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白垩纪恐龙时代特征
白垩纪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始于距今1.37亿年前,结束于距今6500万年前,期间经历了7000万年的时间。它是以一种灰白色、颗粒较细的碳酸钙沉积物——白垩命名。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无机界还是有机界,都经历了重要的变革。
陆地方面,大陆都被海洋分裂隔开;气候上,地球变得温暖、干旱。陆地上出现了很多种开花植物。与此同时,许多新的恐龙也开始出现,包括像戟龙这样的甲龙类成员,像食肉牛龙这样的大型肉食性恐龙,以及像赖氏龙这样的植食性鸭嘴龙类,当时的陆地仍然被恐龙统治着。最早的蛇类、蜜蜂、蛾以及一些新的小型哺乳动物在这个时候也出现。
白垩纪是地球景观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在早期,有一块处于亚洲东部和北美洲西部的最北端有陆地相连的亚美大陆区。一条绕过南非最南端的岩浆活动带,划开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大西洋被拓宽,南极洲与大洋洲之间出现了裂谷,到了白垩纪晚期,南极洲脱离大洋洲向南漂移。
白垩纪时期,海平面上升,比今天要高出200米左右,导致海水淹没了大部分的陆地,各陆块与此同时也就被孤立。北美洲东部、欧洲与亚洲之间被浅海分隔开,欧洲与非洲则被地中海隔开。北美洲逐渐被一条纵贯南北的浅海道分成东西两半,其西半部成了一个岛。
海陆的变动,致使全球气候大幅变化。洋流携带着水汽,带入以往的内陆地带,全球变得更加暖湿,沼泽面积也大大增加。到了白垩纪晚期,气候则开始恶化,全球气温降低。
白垩世早仍以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为主,真蕨类依然繁盛。早白垩世晚期兴起的被子植物在晚白垩世得到发展,逐步取代了裸子植物居统治地位,并在之后的长期时间里逐步发展。白垩纪的恐龙种类达到了极盛,最着名的是霸王龙,是陆地上出现过的最大的肉食性动物。当时还有混龙类的上龙和身长可超过15米的海生蜥蜴类的沧龙,比我们今天认识的大白鲨都大,它们是当时海洋中的巨大爬行动物,其凶猛程度不亚于霸王龙。
此后,许多盛行过的门类,如裸子植物、爬行动物、菊石和箭石等,都相继衰落和灭绝,而新兴的被子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等都有所发展。脊椎动物中的爬行类在白垩纪早期达到鼎盛,随后走向衰落,逐步走向灭绝。这一切都向我们预示着新的生物演化阶段的到来。
7.恐龙与大陆漂移
为什么现今可以在两个隔海相望的地方发现相似的恐龙化石?恐龙和大陆漂移是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众所周知,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以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所谓大陆漂移,是指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之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该假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大陆从中生代开始分裂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可能的情况是,在距今大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虽然当时的泛大陆已经开始分裂,但是因为刚开始漂移不久,现今两个隔海的地方在当时的情况下还没有完全地分开,比如包括非洲在内的南方大陆和包括北美洲和欧洲在内的北方大陆。
1993年,美国的一些古生物学家在非洲国家尼日尔的撒哈拉大沙漠里发现了一种肉食性恐龙的完整化石骨架,并把它叫做“非洲猎人”。它与侏罗纪晚期异常繁盛于美国西部的跃龙十分相似,拥有将近10米的身长,长着长长的头骨、强而有力的前肢,它的爪子异常锋利而且可以弯曲,同时还有一条坚挺的长尾巴。与此同时,在这里还发现了好几条蜥脚类恐龙,它们与侏罗纪晚期繁盛于北美洲西部的圆顶龙很相似,这种恐龙的牙齿呈宽的抹刀形。
那么,亲缘关系如此接近的恐龙怎么会在相隔几万公里的非洲和北美洲发现呢?
