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细读菜根谭
21243300000016

第16章 风操(3)

第四十四节 若求业满功盈必生外忧内变

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召外忧。

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要做绝,这样即使是创造万物的天地也不会嫉恨我,鬼神也不会对我造成伤害。如果对事业都追求尽善尽美,对功绩都希望登峰造极,即使不从自身发生变患,也必然会招来外部的祸端。

“满招损,谦受益”、“天道忌盈,卦终未济”,这些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生活方式影响很大。道家是以虚无为本,认为天地之间都是空虚状态,但是这种空虚却是无穷无尽的,万物就是从这种空虚中产生。例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如长保。”而“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就会招致灾祸,所以历史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才发出“汉三杰而已,萧何系狱,韩信诛夷,子房托于神仙”的慨叹。

人们凡事都求全求美,绞尽脑汁企图来达到这个目标。其实,不论何事都不应妄想登峰造极,因为有上坡就必然有下坡,也就是有上台必然有下台的一天,事情到了一定的限度必然发生质的变化。

一件事成功了如果不及时总结,保持清醒头脑反而骄傲自满,沉溺在过去的成功之中,那么就可能使事情走向它的反面。从另一个意义来讲,功业不求满盈,留有余地,也是一种处世方法,比如对于置钱财家业,求多求尽,对于功名地位,求高求上,本知急流勇退,不知保持人的本性而成为守财奴,不知预先留几分余地才会安全,那么正应了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历史教训就会再现。

第四十五节 家庭要有真佛日常应有真道

家庭有位真佛,日常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养气万倍矣。

真佛:真正的佛,真诚的信仰,慈善的心地。

真道:符合天理道德的处世待人原则。

形骸两释:指人与人之间彼此通心。

任何家庭中应该有一种真诚的信仰,日常生活遵循正确原则,这样能保持纯真的心性,言谈举止温和愉快,使父母兄弟之间相处得很和睦融洽,这比用静坐省察自己身心还要好上千万倍。

这里说的是传统的封建大家庭。但对于我们现在的小家庭来说,仍然有着一定意义。无论是以前的大家庭,还是现在的小家庭,只要是家庭,只要是亲人之间,就应该有一定的伦理纲常,就要有一定的规矩;亲人之间就应该诚心和气、愉色婉言,而父母兄弟之间就不应该有什么隔阂。否则,这种关系给人带来的就不是幸福而是痛苦。

第四十六节 攻人之恶勿太严教人以善勿过高

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

攻:攻击、指责。

恶:指缺点、过错、隐私。

堪受:能否接受。

责备别人的缺点时不可太严苛,要考虑到他人是否能承受;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以要求太高,要考虑到对方是否能做到。

责备别人的缺点如果无视他的承受能力,那么,结果不但不会帮他改正缺点,反而会把事情弄得更遭,甚至能导致他对你怀有深刻的怨毒。

教诲别人时,要求不要过高,期望也不必过大。不要揠苗助长,也不要点石成金。应该有耐心,将方法,根据他的具体情况一点一点地进行。

第四十七节 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要感德,无怨便是德。

人生在世不必想方设法去争取功劳,只要没有过错就算是功劳;给人好处不要企望对方感恩戴德,只要遭不怨恨就已经是立德了。

无功而邀功,那是无耻;有功而邀功,那是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公德;但这两样与既无功也无过比起来,似乎还是无功无过更好一些。当然,这种说法只适合于平民百姓。对于政府官员而言,无功无过,或者只求无功无过,那他就是个庸碌的白痴了。百姓花钱养这样的人,实在是愚蠢到了极点。

“与人不要感德,无怨便是德”,说实话,不被人怨恨就是最大的公德。就一个人的一生而言,不被人怨恨真的比什么公德都实在。问题是,不被人怨恨,总是比建立些公德要困难得多。

