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细读菜根谭
21243300000015

第15章 风操(2)

第二十节 与其邀千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

邀千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希百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丑。

希:希图,谋求。

博得一千个人的高兴,不如化解一个人对你的怨恨;谋求一百件事成功的荣耀,不如免去一件事将要给你带来的玷污。

千人之欢总是泛泛之意,对我们不会有多大好处;而一个人的怨恨却不得了,若不及早化解,总有一天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吃亏。因此,相对于千人的泛泛之欢来说,一人之怨对我们更具实质意义,所以,应该慎重对待。不要陶醉于众人的虚伪的欢呼而忽略了暗处那双怨毒的双眼。

当然,我们做人总不会傻到“希百事之荣”的地步,事事都荣耀风光,那怎么可能呢?可是,我们却可以傻到不顾“一事之丑”的地步。就是因为那“一事之丑”就可以让我们永远抬不起头来。因此,要格外注意。

第二十一节 对热闹出清冷言语向寒微用赤热心肠

从热闹场中出几句清冷言语,便扫除无限杀机;向寒微路上用一点赤热心肠,自培植许多生意。

热闹场:得意之人的快乐时光。

寒微路:身世贫贱之人的上进之路。

杀机:杀人的念头。此指罹祸的可能。

生意:此指生长的契机。

对处在快乐时光的得意之人说几句冷静的规劝,就可能为他免去许多罹祸的可能;给上进路上的寒微之人一些热心的帮助,就会给他许多成长的契机。

“从热闹场中出几句清冷言语”,尽管这样可能讨人厌烦,但的确是君子所为。能这样做的人无论如何都是值得敬重的。如果能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一定要倾心结纳,这将有益于你的一生。不过,也要搞清楚,这种“清冷言语”是以什么心态说出来的,如果是出于怨毒或嫉妒,那就只好取其意舍弃人了。人家说得对的意思要接受,但这个人则不必亲近。

“向寒微路上用一点赤热心肠”,我们不要指望有这样的人在我们的身边出现,但我们应该去做这样的人。比如,对于那些刚刚毕业、到处做推销员的孩子,我们可能不会出钱接受他们的产品或服务,但我们总可以善言相待,送一杯热茶一碗冷饮也是对他的一种鼓励和赞许,毕竟他们是在劳动。

第二十二节 勿以明珠为怪物勿以毒螫为甘饴

君子严如介石而畏其难亲,鲜不以明珠为怪物,而起按剑之心;小人滑如脂膏而喜其易合,鲜不以毒螫为甘饴,而纵染指之欲。

介石:坚硬的石头。常指人的操守坚贞。

鲜:小,少。

按剑之心:提防之心。语出“白首相知犹按剑”。指相知到了头发都白了还要各按剑柄相互提防。

毒螫:毒蛇和螫蜂的毒汁。

甘饴:糖汁。

染指:插手以获取不应得的利益。

君子严整肃穆像一方坚硬的石头,人们都讨厌其难以亲近。世人多为视明珠为怪物之辈,因此,遇到难以相悦的君子,总是容易产生提防趋避之心;小人油滑柔顺像一块油膏,人们都喜欢其容易相处。世人多为把毒汁当蜜糖之流,因此,遇到易于往来的小人,总是容易放纵自己嗜甜之欲。

以前总听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说实话,我从来也没有赞同这种说法。而事实上,总说这种话的人,其实也是一边夸着群众、一边愚弄着群众。

群众的眼睛到底亮不亮,这个我们不管,总是看不到红色信号灯的群众,眼睛能亮到哪里去?我们只知道一个事实:君子总是难以为大众所接受,而小人则总能被人们视作知己。

因此,我们若是君子,或有点君子的情怀,那么就当适当地改进一下君子的常态。不要总是“严如介石”,这样就可以亲众了。

同时,我们应该小心那些“滑如脂膏”的小人。对于顺情说好的人,应该一律谨防,就算他不是小人,至少也是个对你不负责任的无关的人。

第二十三节 莫贪黄雀而坠深井休舍隋珠而弹飞禽

讨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损。涉世者宜审择之,慎毋贪黄雀而坠深井,舍隋珠而弹飞禽也。

