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孩子的恐龙小百科
21302200000010

第10章 恐龙成长探秘(2)

拟栉龙:这种植食性恐龙嘴里长着成排的颌牙,所以,它有着很大的咀嚼面。

肿头龙:肿头龙的嘴里长着细碎的牙齿,排列紧密,植物一到它的嘴里,便会被嚼得粉碎。

6.恐龙的嘴巴

正如不同的恐龙有着不同的牙齿一样,不同的恐龙也有不同的嘴巴。恐龙的生活习性各不相同,由此可以想象,它们的嘴巴也是各式各样的,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索恐龙嘴巴的奥秘。

恐龙为了生存,一定要努力去适应环境的变化。恐龙嘴巴的变化,就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反应,并且这种变化与它们吃的食物有关。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它们的器官有的要进化,也有的可能就逐步退化了。

前面我们提到了鸭嘴龙牙齿多达2000多个,而且形同磨盘,在它的上下两大片薄薄的喙中,密密地排列在两行,这样的分布有利于取食新的食物,将比较粗糙的植物枝叶磨细,也以利消化。虽然它所吃的食物及取食的方式与鸭子不同,但是它的嘴巴却形同鸭子的嘴巴。

长有鹦鹉嘴的恐龙,为了生存,为了适应环境,在开发新食物来源方面,也有一段艰辛的历程。在大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地球上的气候变得比以前冷了,喜温的、叶子又大又多的裸子植物开始凋零,而树叶很小的显花植物开始兴旺起来。显花植物的叶子供应量虽然少了,但却长有许多可供食用的果实。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要想生存,就必须要对自身做一些调整。据推测,长有鹦鹉嘴的恐龙就很适于取食这类果实。也有人认为,这种嘴还适于挖掘草根。

我们知道啄木鸟的嘴是尖锐的,有一些恐龙为了适应偷蛋的生活,演化出一副啄木鸟似的尖而硬的喙,这属于恐龙中的“坏家伙”,在它肚子饿了的时候,偷偷摸摸地到其他恐龙的蛋窝里,拣一个又大又新鲜的蛋,美美地吸食着蛋中的蛋白、蛋黄。在恐龙蛋化石中曾发现有带洞眼的恐龙蛋,也许就是被这些坏家伙偷食过的。

各种恐龙为了生存的需要,自身做了很多努力,可以说,为了生存它们不惜改变嘴巴的形状。下面就来总结一下这些恐龙的嘴巴。

鸭嘴龙的嘴酷似鸭嘴,当然要比鸭嘴大出十多倍,在关于嘴巴这方面它是比较有名的。

鹦鹉嘴龙的喙,简直与鹦鹉的嘴一模一样。与鹦鹉嘴龙有亲缘关系的原角龙、角龙等,也长有这样的嘴。

似鸟龙是一种像鸵鸟的小型恐龙,它长有鸵鸟似的无牙的喙嘴。

有个别小型恐龙的嘴又尖又硬,有点像啄木鸟的喙,喙中也没有牙。

让我们记住这些恐龙的嘴巴,以便于由此来联想它们的成长细节,丰富我们对恐龙知识的了解。

7.恐龙的声音

相信大家都看过《侏罗纪公园》和《失落的世界》这两部影片,在电影中,我们能听到恐龙的叫声。

20世纪80年代,美国首先利用高科技制造出了机器恐龙,并让机器恐龙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是科学家根据现存的爬行动物的叫声设计出来的。在现存的爬行动物中,能够模拟恐龙叫声的不多。比如蛇有时能出“嘶嘶”声,与蛇血缘很近的蜥蜴也能发出这种声音。有的则会“吱吱”或“喋喋”地叫。其实,这样的叫声并不能算真正的声音。

现存爬行动物中真正能吼叫的是鳄鱼。南美洲有一种宽吻鳄,能发出“如雷贯耳”的惊人鸣叫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声响之一。

我们今天准备探讨的是,当年的恐龙能发声吗?哪些恐龙发出的声音最大?

声音是高等动物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因此那个恐龙时代的地球,肯定不会是一个无声的世界。

声音作为恐龙交流的工具,所有的恐龙都能够发出声音。只不过有的恐龙发出的声音比较小,得靠近它们才能听得到。但是还有的恐龙能够发出巨大的声音,使我们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到。甚至可以说,如果这种声音是在你的耳朵跟前响起的,那你一定会被震聋。

在恐龙家族众多的成员之中,发出声音最大的是拟栉龙。拟栉龙属于植食性恐龙,最早在北美洲被发现。和大多数动物不同的是,它不通过声带发声,也就是说它不用“嘴”说话,而是通过头顶上的冠子发出叫声,这种声音听起来有些嘶哑。

吼声排在第二位的当属巨龙。巨龙是兽脚类恐龙,生活在当时南美洲的阿根廷。它的叫声很大,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听得一清二楚。

