现了偏差,那还容易纠正和弥补,可是,如果我们的世界观出了问题,那就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第六节 清夜愧赧不常有皓首悲伤处处闻

白日欺人,难逃清夜之愧赧;红颜失志,空贻皓首之悲伤。

白日:白天。

欺人:欺骗人。

红颜:女子美丽的容颜;女人。此泛指年轻人。

白天欺骗了别人,逃脱不了夜里自己内心的羞愧;年轻时放弃志向,到了老年就会有无尽的悲伤。

“白日欺人,难逃清夜之愧赧”,这是对有良知或者良知尚未尽泯的人说的。那些丧尽天良的人,尽管坏事做绝,到死可能也不会感到一丝的愧赧。那些拖欠民工工资的老板、那些置矿工的生命与不顾的矿主、那些侵吞教育经费的贪官、那些见死不救的医生……我们永远也不要指望他们的“清夜之愧赧”!

年轻时放弃了合适自己、应该全力以赴的志向,这的确是件可惜的事情。等到自己白发苍苍的时候,最难过的恐怕就是把自己的一生,都浪费到了错误的事情上。

第七节 形骸为桎梏情识是戈矛

云烟影里现真身,始悟形骸为桎梏;禽鸟声中闻自性,方知情识是戈矛。

形骸:生命体的躯壳。

桎梏:脚镣和手铐;像镣铐般约束、妨碍或阻止某种自由的事物。

自性:本性。

置身于云烟飘渺之地感悟自我的灵魂,这才发现我们的躯体,原来就是一副束缚我们不能自由飘荡的镣铐;在鸟儿呖呖啾啭的鸣唱中,倾听本性的旋律,这才知道我们的般般****,原来都是扼杀我们天生灵性的武器。

我试着体验过好多次,怎么也没有发现我的躯体是我“真身”的桎梏。我只知道,我的一切都发自于我的躯体,包括孕育着我的灵魂的脑细胞也不过是我躯体的一部分。

不过,在鸟儿呖呖啾啭的鸣唱中,确实能让我们有一种远离这个尘世的冲动。然而,这种冲动无论多么强烈,到最后我们都得克制下来,继续在尘世中搏斗。这不全是因为“欲念”,也有很多我们所无法、也不能逃避的义务和责任。

洪应明认为“情识是戈矛”,这还是有些道理的,尽管这个道理不见得是从禽鸟声中领悟到的。人的****、行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等等欲望,既是引领人们体验幸福的因由,也诱惑人们陷入灾祸的路径。任何欲望如果不加以节制,最终的结果都是灾难性的。因此,说它是伤人的戈矛似乎也并不过分。

第八节 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

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

平情:收敛****。

寡欲:欲望少。

公众都认可的****就符合人的本性,如果不承认样的****,那么就无法看到人的本性;欲望如果是符合公众的利益那就是合理的,假如不承认这样的欲望,那么无法树立正确的理念。所以,君子不可没有****,只要能适当收敛就行了;也不能没有欲望,只能有所节制就可以了。

我们都知道“坐怀不乱”的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柳下惠。一个寒冷的夜晚,有个女子到柳下惠的住处求宿,柳下惠没有拒绝。因为怕那女子冻坏了,柳下惠又解开衣服,让那女子坐在怀中,就这样搂着这个女子过了一夜。

说实话,这个故事本身漏洞百出,推敲不得。但它所宣扬的一种精神确实明白无误的,那就是:人应该是道德与理性的动物,而不是身体与****的奴隶。

洪应明所处的时代是程朱理学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所以他在《菜根谭》中对理与欲的问题,总是倾向于压制人欲而颂扬理性,就是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只不过洪应明的观点并没有程颢、程颐、陆九渊、朱熹和王守仁之流那样极端而已。

至少,洪应明还能够意识到合理的人欲还是可以容忍的。

他认为,欲望对人的支配力量总是大于理性对人的支配力量,同时,欲望对人的伤害程度也往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一个理智的人,不应该放纵自己的欲望,应该尽量地灭除欲望,就算不能灭除,也一定要在理性的约束约束之下来实现欲望。否则,人就会丧失应有的本性,并铸成终生的大错。就这一点而言,洪应明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