天道:自然规律;天理。理学家认为封建伦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做“天理”。

世味:指尘世的情趣。

滋益:好处。滋:浸润,滋养;益:增加。

性分:人的天性本分(“性分不可使亏欠,故其取数也常多……”明·吕坤《呻吟语》)。

与人交往,若占了别人的便宜,那自己的品德必然要受到伤害;在世为人,若贪了尘世名利的好处,那自己的天性必然要受到伤损。此中利弊,世人应该审慎抉择,千万别因为贪图黄雀而掉入身后的深井,更不要用宝贵的珍珠去打一只小鸟。

有所得必有所失,贪别人的便宜也好,贪功名利禄也罢,总归最终都要付出代价的。所以,我们应该权衡利弊,慎重行事,千万别作“贪黄雀而坠深井,舍隋珠而弹飞禽”的傻瓜。

说到“贪黄雀而坠深井,舍隋珠而弹飞禽”,这里有两个比较有趣的典故。

“贪黄雀而坠深井”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事。吴王杀了伍子胥之后,连年不熟,民多怨恨。这个时候吴王又要起兵征伐齐国,他怕群臣反对,就下令说:“寡人伐齐,有敢谏者,死!”于是,群臣就都不敢谏阻了。而太子友认为,伐齐于国不利,想劝阻又怕违反了阻谏令,所以就想了个办法。一天清晨,吴王与群臣齐聚朝堂商讨政务,见太子友进来,从头到脚都是湿淋淋的。吴王不悦,就问:“你为什么衣帽鞋子都是湿的?”太子友就回答说:“我刚才在后宫的花园里,听到蝉儿悲鸣,就停下来看。原来,那个蝉儿在饮秋露,可蝉儿的身后却有一只螳螂正准备吃它,而那螳螂之后更有一只黄雀要吃螳螂,臣见状就拿出弹弓要去打那黄雀,可我光顾盯着黄雀了,却忘了身后的深井,结果掉进了井里……”吴王大笑,说道:“天下的愚蠢行为,莫过于此。只图眼前之利,不顾身后之患。”

吴王明白太子友的用意,也知道其中的道理,但仍旧坚持伐齐,结果大伤国力,无功而返。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人人皆知,但甘做螳螂的人依旧不少。可见,物欲是可以扰乱人的理智的。

隋珠,又叫“随珠”。随是周代的一个国名。古籍中又作“隋”,那是因为后来杨坚称帝,取国号为“隋”。杨坚的父亲封随国公,他承袭父爵,从此起家。

篡得北周帝位后,原应取国号为“随”。杨坚很迷信,认为南北朝以来,帝王像走马灯似的变换,他看到“随”字中含有一个“辶”(走)字,怕不吉祥,所以就将“辶”字去掉,取国号为“隋”。

所谓“隋珠”,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宝珠。《淮南子·览冥》里说:“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高诱注:“隋侯,汉东之国,姬姓诸侯也。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傅(敷)之。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之,因曰隋侯之珠。”这条大蛇为了报恩而送给隋侯的珠子,在古代成了最贵重的宝贝的象征。而善于创造新奇比喻的庄子,却又创造了“隋珠弹雀”这个比喻。《庄子·让王》里说:“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夫生者岂特随珠之重哉。”庄子的意思,是说那些不珍惜生命,而追求名利的人,好比用隋珠做弹弓的子弹,去射很远距离的一只麻雀,实在得不偿失。“隋珠弹雀”,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导弹打蚊子”。

第二十四节 以威助斗怒气自平以欲济贪利心反淡

解斗者助之以威则怒气自平;惩贪者济之以欲则利心反淡。所谓因其势而利导之,亦救时应变一权宜法也。

解斗:排解、劝阻争斗。

助之以威:站脚助威。

惩:克制;制止。

权宜:暂时适宜的措施。权宜之计。

劝解争斗,故意煽风点火、支持事态扩大,反倒容易使争斗者的愤怒之气平息下来;制止贪墨,故意教唆怂恿、鞭策老虎吞天,反而可能使贪墨者的利欲之心冷谈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因势利导、权宜之计啊。

