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肿瘤揭秘
21244900000033

第33章 其他肿瘤(2)

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大大改善了以往早期死亡率非常高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预后,只要早期、正规治疗,90%~95%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可达到完全缓解,70%~75%的患者可得到治愈。

(3)正中“靶心”的靶向治疗。最佳的疾病治疗模式为直击疾病的“靶心”。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靶向治疗开创了恶性肿瘤基因靶向治疗的******。

伊马替尼、尼洛替尼是针对BCR/ABL融合基因的靶向治疗药物,已成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初诊患者经过规范治疗,8年的总生存率可达93%。

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美罗华)则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靶向治疗药物,其靶点为白血病细胞表达的CD20。利妥昔单抗及其与氟达拉滨的联合也大大提高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

(4)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通过大剂量放疗、化疗预处理,清除患者体内的肿瘤或异常细胞,再将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者,使受者重建正常造血及免疫系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恶性血液病的治疗,并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1958年法国肿瘤学家首先对放射性意外伤者进行了骨髓移植。1968年研究者应用骨髓移植成功治疗了一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患者。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发现、血液制品及抗生素等支持治疗的进展,全环境保护性治疗措施以及造血生长因子的广泛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1977年托马斯报道,100例晚期白血病患者经HLA相合同胞的骨髓移植后,13例奇迹般长期生存。从此全世界应用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其他严重血液病、急性放射病及部分恶性肿瘤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开创临床治疗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的******。

骨髓移植技术已使众多白血病患者得到救治,长期生存率提高50%~70%。为发展此项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美国医学家托马斯因而获得了1990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

最初,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要求HLA全相合的供者。近年来,随着HLA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不断完善,更多的白血病患者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获益。近年我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也不断完善,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更加果断,也大大提高了移植疗效。

【预防要素】

远离白血病的诱因、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是预防白血病的根本。

首先,远离辐射。远离高压线、变电站及正在使用的微波炉等。其次,减少室内环境污染。尽量减少豪华装修,选择环保的装修材料;新房在入住前尽量多通风。第三,选择天然、健康的食品,如选择不含化肥、农药的有机蔬菜、水果等食物。对于目前市场销售的普通蔬菜、水果,食用前要清洗干净,把农药的残留量降至最低限度。第四,避免滥用药物,尽量少用或不用染发剂。第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多运动;多食用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的食物,如菌类等;保持心情舒畅。最后,不要忽视身体发出的任何警报,劳累、疲倦、疼痛等都是身体发出的“不愉快”信号,要尽早到有血液专科的医院就诊,以减少误诊与漏诊。

10.2免疫系统的癌症——恶性淋巴瘤

电影《搜索》讲述的是高雅美丽的女主人公——叶蓝秋的不幸遭遇。一次医院体检,她被诊断为“淋巴癌”晚期。极度恐惧的她在公交车上,由于没给老人让座且出言不逊,引发媒体将其作为反面教材无休止地追踪报道,最终因无法承受精神上的多重打击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人们为一个年轻、鲜活生命的离去发出阵阵叹息,把悲剧归罪于扭曲的社会风气的同时,更对点燃她死亡导火索的“淋巴癌”充满疑惑:什么是淋巴癌?那么年轻美丽、充满生命力的姑娘也会得淋巴癌吗?淋巴癌真的那么可怕,足以将叶蓝秋逼上绝路吗?

我们首先来谈谈什么是淋巴癌。它是一种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又称为恶性淋巴瘤。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卫系统,遍布在身体每个角落,识别并清除“异己”,避免我们受到伤害。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好比公安系统里的警察,行使具体的防御工作。淋巴细胞由于多种原因出现无限制增殖,在人体逐渐聚集形成肿块,就形成了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较多的资料证明,它的发生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缺陷有关。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淋巴细胞过度刺激造成基因遗传改变,也是诱发淋巴瘤的“元凶”。

现实生活中,年轻人患淋巴瘤的例子也不少。曾在琼瑶剧《情深深雨濛濛》中出演“方瑜”的演员李钰、台湾知名歌手阿桑、饰演美剧《斯巴达克斯:血与沙》男主角的安迪·怀特菲尔德都在三十几岁患淋巴瘤;更有网络红人80后女插画师熊顿不幸患淋巴瘤,在病床上创作漫画《滚蛋吧!肿瘤君》,感动众多网友。

