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个体间的搏斗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大体来说,都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以最快的速度制服对方。比如肿头龙,在为爱情的搏斗中,就像山羊打斗那样,采取以头相撞的方式,决一雌雄。它们的这种行为实际上也有自然选择的意义。
更有趣的是雄性恐龙中有许多胆小怕事者。它们只会单相思而不敢表白,因为它们怕多情的举止会引来勇猛者残暴地攻击。但它们聪明的脑子却能想出一举两得的主意。当两位勇敢者进行殊死搏斗、无暇顾及心爱的雌性恐龙时,它们便强行对其所爱者非礼,然后很快逃离现场。
至于斗争的双方,只要一方败北,斗争即会结束。在这场斗争中,不管双方斗争得何等激烈,雌性个体始终抱着观战态度,无动于衷。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和“美女爱英雄”的道理一样,雌性恐龙会自然而然地尾随着优胜者而去。
剑桥大学的贝特森教授指出,尽管我们未能进入动物的脑袋,但从它们的行为表现来看,可以相信人类和动物对痛苦等的感觉,是没有很大区别的。由此可见,恐龙也是有情商的,它们也有自己的爱情。
12.习性凶残的恐龙生活
恐龙根据种类的不同,性格也是不同的,有的比较温顺,有的比较凶残。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那些习性凶残的恐龙,走进它们的血腥生活之中。
侏罗纪时期的大型肉食性恐龙是三叠纪恐龙——鸟鳄龙的后裔。在整个侏罗纪,随着巨型植食性恐龙身体的增大,肉食性恐龙的体形也随之增大。
侏罗纪时期最大的肉食性恐龙是威风凛凛的异特龙:其体长11米,有差不多一辆大客车那么长,三趾形的后脚上长着可怕的巨爪,正是利用这一令人望而生畏的武器,它在侏罗纪的大地上,大行杀戮。当猎物被杀死后,它再用灵巧的“双手”和锐利的抹刀状牙齿将其开膛破肚,撕而食之,可谓恐龙中的“开膛手”。
事实上,异特龙体重2吨,不可能跑得太快,然而,绝大多数的植食性恐龙更为笨重,因此,很少有在它的追捕之下逃脱的猎物。脚印化石显示:它曾横穿泥塘,追捕大型蜥脚类恐龙,迈出的每一步都超过了两米。由此可见,异特龙是富有生气的“猎手”!像这样的大型肉食性恐龙,由于非常笨重,它们是不可能去搜寻藏在灌木丛中的猎物的。
异特龙有个近亲叫角鼻龙,约为异特龙的一半大小,它与异特龙一样,眼睛上方的骨骼加厚,打斗起来,没有“脑震荡”的后顾之忧,特别骁勇。角鼻龙还在鼻端长着一块骨钉,并因此而得名。
还有一些小型肉食性恐龙采取不劳而获的方式,在大型肉食性恐龙享受美味佳肴时,闻着肉香,它们就会冲过来,以便抢几片鲜肉充饥。这类动物中,有一种叫小鸟龙的,体长约2米,长着一双肌肉发达的长腿,尾巴细长、僵硬,手指长而灵活,一看就知道它是结构轻巧的三叠纪动物——腔骨龙的后裔,它保持和发扬了其祖先“快腿猎人”的优势,常以小的哺乳动物和大型恐龙的幼崽为食,甚至连那些因发育不全、受惊吓而不幸坠地的翼龙,也是它们攻击的对象。还有一些恐龙,它们也扮演“清道夫”的角色,其情形颇似今天的鬣狗和豺,在大型肉食性恐龙吃饱离去之后,它们再来打扫战场,将残羹冷炙吃得一干二净。
小型恐龙秀颌龙,身体不过只有一只鸡般大小。秀颌龙是小鸟龙的近亲,但它的身体更小,长到成年时也只有70厘米长,除去长长的尾巴,说不定还没有一只鸡重。它不会对任何别的恐龙构成威胁,但它们对付比自己更小的哺乳动物、小蜥蜴和昆虫却是绰绰有余的。另外,它还有一种穷追不舍的精神,当猎物逃往树上避难时,它也会跟踪而至爬上树去。由于秀颌龙具有如此的捕食特性,所以别看它小,照样是恐龙时代成功的征服者。
13.恐龙也会爬树吗
恐龙的生活习性在人类不断地认识中积累了很多相关的信息。不过,最常见到和听到的还是恐龙是陆地爬行动物,也就是说,恐龙是生活在陆地上的一种直立行走的动物。然而,在偌大的恐龙家族中,也不乏另类行为者。
会爬树的恐龙,乍听起来可能让人有些惊奇、匪夷所思,其实在恐龙家庭中,还真有会爬树的恐龙。事实证明,在美国的怀俄明州就曾发现了一种像鸡一般大小的植食性恐龙的肢骨化石。这批化石距今约一亿年,这保存有完好的踝骨(跗骨)和脚骨(跖骨和趾骨)。通过研究发现,在踝骨上有5个球窝式的关节,这表明该处的骨骼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运动,不像大多数的恐龙,这块骨骼仅是具有前后运动的关节窝,如此的机动性足以使其具备进行爬树的能力,估计其爬树能力丝毫不逊色于现代哺乳动物中的浣熊。
