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这样对孩子说“不”最有效
21506900000026

第26章 对孩子不良学习习惯说“不”(6)

9.一知半解闯天下

一知半解,这一成语源于宋严羽《沧浪诗话》,也见于清《唐宋诗醇》。《沧浪诗话·诗辨》里有:“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误。”宋朝诗人陈师道认为,苏东坡的诗风格初学刘禹锡,后学李白。清朝时期的《诗醇》却有不同的观点:“洵乎独立千古,非一代一人之诗也:而陈师道顾谓其初学刘禹锡,晚学李太白,毋乃一知半解。”后来,人们便用“一知半解”来表示对问题了解得不深不透,所知道的东西并不多。

明白了一知半解的含义,也就明白了孩子在学习上为什么总是出现那么多的错误,看来这都是“一知半解”惹得祸。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周末,蓉蓉当着全家人的面,大大方方地背起了《三字经》,爸爸为此惊讶半天,没想到女儿小小年纪竟然会背诵这么长的诗经,爷爷奶奶更是笑得合不拢嘴,姑姑、姑父也都夸蓉蓉聪明。

正在全家人都为蓉蓉的聪明才智叫好的时候,姑姑家的小表哥却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冒出了一句:“你懂这些都是什么意思吗?”

蓉蓉站在那里愣住了,想了半天才说:“不知道。”

“不知道,你瞎背什么啊?”小表哥小唐一脸不屑的样子。

没想到,这却一下激怒了蓉蓉,“哼,那你还不会背呢?”说完生气地一转身跑了。

这个小小的风波并没有打扰家人的雅兴,都被两个孩子给逗得哄堂大笑,唯独蓉蓉的妈妈没有那么开心。

回家的路上,爸爸看着躺在汽车后座上已经睡着了的宝贝女儿,不禁感慨道,“没想到啊,蓉蓉这么聪明,我像她这么大的时候,都不知道什么是《三字经》。将来啊,蓉蓉一定有出息。呵呵。”说着还竟然笑出了声。

“我怎么没你那么高兴啊?”妈妈冷静得让爸爸有点吃惊,“虽然蓉蓉会背诵《三字经》全文,可是她却不懂其中的意思啊?就像小唐说的‘瞎背’,只能说是一知半解。”

“你就是爱挑剔,”爸爸不以为然,“蓉蓉这个年纪能背诵就不错了。老师都给予奖励了,你这个当妈妈的还这么事。”

妈妈没有反驳爸爸,她心里暗暗在想:的确,因为幼儿园老师教孩子们背诵《三字经》,并因女儿背诵的又快又好,而奖励了孩子一朵小红花。但是,孩子对背诵文章的含义却一点也不知晓,不免让妈妈感觉有点失望和遗憾,这种只知其表不解其意的背诵是否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而蓉蓉今天面对小表哥提问的态度,显然把这种一知半解的行为引以为荣,万一养成什么都不求甚解的毛病,可怎么办?于是对这件事的评价和对女儿的教育方式,就此在妈妈心中画了一个问号。

虽然蓉蓉并不了解她所背诗文的含义,但总之已经背的滚瓜烂熟,理解指日可待。看来这一知半解可能对问题还有些醒悟,不过只是了解的不那么透彻,但有些孩子的情况可就不那么简单了,他们很可能就是不懂装懂,不但对问题和事物不求甚解,甚至为了自己的颜面还可能给你一番自以为是、啼笑皆非的解释。

小勇平日里总是跟着爸爸“走南闯北”,由于爸爸是个职业的摄影师,也有意培养孩子,带孩子见见世面,所以常常带着小勇外出,但是小勇却有个不太好的毛病,总是不懂装懂。

暑假,爸爸又带着小勇出发了,这回爸爸带着小勇到了云南,这里可真是好地方啊!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秀美的山水,让人流连忘返。小勇简直是兴奋异常。跟着爸爸和叔叔们忙活了一天的摄影,晚上,大家住在当地居民家中。

晚饭,都是当地的特色美食,其中有一道“炒饵块”,鲜香可口,大家吃的津津有味赞不绝口,小勇初次来云南,不知道这是什么,只是觉得好吃,在一旁自顾自地吃着。跟爸爸一起工作的叔叔们看着小勇吃得不亦乐乎,就故意问他,“小勇,你知道你吃的这个叫什么吗?”