第四十八节 原其初心观其末路

人至事穷势蹙,当原其初心;士当行满功成,要观其末路。

事穷:事业、事情没有出路或好的解决办法。

势蹙:形势危急,紧张。

看到一个人事业失败、穷困潦倒的时候,应当体谅他当初是个有志向、有追求的人;看到一个人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的时候,要审视他,看是否能永远坚持下去。

关于这一则,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解释。比如有的注释者这样解释:

“事业进入困境或者遭受失败的人,应回忆自己昔日的抱负,这样就能能振奋精神,重整旗鼓;事业成功春风得意的人,应当注意思虑往后的道路该怎么走,这样才能杜绝潜在的危机,保证长久的发展。”

我比较认同我的解释。好在哪种解释对人都有好处。

第四十九节 富贵宜宽厚聪明宜敛藏

富贵之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如何能享?聪明之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如何不败?

忌刻:忌是猜忌或嫉妒,刻是刻薄寡恩。

敛藏:敛含有收、聚、敛束等意,敛藏是深藏不露。

富贵人家待人应该宽厚,可是这些富贵人家却反倒刻薄寡恩,这是富贵其身而贫贱其德,如此下去怎么能长保富贵呢?聪明人处世应该收敛锋芒,可是这些聪明人却总是张狂炫耀,这是聪明其表而昏愦其里,有这样的毛病怎么能不失败呢?

“富贵之家宜宽厚而反忌刻”至少在中国这是事实、也是常态,中国的富人不知道为什么大都是一副尖酸刻薄的嘴脸。然而,我却没有看到那个富人因为尖酸刻薄而变得贫贱的。因为,没有证据显示人们会因为富人的忌刻而把他们当穷人一样地瞧不起,人们似乎并不在乎他们的品格,而只仰慕他们的财富。如果没有大规模的社会革命的发生,中国的富人永远是忌刻一族,也永远是尊贵一族。

“聪明之人宜敛藏而反炫耀”这样的人其实是蠢人。不管你聪明不聪明,只要你到处炫耀,那就已经把自己变成蠢人了。所以,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但无端的炫耀就太没道理了。

第五十节 待小人难于不恶待君子难于有礼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小人:1.品格卑下的人;2.古代指地位低的人,后来也用做自己的谦称。

恭:恭敬,尊敬。

君子:1.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2.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对待小人,持严厉的态度并不困难,困难的是从内心不憎恨他们;对待君子,做到尊敬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做到对他们敬而有礼。

如何对待小人,这是最费心思的事情。如果掌握了对待小人的方法,那也就算是拥有了高层次的人生智慧。这一是因为小人太难对付;二是因为这个国度里的小人太普遍。

小人做事、尤其是做那些表露其小人品性之事的时候,多是违反常理、出其不意的,再加上小人自保心理严密,而又多是心机诡诈之徒,所以,小人一般都是难以对付的。

小人之所以普遍,并不是说这个国度里、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小人。这里说的小人,主要是指小人的品行而非特定的人。在现实中,纯粹的、完全的、彻底的小人,同真正的君子一样少见。我们所常见的,大多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针对特定的事务和特定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小人的行为。一个人在这个事情上,对你来说,他可能是小人,而在另外一个事情上,对于别人,他却可能是个君子。因此,我们说小人是普遍存在的、更是防不胜防的。

对待小人,我们往往从心里憎恨,就算表面上不表现出什么,但心里对小人的态度则总是异常严苛的。之所以这样,一般都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和对卑下品格的厌恶。这基本上都是本能的,很容易做到。

然而,对待小人若能“不恶”,那就不容易了。

待小人能“不恶”,乍听起来,令人惊愕。但仔细想想,这里还是有些道理的。既然小人的品性,只是一个人的多个品性层面的一个方面,那么,小人之所以作了小人,就必然有其可以理解和原谅的理由。比如生活所迫、情势所迫、一念之差,以及我们的疏忽与不妥当都可能导致对方成为小人。

所以,小人尽管小,但同样也是人,也同样有资格享受我们的公正。待小人“不恶”的本质含义应该是:全面而公正地看待和对待。惩罚与警戒当然是必需的,但无边的怨怒与憎恶也没有太大的必要。

