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们认为,恐龙是一大群只能消极适应环境的“低能儿”,它们总是毫无生气可言。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恐龙是一种聪明的动物。在种族繁衍上,最令人吃惊的是,有些恐龙过着有组织的群体生活,而且还有喂养、照料幼仔的行为,很多恐龙都能承担起“好妈妈”的角色。
其实,恐龙的繁殖活动还带有许多神秘色彩。在发情期间,雄恐龙为争夺雌恐龙常常大打出手,显得尤为“霸道”。在产卵时,雌恐龙为了安全起见,先要选择产卵地,然后把卵产在造好的窝里。产完卵后,雌恐龙则日夜守护在自己的窝边,雄恐龙也在不远处为它们站岗放哨,承担“好男人”的角色。小恐龙孵化出以后,雌恐龙则采集一些新鲜细嫩的树叶作为恐龙宝宝的食物,这样过上几年,等小恐龙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时,才离开自己的父母,去外面独自闯荡。
恐龙就这样一代接一代地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
爱护自己的孩子,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天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一样,对自己子女的关爱可谓无微不至,尽管不能和哺乳类动物相比,但就爬行动物而言,也算是很大的进步了。大多的数恐龙,都具有守护蛋和幼仔的习性。比如,在美国蒙大拿州北部的白垩纪晚期地层中,发现了一个直径2米、深约1米的恐龙窝,窝内有15只小恐龙。在离窝百米左右的地方还发现了一具成年的恐龙化石。由此推测,它们死亡时,那只成年恐龙正守护在窝旁。
另外,有一种叫“慈母龙”的幼仔在巢内要待很长时间,由于它们出世后软弱无力,很少离巢,雌慈母龙不得不给它们运送食物。美国着名恐龙研究专家杰克·霍纳尔说:“我们发现小恐龙刚孵化出来时只有35厘米,而出窝时已达到120厘米了。这意味着它们要在窝巢待上3个月以上才出窝。霍纳尔最大的兴趣是寻找一些小幼龙的骨骼化石,借此探索其发育情况,以及成年恐龙如何照料幼仔等这些以往了解甚少的知识。慈母龙的发现让他确信,恐龙家族中有些成员具备哺育儿女的能力。
在慈母龙的大窝巢里,霍纳尔还发现了一种肉食性恐龙的骨骼化石。他认为,植食性的雌性恐龙必须要保护好它的“小宝贝”,以防被肉食性恐龙吃掉。恐龙的这种母性行为在今天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
7.恐龙如何孵蛋
之前我们介绍了色彩多样的恐龙蛋,那么,它们在生蛋之前、之后要做什么,会不会是一个贴心爱宝宝的“好妈妈”?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恐龙的孵蛋生活。
恐龙在“怀孕”的时候,会做一些保护的工作,到它快生宝宝的时候,会搭建一个舒适的产房,目的是让自己度过一个安全有保障的“产假”。
产房造好后,恐龙就把屁股对准土坑,开始围着土坑一圈圈地生蛋。每下完一圈,就用土盖好,接着又下一圈,再用土盖好,最多可达四圈,也就是四层。恐龙每窝产蛋的数量不一。从发现的恐龙蛋化石来看,少者5~6枚,多者15~20枚不等。恐龙蛋一般呈椭圆形或近似圆形。个体大小相差悬殊,大者直径约100~200毫米,横径40~50毫米。从破碎的恐龙蛋壳化石知道,其厚度最小的只有0.5毫米,一般多在2~8毫米。蛋壳的厚薄往往影响着蛋的孵化率。这些恐龙蛋都整齐而有规律地排放在窝内。科学家们发现,凡是未受到破坏的恐龙窝巢中的恐龙蛋,总是呈螺旋状排列。大部分窝中有12枚恐龙蛋,总是排放得十分均匀,恐龙蛋的小头倾斜着朝向螺旋的中心,大头朝外。恐龙蛋为什么这样排列,现在还不知道具体原因。