年轻人有许多不良生活习惯,这会拉近他们与淋巴瘤的距离。如生活压力大、精神紧张会损伤免疫系统功能,爱美的女性热衷于染发,更有大量的年轻人沉溺于网络和手机的世界,使自己较长时间遭受电离辐射的危害。所以,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是我们向远离淋巴瘤迈出的第一步。

恶性淋巴瘤是免疫系统的癌症,人们谈“癌”色变,更有媒体不时报道某某名人死于淋巴瘤,人们对淋巴瘤充满恐惧可以理解。但是,客观地讲,患恶性淋巴瘤的患者在癌症患者中应该是幸运的,因为它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可以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淋巴瘤其实包括一组疾病,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霍奇金淋巴瘤的治愈率最高,达到80%以上;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间的治疗效果差别较大,但总体来讲,发展缓慢的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虽然不能得到治愈,却是可控可治的,多数患者能够获得长期生存。发展迅速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采用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半数患者是可以获得治愈的。

因此,人生的路途中偶遇淋巴瘤,无论是早期发现还是所谓的晚期,均是有治愈和长期控制机会的。下面,让我们深入聊一聊恶性淋巴瘤的有关知识,或许能够在不经意间解救如叶蓝秋一样的生命。

【患病原因】

什么原因造成免疫系统中淋巴细胞发生无限增殖,失去衰老死亡的能力呢?像其他任何肿瘤一样,恶性淋巴瘤也可以归类为一种遗传病、基因病。许多原因可以导致淋巴细胞内基因遗传物质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

恶性淋巴瘤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不一定是直接遗传淋巴瘤。我们在生活中也会观察到某个家庭里出现肿瘤患者聚集的现象。基因先天缺陷大大增加了罹患肿瘤的机会,包括恶性淋巴瘤。

后天获得的淋巴细胞基因遗传物质改变主要源于环境因素,病毒、细菌等微生物首当其冲。1964年Epstein等首先从非洲儿童Burkitt淋巴瘤组织中分离得Epstein-Barr(EB)病毒,认定其与地方性Burkitt淋巴瘤的发生相关。后来的研究还发现,EB病毒的感染与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也有关系。2005年两位科学家因发现胃内生长的幽门螺杆菌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发现这么一个小小细菌意义如此重大?原来幽门螺杆菌与胃炎和胃部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胃黏膜相关淋巴瘤患者单独应用杀幽门螺杆菌的抗生素就可以被治愈。

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和电离辐射对淋巴细胞基因遗传物质的破坏,也已得到公认。染发剂中含有许多有害化学物质,在给人们带来美丽的同时,也增加了罹患淋巴瘤的机会。研究发现每年染发的频度与淋巴瘤发生风险呈正比。电离辐射的影响主要来自电脑、手机通信,这些现代化的产物同样增加了人们罹患淋巴瘤的风险。

这些先天或后天获得遗传基因改变的淋巴细胞,就像安插在警察部队中的“内鬼”一样。在免疫系统正常时,它们被严密看管,兴不起大浪。然而,当劳累、疾病等导致免疫系统功能损伤时,这些“内鬼”就会危害人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护自身免疫系统正常,远离不良环境,及时治疗体内各种感染,将有助于我们远离淋巴瘤。

【患者的痛苦】

安静祥和的生活被恶性淋巴瘤的突然降临而改变,患者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及时调整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命中的考验是获得成功治疗的关键。

患者身体痛苦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与淋巴瘤发病部位和恶性程度有关。免疫系统网络遍布全身,所以人体各个部位均有发生淋巴瘤的机会,从身体表面淋巴结到深部淋巴结,从皮肤到内脏,有时还会影响到大脑、脊髓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全身骨骼。