只有这样,我们在能保证平和而公正的心态。

对待君子自然应该恭敬,但敬君子也要有礼。礼的含义首先是古代的礼法制度,讲究尊卑有序;其次就是只待人的心意言行要有节有度,既尊敬别人又不轻慢自己。我认为,洪应明所说的“礼”指的应该是后者。

我想,待君子的合理态度,应该是敬而不媚、亲而不昵。中肯的评价不能少,但讨好的恭维不能有。

第五十一节 下一不净种子终身难植嘉禾

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中下一不净种子,便终身难植嘉禾矣。

交游:结交朋友。

匪人:泛指行为不正的人。

嘉禾:指长得特别茂盛的稻谷。

教导子弟,犹如养育一个闺女,最关键的是要严格管束他们的出入和注意所交往的朋友。万一不小心结交了品行不端的人,就好像是在良田之中播下了一粒坏种子,恐怕永远也不会长出好苗了。

“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就算是正确的吧。不过,“如养闺女”也得如明代那样养闺女,若如现在这样“养闺女”,可就麻烦了。

“严出入、谨交游”的目的是怕他们接近匪人,怕在“清净田中下一不净种子”,其实,能在“清净田中下一不净种子”的何止匪人?事实上,现在在孩子的“清净田中下一不净种子”的大都是孩子的父母。

第五十二节 真廉无廉名大巧无巧术

真廉无廉名,图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大巧:大智慧。

术:技能;心机。

真正廉洁的人不与人争名,所以不一定有廉洁的名声,那些到处树立名誉的人,正是为了贪图虚名才这样做;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往往没有、也不使用那些无聊的伎俩,而那些凡事都喜欢卖乖弄巧、且精于算计的人,实际上正是为了掩饰自己骨子里的愚蠢。

洪应明认为“真廉无廉名,图名者正所以为贪”,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事实大抵如此。那些到处标榜廉洁的人,多数都是贪墨之辈,他们之所以到处树立廉洁的名声和形象就是为了掩盖其肮脏罪行。

前一阵子山西省原省委副书记侯伍杰因利用职权收受贿赂,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并被检察机关立案调查,成为山西第一个落马的省级高官。对于他的被捕很多人都感到惊愕。为什么要惊愕?因为此公平日里总是以廉洁的名声和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而且,他还有一系列让人不得不认为他廉洁的具体表现,比如,关于廉洁题词、关于廉洁的讲话、关于廉洁的文章、更有经常发作的痛恨廉洁的表情和眼泪。人们都敬仰他的廉洁行为、敬仰他对廉洁的憎恶,谁能想到他会是个贪官呢?

因此,我认为,洪应明的“真廉无廉名,图名者正所以为贪”的最大意义不是别的,就是他能提醒人们注意那些极力标榜廉洁而拼命偷窃国民资财的小人。

“大巧无巧术”,这个也是真知灼见。我们都去过市场买东西,我们所见到的商贩哪个不是精灵鬼怪?但哪个又拥有大智大慧?他们在算计你口袋里的百十块钱的时候,方法多得很,但若谈到子女教育、市场经济、国计民生等等,几乎个个都是白痴。我没有瞧不起他们的意思,我只是想由此来说明,表面的、或表现在小事上的精明太多了,往往就说明其在大的方面就是个愚蠢的人。就像变魔术一样,前面弄得越巧妙后面就越是没有真东西。

第五十三节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念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念;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急人知:急于让人知道。

恶根:过失的根源。

一个人做了坏事而怕别人知道,这种人还保留了一些羞耻之心,也就是在恶性之中还保留一点改过向善的良知;一个人做了一点善事就急着让人知道,证明他行善只是为了贪图虚名和赞誉,这种抱着利己之心而行善的人,在他做善事的时候已经种下了为恶的种子。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念”这样说是正确的。但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这种说法,就不一定正确。如果为善是为了掩饰某种罪恶的目的,那当然是可耻的,但如果不是,那想让人知道也没什么不好的。既然为善并非可耻之事,凭什么想让人知道就成了可耻的呢?