“这个啊?”吃的正香的小勇忽然被提问,有点意外。心想,我怎么知道这个东西叫什么啊?刚才还想悄悄问爸爸呢?但怎么也不能丢了这个面子,“年糕啊!这还用问吗,年糕你们都不知道?”小勇一边漫不经心的回答,一边想,就凭我这“老江湖”,你们还能蒙的了我?

没想到,小勇话音刚落,满桌子的人哄堂大笑。

“有什么可笑的,其实你们也不知道。”小勇有点心虚,但依然硬撑着。

“傻孩子,那叫饵块。”爸爸笑着解释着,“是云南的一种特产。”

“我知道,”小勇虽然感觉有点尴尬,但是依然不懂装懂,“不就是用面做的吗?”

又是一阵哄堂大笑,“那是用米做的。哈哈。”

此时,小勇简直就是无地自容,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看了两个故事,大家可能有所发现,其实这一知半解和不懂装懂很像是一对同胞兄弟,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问题和事物不仅不了解,而且还自以为很正确,以掩饰自己的不足,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则笑话:

从前,有个不学无术的财主,但平时却假装斯文。这一年又到了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忙着写对子,贴春联,财主也不例外,由于知识浅薄,只好请人帮他写。来人写的春联的上联是:“春回大地人增寿”;下联是:“福满人间笑满门”。财主一看,感觉并不满意,于是自己大笔一挥把春联改成,上联:“春回大地娘增寿”;下联:“福满人间爹满门”。结果第二天,路过他家门前的客人,看见春联,都笑得前仰后合,可是他却不明白怎么回事,还以为大家夸他的对联写得好呢,连连说:“请多多指教”。

由此可见,一知半解和不懂装懂,不但有损了我们的颜面,更重要的是由于虚荣扩大了“自我”,从而形成了自欺欺人的毛病。而孩子由于年龄的问题,对事物分析的不很透彻,更应该养成虚心好学的品质,一旦出现这种行为应及时给予教育纠正。

就像孔子所教导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就是说,有些人自己无知却自认为什么都懂,硬充内行来做事,我没有这样做过。多读书、多听、多问,选择其中好的采纳;多看多亲身体验,然后记在心里,这就是知之的程序。

杜绝虚荣心作怪,客观评价自己

由于孩子的自尊心比较重,常常怕回答错问题丢脸,因此即使对问题不是很明白或者很准确,也不愿意提问或者求解,弄得自己对所学的知识总是一知半解。而有些孩子纯粹是虚荣心在作怪,由于对现实中的自我不满意,而编出一个幻想中的假“我”,旨在抬高自己的身价,令人对他另眼相看,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有些自卑或者自负情结,目的就是为了受到别人的尊重。由于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和认识能力不够,为了表现自我,获得尊重,因而强化理想中的自我,于是便产生了虚荣心,也因此信口开河、不懂装懂、自欺欺人。所以说,这种不良习惯其实都是虚荣心在作怪。

作为家长和老师为了帮助这些一知半解、不懂装懂的孩子改掉这一不良习惯、克服虚荣,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客观地凭价自己。教育孩子勇于面对自我,诚实对待自己,这样不仅是尊重自己更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如果一个人生活在虚拟当中,不能营造真正的自我,用那种自欺欺人的手段来获取别人的尊重,一旦被人戳穿,那就只能使自己更加蒙羞,而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知识,诚实待人,那样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抛弃他人评价,正确对待名利

为了解除孩子的虚荣心理,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要太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其实很多孩子不懂装懂,都是为了给别人留下一个博学的印象,来掩盖自己在知识上的欠缺和不足,获得一种心理满足。因为孩子年龄的问题,因此这中想法是非常幼稚的。试想,一个人的真才实学是别人永远也夺不走的财富,而吹嘘出来的知识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所以,要让孩子知道不能因为满足一时的快乐和满足而失去人生最根本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