其实,我国科学家也曾宣布,首次发现了会爬树的恐龙化石。这一发现不仅进一步拉近了鸟类和恐龙的距离,而且第一次为鸟类飞行树栖说提供了化石证据,也为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鸟类飞行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尽管恐龙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种庞然大物,但科学家们在多年的研究中陆续发现了许多小型恐龙。然而迄今为止,所有已知恐龙的成年个体都大于世界上最原始的鸟类——始祖鸟。而在辽西地区发现的这种被命名为小盗龙的恐龙化石,全长不过40厘米,是世界上已知个体最小的成年恐龙。
事实上,小盗龙化石只保存了约70%的部位,包括头部、后肢、腰带、尾巴等。这种恐龙和《侏罗纪公园》中的迅猛龙是近亲,它生活在距今1.1~1.2亿年前。
从解剖学和形态学角度进行研究后,科学家惊奇地发现,小盗龙不仅和其他小型兽脚类恐龙一样善于奔跑,而且具备了爬树的本领,可能具有树栖的特性。小盗龙的后足具有明显的树栖特征,这个发现表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生活习性远比过去我们知道的要复杂,一些传统的兽脚类恐龙生态复原图需要修订。
在中国的辽宁,也出土了多件会爬树的恐龙化石,如小盗龙类,就是利用轻便的身体,锋利的攀爬爪子,迅速地向树上爬去,然后还接着做出向下跳跃的动作,长此以往,这些恐龙就可以慢慢短距离地振翅高飞了。
14.恐龙都是卵生的吗
恐龙到底是不是卵生的,人们对此一直众说纷纭。有些学者认为,恐龙是卵生的,出土的恐龙蛋化石就是有力的证据。关键是,难道所有的恐龙都是卵生的吗?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物馆古生物馆馆长贝克说,雷龙可能不是卵生的,而是胎生的。
雷龙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之一,生活在1.2亿年前。贝克研究了40~50具成年雷龙的化石骨架,发现它们的盆骨腔比其他大多数恐龙都宽得多。这样宽的盆骨腔,足以容纳下雷龙的胎儿,而且还能顺利地分娩,而其他恐龙由于盆骨腔小,就做不到这一点了。
1910年,人们曾发掘出一具成年雷龙的化石骨架,而在这具骨架中竟包含有一具小雷龙的骨架。当时有人猜测,这一大一小两具骨架,是被水冲到一起的。
但后来贝克仔细研究了这一标本,得出的结论却是:这是雌雷龙和它还未出世的胎儿的遗骨!他相信,雷龙妈妈不产卵,而是直接生出小宝宝的,就像现生的大象一样。小雷龙出世后,一直处在父母的保护下,因为曾发现过雷龙的脚印化石,其间大脚印中出现小脚印。从这些小脚印看,它们的体重大约不小于135千克,而且还没有发现更小的脚印,这说明小雷龙一生下来,就已经达到一定大小,能很快自己走动。如果是从蛋里孵化出来的,小雷龙就不可能有这么大。
另外,贝克花了好几年时间去寻找雷龙的蛋化石,但始终没找到。在中生代时,这类恐龙曾成群结队地出没在北美大陆的湖滨、沼泽地带。如果雷龙是卵生的,就不难找到它们的蛋化石或化石蛋壳残片。
对雷龙是胎生的还是卵胎生的问题,现在还没有一个肯定的结论。但值得一提的是,爬行动物中,虽然大多数是卵生,但也有少数是卵胎生,如现生的蛇类、蜥蜴类中就有这样的成员。与恐龙同时代的鱼龙是卵胎生,在德国还发现过鱼龙生仔的化石。
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贵州省发现了距今约2亿4000万至2亿3000万年前三叠纪中期的贵州龙化石,令人惊奇的是在化石身上发现了成型的幼体,这是贵州龙胎生的证据。
有关专家指出,贵州龙属于鳍龙目,该目还包括大名鼎鼎的蛇颈龙,在水生爬行类中,有胎生证据的以前只有鱼龙,现在增加了贵州龙,这对研究中生代水生爬行类的繁殖模式有重大的意义。研究表明,贵州龙为了生育,其骨盆关节变得容易摆动,这对在非常危险的水域争取短时间完成生育有很大的帮助。
15.恐龙中的“吃货”
在动物界中,吃的少的,像有些老鼠一天只吃很少的食物,虽然人们都很讨厌它;吃的多的,像一头4吨重的大象,一天的食物量在300千克以上。