有的邻居大妈,心眼好、爱帮人,但帮了之后也愿意随处说道,说道之后还继续帮,她把帮人当成乐趣,而体念自己帮人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帮人是诚心而颂己也诚意,并没见有什么恶根在里面。

所以,“为善而急人知”,充其量也不过是显得可笑而已。

第五十四节 福不可邀祸不可避

福不可邀,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

喜神:和气的处世态度。

杀机:害人之心;灾祸的可能及预兆。

幸福不可强求,只要坚持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就是给获得幸福奠定了基础;灾祸难以避免,自己不存害人之心,也不忽略别人的害己之意,时时事事小心提防,这就是避免祸事的方法。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祸不可避”。应该明白,我们自己不存害人之心,也不忽略别人的害己之意,时时事事小心提防,这只能避免一部分灾祸。而有些灾祸则来自于其他方面,比如所居住地区的自然灾害、所处社会环境的无理欺压等等。

因此,人若要最大限度地避免灾祸,还应该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从改造社会环境入手。

第五十五节 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愆尤:指责、问罪。

骈集:骈集就是接连而至。骈同“并”。

訾议:非议;责难;诋毁。

即使十句话说对了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但如果说错了一句,就会立刻遭人指责;即使十条计谋有九条都取得成效,也未必得到奖赏,但如果一条计谋未能奏效,责难就纷纷到来。因此君子宁愿沉默而不浮躁多言,宁愿显得笨拙而不愿卖弄智巧。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这都是令人恼火,但又绝对无法改变的现实。虽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到处飘荡,但人们在口诵古训的同时,却都怀着一付“宽以待己,严于律人”的心肠。更不用那些随时都要找你的毛病、要给你穿小鞋的人了。

针对这个现实,古人早就有“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应对之策。仅此一策,不知道救了多少人,也不知道造就了多少老气横秋、朝气全无的油滑之徒。

因此,洪应明的“宁默毋躁、宁拙毋巧”,我们不应该消极地加以理解。“宁默毋躁、宁拙毋巧”这并不是让我们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了,而是提醒我们做人要沉稳厚重。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要轻易发表见解,轻易不言,言则必中;处理事务的时候,不要随便采取行动,一定要谨慎从事,不做则已,做必全功。

第五十六节 性气清冷受享凉薄气和心暖其福必厚

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惟气和心暖之人,其福必厚,其泽亦长。

天地之气:指气候环境。

性气:性情气质。

清冷:冷漠清高。

受享:所得到的福分。

凉薄:冷而浅。

大自然气候温暖则万物充满生机,天寒地冻则万象肃杀。因此,性情冷漠的人,所得的感情回报也就很少。只有性情温和而又满腔热情的人,他的福分才能深厚,他所得到的惠泽才能长久。

性情冷漠的人,自然因无人亲近而备受冷落之苦;但性情温和而又满腔热情的人,也未必就一定会福厚泽长。尽管如此,性情温和而又满腔热情还是获得幸福的必要前提。

古道热肠毕竟让人愿意接受,和和气气更是持家立业之根本。一个性情过于冷酷的人就如寒冬一般,使万物丧失了生机,这种人很难得到人的协助。“敬人者人互敬之,助人者人互助之”。可见社会必须互助合作互相尊重才能进步。

就创业而言,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人们必须互助合作才有更大力量。假如一个人心地枯冷,待人冷漠,那谁愿意和他精诚合作?这种人往往会在紧要关头陷入众叛亲离的尴尬境地。

第五十七节 天理路甚宽少人走人欲路甚窄万众来

天理路上甚宽,稍游心胸中,使觉高明爽朗;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迹眼前,俱是荆棘泥涂。

