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古今农事
21245000000043

第43章 近代农业(2)

(5)重视农村教育的基础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使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开放35年来,由于党和政府重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一是对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扩大覆盖面,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校舍维修经费补助标准,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二是加强农村教育经费使用的规范管理;三是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实施中西部农村和边疆地区骨干教师远程培训计划,选派和组织城市教师到农村交流任教,鼓励和组织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等等。通过上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农村教育的“基础性”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这就为我国农业及经济的向前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保障”。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来看,我国农业发展每进一步都与生产关系的调整密不可分。由于土地资源稀缺,农业对土地依赖性极强,在农业生产资料一定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调整将对农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生产关系中一些局部调整,都会对农业生产有着重大的影响。改革开放35年的实践证明,只有生产力的进步是不够的,正是由于历次不失时机的生产关系调整,农业才取得长足的发展。在今后农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研究生产关系中的细节,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时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了农民拥有的土地权力和责任,包干到户缴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明确了农民生产的成本、收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极低、农业生产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农业生产仍取得了长足发展。当前要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我们必须针对农业生产中,产权不够明确等生产关系环节,深入探索,进一步理顺和调整生产关系。

7.2制约因素与挑战〔1〕7.2.1制约当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是,中国人口众多,已达13亿,其中农村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文化、技术素质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过去的长期供给不足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但品质与效益较差,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经济发展的封闭性仍具有巨大惯性城乡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但支持现代经济的基础不足,资金严重短缺。而中国农业现代化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对矛盾:

(1)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中国的资源绝对量大但人均占有量相对贫乏。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只相当于美国的12%和加拿大的4.3%森林面积平均每人0.12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草原平均每人0.375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水资源平均每人仅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由于人口仍在继续增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另外,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要素投入有限,实行包干到户,充分利用了农村极其富余的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不再是农民的唯一选择,很多农民成了兼职农民,农民对农业生产的兴趣下降,农业生产投入增长缓慢,农业发展的动力不足。另外,对大多数人口赋予了某种难以改变身份,长期从事简单、重复性的、所得极低的体力劳动,限制了人的发展,进而影响农业生产。

(2)开发利用资源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

长期以来由于只重视粮食生产,生产结构单一,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地力下降,植被破坏,草原退化,沙漠化面积扩大,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繁,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首先是保护土地资源意识不强,乱占滥用耕地:以河南省为例,据统计河南全省耕地面积已由1954年(历史上耕地数量最大的一年)的906.2万公顷,下降到1998年的683.4万公顷,年均减少5.06万公顷,全省人均耕地已由1954年的0.205公顷(3.08亩)下降到1998年的0.074公顷(1.10亩)。其次是水资源强采超采现象普遍,开源节流不够。目前河南省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到30%以上,浅层地下水利用与可开采量之比达60%以上,整个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豫北地区地下水开采利用程度在95%以上,已经形成了8000平方千米的浅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长期使用这种开采方式,一则可能是此类水源枯竭,二则地层结构受破坏而危及地上建筑物安全。第三是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近几年来,全国新增水土流失面积惊人,其中河南省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约为5万公顷。工业“三废”污染和农用化学物的滥用,使河南省水、土资源量减退,土壤理化性质下降。为追求粮食作物的高产,多年来大量施用氮肥和磷肥,已经使不少地区出现明显的富氮和富磷现象,除随雨水流动危害水体外,也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并引发人体疾病。

(3)现代化农业发展与传统农业技术占绝对优势的矛盾现代农业发展与大机械化相联系,但是在中国农村仍然以传统技术来耕作,大型机械在农村很难开展,主要是土地面积较小,不适应大型机械操作。

(4)人口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

目前中国人口已超过13亿,其中农业人口9亿多,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安排,这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实际问题。同时中国的农业建设需要大批专门人才和素质较高的农民,而中国的现实情况与之很不适应。据统计,全国每万名农业人口只有6名农业技术员,每666.67公顷耕地不到2名,平均每个乡0.6名。目前中国农村文盲占1/4,具有初高中文化的仅有15%,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很难想象农业现代化能建立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之上。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阻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一是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成果;二是没有创新精神,妨碍进一步吸纳新科技;三是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对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是掠夺性破坏性的,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缺乏现代经营意识,不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5)规模经营与分散经营的矛盾

规模经营有低成本的优势,容易达到规模经济。但是中国农村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经营,成本较高。在进行竞争时往往处于劣势。目前中国2.5亿农户平均经营耕地只有0.48公顷,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种小规模经营状态将在长期内存在。这种特点决定了中国农业生产必须注重各种形式的产业化和区域专业化,通过产业化和区域专业化克服小生产的不足,更好地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7.2.2近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1)土地条块分割,农业生产成本高产出低