一般来说,哺乳类动物每天的食物摄入量大概为体重的10%左右。不管它们吃的多还是少,这些食物将转化成必要的能量,以维持体能和体温。但是变温动物就不同了,一条蛇一次吞下的食物可以相当于它的体重的好几倍,当然,在余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就可以不吃不喝地平安度日。
那么,恐龙的饭量如何呢?众所周知,有些恐龙的体重可达几十吨甚至上百吨,如果它每天的饭量也按体重的10%来计算的话,岂不是每天要消耗数吨乃至十几吨的食物!计算下来,肉食性恐龙大概每天要捕杀一只小型恐龙,而植食性恐龙似乎每天要横扫一大片草原或者森林,否则,连苟延残喘都很困难。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据计算,植食性恐龙每天的食量大概是其身体重量的1%。差别怎么会那么大呢?原来,秘密就在于它庞大的身躯。哺乳类或者鸟类频繁地进食,是因为它们本身的储能少,否则,身体的能量供应就会接不上;而恐龙身体中固有的能量多,进食只要维持基本需要就可以了。
对于霸王龙这样的肉食性恐龙来说,情况可能与现在的狮子、老虎或者龟、蛇差不多,只要成功地狩猎一次,即使在几天没有食物情况下也不至于饿得慌。
一般植食性恐龙的食量都比较大,所以吃就成了它们最重要的工作。在侏罗纪茂密的丛林之中,植食性恐龙们安详地在树林中穿梭往来,身体高大的伸长脖子吃树梢的嫩叶,身体矮小的就低着头,啃着树底下的蕨类植物。
但食量最大的,还要数腕龙。这种最初在非洲的********发现的大型蜥脚类恐龙,身长20多米,身高达12米,总重达50余吨,所以它每天最大的任务就是把它那巨大的肚子填饱,以此满足那庞大身躯的需要。
但有一些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一天不需要吃太多东西。但是,科学家根据恐龙在上亿年前留下的粪便化石,推断出腕龙的食量。腕龙一次拉的粪便达一米多高。可见它的食量是惊人的。
比腕龙食量稍差一点的是虚幻龙。人们一般把虚幻龙称为雷龙。它也是侏罗纪时期的植食性恐龙,最早在北美洲被发现,体重超过20吨,相当于40头牛。一头牛一天一般要吃几十斤草,虽然不能这样推算,但是,大概还是可以推算出雷龙的食量。
在恐龙大家庭中,食量排行老三的是达玛拉龙。它属于蜥脚类恐龙,最早发现于我国,看起来像长颈鹿,体重大的也达到了20吨。
16.蜥脚类恐龙的生活环境
在恐龙家族中,蜥脚类恐龙是其中的一个大类,它们长得最大,那巨大的身躯就好比一座小山,这样的庞然大物,想也是非常笨拙。它们的脖子非常长,但脑袋却出奇得小,另外,还有一条长长的、有力的尾巴,它们的样子简直就是蜥蜴、蟒蛇和大象的混合体。
一般来说,动物体态特征是生活环境的反映。那么蜥脚类恐龙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的呢?
当初古生物学家认为,蜥脚类恐龙身躯过于庞大和沉重。它们的四肢根本承受不了如此重负,所以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只好在湖泊中度过,借助水的浮力来减轻四肢的负担。
蜥脚类恐龙主要生活在水不太深的湖缘区。那里长有丰富的藻类和水生植物,为它们提供了丰盛的食物。而且,待在湖泊中比待在陆地上安全得多。
人们还发现,这类恐龙的鼻孔都长得比较高,有的生在头顶上。这一特征往往被认为是适应水中生活的一大证据。
后来又有一些古生物学家说,蜥脚类恐龙的四肢粗壮有力,支持它们庞大的身躯毫无问题。它们的骨架构造像大象一样,非常适于陆地生活。
蜥脚类恐龙长长的颈项与长颈鹿具有相似的功能,主要是为了摘食高大乔木树冠上的嫩枝叶。还有,蜥脚类恐龙并非没有自卫能力,有关专家发现,有些种类的恐龙尾端长有尾槌或鞭状物,这是它们自卫的武器。而且,这些武器只有在广阔的陆地上才能自如地挥舞,用来对付肉食性恐龙;如果是在湖水之中,它就成了无用的东西。
再有,大量脚印化石及骨架化石的埋藏情况表明,这类恐龙是群居的,它们觅食、搬迁都是集体行动。遇到敌人来犯,它们团结抗敌,挥鞭的挥鞭,舞槌的舞槌,或用大脚猛踩、猛踏,根本不用往水里躲避。
另外,蜥脚类恐龙的庞大身躯,本身也构成了一种防御。肉食性恐龙的身躯一般均比它们小得多,因此在捕猎它们时也不敢贸然下手。
总之,古生物学家所持的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到底哪一种是对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