“解斗者助之以威则怒气自平,惩贪者济之以欲则利心反淡”,这个办法有点损,但却往往管用。

第二十五节 哲士多匿采以韬光至人常逊美而公善

杨修之躯见杀于曹操,以露己之长也;韦诞之墓见伐于钟繇,以秘己之美也。故哲士多匿采以韬光,至人常逊美而公善。

杨修:字德祖,三国时,弘农华阴人,袁术外甥,太尉杨彪之子,出身高门士族。任当时丞相曹操的主簿。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汉朝丞相。后为魏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历史对其褒贬不一,争议颇多。

韦诞:字仲将。三国时,京兆人,太仆端子,建安中为郎中。正始中迁侍中中书监,后以光禄大夫致仕。有集三卷。称草圣。

钟繇:字元常。三国时,河南长葛人,官至太尉,封崇高乡侯,后改封平阳乡侯。善书,师曹喜、刘德升、蔡邕。

哲士:聪明智慧、见识超常的人。

至人: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

杨修之所以被曹操杀头,就是应为过分显露了自己的才华;韦诞之所以被钟繇掘墓,就是因为藏匿了自己的好东西。所以,睿智的人多韬光养晦,而练达的人则常把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享用。

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为人绝顶聪明,真所谓“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时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自魏太子以下,并争与交好”。但恃才傲物,为曹操所忌。

小说杂记中多见杨修与曹操斗智之事,《世说新语》关于杨修记载有四则,皆收于〈捷悟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天,曹操从汉中退兵至斜谷,曹操见碗中有鸡肋,随口曰:“鸡肋!”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叫将军夏侯敦及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杨修由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个暗语推测曹操有意撤兵。曹操怕军心涣散,以杨修扰乱军心定罪,在盛怒之下将杨修军法处斩,后却厚葬之,慰藉其亲属。但事后曹操果然如杨修所言退兵。

一说曹操是因为杨修看穿自己的心而忌才所以杀之,另一说法是当时杨修拥护曹植为继承人,而曹操想以嫡子曹丕为承继。曹操担心儿子们将来会内閧遂将曹植身边的谋士借机杀害。

曹操因“鸡肋事件”杀杨修后,写信给当时任太尉的父亲杨彪:“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便令刑之。”杨修被杀,老父杨彪万分痛惜。《后汉书》记曹操问杨彪:“公何瘦之甚?”杨彪说:“愧无日磾(金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尽管后人对于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的理由,有多种说法,但有一条却是可以肯定那就是,杨修的才华外露,多次触犯了曹操的忌讳。如果杨修能够稍加收敛,也许不会有如此窝囊的下场。

钟繇,三国魏河南长葛人,字元常,官至大傅,故世称钟大傅。钟繇痴迷书法简直到了“心发狂”的程度。据说韦诞有本蔡邕的练笔秘诀,钟繇央求韦诞借给他,同样痴迷书法的韦诞,却赶紧把书藏了起来。钟繇苦苦哀求,韦诞就是不借,气得钟繇情急失态,捶胸顿足大闹三日,最后昏倒在地,奄奄一息。曹操马上命人抢救,钟繇才渐渐苏醒过来。事情闹到这一步,“铁公鸡”韦诞仍然不理不睬。钟繇无可奈何,只有自己生闷气。这口气一直憋到韦诞死后,钟繇派人掘其墓盗书,才如愿以偿。

第二十六节 望重缙绅怎似寒微之颂德

望重缙绅,怎似寒微之颂德;朋来海宇,何如骨肉之孚心。

缙绅:封建特权阶层。包括各级官吏、致仕官、封赠官、捐纳官以及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生员(即秀才)。

寒微:身世贫贱,生活困苦的人。

颂德:歌颂公德。指重恩德。

孚心:贴心。孚:相信,信任。

体面的缙绅,怎么能比寒微百姓更懂恩义?远来的朋友,如何能比骨肉至亲更加贴心?