洪应明承认,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根本不可能完全灭绝所有欲望的,所以即便是道德高深的君子,也只是能做到清心寡欲就可以了。

在本则中,他的观点是比较公允而合理的。

第九节 五更枕席勘心体三时饮食谙世情

从五更枕席上参勘心体,气未动,情未萌,才见本来面目;向三时饮食中谙练世味,浓不欣,淡不厌,方为切实工夫。

五更:古人把夜晚划为五更,每更次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小时。19点到21点叫定更,21点到23点叫二更,23点到凌晨1点叫三更——就是所谓的半夜三更,以此类推到第二天早晨5点叫五更,又叫亮更。

心体:指思想;内心世界。

谙练:熟知;有经验。体验,体味,体察。

黎明躺在床上反观自省,心气平和,情绪恬静,这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在一日三餐之时从饮食中体察人世情味,浓郁不喜,清淡不烦,这才是做人的真实功夫。

凌晨三五点钟躺在床上静思,对习惯于夜生活的现代人来说,实在是难了点。不过,我们应该试试。也许不一定非要在黎明不可,什么时间都可以,关键是要静下心来认真地自省……

“向三时饮食中谙练世味”,这一点,洪应明说的很有道理。我们的生活是纷繁而忙乱的,期望多而不如意也多。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在现有的生活中去发掘乐趣、感受世态。

不过,像洪应明说的那样“浓不欣,淡不厌”,好吃不好吃的都没有感觉,就有点奇怪了,这种功夫先不说谁能具备,单说就算是有了这种功夫,恐怕生活的滋味也就寥寥了。

第十节 射影之虫在背后照胆之镜在面前

倚高才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饰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胆之镜。

玩世:语出成语“玩世不恭”。指以轻藐不拘礼法的游戏态度待人处世。

射影之虫:语出成语“含沙射影”:据传说:水中有一种叫蜮的怪物,看到人影就喷沙子,被喷者害病,甚至死亡。后用来比喻耍阴谋,暗中攻击,陷害别人。

照胆之镜:传说秦朝咸阳宫内有一面宝镜叫照胆镜,能看到人的五脏六腑。

倚仗自己有才华就玩世不恭的人,应该防着背后有人暗算你;装出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欺骗世人的人,恐怕早晚都会被人们识破。

因为自己有些才华就不可一世的人不是很少,好多明星大腕都是这个德性。刚有了点名气就什么都不在乎了,什么法律规范、道德规范都敢触犯,甚至把观众也不放在眼里,结果,说不定哪一天就惹了麻烦,弄得自己身败名裂。

其实这类人在哪个领域里都有,只是应为他们没有明星大腕那样惹眼,所以公众不太了解罢了。

晋代人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里记载了一个传说:

“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其尤惊异者……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硋(碍)。人有疾病在内,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高祖悉封闭以待项羽,羽并将以东,后不知所在。”

这个传说的用意就是警戒人们不要作伪,一旦作伪,早晚会给别人发现。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这种神奇的镜子,但是却有比镜子还要厉害的人的眼睛。

生活中有很多“饰厚貌以欺人”而未被发现的家伙,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发现他的时刻还没到;二是他太幸运了。我们能有他们那么幸运吗?

第十一节 临小事如临大敌坐密室若坐通衢

遇大事矜持者,小事必纵弛;处明庭检饰者,暗室必放逸。君子只是一个念头持到底,自然临小事如临大敌,坐密室若坐通衢。

矜持:局促,拘束;自鸣得意;自负。此指紧张,拘谨,局促。

纵弛:松懈;放松;随便。

检饰:检点修饰言行。

放逸:放纵。

通衢:四通八达的大道,指交通要道。

处理大事谨慎认真的人,在小事上往往容易松懈随便;在人前十分注意检点言行的人,在没人的时候往往放纵任行。所以,君子只要把一种心态坚持到底,自然也就遇小事也如临大敌,在没人的地方也像在马路上一样了。

