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玄幻虚唐幻道
21276600000059

第59章 浊世浮生:画中人(4)

李世民不理会他,举目仰望,似乎透过重重厚壁在洞察苍天。过了一会,只听他娓娓讲道:『世上有一支军队,骁勇善战,天下无敌。但军队里的士兵只知道舞刀弄枪,除了打仗什么也不会。另有一个村落,村里的村民勤劳耐苦,无论种田织布,栽茶养蚕,样样精通,但却生性文弱,不善于厮杀争斗。于是,那支军队就占领了村落,打算杀光村民,抢光财物。其中一个聪明的士兵却拦住了同伴,说道--咱们应该只抢财物,不杀村民。留下他们的性命,等他们以后又生产出了财物,我们再来抢劫,如此循环,方可保军需持久。』说到这里,李世民盯着夜叉道:『你是塞外名将,精于兵法。你觉得这士兵的主意如何?』夜叉憋了半宿,此时话也多了起来,冷笑道:『想考较我治军的本事?哼,那个士兵鼠目寸光,所说的办法有百害而无一利--战阵上看似争勇斗狠,其实拼的都是钱粮给养。士兵的衣食都来自民间。要是常常掠夺老百姓,那不等于自坏根基吗?到危急时粮饷供应不上,兵士饿着肚皮上战场,又怎能打胜仗?须得以民养兵,以兵护民,军民互相配合,才能够兵精粮足,无敌于天下!』李世民猛一拍桌子,大声称赞道:『说的好!不愧为阴山夜叉将!』外面数名侍卫听见动静,慌忙跑到门口,看见皇帝安然无恙,才又放心退下。

李世民站起身来,在屋子里走了两圈,缓缓地道:『自秦汉以来,塞北草原上常有强悍的民族出现,匈奴,鲜卑,柔然,突厥,时兴时衰,但都有个共同的特点,你知道是什么?』夜叉低头不语,默默的思索这几句话。李世民一个字一个字地道:『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都时常侵略中原,抢劫汉人的财物和粮食!』他顿了一顿,接着道:『中原汉人会种田织布,钱粮富庶,就像故事里讲到的村民;而突厥人精于骑射,骁悍勇绝,正是那支善战的军队。汉人有的东西,突厥人没有;而突厥人的骑射技艺,又非汉人所长--要是由汉人生产军需,突厥骑兵征战于外,二者各取所长,相辅相成,天下又有谁能抵挡?可惜突厥人只知道抢掠,不知合则两利的道理。以至于征伐不断,内乱不息,民生凋零,就算大唐不进攻,恐怕也会自取灭亡。』这番话真如醍醐灌顶,直让夜叉透心清凉。多年来,他为统一突厥各部而四处奔忙,却都徒劳无功,心里总是想不通,为何突厥人要自相残杀。此时听李世民一席话,方知突厥物少人稀,又不擅长的生产,如不拼争就会挨饿受冻,因此才养成了抢掠残杀的天性。

李世民正容敛色,道:『朕要将突厥,汉人,二者合为一族,不分彼此,同生同灭。突厥各酋长仰息朕谕,有很多人愿意归降。思结俟斤、阿史那苏尼失、郁射设、执失思力、阿史那思摩,这些突厥显贵已尽皆归附大唐,就连颉利可汗咄?,也涕零拜伏于朕,请求永为藩属。』夜叉闻言大吃一惊,失声道:『阿史那思摩?思摩也投降了?』这思摩乃是漠北骁将,其威名早已遍播草原,素来为突厥人所敬服,可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宿老。

李世民点头道:『正是,如今思摩已是大唐的右武侯大将军,化州都督。就要为天下百姓的长乐久安而领兵出战了!明日朕即可命他来见你。阿史那杜尔,你也是世间罕有的名将,也来帮朕好么?我们齐心戮力,定能使突厥人,汉人都过上安康富足的日子!』夜叉低头想了一会,摇头道:『我是不会投降唐朝的。不过话已至此,我倒可提醒你一句。突厥、汉人仇怨深结,轻易难以化解。你若想让两者和睦相处,光收揽贵族将军是不够的。』李世民眉毛一轩,道:『愿闻其详。』