非洲大陆的恐龙与北美西部的恐龙之间这种进化联系确实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但是古生物学家很快就为此找到了合理的解释,这就是大陆漂移学说。
有了大陆漂移学说,证明这一点就很容易了。现在欧洲的直布罗陀地区存在着一个与非洲大陆相通的大陆桥,使得这两块古老大陆上的恐龙可以互相交流。而当时欧洲与北美洲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北美洲与非洲之间存在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恐龙类群,就不足为奇了。
非洲完全与北方的劳亚古陆隔离开来,是在白垩纪早期,是那时候冈瓦纳古陆与劳亚古陆进一步分离漂移的结果。后来也逐渐与冈瓦纳古陆本身的其他大陆块如南美洲分离相隔,真正成为一个岛状大陆。自此之后,非洲的恐龙也就独立了,朝着自己独特的方向发展演化。
8.恐龙踩出的地质
在地质学界,传统的观点认为,意大利所在的亚平宁半岛的南部自古就独立于非洲大陆之外。而意大利费拉拉大学的博塞利尼教授却根据相关地质考察结果,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意大利南部与非洲大陆原为一体。
意大利国土形如长筒靴,加加诺半岛位于靠近“靴跟”的“后靴腰”处,是一个“马刺”的形状。加加诺半岛属于山地地形特征,地质资源丰源,广布石灰岩。2000年6月,一支由博塞利尼教授率领的国际地质考察队对加加诺半岛进行考察,在圣马尔科因拉米斯镇附近的一个石灰岩矿区内偶然发现了一组恐龙脚印踪迹。
这组恐龙脚印踪迹特征明显,一共有60多个,长约15~40厘米不等,脚印中还有许多清晰可见的连脚踵部分。矿山出口处的一面巨石上,还有一组两足三趾的恐龙脚印。根据研究后判断,这些脚印属于植食性的禽龙,或者属于以禽龙为食的肉食性陆地恐龙。这里的一些脚印明显是一种巨型禽龙留下的,它们的食量惊人,必须要有成片的森林和广袤的水草生活环境才能维持种群生存。
巨型恐龙的这种生存环境特征足以证明,加加诺半岛在很早以前是水源充足、草木茂盛的湿润地带。另一项研究成果又表明,这里与非洲北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博塞利尼教授提出,意大利南部地区曾与非洲大陆连在一起,这一结论推翻了“意大利南部原来就与非洲大陆不相连”的传统学说。
如果当时意大利南部处于与非洲大陆隔海相望的状态,那么巨型的恐龙群在这里就没有足够的食物,难以生存。地质学界曾认为,亚平宁半岛南部独立于非洲大陆,在远古时代是一组七零八碎的零星岛屿,但是加加诺半岛的发现却使这一理论难以成立。
除此之外,在加加诺半岛发现的恐龙脚印中,有一组呈环形的四足脚印,这是爬行类的蜥龙留下的。这种恐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距今约1.2亿到1.3亿年。地质学家推断,在当时的地质年代里,由于板块活动,非洲大陆北部部分地区出现了地面下沉,如今的意大利南部地区逐渐变成了由非洲大陆延伸出来的岬岛,与非洲大陆之间是浅平的海湾。此后,岛屿由于凸升变成了陆地,海湾部分下陷成为地中海。在大约几千年的世界里,巨型恐龙为了觅食,穿过了正在变成岛屿的现意大利南部地区与非洲大陆之间一片宽旷的沼泽地,迁移到了非洲大陆。
9.恐龙公墓神迹由来
所谓“恐龙公墓”,就是指在地下发现了大量恐龙遗骸集中埋在一处的现象。恐龙公墓不是人为形成的,而是一种自然现象。墓中的恐龙往往是在生前突然遭遇某些自然灾难而被迅速埋葬形成的,一般会有多种。因尸骨埋得快,大量不同品种的恐龙会保持死亡瞬间的状态,所以墓中常保存有非常完整或比较完整的化石骨架。由于恐龙公墓很少,一经发现,立即就会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恐龙公墓是恐龙时代留给今天的最有价值的“自然遗产”之一。
如今发现的比较着名的恐龙公墓,有比利时的伯尼萨特禽龙墓、加拿大的阿尔伯达尖角龙群葬墓、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古斯特的腔骨龙墓,还有我国四川自贡大山铺恐龙墓。拿我国四川自贡大山铺恐龙公墓来说,关于大山铺公墓的形成,学者们认为可能是两个原因,发展成两个理论。
一个是原地埋藏论。1.6亿年前,大山铺一带生活着大量的恐龙及共生的动物。当时的生活环境突然变得恶劣,天气干燥炎热,恐龙因缺水少食,大量死亡。久旱之后往往是洪灾,洪水一来,恐龙的尸体就被冲到一个相对低洼的地方沉积下来。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恐龙很有可能是因食用了含砷量很高的植物中毒而死,并被迅速地埋藏在较为平坦的砂质浅滩环境里,还没有来得及被搬运就原地埋藏起来了,因此形成本地区恐龙化石数量丰富、保存完整的埋藏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