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题目为“其他肿瘤”,并非是说这些肿瘤都不重要,而是因为不便按部位单独归类,才把它们放在了一起。这些肿瘤包括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前列腺癌、骨与软组织肿瘤、脑肿瘤、小儿肿瘤、皮肤癌等。
白血病,为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俗称“血癌”,多见于儿童和青年。白血病约占肿瘤总发病率的3%左右。目前我国约有500万白血病患者,其中儿童患者约占一半。由于其病情进展快、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让人感到“谈白色变”。
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各种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为多见,男女发病之比为(1.4~3.7)∶1。
前列腺癌主要见于老年男性,50岁以下男性很少见,但是大于50岁者,发病率和死亡率就会呈迅速增加。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虽然远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呈显著增高趋势。我国每年大约有8万名前列腺癌新增病例。
骨与软组织肿瘤是指发生于骨骼与肌肉系统的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的一类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长于骨骼上的骨肿瘤,另一类是生长于肌肉、脂肪、皮下的软组织肿瘤。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发病率很低,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
原发性脑肿瘤有良性与恶性之分,各种良性脑肿瘤约占40%左右,常见的有脑膜瘤、垂体瘤、神经鞘瘤、颅咽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表皮样囊肿等。原发性恶性脑肿瘤约占全部脑肿瘤的40%~45%,原发性恶性脑肿瘤的发生率为(4~6)/10万。在全身恶性肿瘤中,脑恶性脑肿瘤约占1.5%,居第11位,男性稍多于女性。
小儿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儿童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经成为继意外伤害死之后的儿童死亡第二大原因,占儿童总死亡率的10.7%。我国每年新发小儿恶性肿瘤数可达4万例。5岁前是儿童肿瘤的发病高峰。小儿恶性肿瘤多发生于造血系统、淋巴系统、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等。
皮肤恶性肿瘤包括最常见的鳞状细胞癌(29.4%)、基底细胞癌(28.0%)以及其次的鲍温病(19.9%)、恶性黑色素瘤(4.8%)等。皮肤肿瘤均好发于老年人,平均年龄约为6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因此老年群体更应格外重视。
10.1流动中的癌症——白血病
白血病为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俗称“血癌”,是儿童和青年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据统计,白血病约占肿瘤总发病率的3%。欧洲和北美洲发病率最高,其死亡率为(3.2~7.4)/10万。亚洲和南美洲发病率较低,死亡率为(2.8~4.5)/10万。近年来,白血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我国约有500万白血病患者,其中儿童患者约占一半。由于其病情进展快、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人们往往“谈白色变”。
我国最早的大众健身操教练员之一、被誉为“中国健美第一人”的马华女士因患白血病并发肺部感染,生命在事业如日中天、身体仍然美丽的41岁戛然而止,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早在公元前2世纪《黄帝内经》就有关于白血病证候的记载。如《诸病源候论·温病衄候》中说:“由五脏热结所为,心主血,肺主气,而开窍于鼻,邪热伤于心,故衄,衄者,血从鼻出也。”《千金要方·卷十二·吐血》中说:“犀角地黄汤,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方。”
在西方国家,到19世纪中叶随着显微镜技术的进步,医学家对白血病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最初法国医生多奈观察到某些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贫血、懒散、倦怠、发热、牙龈和皮下出血以及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现象,在他们的血液中都会发现有大量的无色细胞团。由于这些患者体质越来越弱,不久都会死亡。当时人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什么疾病。
那么,白血病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疾病呢?
要了解白血病,首先要了解正常的造血过程。
众所周知,人的血液里流动着三种血细胞,即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均来源于同一个“老祖宗”,即骨髓里的多能造血干细胞,正常情况下它会生出两个“儿子”,分别叫髓系干细胞和淋巴系干细胞。
髓系干细胞产生一个大家庭,成员包括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巨核细胞系,最终发育成外周血的粒细胞、红细胞、单核细胞及血小板。
淋巴系干细胞则产生一个小家庭,其成员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正常造血必须对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增生和分化进行严密调控,才能生成外周血中的各种成熟血细胞。
白血病是由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突变导致白血病细胞一方面失去了分化、发育成熟的能力,另一方面出现进行性、失控性异常增生,浸润各种组织,使正常造血受抑制,出现贫血、出血、感染和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相应的临床表现。
白血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可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前者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后者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见。
【患病原因】
近年来我国白血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那么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什么原因导致白血病发病率显著增加呢?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碰到患者问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会得白血病?其实,许多因素被认为与白血病的发生有关,但具体到每一个患者身上往往很难找到确切的致病因素。
人类白血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许多因素被认为和白血病的发病有关。病毒可能是主要的因素。此外,尚有遗传因素、放射、化学毒物或药物等因素。
(1)病毒。早已证实C型RNA肿瘤病毒(或称逆转录病毒)是哺乳类动物如小鼠、猫、牛、绵羊和灵长类动物自发性白血病的病因。这种病毒能通过内生的逆转录酶按照RNA顺序合成DNA的复制品,即前病毒,当其插入宿主的染色体DNA中后可诱发恶变。人类白血病的病毒病因研究已有数十年历史,但至今只有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肯定是由病毒引起的。