不过,科学家们认为,恐龙蛋在窝内排放方式有它的生态学意义。我国的地质、古生物学工作者,1989年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考察时,发现了一窝恐龙蛋化石,共13枚,有9枚呈放射状排在中间,其余4枚,两枚偏左,两枚偏右,好似故意安排的“窝边蛋”。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专家们认为,恐龙的这种繁殖行为与鸵鸟相似,是一种本能。窝边的那4枚蛋可能不是本窝“户主”所产,而是外来者乘户主不在时偷产下“寄放”在这里的,当外出归来的户主坐窝后,便会把不是自己生的蛋剔出来,推到窝边。一旦偷袭者前来侵扰,受害的首先是这些“没妈的孩子”,这些“窝边蛋”则成了窝中蛋的保护者。就拿内蒙古发现的这窝蛋来看,窝中9枚蛋,外壳破裂的仅1枚,而窝边的4枚蛋,破的有3枚。
恐龙产完蛋之后,就要借助阳光来孵化它们,而不像鸟类那样趴在上面孵化自己的蛋,但它时刻都在旁边守着自己的蛋。等到小恐龙快要出壳的时候,它会帮着蛋里的小恐龙把蛋壳弄碎,好让它们顺利地出生。
这样看来,恐龙确实是一个“好妈妈”。
8.恐龙如何进食
人吃东西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吃相:有的细嚼慢咽,一副斯文相;有的狼吞虎咽,很不雅观。动物也是如此,种类不同,进食的方式不同:鸡吃食拿嘴啄,一边啄一边看着别处,就怕别的鸡跟它抢;鸭子吃食那简直就是一懒汉,趴那儿吃,还专门爱吃带水的食物,一边吃一边“叭叭”声没完;猫吃食比较专心一些,不过吃得很慢,一口只吃一点点,吃完后还得舔****;狗吃食那就是狼吞虎咽的那种,尤其是见到好吃的,连嚼都懒得嚼,一个劲儿地往嘴里塞,等吃完了之后食物是什么味儿的都没感觉到……
大型恐龙有肉食性的,也有植食性的,但是我们肯定没有见过它们是怎样进食的,只能通过资料进行了解。探讨恐龙如何进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那么恐龙吃东西时究竟是一副什么吃相呢?
肉食性恐龙吃起东西来,就跟它的鳄鱼亲戚一样,总是不加咀嚼,把大块的肉吞下去,简直就是囫囵吞枣。当然,猎捕到大的动物时,鳄或巨蜥先用牙把猎物的肉撕咬成小块,然后一块块地囫囵吞之。从这些恐龙的亲戚身上,我们可以想象出霸王龙、跃龙和永川龙等凶猛的肉食性恐龙的吃相。
其实,动物的吃相与动物的牙齿有关,爬行动物的牙齿是同型齿,有撕咬的功能,却无咀嚼的功能,所以吃东西时只好囫囵吞枣。在这一点上它们不如哺乳动物。哺乳动物都长有可以咀嚼的臼齿,就算是狼吞虎咽,在下咽之前也先会嚼上一嚼。
植食性恐龙也是采用这种囫囵吞食的吃法,因为它们的牙齿也是同型齿。这样牙齿结构落后,不能咀嚼、压碎食物,只能把植物的枝叶切割下来,然后吞而食之。
虽然鸭嘴龙的牙齿有点特别,它有很多牙齿,像磨盘似的,能够将粗糙的食物大体上磨碎,然后再吃下去,但也仅仅比囫囵吞食好些而已。
恐龙进食方式,虽对消化非常不利,但恐龙在长期的进化中,胃长得很特别,胃壁像砂囊,胃中有胃液,还有许多小石子。食物进入胃中,通过胃的蠕动,胃壁、胃石和食物在一起反复搅拌,这样就把食物磨烂,成为容易消化的状态,食物的营养就会很好地被身体吸收了。
看来恐龙的吃相还与牙齿密切相关,吃草的、吃肉的各不相同。但是总体上来看,它们的吃相却不是那么得雅观。
9.恐龙如何分配食物
地球上的动物,各有各的一亩三分地,各有各的食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占领环境,瓜分食物”。现在的动物是这样,远古的动物也是这样,恐龙也不例外。
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它们对地球上的美好资源,像生活环境、美味食物等都毫不客气地进行了瓜分。
当时的海洋被恐龙的亲戚——各种海龙们瓜分,恐龙的另一类亲戚——翼龙们则霸占了天空,而恐龙占据了美好的陆地。这样的亲戚,能不是一家人吗?
