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古今农事
21245000000042

第42章 近代农业(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成功经验举世瞩目。要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来认识当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充分估计农业发展面临的危机和推动农业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采取有力的措施,尽可能地降低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代价。同时,通过分析当代农业发展的背景、农业发展历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难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总结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为当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7.1发展现状

从1978年至2013年,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已经进行了整整35年。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在这35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举世瞩目,为世人所关注、为世界所称道。

7.1.1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历程

1979~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时期。20世纪70年代,大锅饭式的农业生产已经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关系迫切需要调整。1978年下半年,安徽、四川农村尝试包干到户、到组。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经营自主。198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认为包产到户没有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1983年,全国的生产队绝大多数实行了包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资本技术投入等增长不多的情况下,通过适时调整生产关系,明晰农业生产过程的责权利关系,促进了农业增产。与1979年相比,1984年粮食年产量增加16.6%,棉花年产量增加175.4%,油料年产量增加84.2%,糖料年产量增加94.8%。

1985~1989年,农业发展陷入停滞时期。在农业生产方面,虽然农业机械化不足可由劳动力来弥补,但化肥施用、农业灌溉等的不足是劳动力难以替代的。随着农业生产关系的稳定,在生产关系调整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农业生产资本投入不足,从1985年开始,我国农业发展陷入停滞状态。以化肥施用、农业灌溉为例,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1985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362.6万公顷,化肥施用1775.8万吨,平均每公顷农田化肥施用量123.6千克,每亩仅为8.24千克;有效灌溉面积4403.6万公顷,有效灌溉率仅为30.6%。农业生产面临着生产力方面的瓶颈,主要农作物产量增长停滞,以粮食为例,1984年产量4.07亿吨,之后下降,直到1989年才达到1984年水平。

1990~1999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时期。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同志1992年提出:是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作为整个社会生产活动的一个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农业发展也起着重要推动作用。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逐步走出停滞不前的境地,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粮食产量在1996年突破了5亿吨大关。

7近代农业科普通鉴·古今农事2000~2003年,农业发展处于徘徊时期。这一时期,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一代形成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剩余增加,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民闲时外出务工,忙时回乡务农。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农业生产已经达到饱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减轻了农民的体力劳动,对提高农产品产量的作用并不明显;化肥施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也摆脱不了边际生产力递减的规律。在生产关系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农业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增长缓慢,同务工收入相比,农业生产在扣除生产资本、包干上缴的部分后,净收入很低且占用较多时间,土地甚至成了农民的包袱,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土地撂荒现象,使得农业发展处于徘徊状态。

2003年后,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农业发展新时期。2003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其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发展,标志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200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两减免、三补贴。2008年****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提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生产关系的适时调整,再加上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使得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开始返乡务农,劳动力素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积累、资本投入提高,农业逐步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7.1.2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1)产量增加

30多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先后跨越3.5亿吨、4.0亿吨、4.5亿吨、5亿吨共4个台阶,创造了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和全球6.5%的淡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从1978~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增长六成多(64.55%),棉花增长2.5倍,油料增长3.9倍,糖料增长3.8倍,水果增长26倍,肉类增长7倍,水产品增长9倍。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而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达5.15亿~5.20亿吨,超过1998年5.123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粮食亩产首次突破320千克,达到324.6千克。

(2)质量提高

在产量增长的同时,我国农产品质量也稳步提高。一是优质品种覆盖率提高。据统计,我国现有主要农作物种植品种中,优质品种覆盖率已达95%,比改革开放前提高了至少40%~50%,特别是超级稻、杂交水稻、矮败小麦、转基因抗虫棉等的广泛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作物产量、改善了产品品质。二是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量日益扩大。三是农产品安全性提高。据农业部资料,2007年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平均合格率为93.9%,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监测平均合格率为98.4%,分别比2001年提高30%以上,农产品质量总体是安全、放心的。

(3)模式增多

35年来,我国农业飞速发展,呈现出多种农业发展模式,对指导和促进各地的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导向”作用。如先后在我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农业发展模式有:“生态农业”“精久农业”“立体农业”“两高一优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或称“三高”农业)、“创汇农业”、“外向型农业”、“可持续农业”、“集约持续农业”“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蓝色农业”“白色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保护性农业”“循环农业”“能源农业”“现代农业”,等等。

(4)结构优化,功能拓展

35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壮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20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96万亿元,增长332.1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农业的功能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在农业的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收功能不断强化的同时,农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功能等日益彰显。

(5)科技进步

农业的发展,最终要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35年来,我国农业迅速发展,从根本上来说离不开科技进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对农业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和十分显著的。如依据现代生物技术育成的超级稻品种的推广应用,对大幅增加粮食产量、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据测算,目前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已达49%左右。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还将进一步提高。

(6)体制完善

35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上述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得益于农村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得益于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废除人民公社,推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经营自主权,确立了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全面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放开粮食等农产品流通,建立了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取消沿袭数千年的农业税,对农业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新时期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逐步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手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等等。

7.1.3农业发展巨大成就的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是:

(1)充分认识农业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农业的重要性,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战略地位,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农业发展的重要经验。纵观世界各国,尽管发展背景不同,发展特色各异,但仍有许多共同点可循,即只要人还吃饭,就要重视农业,何况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吃饭问题任何时候都是头等大事。农业的重要性,农业的基础地位、战略地位,在中国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进入启动阶段,中央连续发出5个“中央1号文件”,指导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进入21世纪,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性的战略机遇期,中央又陆续出台5个“中央1号文件”。充分表明党中央对我国农业问题的高度重视,从中也不难看出我国农业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和成功经验。

(2)正视农业的脆弱性

35年来,我国农业能一直平稳、较快地发展,除了深刻认识农业的重要性之外,还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始终正确地认识到中国农业的脆弱性,增强发展中国农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增强发展中国农业的忧患意识。中国农业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产品数量相对不足;二是农业比较效益偏低;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四是农业自然灾害频繁;五是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等。“正视”我国农业面临的这些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实际上就是在以实际行动推进中国农业向前发展。

(3)尊重农民的创造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热情,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之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农业政策,由于适合中国农业与农村的具体实际,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因而在促进农业发展中均落到了实处,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4)强化科学技术的支撑性

近几年来,以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突破为标志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起点之高、进展之快、影响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意料,成为推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基因工程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业自动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并将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强化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又一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