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这样对孩子说“不”最有效
21506900000033

第33章 对孩子无休止的欲望说“不”(6)

小庄本以为今天的体育课会跟往常一样,老师说两句,在操场上跑两圈,就能自由活动了,谁想到,今天好像老师偏偏跟小庄作对,上课就开始排练队形,说是为了迎接学生运动会,各班级都要进行队列表演,这下可让小庄十分的不愿意,他心想,没事排什么队列啊?走那么整齐干吗?最终不还是要看在运动场上谁跑得快,谁能拿冠军吗?简直就是形式主义。为此,练习时他总是漫不经心,练队列需要的是专心致志,像小庄这样心不在焉,肯定会出错。果不其然,小庄连连出错,大家随着老师的口令左转,他向右;老师让后退,他向前,由于思想不集中总是跟人家动作不一样,弄的大家因为他一个人出错,总是从头再练。

来来回回几次,大家都对他有了意见,“小庄,你没长脑子啊,分不清前后左右?”、“哎,我说哥们咱认真点行吗,你别老让大家跟着你费劲好吗?”同学们为此怨声载道。

老师为此还特意腾出几分钟,告诉小庄队列的顺序,告诉他怎样向左,怎样向右,以便帮他记忆。其实,小庄并不是不分前后左右,而是这一切都取决于小庄的心态,结果又练了两遍,他越来越觉得没意思,竟然趁着老师给大家讲解、没注意的功夫,从队列里遛了出去,到操场的另一头和别的班上体育课的同学打篮球去了。由于整齐的队列中缺了人,老师很快就发现了小庄的行踪,当老师把他带回来的时候,同学们都说他太自由散漫了,老师也对他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进行了批评。而小庄也为此开始讨厌体育课了。

现在有些孩子,由于被家长宠爱,不光是自由散漫,而且还好逸恶劳,懒的要命。什么事情都让家长帮着干,甚至就连自己的袜子都懒得洗,也要让家长代劳。成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简直就像个寄生虫。

小梅都已经上六年级了,可是从来都没帮家里干过家务,就连自己的衣服甚至袜子都是奶奶给洗,除了会吃饭以外,什么家务都不会。就连自己的屋子都不收拾,有时候连奶奶都说这孩子太懒了。

为小梅这个“懒”的毛病,妈妈没少为她操心,成天督促她做家务、劳动,告诫她不会做家务将来会自己犯难,等等。但她却总是无动于衷,也是,奶奶什么活都替她干了,哪还需要小梅干什么呢?不仅是有奶奶帮忙,更重要的是在小梅心中从来就没有重视过家务劳动,她认为,妈妈的教育都是危言耸听,不会做家务怎么了?屋子脏了,懒得收拾屋子,可以顾小时工干;自己不会做饭,可以到外面买着吃,想吃什么没有啊,更何况餐馆里的饭菜比自己做的好吃多了,只要有钱,什么没有啊!然而,生活就是生活,并没有小梅想的那样简单和一帆风顺。

由于奶奶的心脏病犯了住进了医院,全家人为此非常着急,爸爸妈妈几乎每天都去医院陪护奶奶,有时甚至都没时间回家做饭,而小梅又不会做饭。为此,爸爸妈妈只好给小梅钱,让她在爸妈回不来的情况下自己买饭吃。这回小梅倒是觉得挺不错的,不仅没人管了,而且还能买自己爱吃的东西,简直太自由了。

但这种快乐却突然停止在一次意外中。那天由于奶奶要做一项有点危险的检查,爸爸妈妈得知信息后,匆匆忙忙赶往医院,陪奶奶做检查,竟然忘了给小梅留下晚饭钱。小梅放学回到家,看到爸爸妈妈的留言,心想,今天自己又可以自由地大吃一顿了。于是一边写作业,一边在脑子里计划着晚饭吃点什么。

作业终于写完了,小梅兴奋的走到客厅拉开柜子的抽屉,不禁傻了眼,里面竟然没有钱。这可怎么办啊?这时,小梅开始着急了,没钱吃什么啊?对吃零食,等爸爸妈妈回来在让他们给我做饭。小梅赶紧跑到厨房,拉开橱柜,真是事有凑巧,零食也早已吃完,空空的橱柜里除了方便面,什么都没有了。小梅决定忍着。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小梅的肚子也开始抗议了。对,方便面,小梅如获至宝,跑到厨房,拿出方便面,但一阵兴奋过后,她就开始沮丧,她这才意识到,自己竟然连方便面怎么煮都不知道,这可怎么办啊?肚子不停地在叫,小梅无奈的撕开了方便面口袋,拿出那个并非油炸过的面饼,艰难的嚼着,心想,今天怎么这么倒霉啊!不过谁让自己不会做饭呢,只能吃这个了,不过以后一定要学学怎么煮方便面。