夜叉道:『突厥牧民笃信七星萨满教,拜山、拜水、拜北斗七星,更加崇拜偶像。数年前,颉利可汗聘得西突厥国摩纳云妮公主和亲,从此奉为神明,称「无忧公主」。草原上传说,有谁看见过无忧公主,就能得到解脱,再也没有烦恼忧愁。突厥人都是信之不疑。因此如果你能找到这位无忧公主,何愁突厥百姓不悉心臣服?』李世民沉吟片刻,问道:『这位无忧公主现在何处?』夜叉笑道:『我也不知道她在何处!要不是你命李靖攻打定襄,引来战乱,无忧公主也不会下落不明。这是天意,天意,嘿嘿。李世民,阴山夜叉决不投降!我劝你还是将我处死,不然我迟早要对你下手!』李世民摇摇头,道:『朕不会杀你。不但不杀,还要让你作内廷带刀侍卫!紧随在朕左右,与朕朝夕相伴。』说到这里,他微微一笑:『你是明理之人,朕不信你会把突厥人的命运当作儿戏,你真会下手杀朕吗?哈哈』夜叉跟着干笑两声,心头不住默念『我定会杀了李世民!我一定要杀了他……可是,我……我当真会杀他吗?』第二天早朝,李世民与群臣在太极正殿议事,拟定了一道史无前例的诏书,大意为:

一、天下胡汉一家,不许私自买卖突厥降兵流民;二、迁突厥各部入关,东自幽州,西至灵州,置顺、?、化、长四州都督府,统辖突厥降民,教之礼仪以及农耕渔织各种技艺;三、加封阿史那思摩为怀化郡王,统辖投降的突厥各部兵将,由兵部调派军养,秣马练兵,准备为大唐征战。

四、突厥贵族一万户定居长安,由户部妥善安置,未经许可不得擅自离京。中原各州县不得收容突厥人,如有发现突厥流民者,即刻解送进京;??????

……

李世民坐在龙床上,耳听黄门太监宣读圣旨,心里想着夜叉的话,暗暗寻思『阿史那杜尔说得不错,收取民心比收揽贵族更重要……不过,那无忧公主,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注:本章借用了很多历史事件,现特别说明,以免误导读者——1。武媚娘武则天入宫的真实时间大致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而不是书中写的贞观四年。本书将武媚娘夸大了7岁,这是情节需要,不会过分改动历史,熟悉历史的读者不必计较。

2。阿史里杜尔少年领兵,智勇双全,曾经横扫阴山,自号『都布可汗』。而且此人清廉爱民,史书上说他『治众十年,无课敛。』据记载,杜尔『体貌雄俊』,可说是英姿绰绰。贞观初年,他接连败给薛延陀等部族,统领的五万骑兵所剩无几,穷途末路投靠了唐朝,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正式成为唐朝的将军。本书描写杜尔行刺被擒,与史实不符。熟知历史的读者不必细究。

?3。******被灭亡后,确实有突厥人被汉人当作奴婢。其实当时中原经过长期战乱后,急需劳动力,役使突厥降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根据《剑桥隋唐史》的记载,柴达木的突厥碑文上有铭记:『突厥贵族子弟,陷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贵族子弟尚沦为奴仆,更不要说一般突厥百姓了。

4。大唐武功赫赫,灭国无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任用异族统帅,军队中也有很多是少数民族士兵。汉人的生产能力和游牧民族的善战结合起来,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国。

?5。李世民执政初年,曾意图将突厥人引入中国,史书上记载『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想用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将之同化,让其忘掉并失去本民族原有文化。但贞观十三年,李世民驾临九成宫,突厥人袭击御营。李世民意识到同化政策失败,便恢复了突厥在定襄的牙帐最高军事机构,重新把突厥人放回草原。????????????

?6。突厥。是一个早已灭亡消失了的民族,与现在新疆各民族没有关系。突厥人相貌类似蒙古人,而不是新疆民族的高鼻深目阿史那思摩就是因为高鼻卷发,长得像西域胡人,还长期被突厥可汗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