中国现行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土地分布形式是一家一户条块分割的小田块,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及统一的田间管理,使先进的农业机械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管理技术实施困难。在有灌溉条件的土地上,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灌溉用水的浪费。这些都致使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形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因而农业生产成本很高。同时,由于土地条块分割,原来大片的土地分成小块分属于不同经营者,每一小块土地上都可能种植不同于其他小块而土地的农作物,即使是同一作物也可能属于不同品种,即使是同一作物同一品种也会由于不同经营者的田间管理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质量的农产品。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致使中国农业产品的商品率很低,因而使农业生产收入很低。

(2)人多地少,土地侵蚀严重

我国人多耕地少,近半个世纪来,我国人口由5.5亿增至13亿,年均增加1500万人,年增率1.7%左右,预测到2030年人口增至16亿。而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1996年调查,我国耕地面积为1.3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平均数的47%,美国的1/9,印度的1/2。耕地面积在国土面积中的比重,美国为我国的两倍,印度为我国的三倍。耕地数量不足,后备资源极为有限,我国现有宜农荒地和宜种粮棉的土地面积分别不足1500万公顷和1000万公顷,而近年来由于工业、交通、城建的占用,耕地数量还在不断减少。同时,我国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由于人口压力,往往盲目开垦扩大耕地,长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当和掠夺式经营造成了土地退化,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8.23%;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达4551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4.26%。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当地土地资源退化和生态环境破坏,人民生活贫困,甚至威胁到群众的生活和生存条件,而且泥沙大量下泄,淤高下游河床,使河道行洪能力下降,造成严重洪涝灾害;虽局部地区采取修梯田,植树造林等水土保持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益,但治理的速度慢,水土流失面积在不断扩大,严重程度在不断加剧。

(3)生产技术落后,经营粗放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低,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水平不高,有关农业生产的各种资源尚未很好利用。许多地区仍是广种薄收,有种无管的粗放经营模式。内蒙古、黑龙江、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区耕地的复种指数还停留在100%以下。尤有甚者,粮食的收割、脱粒、干燥、运输、储存和加工过程中的损失率高达15%(国外专家估计高达20%),超出了联合国粮棉组织提出的标准损耗率限于5%的要求。

(4)水旱灾害频繁

我国农业生产50多年来,平均每年受灾面积0.266亿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8%,成灾面积0.113亿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1.2%;平均每年水旱灾害对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粮食单产的基础上计算为150亿~200亿千克,80年代以来水旱灾害及相应范围较过去均有所增加,受灾面积1991年为2.252亿公顷,1994年0.280亿公顷,1993年受灾最轻也有866.67万公顷,以受灾区的粮食单产3.0吨/公顷计算,1994年粮食损失达840亿千克,按此测算多年平均受灾损失约350亿千克;随着粮食单产的增加,水旱灾害的损失也愈来愈严重。

(5)水资源短缺

中国农业生产中缺水与水资源浪费并存。由于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我国农业灌溉用水一直是各类用水的大户,总用水量4000亿立方米左右,占总用水量的67%,如加上其他农业用水,估计整个农业用水量占到总用水量的80%,是全国水资源最大可能利用量的35%~40%。由于灌溉用水量大,农业缺水干涸的土地越来越多。进入20世纪90年代,每年农田受旱面积2667万公顷左右,受旱面积和受灾面积都比50年代成倍增长。虽然缺水,然而水的浪费却是触目惊心:由于灌区设备配套不全,渠道大部分没有衬砌,渗漏、漫灌等现象十分普遍。目前,全国农业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只有0.5,每年损失的水量约2000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工业和城市用水总和的2倍以上;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平均不到1千克/米3,即1立方米水生产不到1千克的粮食,而一些发达国家大体都在2千克以上,差距很大。

7.2.3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1)农业资源匮乏制约了未来农业的增长

中国农业发展所依赖的农业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日益减少,前景堪忧。如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5亿亩,但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2亩,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3;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不足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据估计,在北方缺水地区,地表水的利用率已达43%~68%,地下水资源开发率已达40%~84%,由于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农田大面积的漫灌,使得地面沉降,周遭的江河湖泊断流枯竭,水资源日趋贫乏,农田得不到充足的灌溉。另外,水资源的污染正在急剧扩大,致使能作为资源的水正在迅速缩减。今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资源占用还会进一步扩大,资源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将会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