“遇大事矜持者,小事必纵弛;处明庭检饰者,暗室必放逸”,这仅仅是个可能,不要以偏概全。但实际的情况也经常不幸而为洪应明所言中。

的确有些人是这样的。大事不含糊可小事却异常随便,结果,常在细枝末节上吃大亏、倒大霉,这一点我们应该注意。

至于“处明庭检饰”而“处暗室放逸”的人也为数不少。表面看来衣冠楚楚,言行有度,可到了没人监督的时候,就什么下流事情都做。这些人总是在自以为没人看到的时候、在自以为没人看见的地方、做一些无法见人的事情,可最后呢,总是给人发现。

第十二节 勿恕以适己勿忍以制人

己之情欲不可纵,当用逆之之法以制之,其道只在一忍字;人之****不可拂,当用顺之之法以调之,其道只在一恕字。今恕以适己,而忍以制人,毋乃不可乎!

****:此泛指情绪,欲望,要求,希望等。

自己的欲望不能够放纵,应该用克制的态度压制下去,根本的办法就是忍;别人的欲望不可反对,应当用先接受下来然后再慢慢地规劝,根本的方法就是宽容。假如宽容别人是为了放纵自己,而用忍是为了限制别人,这就不可以了!

“恕以适己,而忍以制人”的心肠无论如何也是不能有的。宽恕别人的错误,其目的却是为了放纵自己,这就是典型的害人害己,既愚蠢又缺德。

而克制自己的欲望本来是理性而高尚的,但是,如果你克制自己的目的却是为了限制别人,这显然难逃卑鄙之嫌。

第十三节 宁以刚方见惮毋以媚悦取容

落落者难合亦难分;欣欣者易亲亦易散。是以君子宁以刚方见惮,毋以媚悦取容。

落落者:只跟别人合不来的人;孤独的人。如:落落寡合。

欣欣者:颜貌亲热,好接触的人。

刚方:刚直方正,言行肃穆。

惮:怕,畏惧。

媚悦:有意和善可亲。

容:此指接纳。

待人严肃冷淡的人,往往难以结交,可一旦结交也就不容易断交;对人热情喜兴的人,往往容易亲近,只是亲近容易疏离也容易。因此,君子宁可以刚直方正而令人畏惧,也不要装着和善可亲而换取别人的接纳。

“落落者难合亦难分;欣欣者易亲亦易散”,这是异常深刻的道理。我们只要在现实中仔细观察、体味,就不难发现,情况的确如此。因此,洪应明劝诫我们宁可以刚直方正而令人畏惧,也不要装着和善可亲而换取别人的接纳。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牢记,很有用的。

不过,刚直方正是一种品质而不是一种态度。这一点也要弄清楚,不然,一味装腔作势的冷着面孔待人,会闹出笑话的。

第十四节 意气与天下相期肝胆与天下相照

意气与天下相期,如春风之鼓畅庶类,不宜有半点隔阂之形;肝胆与天下相照,似秋月之洞彻群品,不可作一毫暧昧之状。

意气:情意,胸怀。

鼓畅:吹拂。

庶类:众多物类,万物。

隔阂:情意不相通,中间有物碍。

肝胆:喻真挚的心意。

洞彻:了解透彻。

群品:万事万物。佛教指众生。

暧昧:昏暗,幽深;模糊,不清晰;态度不明朗或行为不可告人。

情意与世人相会,当如春风吹拂万物,不应该有半点隔阂;肝胆与世人相对,当似秋月照耀众生,不可以有一毫暧昧。

“意气与天下相期”,这个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到。应该对自己敞开心扉,坦荡地思考、坦荡地自爱。

“肝胆与天下相照”,不能说不对,但“相照”的时候,应该看看世道的情形,也应该看看对方是谁。别一不留神把自己给卖了。洪应明自己就提醒过我们:“处治世当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而且还说“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

第十五节 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有事常如无事时镇定

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才可以弥意外之变;有事常如无事时镇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

弥:充满,填满;消除。

局:存在各种关系的事件格局。

没事的时候,应该像有事要发生一样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够避免和应付意想不到的变故;有事的时候,应该像没事时一样保持镇定,这样才能冷静地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有备无患、临危不乱——老生常谈了。不过,这个道理永远是个硬道理。