但愿如此吧。究竟情况如何,还要靠我们自己去观察、体会。

第二十七节 刚强终不胜柔弱偏执岂能及圆融

舌存常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能及圆融。

户朽:门板腐烂。

枢蠹:门上的转轴被虫蛀坏。

总是看到牙齿却先掉了,可舌头还在,可见刚强总归不如柔弱;总是听说门板先腐烂了,却没听说过门轴被虫蛀坏的,偏执怎么能比过圆融。

牙齿脱落本来与其软硬没有关系,但刚强往往不如柔弱久存倒是真的。因为,刚强的东西容易伤物,而它在伤物的同时,自己也要承受同样的伤害,所以,它的寿命往往不长。而柔弱的东西,则不易伤物,自伤也小,所以寿命往往都长。

其实,这些都是辩证的。刚强以逆而短寿,而柔弱以顺而长命,中间所付出的代价都是一样的。是刚是柔,全凭实际需要自己选择。刚柔本身没有什么好与坏之分。其价值只能在使用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

第二十八节 事事培元气念念存好心

事事培元气,其人必寿;念念存好心,其后必昌。

培:保护;增益,增添。

元气: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人固有的精神、精气。

事事注意保护和巩固自己的元气,那么,人就肯定长寿;念念都起于善良的心地,那么,后代子孙就必然昌隆。

“事事培元气,其人必寿”,这是正确的,而“念念存好心,其后必昌”就难说了。

我们当然应该“念念存好心”,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存了好心就可以后辈昌隆。好心就好心,何必那么势利地要其后昌隆呢?若是其后不昌隆,是不是就没存好心呢?

第二十九节 绝诈善之门开为善之路

君子好名,便起欺人之念;小人好名,犹怀畏人之心。故人而皆好名,则开诈善之门,使人而不好名,则绝为善之路。此讥好名者当严责夫君子,不当过求于小人也。

诈善:伪善。

讥:指责。

君子贪图名声,就起欺骗人的念头;小人贪图名声,却怀有怕人的心思。若让人都喜好名声,则开了伪善之门,若让人都不喜好名声,那就绝了向善之路。因此,指责贪图名声的人,应当严责君子,而不应当过高地要求小人。

“好名者当严责夫君子,不当过求于小人”,听起来好像不错,问题是,在现实中对于一个贪图名声的人,我们凭什么确定哪个是君子,哪个是小人呢?

第三十节 宁有求全之毁勿享过情之誉

宁有求全之毁,不可有过情之誉;宁有无妄之灾,不可有非分之福。

求全之毁:没有把大家都希望你圆满完成的事情做好,而遭到指责或毁谤。也指做事为人未如他人所愿,而遭到指责或毁谤。

过情之誉:与实际功劳和德行不相符合的赞誉和荣誉。

无妄之灾:无法预测、无辜而受的灾祸(典出《战国策·楚策》)。

宁可屈受别人的求全责备,也不要接受与实际功劳和德行不想符合的赞誉和荣誉;宁可遭受无妄之灾,也不要享受非分之福。

“宁有求全之毁,不可有过情之誉”,我认为,这是正确的。但是,“宁有无妄之灾,不可有非分之福”就有点过分了。什么是无妄之灾?这个典故出自《战国策·楚策》:

楚国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很替他担忧,到处找寻会生儿子的美女,献进宫去,结果仍然没有消息。

赵国有一个叫李园的人,想把自己的妹妹献给楚王,听说楚王是因为生病才不会生育,他恐怕妹妹将来得不到宠爱,于是想办法把妹妹送给春申君做姬妾。等到妹妹怀孕了,李园便采用许多方式,让春申君把妹妹献给楚王。

后来,李园的妹妹果然生了儿子,做了皇后,李园也因此受到了重用,但是他怕秘密被泄露出来,想暗中杀掉春申君。有一次,一个叫朱英的人对春申君说:“你恐怕有无妄之灾喔!”春申君莫名其妙,叫朱英说无妄之灾的理由。朱英说:“李园是将来楚王的母舅,他不是武官,却养了死士,可见他想等考烈王死后,独霸政权,到时候他会杀你灭口,这不是无妄之灾吗?”

后来考烈王过世,春申君果然被李园杀了,诛灭全家。

非分之福当然不该享有,但为了拒绝非分之福而宁愿遭受无妄之灾,无论如何也是让人无法理解的。恪守本分、为人刚正是因该的,但不能过分,过分了就有矫情之嫌。

第三十一节 糟糠不为彘肥锦绮岂因牺贵

糟糠不为彘肥,何事偏贪钩下饵;锦绮岂因牺贵,谁人能解笼中囮?