恐龙在刚刚演化出来的时候,全都只是吃肉的,它们以其他类的爬行动物为生。起初它们是“少数民族”,后来才逐渐占据了陆地上的霸主地位。
由于先前吃植物的“外族”爬行动物大量绝灭,地球上的植物食物就有了很大的剩余,使一部分吃肉的恐龙也由吃荤改为吃素。于是恐龙才有了肉食和植食之分。随着不断地演化,肉食性恐龙也主要以吃植食性恐龙为生了,但前者是少数,后者是多数。
不同的肉食性恐龙,食物也有区别,跃龙主要吃蜥脚类恐龙,霸王龙主要吃鸭嘴龙。小型肉食性恐龙吃小型的爬行类、哺乳类及昆虫等,个别的专门吃富有营养的恐龙蛋。
植食性的恐龙数量最多,它们分享食物也各有原则,据研究表明,它们主要按自己的身高取食:大个子的蜥脚类恐龙觅食高度在10米或10米以上;中等的鸭嘴龙以3~4米高的植物为生;弯龙的取食高度在2米或2米以下;角龙与弯龙的取食高度差不多,它还能推倒小树,吃树冠上的嫩枝叶;甲龙是小矮子,只能吃1米高的植物,或啃地上的草。
进食的时候,大家都遵守原则,各自吃该吃的那一份食物,不争不抢。但植食性恐龙须要时时提防,以防成了肉食性恐龙的美餐。
然而植食性恐龙之间在分享食物时,有时也会产生一些摩擦。美国学者发现,年幼的蜥脚类恐龙吃食的高度与鸭嘴龙和剑龙相似,这样就会闹矛盾。为解决矛盾,其中一方作出了让步,另找个地方吃食。有趣的是,鸭嘴龙、剑龙总是让步的一方。年幼的蜥脚类依仗着它们庞大的身躯,尤其是父母的袒护,在食物的分配上总能占到一些便宜。
恐龙分配食物的情况虽是科学家的推测,但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今天非洲热带草原上动物群对食物就是这样瓜分的。
10.恐龙吃石头吗
早年美国的中亚科学考察队,曾在中国的内蒙古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地带发掘出大量的恐龙化石。科学家在一具素食恐龙骨架化石的胃部,意外地发现了112颗小石头,这些小石头已经被磨光了。显然这种小石头是恐龙活着的时候吞下去的。
植食性恐龙胃里的这种石头,后来科学家称它为胃石。胃石经常在埋藏恐龙骨骼化石的地层中发现,例如,在美国蒙大拿州富含恐龙化石的白垩纪早期的地层中,就发现了上千块这样的石头。
植食性恐龙为什么要吞下这些石头呢?是不是觉得吃石头好玩,还是石头里有什么营养?其实都不是,原来它们是迫不得已,是由植食性恐龙自身的特点造成的。
一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用于咀嚼的臼齿,它们的牙齿都不厉害,吃到嘴里的东西没法嚼烂。因此人们一直认为它们应该生活在水中,以一些柔软的水生植物为食。可后来人们改变了看法,因为它们的胃里有胃石,通过胃石的翻滚、搅拌,就很容易把粗粗的树叶、树枝搅拌成糊糊状,这样,就可以起轻松地消化了。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有些植食性恐龙,比如蜥脚类恐龙的身体太庞大了,它们每天需要的食物多得简直无法想象。一只成年的腕龙,它每天需要的食物达1500公斤,而它们的脑袋又小,嘴巴也不大,因此,它们每天只有不停地吃,即使能嚼烂食物,它们也没有这个时间,更何况它们的牙齿本来就不发达。
胃石虽然是恐龙的身外之物,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东西。实际上它是恐龙消化器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很多现生动物中,也有很多吃石头的,比如,鳄鱼吃石头就是家常便饭了。它们和恐龙的目的是一样的,也都是为了帮助消化。
看来胃石的作用还是相当大的。美国科学家曾发明了用激光技术鉴别胃石的方法,主要是将胃石和卵石区别开来,以防把胃石当做平常的石头而随随便便丢掉。
实际上,胃石也是恐龙给我们留下的重要档案材料之一。胃石不易磨损和风化,保存为化石的机会比骨骼要多。在地层中,只要发现了胃石,就是没有发现其它化石,古生物学家也能知道恐龙曾在这儿生活过。
11.恐龙也有爱情
动物有没有感情?它们到底懂不懂爱情?别只说人有情种,其实动物也有情种。研究人员发现,不少动物都拥有和人类相同的性格和感情。比如,鲸鱼在求爱时会跟爱侣“耳鬓厮磨”;猩猩喜新厌旧的性格让它们更喜爱“一夜情”;其貌不扬的乌鸦则是从一而终的,它们不会对自己的爱产生不忠的行为。
美国生物学家贝科高称,在北洋区生活的“巨无霸”露脊鲸,相信便是动物中的“大情人”了。他们在距离露脊鲸17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这样的情景:它们在交配前必定会互相摩擦亲热3分钟,然后才会双双去“共赴巫山云雨”。
恐龙同其他动物一样,在发情期间,为争夺雌性恐龙,成群结队的雄性恐龙往往会突然间充满浓烈的火药味,不可避免地要爆发一场大决战。可以说,这一切都是因为爱情。
实际上,这种情场决斗也是同类中雄性个体间势力的较量。因为优胜者不仅占有所有的妻妾,而且还有更多的机会成为这个群体中的“首领”。被战败者要心悦诚服地退出情场,把心爱的“恐龙”拱手让出。因为身强力壮的首领会默认它的存在,并在照顾群体成员免遭其他恐龙袭击的同时,会对它格外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