天理:天道,佛家语。

人欲:人的欲望。

寄迹:留下足迹、痕迹。

天道就像一条宽敞的大路,只要人们略为用心探讨,心胸就会觉得辽阔无边,豁然开朗;人间的欲望就像一条狭窄的小路,才踏步出去,便发现眼前尽是荆棘丛生,泥泞崎岖,寸步难行。

这是典型的说教,确实很无聊的。

所谓天理,不过是一条假设出来的思路,循着这条路你可以无限地想下去、论下去,要多宽就有多宽,而且不用费力,也不用花钱。但这个天理之路对人、对百姓大众有什么实际好处呢?这种路,吃饱喝足之后可以溜达一会儿,如果国家民族内忧外患、妻子儿女啼饥号寒的时候还有心情去走吗?倘若这个时候依然有心情去游历理路上的风光,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肠?

人欲之路说窄就窄,说宽就宽。是宽是窄,全凭人走。走得宽就宽,走得窄就窄。“荆棘泥涂”也是有的,但只是不畏艰险,勇敢前进,最重要还是可以走到辉煌的终点。

和尚说尘世不好,俗家说西天不好,究竟孰好孰坏,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只好继续各走各的路。

第五十八节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秽:肮脏,污浊。

泥土多粪肥,所以才多有植物,清水太洁净,所以难以养鱼。所以,君子应该有包容各类人品的胸襟雅量,不可以偏执于清高凌世的处世风格。

洪应明的这句话是对孔子思想的重述和升华。孔子曾在教导弟子子张时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他的意思是希望弟子对待品德有些缺欠、才能有些不足的人要尽量地宽厚。

后人不知道是错会了孔子的本意,还是故意篡改,大都把这句话理解或解释成:做人要肮脏一点,糊涂一点。这就给那些想留好名又想放任一下自己的人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来是与恶人同流合污,却说这是怕水太清了而无鱼;见到别人的恶行而不加究举,就说这是怕太睿智了而没有朋友。反正是打着孔子颁发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招牌,既做脏人又留清名。

因此,“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应该这样解释:对不伤及原则的、有缺欠的言行,应该尽量地宽容,不要过分地表现与众不同的思想洁癖。

第五十九节 悔既往之失防将来之非

图未就之功,不如守已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亦要防将来之非。

既往:过去。

与其图谋新的事业,不如巩固和完善进而扩展现有的基业;与其懊悔以前的过失,不如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错误。

“图未就之功,不如守已成之业”,后面的话因该是,就算一定要“图未就之功”也须确保成业不败,这样“图未就之功”才有意义。现在有很多人,总是一业未稳就又创一业,贪大求洋,贪功冒进,结果弄得自己焦头烂额,顾此失彼,像熊瞎子掰苞米,掰一个丢一个,最后什么都没剩下。

“悔既往之失,亦要防将来之非”,这样的人很常见,或许我们当中就有这样的人,尽管不完全是这样的人,但也难免有点类似的品性。做了错事,非常懊恼,但懊恼之余又会继续犯错。看来,对于这样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悔既往之失”而是“防将来之非”,不然,悔了犯、犯了悔、悔完了再犯……恶性循环!

第六十节 声妓晚景从良一世烟花无碍

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语云:“看人只看后半截”,真名言也。

声妓:本指古代宫廷和贵族家中的歌舞妓,此指一般妓女。

从良:古时妓女隶属乐籍(户),一般被称为“贱籍”,脱离“贱籍”嫁人,就是从良。

烟花:指妓女从业的环境和过程,也泛指妓女。

妓女最后嫁人从良,那么,原来的妓女生涯对她的人品和生活应该没有什么妨碍;但是,一个一直坚守贞操的妇女,到晚年没有保住贞操,那么,她前半生的寡居之苦就算是一种伪装的贞节了。俗话说:“看人只看后半截”,真是至理名言啊!