糟糠:穷人吃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可用来喂猪,是精饲料。

彘:猪。

锦绮: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泛指绫罗绸缎等华贵衣物。

牺:做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

囮:媒鸟,捕鸟时用于引诱鸟的鸟。

忽然给猪吃糟糠,不是为了让它长肥,而是要杀它。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去贪吃那挂在鱼钩上的诱饵呢?忽然给牛披上华丽的彩绸,不是因为它尊贵,而是要拿它作祭品……谁能看穿笼中那只媒鸟的真正用途呢?

别人给你好处,不一定是为了你好,很可能那是为了从你身上取得更大的好处。所以,我们对于来自于别人的额外的恩惠一定要谨慎对待,可以接受,但一定要弄清楚恩惠后面隐藏着什么。可别稀里糊涂地为了一点糟糠而上了人家的圈套,更不要披上华丽的彩绸美滋滋地给人家牵到祭台。

第三十二节 不可无含垢纳污之雅量不必有察渊洗垢之精明

廉官多无后,以其太清也;痴人每多福,以其近厚也。故君子虽重廉介,不可无含垢纳污之雅量;虽戒痴顽,亦不必有察渊洗垢之精明。

廉介:清廉耿直。

廉洁的官员多无善后,是因为他太清了;愚鲁之人总是多福,是因为他愚而近于宽厚。所以,君子尽管看重廉洁刚正,但也不可没有含垢纳污的雅量;虽然不至痴顽,但也不必有目尽渊底、洗垢俄顷的精明与手段。

“廉官多无后”不是因为他们太清廉、太清高,而是因为政治制度太邪恶。

我见过有福的傻瓜,但也看到过更多没福的傻瓜。

不过,洪应明说“虽重廉介,不可无含垢纳污之雅量;虽戒痴顽,亦不必有察渊洗垢之精明”则绝对是正确的。“含垢纳污”应该是君子待人的一种策略,“察渊洗垢”应该是君子慎用的精明。

第三十三节 荣宠不必扬扬困穷何须戚戚

荣宠旁边辱等待,不必扬扬;困穷背后福跟随,何须戚戚?

扬扬:满足、得意、感觉不错的样子。

戚戚:忧惧,忧伤的样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利禄恩宠的旁边总是潜伏着屈辱与羞耻,所以,得志之人不必洋洋自得;贫穷困厄的后面常常跟随着机遇和幸福,因此,失意之人何须忧伤颓唐?

除了你的父母亲人,估计任何人对你的荣宠都有一定的目的、都有很大的变数,所以,应该时刻准备着忍受各种意想不到的屈辱,千万不要毫无道理地洋洋自得。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任何困苦的后面都隐藏着向幸福转化的契机,因此,失意的人应该永远保持向上的斗志,不要放弃对幸福的追求,更不应该忧伤颓唐。

第三十四节 帆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稳

帆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稳。如韩信以勇略震主被擒,陆机以才名冠世见杀,霍光败于权势逼君,石崇死于财富敌国,皆以十分取败者也。康节云:饮酒莫教成酩酊,看花慎勿至离披。旨哉言乎!

韩信: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西汉开国名将。

康节:宋朝著名哲学家邵雍,康节是他死后的溢号。

酩酊:形容醉得很厉害。

离披:也作“离翍”。衰残,凋敝;分散下垂;纷纷下落(“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汪曾祺《胡同文化》面对荣华富贵,身陷功名利禄,那锦绣的衣、可口的食、舒适的住、妩媚的色不能说没有诱惑,但也有着福祸的潜伏。那韩信、陆机、霍光、石崇本是人杰,终因恃才傲物,声威张狂跋扈而遭厄运。

我们为人处世应该只张我们的“帆船”“五分”便能平安行使,将我们的“容器”只注“五分”水便能稳妥地保持着平衡。

第三十五节 见弓影而惊杯内之蛇听人言而信市上之虎

贪心胜者,逐兽而不见泰山在前,弹雀而不知深井在后;疑心盛者,见弓影而惊杯内之蛇,听人言而信市上之虎。人心一偏,遂视有为无,造无作有。如此心可妄动乎?