吼声排在第三位的是美颌龙。它也是兽脚类恐龙,当时大多生活在欧洲地区。虽然这种恐龙很小,身长只有不到60厘米,但是它们要叫的时候,会集中全身所有的力气,然后发出巨大的叫声。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恐龙的声音被研究过。据猜测,头上长有棘突状饰物的鸭嘴龙,能发出一种类似巴松管发出的声音。大个子的蜥脚类恐龙可能会发出像鸟那样的鸣叫声。当然它们的歌喉不可能达到百灵鸟那样高的水平。

我们谁都没有听到过恐龙的叫声。研究恐龙的声音,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恐龙的生活。当然这些都是为了了解恐龙而产生的主观臆测,事实上,真实的证据还有待人们进一步地去发现和研究。

8.恐龙的视力

我们常说“鼠目寸光”,比喻目光短浅,缺乏主见。它的本意是说老鼠的眼睛小,看得就比较近,说明视力不好。这么说,视力的好坏是由眼睛的大小来决定的?其实不全是这样,判断动物视力好不好,大体上有两个标准:一是眼睛的大小,二是两眼的位置。

一般来讲,大眼睛的动物视力好,小眼睛的动物视力差。猛兽、猛禽的眼睛都比较大,视力也就较好。夜猴的眼睛更是大得出奇,在夜间也能看清周围的事物,视力极其好。食草类的牛、马、鹿等动物,眼睛不小,视力自然也就不错。蛇、蜥蜴的眼睛比较小,视力也就差点,但是它们都发展了其它的信息器官,来弥补视力这方面的不足。

一般来说,动物两只眼睛的位置能够确定视野的广度和测定距离的精度。在这方面,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是有区别的。像牛、马这样的植食性动物,它们的眼睛长在了脸的两侧,而且双眼之间的距离很大,这种特征,能够使它们拥有极其广阔的视野,并便于及时发现敌情,然后迅速逃命。

那么恐龙的视力怎么样呢?是否也遵循普通动物的原理呢?据有关资料分析后得出,身躯庞大的蜥脚类恐龙的视野比鸭嘴龙差一些,剑龙和甲龙的视力最差劲,它们可能是恐龙家族里面的“近视眼”。

着名的鸭嘴龙有一双很大的眼睛,眼睛周围还有一圈能活动的骨质的巩膜板,其作用如同照相机的锁光圈。

它眼睛的位置跟牛、马差不多,很靠后。学者们认为,鸭嘴龙的视力这样好,这也是被环境给逼出来的。鸭嘴龙经常会遭到霸王龙等肉食性恐龙的侵袭,然而它自身没有防身的武器,所以就要利用眼睛来时时刻刻警惕着敌人,久而久之,视力就越来越好了。

其实,肉食性恐龙的视力都比较好。霸王龙的两眼不仅较大,而且位置靠前,像双筒望远镜,两眼可以同时聚焦在一个物体上,看到的东西是立体的,判断距离也特别精确。这是霸王龙对捕获生活的适应而逐步演变成的。肉食性恐龙中,鸸鹋龙、恐爪龙和窄爪龙的视力最好。它们的眼睛很大,更靠前,像现存的鸵鸟一样,赛似“火眼金睛”。锯齿龙的双眼又大又圆,而且朝着前方,和猴一样,具有夜视能力。

9.恐龙如何行走

爬行动物,顾名思义,这种动物运动姿势的最大特征就是爬行,就像蜥蜴那样,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它是如何行走的。

那么你仔细观察过蜥蜴是如何行走的吗?蜥蜴走路时,肚皮紧紧地贴着地面,四肢由躯体下方向外面伸出来,匍匐着前进。它们这种运动方式不仅速度慢,而且相当费力,甚至让你看了都会替它们着急。

恐龙也是爬行动物,它们的走路方式是不是和蜥蜴类似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它们真的是一种只能爬行的动物,那么它们凭什么在地球上称霸1.6亿多年呢?那它们究竟是如何行走的呢?

据相关研究证明,恐龙是站立着行走的。恐龙走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用四足行走,一大类是用两足行走。四足行走的恐龙,走起路来好比大象、老虎、狮子那样。两足行走的恐龙,它们走起路来像鸵鸟,看着也就比前者可爱了很多。

恐龙虽然是爬行动物,但它们不是真的“爬”。无论是四足行走,还是两足行走,它们的身子都是直立的,而且与地面是垂直的。直立行走,类似于人,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走”。

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除了恐龙行走的姿势外,还有它行走的速度。在恐龙这个大家族中,各种各样的恐龙,它们走路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恐龙家族中走路速度最慢的当属四足行走的蜥脚类恐龙,它们走的路最快也不过每小时7公里多一点,在恐龙中算是比较磨蹭的一类。