中国有句俗话:“编筐窝篓,全看收口”,说的是编织筐篓,功夫全在最后的收口之时,如果筐篓的收口处质量不好、不结实,那么这个筐篓的质量也就没法保证了。用来比喻做人也是比较恰当的。

大军阀吴佩孚,壮年时发动内战,可以说做了很多祸国殃民的事情,但到了晚年,他宁死不做汉奸。在倭寇和汉奸们的威逼之下,亮出了中国爷们儿的铮铮铁骨、凛凛威风!到如今,提起吴佩孚有几个中国人不佩服?与之相反的就是汪精卫。

当年的汪精卫也是个爱国志士。他冒死用炸弹去刺杀晚清摄政王。被捕后仍不屈节,的确是个英雄。可是,在倭寇侵华的时候,他却出卖了祖国……现在人们都骂他是汉奸,而且,他的确也是个汉奸。

第六十一节 祖宗无德子孙寡福

问祖宗之德泽,吾身所享者,当念其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祉,吾身所贻者,要思其倾覆之易。

福祉:幸福、利益。

要问祖先留下些什么恩惠,我们现在享用的一切都是,应当多想想祖先积累这些财富的艰难;要问子孙今后生活能否幸福,就要看我们给他们留下了什么、留下多少,要考虑让子孙既能守住成业、又能发扬光大。

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仔细想想——一片近乎破碎的河山、一套令人争论不休的传统。他们的积累之艰难想不想有什么意义呢?

祖宗的事都过去了,关键是作为未来的祖宗的我们,该给儿孙留点什么?我看,留什么也不如留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和一种良好的行事习惯。我们应该留一套制度,能让子孙很好地管理自己;留一种习惯,让子孙自觉地规范自己。

我们中国人总是愿意给后辈儿孙留房、留地、留金钱,虽然不能说是愚蠢至极,但也的确算不上英明。

第六十二节 家人有过不宜暴扬

家人有过不宜暴扬,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而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正警之。如春风之解冻,和气之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暴扬:大肆宣扬。

隐讽:委婉地劝导。

俟:等待。

型范:模式。

家里人有了过错,不应该大肆宣扬,也不应该置之不理。如果有些话不好直截了当地说,可以借助其他事情来婉转地规劝;如果无法立刻使他领悟,就等待合适的时机继续说。总之,要像春风之解冻,和气之消冰那样,热诚而自然地对待,这才是一个家庭所应有的家风。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中国父母处理家庭问题的一个原则,多少父亲都是这样扬扬得意地管教着自己的子女。《红楼梦》里的贾政,管教儿子的办法除了毫无人性的挖苦、讽刺,就是皮鞭大棍。贾政基本上就是中国父亲的代表人物。

洪应明所希望的这种类型的家人关系,就是在今天的中国也是不多见的。现在公然打孩子的已经不多了,至少是在城市里已经不多见了。但对待孩子的错误,粗言恶语,极尽讽刺挖苦或放任不理的则大有人在。中国的孩子苦啊!

第六十三节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发:窥探;揭发,提及,宣扬。

阴私:个人生活中不可告人或不便告人的隐秘。

不责备别人的小过失,不窥伺或宣扬别人的隐私,不记恨别人过去的错误或彼此的嫌隙。做到了这三点,不但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也可以远离的灾祸。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此三者,我们应该当做一生为人的准则。

第六十四节 壮时任性老来病盛时胡为衰时罪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做的;衰时罪孽,都是盛时造的。故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焉。

兢兢:小心谨慎。

老年时百病缠身,都是年轻时不注意爱护身体所致;败落后所遭受的种种苦难,都是兴盛时作孽的报应。所以当功成名就、事业达到顶峰之际,君子要特别小心谨慎。

人到老年总难免要众病缠身,而这些病,大多都与青年时的不注意保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年轻的时候,仗着身体强壮,就饮食无度、纵欲任行而又懒得锻炼,严重地破坏了身体的正常机能,等到老了,所有的毛病就一起找上来了。