胜:超过,占优势。

深井在后:吴王夫差欲举兵伐齐,太子友为劝吴王而编造了一个故事。说自己在后院看到树上有只螳螂欲捕蝉,而螳螂之后一只黄雀也正要啄食螳螂,而自己则要用弹弓去打黄雀,因为光注意黄雀了,却不小心掉到了身后的深井之中。

盛:极度,表程度深。

杯内之蛇:语出成语“杯弓蛇影”。《风俗通义·怪神第九》记载:应郴请杜宣饮酒,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杜宣以为杯中有蛇,疑心中蛇毒而生病。后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扰。

市上之虎:语出成语“三人成虎”。《战国策·魏策二》记载:庞葱陪魏国太子去赵国作人质。行前他问魏王:“一个人对您说街上有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信。”庞葱又问:“两个人说街上有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寡人会疑惑。”庞葱又问:“那么,三个人说街上有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那寡人就只好相信了。”庞葱说:“街上本来没有虎,这是明摆着的事实。然而,三个人都说有虎,也就有了虎。今天我和太子去邯郸,与大梁的距离比街上更远,如果有人说我和太子的坏话,希望大王能够明察。”后来,人们就用“三人成虎”来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贪心重的人,只顾追赶小小的野兽而看不见眼前高大的泰山,只知道盯住树上的小鸟而不知道身后的深井;疑心大的人,看到杯子里映出的弓影就以为杯子里有蛇,听到人家都说外面有虎他就相信。可见,人心一偏,就会看视而不见,无中生有。如此一来,怎么能不做错事呢?

贪心的人不但见利忘义,而且还见利忘害,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悲剧天天上演,但世人因此而警醒的却寥寥无几。

疑心重的人尽管自己很聪明,但疑心却往往蒙蔽了自己的聪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这些人的心理常态。别看他表面慈和、坦荡,可内心却刻忌而促狭。人做到这个地步,除了痛苦也就没有什么了。其痛苦的根源就是从心理上,倾向于相信一些说别人不好的言论。

第三十六节 莫谓祸生无本须知福至有因

蛾扑火,火焦蛾,莫谓祸生无本;菓种花,花结菓,须知福至有因。

焦:同“烧”,本意把鸟放在火上烤。

蛾:蛾子。昆虫。形似蝴蝶,体躯一般粗大,四翅,静止时平放体侧。多在夜间飞行。

菓:同“果”,果实。

蛾自己扑到火上,火才烧死了蛾,不要说灾祸都是无端而来的;果子里的种子种到土里长成花,花又会结出果,要知道任何幸福的得到都是有原因的。

凡事都有原因,灾祸如此,幸福亦然。因此,若要避免灾祸,就必须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而若要获得幸福,就应该辛勤地劳动。

第三十七节 既积诗书也积玉多栽桃李少栽荆

多栽桃李少栽荆,便是开条福路;不积诗书偏积玉,还如筑个祸基。

桃李:水果。喻指青少年学生和人才。有圣人“桃李满天下”之说。

荆:马鞭草科牡荆属落叶灌木,多刺。喻指艰难、贫苦、不成才。

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后泛指书籍和知识。

多培育桃李少栽种荆棘,这本身就是开了一条通往幸福的大路;不积累知识却积累玉器珠宝,这就如同在给灾祸的到来打了个基础。

“多栽桃李少栽荆”,这是在劝导我们多做对人有益的事情,广结善缘,不要作恶,也不要得罪人。

“不积诗书偏积玉,还如筑个祸基”,积累财富本来无可厚非,但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也不能忘了知识修养的积累。

第三十八节 万境一辙万物一体

万境一辙,原无地着个穷通;万物一体,原无处分个彼我。世人迷真逐妄,乃向坦途上自设一坷坎,从空洞中自筑一藩蓠。良足慨哉!

万境:所有的环境、地方、出境、状况。佛教指成为心意对象之世界。如:尘境、色境、法境等。

辙:车迹,道路,路径,办法,道理。

空洞:物体内的空隙。

万事一理,本来就没有必要挨个弄清楚;万物一体,本来就没有必要分出彼此。世人看不到真理却去追求谬误,这是在平坦、空旷的大路上为自己挖坑设障。真令人慨叹啊!