所有的事情都一样,准备永远是不充分的。所以,不准备那就非出乱子不可。有的人总怪自己的运气不好,其实,与其说自己的运气不好,倒不如说自己的准备不足。诺贝尔奖届届都评,怎么没有你?你的铺子失火了,你说是意外,但消防局的专家却找出了原因——供电线路老化。

经常准备、时刻提防似乎还可以做到,但“有事常如无事时镇定”却难以一下子做到,那需要异常坚强的神经和恢弘的气宇。这些尽管不是很容易具备的,但也不是绝对不能具备的。只要我们能经常磨炼,利害之心小一些,忘我之意浓一点,慢慢地就可以成为一个临危不乱的人物。

第十六节 欲人感恩敛怨之道

处世而欲人感恩,便为敛怨之道;遇事而为人除害,即是导利之机。

敛怨:招致怨恨。

导利:导致,引起有利的行为;向有利的方向引导。

在世为人若事事总想着要别人感恩戴德,这其实是在招人怨恨;遇事而为人解除危难,就是谋利造福的途径。

“处世而欲人感恩”,做事总是希望别人感念你的好处,帮助了人就更是念念不忘,总找机会索取报答,这是小器人的做法。这样做不但难以让人感恩,反而容易被人厌烦。你像一个“逼债鬼”似的,能不招人怨恨吗?

问题不全在于“敛怨”,还在于一旦那样做人,你就可能是个人见人烦的可怜虫了。我们千万不要有半点那样的习气。

“遇事而为人除害”,我们似乎也没有必要都去做英雄,但损失些自己的利益来帮助一下别人,这种事情还是应该常做的。不过,倘若能有些英雄壮举,只要自己觉得值得,那就尽管去做。毕竟,现在的中华民族所缺少的就是真正的英雄。人生一世能做一次英雄,也实在是不枉此生!

第十七节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雪忿不若忍耻之为高;邀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若直节之为真。

市恩:买好,讨好。

雪忿:通过打击敌人而洗去、除去心中的愤怒,怨恨。

忍耻:忍受住耻辱。

矫情:从感情上和行动上故意做出某种姿态。

与其讨好邀恩,不如寻机报德更实在;与其报复泄愤,不如忍受耻辱更高明;与其谋求赞美,不如躲避名誉更合适;与其虚伪作态,不如保持气节更真实。

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和形势所迫而有一些讨好邀恩的举动。这是让人很无奈的事情。

讨好邀恩的结果,在短期内可能因博得上级的好感而获得一些好处,但同时也降低了自己的人格,这对长久的发展又非常的不利。就是那些暂时对你有些好感的人,其心底对你的人格评价也是打了折扣的。因此,年轻人还是应该立足于稳步地、靠自己的人品和才能,来赢得别人的承认比较好。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弯下自己的脊梁骨。

人生在世,谁都难免有个马高镫短的时候,而这个时候也总会得到一些来自别人的帮助。接受人家的帮助是正确的,但一定不要忘了人家的恩情。一旦自己有了条件,第一个想到的就应该是马上去报答人家。报恩行为之所“厚”,一是因为,报恩的行为本身是对自我人格的完善,是对社会公德的巩固;一是因为,报恩往往会使你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良好。人们知道你是个知恩必报的人,那么,你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无疑将是美好而可信的。

“雪忿”,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如果对方是个品质有问题的恶人,那么,找机会打击他、惩罚他,就是应该、而且必要的;如果对方与你的矛盾、或者对你的伤害纯粹是两个人的观点、方法的不同而导致的,完全与品格无关,那么,“雪忿”就是愚蠢的。除了说明你的心胸狭隘之外,也反映出你在骨子里有小人的成分。

“忍耻”是一种让人很难为的事情。既然是耻辱为什么还要忍呢?难道这个世界可以不讲道理吗?难道耻辱所污辱的东西,比如人格尊严等等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吗?所以,我认为,耻辱这种东西,最好还是不忍。如果是为了更好地更彻底地维护和修复耻辱给你带来的损害,那么,暂时的隐忍不发倒是无可厚非的。