我们平时早晨或晚上到公园里去,看到在那里锻炼的,几乎都是老年人。这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年轻人都到哪里去了?仔细思量一下也就明白了,他们都在泡酒吧,都在轧马路,都在玩电脑,都在睡大觉……他们不锻炼,他们趁着年轻要玩个够、懒个够,等到老了好去住医院。

懒,是中国当代青年人的特征之一。我们懒得锻炼、懒得思考,但却勤于享乐、勤于胡思乱想。我们不锻炼身体,也不读严肃的书籍,我们只爱玩儿,我们只读杂志和八卦新闻。对别人解释曰:太忙!但事实上确实心思怠惰。

如此下去,不用等到年老,就可能百病缠身,并思想贫瘠。

成功之人并非都是品格成熟而优秀的之辈。所以,就会有成功之后而得意忘形的。清代有段打油诗:“君子失时不失相,小人得志把肚胀。街前的骡子学马走,到底不如驴子样。”说的就是那些稍有成就便拽来拽去,忘了自己姓什么的人。

这种人一旦得意,就容易做出些原来不敢做的事情,比如,对过去的上级或朋友颐指气使,对所有人都不屑一顾……等到事业败落,就变得如臭****一般。没人怜惜他,也没人帮助他,他也就从此永无再度崛起之望。

第六十五节 市私恩不如扶公议结新知不如敦旧好

市私恩不如扶公议,结新知不如敦旧好,立荣名不如种阴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行。

市私恩:为了获得个人利益而施恩于人。市:买卖。

敦旧好:巩固已有的友情。

阴德:指在人世间所做的而在阴间可以记功的好事;阴功。

庸行:普通的言行。

与其以小恩小惠收买人心,不如去争取公众的认同;与其结交新朋友,不如巩固与老朋友的友情;与其声名赫赫,不如默默行善积点阴德;与其标新立异标榜德操,不如谨言慎行地平常做人。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应该致力于去争取公众的认同而不必靠小恩小惠去收买人心,能被你用小恩小惠收买的人,通常也不会真的对你有益;

结交新的朋友当然可以,但应该记住,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了老朋友;

“立荣名不如种阴德”这个值得商榷。问题出在“阴德”上面。什么是阴德?就是用于行贿阎王爷的东西,相信这个本身就很愚蠢。所以,“荣名”可以立,但要慎重,至于“阴德”,根本就不用考虑;

“尚奇节不如谨庸行”,我也觉得,做人还是应该本分些为好,免得出丑挨骂。

第六十六节 人之短处勿暴扬人之顽愚勿忿疾

人有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愚,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

弥缝:修补、掩饰。

顽:固执愚钝。

别人有短处,要婉转地加以掩饰与规劝,如果当众揭露并加以张扬,就说明自己人品的低下,是用自己的短处来攻击别人的短处;对于冥顽不化的人,要耐心加以诱导和启发,如果愤怒地对其进行指责,不仅无法改变他的固执,也证明了自己的愚蠢和固执,这就如同是用愚蠢去开导愚蠢一样。

“人有短处,要曲为弥缝”这的确是难得的美德,任何被你这样对待过的人,都会从心里往外感念你的恩情;反之,如果你发现了人家的短处就到处宣扬,那你对他的伤害之深是无可比拟的,你会因此而树立一个不共戴天的仇敌。而你在宣扬别人的短处的同时,也就成了一个轻贱的小人。

“人有顽愚,要善为化诲”,我以为,连“善为化诲”都有点多余。人家若没向你请教,你去教诲人家,这不但不会解决问题,还容易给双方制造不必要的麻烦。因此,除了他是你的下属、弟子或孩子,否则,就不好去多事。

对于那些你负有教诲义务的人,当然要“善为化诲”。

第六十七节 衷肠勿轻诉言语勿轻出

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防多口。

沉沉:此指面色阴沉。

输心:把心里话都告诉给人;对人无戒备。

悻悻:怨恨失意的样子。

遇到面色阴沉不爱说话的人,千万不要一下就推心置腹地跟他交谈;遇到一个满脸怨怒、又有高傲之气的人,就要尽量不跟他说话。

其实,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人,都不应该急于“输心”和轻易“多口”,只是遇到“沉沉不语之士”、“悻悻自好之人”就应该更加谨慎罢了。