四足行走的剑龙和甲龙的腿脚比蜥脚类恐龙走路快一些,因为它们的腿脚厉害了一些,最快时每小时可以达到8公里。

像角龙这样用四足行走的恐龙,走起来也是速度很快的。如果它们追逐猎物时,使出最大的力,在短的时间内每小时的速度能达到近50公里。

除此之外,两脚行走的恐龙也有走得快的。就像鸭嘴龙每小时能走18.54公里,若遇到敌人,也能像马那样跑,快速离开危险区。

一般来说,在恐龙家族中,肉食性恐龙比植食性恐龙跑得快一些,它们属于恐龙界的“短跑运动员”。为了追逐猎物,它们大都练就了一手短跑的功夫。它们的速度每小时超过40公里。尤其是两足行走的虚骨龙类,骨头轻轻的,腿短短的,跑起来非常轻快,是恐龙中的“飞毛腿”,速度最快的每小时超过80公里。

在恐龙的世界里,为了生存,它们都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就这样,练就了很多“运动健将”。比如说鸡龙、木齿齿龙、鸸鹊龙等。而其中,跑得最快的便是奔鸟龙了,它长得看起来像没有羽毛的巨鸟。

10.恐龙会游泳吗

蜥蜴是两栖动物,既能在陆上生活,又能在水里游泳。恐龙和它有一定的血缘关系,那么恐龙是否和蜥蜴一样,也能在水中游泳呢?

据科学研究证明,恐龙生活的环境中,河流、湖泊众多,基本到处都有水源。有些恐龙是可以游泳的,长有蜥蜴脚的恐龙,是经常在水中游泳的。

虽然恐龙生活的地方不乏水源,但是还是有一些恐龙不喜欢在水中栖息的。它们不像河马那样具有半水生的能力,因而习惯在比较干燥的陆地上生活。

不过还有一部分会游泳的恐龙,但它们的水性没那么好。在现存的爬行动物中有水性好的,鳄类自然不必多说,科莫多巨蜥能在两个小岛之间游动,蛇也能在水中自由游动。

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专家们在一块干燥高地的采石场上,发现了一种巨大的蜥蜴类恐龙,经研究它的足迹后发现,在侏罗纪时期,这种恐龙在这一地区狭窄的水面上出入频繁,它们显然是在寻找食物。从大湖湖床发现的化石证实,蜥脚类恐龙是用它的前肢来做桨,在水中向前游动的。

许多恐龙的水性都与生存有关。这类蜥脚类恐龙在逃避肉食性恐龙的追捕时,能进入河湖之中避难。它们十多米长的脖子,即使在深水之中走路都可以把头伸出水面,所以,湖底的恐龙脚印化石是这么来的。

除了蜥脚类恐龙之外,还有一些也是比较擅水的。鸭嘴龙前脚带蹼,尾巴扁平,无疑是天生的游泳家。它在水中靠尾巴的左右摆动,能游得很快。

以前人们认为肉食性恐龙是“旱鸭子”,现在这种观点被证明是不正确的。从肉食性恐龙在湖中追捕植食性恐龙时留下的足迹化石中分析,它们在游泳时,为了加快速度和改变方向,不时用后脚猛蹬湖底,于是留下了断断续续的脚印化石。

那么,恐龙在水中是如何游泳的?

恐龙在水中通过它们的后肢轮流划动,当然,前肢也是运动的,而且,身体其他部分也在运动,它们坚硬的尾巴以及强健的背上肌肉,帮助它们在水上漂游,当然,样子不会太好看,可能和狗在水中游泳的姿势差不多。

虽然我们看到了这么多可以游泳的恐龙,但也并不表示它们能长时间的,以及长距离的在水中游泳,它们的游泳只是限于一些狭窄水域之中。可以这么说,恐龙的水性并不好。

11.恐龙留下的脚印

埋藏在地壳中的恐龙化石,让我们了解到很多关于恐龙的知识。比如通过研究一种恐龙牙齿化石,就可以知道这种恐龙是以吃什么为生的。那么要研究恐龙脚印,同样也要从了解化石开始。

恐龙的脚印化石是存在的,当恐龙走过软泥地或沙地时,脚印就被清晰地印在地面上,随后就会被风沙掩埋,经过数百年成为化石,这类化石一般被称为遗迹化石。除此之外,还有尾迹化石,那是恐龙的尾巴在走路时托扫地面而形成的。

虽然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恐龙的脚印化石,但是殊不知,它的脚印形成化石的条件较为苛刻,更多的脚印常常在形成化石之前就被破坏掉了。所以,动物脚印比动物骨骼形成化石的机会要少,脚印化石也就越显得更珍贵了。

虽然脚印化石不易形成,但由于恐龙数量多、分布广,生活的时间又长,在世界各地还是发现了不少恐龙脚印化石。现在,除南极洲外,所有大陆的三叠纪晚期至白垩纪的地层里,都发现了恐龙的脚印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