洪应明讲“邀誉不如逃名之为适”,我则认为,“邀誉”当然不好,但“逃名”也大可不必。但假如一定要在两者之间进行一下选择,那当然还是要“逃名”,可问题是,在现实中,这样的选择太少了。我们往往只能面对一种情况。

“矫情不若直节之为真”,矫情与直节都不十分妥当。都应该从自己的品格中剔出。可是矫情这种毛病,人们根本就无法彻底克服。因为在社会实践中,很多情况下,社会道德是要求你矫情一点的。一点不矫情的人,很难想象他会真的适应这个社会。而直节,从理论上说,这是高尚的,大家都应该去直节,然而,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倘若你真的处处直节,那么,肯定也将寸步难行。故而,尽管矫情在道德上不是很体面,但有的时候还是要灵活使用;虽然直节在道德上光芒万丈,可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曲折一点好。

第十八节 救既败之事者如驭临崖之马

救既败之事者,如驭临崖之马,休轻策一鞭;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

既败:眼看就要失败。

垂成:将近成功。

滩:河道中水浅流急多沙石的地方。

棹:船桨。

拯救一件眼看就要失败的事情,就如同驾驭停在悬崖边上的马匹,不要轻易地扬鞭抽打它;要保证一件事最后的成功,就如同操纵进入浅滩之上的船只,必须加紧划桨。

“既败之事”、“垂成之功”都是最耗费心力的事情。事情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在这个时候主事者的行为。

因此,洪应明把它们分别比喻成“临崖之马”和“上滩之舟”是非常恰当的。单就这个比喻,就不得不承认洪应明对事物的把握与认识能力是出类拔萃的。

当一件事情处在失败的边缘的时候,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可能决定它的命运。正确的决定,会使它转败为胜;错误的决定,将使它就此彻底完结。而最难以判断的就是什么样的决定是正确的,万一错了怎么办。因此,这个时候的任何决定,都不能随便地做出,都应该异常地慎重。它就像站在悬崖边上的烈马一样,一鞭子下去,可能使它远离悬崖,但也可能使它一下跃入深渊。

要保证一件事最后的成功,就如同操纵进入浅滩之上的船只。这个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不能有任何松懈。很多事情之所以功败垂成,就是因为在即将成功的紧要关头,因坚持不住而放弃,或因疏忽大意而坏事。

第十九节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先达笑弹冠,休向侯门轻曳裾;相知犹按剑,莫从世路暗投珠。

先达笑弹冠:朋友发达升官了,你很高兴,弹去帽子上的尘土等着朋友提拔,结果,却给他耻笑了一通。

休向侯门轻曳裾:不要轻易地投靠权贵,客寓豪门。

相知犹按剑:知己也要时刻提防。

莫从世路暗投珠:不要迫于世道的艰难就明珠暗投,而把自己葬送在不真正赏识人才的人。

唐代诗人王维在晚年写过一首题为《酌酒与裴迪》的七言诗: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洪应明对这首诗里所表达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他认为,当朋友的地位变高了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加自重,免得自取其辱。常言道:“贵易友,富易妻”,这是人世常态,尽管让人心酸,但却是难以违抗的一般规律。也许会有些例外,但并不总是这样。

人是条件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定条件下的关系,条件变了,那么人、以及彼此的关系的改变也都是必然而合理的。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洪应明的“休向侯门轻曳裾”,说的是不要轻易委身豪门。

做一个“食客”尽管有可能丰衣足食,也有可能于有朝一日飞黄腾达,但在此之前,却要忍受许多屈辱。寄人篱下之苦,尽管没有凄风苦雨的滋味,但低眉顺眼,委屈心志的感觉也不是有骨气的人所容易忍受的。

“相知犹按剑”,这是浸透了血泪的醒世恒言。我们可能不会抽出宝剑去刺朋友一下,然而,你怎么知道朋友不会趁你不备刺你一剑呢?

古往今来,倒在朋友剑下的人何止千万。最容易和你产生利害和感情冲突的人是谁?是你的朋友;最了解你的致命之处的人是谁?也是你的朋友……所以,老人总是告诫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我们对待朋友,当然要好,但对于朋友的所有言行,却应该就事论事地慎加审视,不要躺在过去的友情上睡大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