第六十八节 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虞者;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警伤于察者。二语并存,精明浑厚矣。

疏:疏忽。

虞:忧虑;警惕。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话用来劝诫那些缺乏警惕、疏于防范的人;宁可忍受别人的欺骗,也不要主观地事先猜疑别人心存欺诈,这是告诫那些疑神疑鬼,过于精明的人。这两句话,一左一右,相辅相成,精明而拙朴。

对于那些心地笃实、大大咧咧的人来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应该是他的生活信条;而对于那些处世精明、戒心深重的人来说,“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就应该是他的座右铭。

但话又说回来,一旦“受人之欺”和“逆人之诈”摆在那里让我们选择的时候,还真是满难决断的。所以,这个座右铭只能起个提示人们不要无端地猜疑别人的作用。

第六十九节 善人未能急亲恶人未能轻去

善人未能急亲,亦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恶人未能轻去,亦不宜先发,恐招媒孽之祸。

未能:不能、不合适。

急亲:急切与之亲近。

预扬:预先赞扬。

谗谮:颠倒是非,恶言诽谤。

媒孽:借故陷害人而酿成其罪。

对于好人,不必急着跟亲近,也不必事先来赞扬他,这是为了避免引起坏人的嫉妒而背后诬蔑诽谤;对于奸恶小人,绝对不可以草率行事随便把他打发走,尤其不可以打草惊蛇,以免遭受这种人的报复陷害。

“善人未能急亲”,意思是说:与好人交往,应该是个自然的、循序的过程。至于“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我觉得,“预扬”当然不好,这显得你程度不够,然而“恐来谗谮之奸”,这种担心有点过分。

“恶人未能轻去,亦不宜先发,恐招媒孽之祸”,这可是我们应该时刻牢记的真言。

离弃恶人是正确的,但同时也是危险的。我们任何针对恶人的行动,都要花足了心思才能做出决定。这就如同面对一条昂着扁头的眼镜蛇,稍一不慎,或打击不准,都将引来灾难性的后果。

第七十节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任德怀恩尽属多余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是,着不得一毫感激念头。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合当:应该的。

任德:以为有德于人。

市道:市场、买卖关系。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的人伦规范,就是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也是应当如此,不应心存一丝感激的念头。如果不是这样,施者自以为有德于人,受者自以为受惠于人,那就不是家人了,而是路上的陌生人,其间亲情关系,也就变成了买卖关系了。

洪应明的这段论述,可谓离经叛道。中国人一直是宣扬要记住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我们应该佩服洪应明的胆量,更应该佩服他理性的头脑和善良的心地。

父母总是向儿女诉说他们为了养育儿女付出了多少心血,历经了多少辛苦,这就如同商人向买主夸耀他在产品里倾注了多少努力、投入了多少成本一样,尽管不至于让人厌恶,但感觉上却总是有些异样。父母不为儿女付出心血、经历苦难,那还能做其他什么呢?同样,做儿女的倘若总是标榜自己如何孝敬父母,昨天给父母买了什么,前天给父母送了什么,并以此来让父母感念他的仁孝,这就像路人周济了别人之后又来向人家讨债一样的可恶。

难道父母养育儿女、儿女孝敬父母不是应该的本分吗?既然是本分,那么只是尽了本分又有什么恩义可以论道呢?我们爱儿女,只是因为我们爱儿女,不是因为他们孝顺;我们爱父母,只是因为我们爱父母,不是因为他们养育了我们。父母爱儿女,那是缘于天性的本能,儿女爱父母,是缘于后天与父母的相处。

所以,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永远不必讲什么恩义利害,只讲感情、感情、感情。他们之间只有感情是神圣的,其他的一切,若是讲了,就只能算是讨利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