身体浅部位触摸到不断增大、增多的无痛性肿块,是多数患者最早感到的不适。细心人会及时到医院就诊;粗心人会忽略,任由疾病发展。需要强调的是,淋巴结肿大不一定就是淋巴瘤,患淋巴瘤的机会也像中彩票一样。但是一定要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浅表肿块对身体的影响较小,深部肿块带来的危害就比较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比如,胸部肿块压迫气管引起咳嗽、呼吸困难;腹部肿块压迫肠管引起腹痛、肠梗阻,压迫胆道产生黄疸;胃肠道原发的淋巴瘤还会造成出血和穿孔,中枢系统淋巴瘤表现出各种神经系统的异常,骨淋巴瘤会发生骨骼疼痛等。

全身表现也是恶性淋巴瘤的疾病特点,多为得不到控制的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伴有消瘦和盗汗等。我们看到,淋巴瘤的表现和症状都不是特异的,最终确诊需要医学专业人员的细致诊断检查。

【诊断方法】

听到过许多淋巴瘤患者讲述辗转求诊的经历,短者一个月,长者达半年。那么多知名专家,良性或恶性就是不能确诊;有的即便是明确诊断恶性淋巴瘤了,分类定不下来,医生也无法治疗。反反复复取活检,精神上的折磨超过疾病本身。恶性淋巴瘤的诊断真的那么难吗?

恶性淋巴瘤的诊断确实是肿瘤中最为复杂的一种,不仅良性和恶性不好区分,淋巴瘤亚类的分型更是复杂。按照最新的国际分类,恶性淋巴瘤被分为80多种,并且每一种分类与治疗方法选择、疗效预测均有关系,稍有闪失,就会酿成严重的错误。医生的小心谨慎是必需的。

恶性淋巴瘤目前的诊断方法和分类是其发展史中最先进的。最早单凭细针吸取的少量细胞就可以诊断淋巴瘤了,当然误诊率也很高。后来发展为制备肿瘤组织切片,通过组织细胞形态来诊断,误诊率大大降低。但是,根据这种诊断方法,医生发现同样的淋巴瘤类型治疗效果相差甚远。因此需要更为准确的、能够反映临床疗效和预后的诊断分类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诞生了流式细胞仪、PCR仪、FISH等检测工具,最新的诊断分类是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免疫分型、分子遗传和分子生物特征等综合分析得出的。这种分类与临床联系紧密,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可是,这些诊断分类方法对肿瘤组织取材的质量和代表性要求较高,有时必须多次活检。

恶性淋巴瘤准确分类后,想给患者制订适合的治疗方案还需要了解疾病分期早晚,早期和晚期淋巴瘤治疗疗程数量有所不同。获得淋巴瘤的准确分期需要做全身检查,方法有体格检查,胸部、腹部和盆腔CT,必要时还要做磁共振和骨扫描。骨髓和脑膜也是淋巴瘤易累及的部位,因此骨髓穿刺活检、腰椎穿刺同样是必要的。近期较多的研究证明,全身PET-CT检查更有助于淋巴瘤准确的分期。

还有一些与淋巴瘤患者诊断、预后评价有关的血液化验指标,如血沉、白蛋白、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等。完善的检查,更有利于对患者的准确诊断、分类、分期,从而制订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治疗计划和方案,最大限度地使患者获得治愈。

【治疗措施】

人类针对恶性淋巴瘤的战斗一直没有停止过。早在1894年,欧洲就开始应用Flower液治疗淋巴瘤,它是一种含砷剂的药品,目前砷剂仍被用于治疗白血病等多种恶性肿瘤。19世纪30年代,放射线开始用于治疗淋巴瘤,并逐渐得到完善,形成了放疗学,部分早期的淋巴瘤因此获得治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化学武器的使用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但也因此开创了现代肿瘤内科治疗的先河。1943年,研究者发现战争中使用的芥子气会对人体淋巴系统产生严重的损害作用。战后氮芥被送往美国耶鲁大学用于淋巴瘤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惊人的疗效。之后,许多化疗药物应运而生,丰富了肿瘤内科治疗的内容。19世纪60年代,多种药物联合用于治疗霍奇金淋巴瘤,取得了极大成功,治愈了相当多的患者。医生对联合化疗治疗肿瘤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不断研究产生了许多有效的化疗方案。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因此也不断提高,霍奇金淋巴瘤的治愈率达到80%以上,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愈率也达到了50%以上。化疗已成为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