(2)遗传因素。某些白血病的发病和遗传因素有关。人们发现单卵双胎的双胞胎中如果一人患白血病,另一人患白血病的机会要较正常人群高得多。另外,还有极少数家族性白血病的报道。此外,一些遗传性疾病也常伴有较高的白血病发生率。某些染色体有畸变、断裂的遗传性疾患常伴有较高的白血病发病率,如Down综合征、先天性血管扩张红斑症(Bloom综合征)和Fanconi贫血等。这些都说明遗传因素在白血病发生中起着一定作用。
(3)放射因素。电离辐射有致白血病作用,其作用与放射剂量大小及辐射部位有关。一次较大剂量(1~9Gy)或多次小剂量均有致白血病作用。1945年,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在促使日本投降的同时,也给这两个城市的人们带来了灾难:在这两个地方的幸存者中,白血病的发生率显著增高。临床工作中也发现接受放疗的其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的晚期可继发白血病,而从事放射工作的人白血病发生率也较正常人群高。此外,核辐射和电磁场也被认为与白血病发生有关。
(4)化学因素。苯及其相关化合物是诱发白血病的主要环境因素。苯的致白血病作用比较肯定。苯致急性白血病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红白血病为主。除了在石化、橡胶相关产业中会经常接触到苯以外,目前过度使用的农药及大部分装饰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含有苯及相关的有机溶剂,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
烷化剂和细胞毒药物可致继发性白血病的理论也较肯定,多数继发性白血病是在原有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和易产生免疫缺陷的恶性肿瘤经长期烷化剂治疗后发生,乳腺癌、卵巢癌和肺癌化疗后也易发生继发性白血病。
在以上这些有害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旦身体免疫力低下,免疫监视功能失衡时,容易诱发白血病,比如学习工作压力过大、睡眠不足、营养跟不上、精神过度紧张、家庭或与同事关系不和谐等。
【患者的痛苦】
白血病由于其病情进展快、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等特点,一方面会给患者带来躯体上的痛苦,另一方面也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白血病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感染、发热、出血及肝、脾、淋巴结的肿大。但并非所有的白血病患者都出现以上所有表现,患者往往以其中一种或两种表现为主。
(1)贫血。常为白血病的首发症状,患者多有脸色苍白、乏力、心跳加快、气促,以活动后更为显著。
(2)出血。这是一些白血病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他们往往在没有明显磕碰的情况下反复出现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大的瘀点、瘀斑或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血疱,女性患者还可表现为月经增多。
(3)发热。半数以上的患者以发热为早期表现,可表现为反复的发热或类似感冒的表现,一般的退热药、抗感染治疗效果不好。患者也可同时有咳嗽、咳痰等肺部感染的表现,如果忽视血常规的检查,部分患者会首先就诊于呼吸科。
(4)淋巴结肿大。大部分白血病患者有浅表淋巴结的肿大,以颌下、颈部、锁骨上、腋下及腹股沟处多见。这些肿大的淋巴结往往不伴有疼痛。肝脏和脾脏肿大也比较常见,在发现腹部有肿块(肿大的肝脏、脾脏)前,一些患者可出现食欲减退、腹胀等表现,有时这也是患者就诊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少数白血病患者,以上表现都不明显,而骨和关节的疼痛比较突出,尤其是儿童患者,容易误诊为骨科疾病。
相对而言,急性白血病患者出现以上症状的时间相对较短,症状较为突出,而慢性白血病的表现则相对比较“温柔”。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得病半年多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可没有任何感觉,有相当一部分是常规体检或诊治其他疾病时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异常增高,有的是无意间发现腹部有一肿块(肿大的脾脏)而进一步确诊。尽管如此,不少患者病初都会频频喊累,会出现不明原因出汗、消瘦、低热、腹胀等表现。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也常无症状,多数患者因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或常规血常规检查发现不明原因的淋巴细胞绝对值升高而就诊。部分患者也会出现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容易疲劳、虚弱、消瘦等。此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缺陷,易合并感染,以肺部感染多见。
【诊断方法】
白血病的诊断并不困难,根据乏力、发热、出血等线索,进行血常规及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往往能发现外周血中存在的幼稚细胞而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要进行骨髓穿刺检查。进一步的白血病免疫分型、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及相关基因的检测有助于白血病的分型及判断预后。
骨髓穿刺检查是用专用的穿刺针在髂骨或胸骨上取出一个大米粒大小的骨髓液涂在玻璃片上,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骨髓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同时可抽取其他骨髓标本供免疫分型、染色体、基因等检查。
【治疗措施】
白血病发病率持续增高使人们感到有些恐惧,但近年来白血病治疗方面取得的一个个突破,也多少给人们带来些欣慰。目前,白血病的治疗采用分层治疗,即根据患者的骨髓细胞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不同的预后组,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白血病的分层治疗大大提高了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和长期无病生存期。
(1)化疗。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方法,它是利用细胞毒性化学药物杀死体内肿瘤细胞的一种疗法。临床上可根据不同白血病类型选择不同的化疗药物和方案。急性白血病的化疗可分成诱导缓解和缓解后继续治疗两个阶段。
所谓诱导缓解是指白血病细胞减少到一定程度(绝大部分白血病细胞被杀死),正常造血功能得以恢复,患者症状消失,常规血片中找不到白血病细胞。缓解后继续治疗主要针对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而设计。二者结合,可大大延长患者的无病存活期。
(2)让白血病细胞“改邪归正”的诱导分化治疗。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先将全反式维甲酸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开创了白血病治疗的新模式——诱导分化治疗,即不再采用“杀”的模式,而是用药物诱导异常的早幼粒细胞使之逐渐分化发育为成熟的粒细胞。此外,全反式维甲酸还有助于改善威胁患者生命的出凝血异常,减少早期死亡率。
2012年3月6日,全美癌症研究基金会将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以表彰他们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研究中取得的原创性成果及开发的全新疗法。
他们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机制和药物遴选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成功地将传统中药的砷剂与西药结合起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大大提高了该病患者的生存率,使过去高致命的疾病变成了高度可治愈的疾病,并得到了世界的公认。这一卓越成就,代表了该领域的世界最高研究水平,不仅填补了学术上的空白,也使世界上千千万万的患者获得了新生。
**********俗称砒霜,具有诱导白血病细胞“改邪归正”的作用,并能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