这个小故事,不禁让我想起了那个由于家人外出,怕他饿着,就在懒人的脖子上套了张大饼,结果因为懒人懒得转圈咬,结果被活活饿死的经典故事。可见懒惰的危害有多大。

其实,每一个人天生都具有惰性。大人何尝没有偷懒的时候,而未成年的孩子自然也不能免俗。而像我们故事中的那两个主人公都说明,孩子的懒散和所谓的任性自由都与家庭的教育有关,在家长眼里,都希望能给予孩子宽松的自由度,不让他们干家务或者劳动,养成了他们随心所欲的懒散习惯。

由于每个孩子成长的环境不同,自然形成的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由于家长和社会意识等原因,孩子在无意识的潜移默化中慢慢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造成了孩子懒散的思想。往往做事拖沓、不负责任、自由散漫,严重影响了孩子一生的做事态度,他们往往对生活中一些琐事比较懒散,责任心差。为此,家长一定要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让孩子健康成长。

做事要求严格,力求目标清晰

孩子懒散,做什么事情都漫不经心,不听别人指挥,总是以自我的行为意识为中心,这是与家庭教育分不开的。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宠爱,导致孩子太过自我,从不尊重别人,想干嘛就干嘛,而且由于现代社会人们有些急功近利的歪风,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让孩子从小就形成了太过爱表现、太过突出自我的意识,犹如浮萍漂泊流转而不自知,做事没有耐性,而这样的孩子对什么事情都粗枝大叶、懒散、没有耐心,对细致的工作没有兴趣,只重生活享受。

而这些主要是由于家长从小对孩子要求不严格,平时做事散漫,没有养成孩子做事目标明确的习惯。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因此疏忽了对孩子的管理,造成孩子在生活中比较盲目,做什么事情都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有些家长溺爱孩子,对孩子管理不当,什么都不用孩子做,而孩子也想干吗就干吗,没有责任感;有些家长管理不到位,总是只注重抓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生活的细节,造成孩子成为学习的奴隶,生活的傻子,因此,作为家长,教育孩子一定要有全局意识,安排好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引导和鼓励孩子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毅力和自信,对待任何事物目标清晰、绝不含糊,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干好每一件事情。并通过做家务来培养孩子认真负责的太度,从而改善私有懒散的习性。

培养做家务意识,学会动手创造

谈到做家务,就不得不显示一份对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相关调查:我国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数从未或者很少做过家务,而日平均做家务的时间仅有12分钟。这个数据说明,孩子对做家务不感兴趣,只对学习关注。在他们心中做家务是家长的事情,而自己的事情就是努力学习,学习好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称赞,而做家务再好也没有用。孩子这些偏颇的想法其实也正符合当今社会的流行风气——重脑力、轻劳动。而孟子那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更是让所有的家长和孩子们找到了“亲知识、远劳动”的理由。

其实,人类最早的起源就是靠劳动,试想如果没有劳动和劳动人民,社会将如何发展?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注重孩子劳动意识的树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劳动观念,从做家事这些小事做起,教育孩子动手能力。教育孩子所有的工作都不可能是想象出来的,而是通过实践,动手做出来的。家长还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比如,把学习和劳动比作我们身体的左膀右臂,如果左臂勤于锻炼,会变得很强壮,而由于右臂缺乏锻炼和劳动,造成枯萎,那整个人就会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为了让孩子学会动手创造,家长还可以安排孩子做如,刷碗、扫地等具体的家务劳动,不要让孩子无所适从没有目的性。

总之,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不能只注重某一方面,要让孩子全面发展,健全孩子的人格,学会做家务不但可以使孩子不再懒惰,也让孩子在劳动中了解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责任”,让孩子主观的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学会在做家务中思考,从而让孩子健全发展,人性发展。

家长转变观念,解除自由懒散

在中国的家庭中,一般小孩子比较受重视。一般家长都认为家务是大人的事,与孩子无关,尤其是男孩子更是由于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很少从事家务;不仅如此,很多家长还认为孩子年龄小,对于做家务没有必要刻意培养,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了;更有些家长,本身干活麻利,性子急,而孩子由于动手能力差,有时也会“越帮越忙”,家长看着着急就主动让孩子放弃了学习和锻炼做家务的机会。

这就要求家长改变自己的观念,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让孩子了解家长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使家庭成员之间形成统一思想。家长要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有意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而父母更要注重自身的思想以及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让孩子知道家庭成员间是平等的,并不是家长就一定要做家务、孩子就一定要坐享其成。大家都要尽力维护家庭的和谐与发展。而家长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有意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主动让孩子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养成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

而对于那些心急的家长来说更需要耐心,因为孩子出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急于批评他们,要更多的鼓励孩子尝试劳动,并告诉他们正确的方法,这种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孩子的懒散习惯才更有效。从每一件小事上引导孩子、鼓励孩子,从而教育孩子改掉自由懒散的不良习惯。其实,做家务不仅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一种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