放弃真理去追求谬误,在坦途上自设坎坷,这无疑都是愚蠢的。可是,把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或者把事物之间的共性当成抹杀其个性的理由和手段,也同样不够聪明。

第三十九节 伺察乃懵懂之根朦胧正聪明之窟

大聪明的人,小事必朦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盖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胧正聪明之窟也。

聪明:耳聪目明。听得清、听得懂,看得清、看得懂;接受能力、理解和分析能力强。

朦胧:模糊不清;愚昧;糊涂。

懵懂:愚蠢,头脑不清楚,不能明辨事物。

伺察:窥探,侦察,揣摩,不自信地反复审量。

真正聪明的人,在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总是表现得比较糊涂;真正愚蠢的人,在小事小非上总是狐疑不定精明异常。所以,小事精明是愚蠢的根源,而小事糊涂则是聪明的渊源。

过分的精明,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愚蠢。好多精明都是刻意的,是不自信的表现。

洪应明说“大聪明的人,小事必朦胧”,就一般情形而言,的确如此。但不要错误地认为,“大聪明的人”的人就是真的不在乎小事的人。这种“朦胧”必须是有益的,而不是本来就看不懂。如果,你不能明察秋毫、不能知微见著,那么,你就不可能是个大聪明的人。大聪明的人之所以要小事朦胧,那不过是为了回避不必要的矛盾,或节省自己的精力而已。

第四十节 留一步与人行减三分让人食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醴的,减三分让人食。此皆涉世安乐法也。

醴:甘甜。

在狭窄的小路上行走,要留一点余地让别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这就是立身处世取得安全快乐的方法。

人常说:“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指对待敌人。而对待自己的同胞则完全不能这样。在大多数情况下,彼此谦让一点,事情反倒好办些。鲁迅说:“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说:“世上本来有条路,走的人多了,反倒没了路。”大家都强行,路就给堵死了。“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永远都不是句空话。

好事情不要一个人独享。吃独食的人,大家都讨厌。过分自私自利的人,下场都不是很好。

第四十一节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享受毋踰分外,修持毋减分中。

宠利:荣誉、金钱和财富。

德业:德行,事业。

踰:超过,超出。同“逾”。

修持:修养,秉持。

功名利禄不要抢在人先,进德修业不要落于人后;物质享受不要超过限度,品行修养不要降低标准。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种传统的优良的人生态度。可惜的是从古至今,说,就他一个人这样说,而做,却未见一个人这样做。因此,这只能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

我们不会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任何人都不具备这样做的理由和原始动力。但是,像洪应明所说的“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任何人,只要他这样做,就可以做到。因为,“宠利毋居人前”不但易于亏德,并且还容易招祸;而“德业毋落人后”,就算不能获得很多好处,但至少可以修身养性,所以,聪明的人一般还是可以想明白其中的道理而理智地加以取舍的。

第四十二节 心游瑰玮之编目想清旷之域

心游瑰玮之编,所以慕高远;目想清旷之域,聊以淡繁华。于道虽非大成,于理亦为小补。

瑰玮:瑰丽奇伟。

心在瑰丽奇伟的文字和思想中畅游,以此来寄托自己高远的志向;眼睛幻想着清新辽旷的地方,以此来淡化俗世的喧闹与繁华。这样做尽管不能真正地得道脱俗,但对人的修养和心境还是有好处的。

洪应明劝人向善真实情真意切,而且循循善诱。他知道大多数人根本无法取得“大成”,于是就让人们多读好书,多放心神,以求获得“小补”。其实,如果“小补”成功的话,那么一个伟大的人品也就同时诞生了。

第四十三节 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处世让一分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张本:扩张、伸展的根本和基础。

处世坚持让一分的原则是高明之举,暂时退一步往往是为更大的进步奠定基础;待人坚持宽厚的原则,本身就是福分,对别人有利其实就是对自己有利。

必须承认这些观点是正确的,但必须明确“让”与“宽”都要有个前提,那就是:让的是同胞,宽的是好人。

对外敌,别说是一分,就是一毫都不能让,让了就是卖国,除非你玩的是以退为进的战术。而对坏人,宽一分,就是对好人恶一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