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这样对孩子说“不”最有效
21506900000007

第7章 对孩子的不文明语言说“不”(6)

“看,都是你惹的祸。爸爸说过多少回了,小孩子不要乱传闲话,你就是不听!”爸爸眼看着高高兴兴的饭局被儿子搅和了,心里别提多生气了。

故事二:

闹闹人如其名,平时爱打爱闹,没个正行。爸爸妈妈都为此操碎了心。本来就不让家长省心的闹闹最近又添了新毛病——学舌。每天跟小朋友也好,跟家里人也好,老是像鹦鹉一样学别人说话,弄得大家都烦他。

下午,闹闹出去玩,碰上了幼儿园同班的小虹。两个人玩着玩着,闹闹开始犯了毛病,细声细气地学起小虹,“你干吗啊?”

小虹有些生气,“你怎么学我说话啊?”

“你怎么学我说话啊?”闹闹还学着。

“你再学我说话,我就不跟你玩了。”小虹说着就往家走。

闹闹追着说,“你再学我说话,我就不跟你玩了。”

“你真讨厌!”小虹真的有些急了。

“你真讨厌!”闹闹看着涨红了脸的小虹,一点也没有觉悟,继续着无聊的学话。

“哇”小虹大哭起来。妈妈们赶紧跑来问究竟,“闹闹学我说话。”小虹哭诉着。

闹闹妈妈狠狠地批评了闹闹,可是闹闹却做了个鬼脸,跑开了。

孩子两岁左右,刚刚学会说话不久,可能就会磕磕巴巴的传话了。那时大多家长都会觉得很好玩。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他就会像个传话筒一样,把幼儿园里的事情,老师的话以及小朋友之间的事情传到家长耳朵里。有时还在无意间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亲戚朋友之间的话传来传去,甚至由于孩子传话引起家庭纠纷。

而有些孩子单纯地重复别人的语言,别人说什么,他就说什么,也许最初他是觉得这样好玩,但常常以不欢收场,这一行为长此以往,如果变成一种习惯,不仅对孩子的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更不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所以家长和老师一旦发现孩子上述这两种行为,一定要制止和纠正,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纠正学舌习惯,提高语言能力

很多人都会认为,孩子长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地就能说会道了。其实不然,随着现代生活环境,很多孩子的交际空间减少了,与人交流的机会也相应减少,这就要求家长帮助孩子学习说话的技巧,让他迅速地接收新知识,学会用语言与人和谐交往,快乐健康成长。

其实孩子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因此,2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出于“鹦鹉学舌”的语言状态。但是经过这一过程之后,孩子渐渐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时如果再有意无意地简单地重复他人的语言,时间长了,形成习惯,就会使孩子失去对语言的兴趣,阻碍孩子交流的欲望和语言的发展。不仅如此,孩子的这一行为还让周围的人非常反感,为孩子的人际关系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跟人“学舌”,不管他是觉得好玩,还是故意气对方,都要及时纠正制止。

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讲寓言等形式,帮助和教育孩子,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这一行为的错误性。并努力提高语言能力,让孩子多听、多看、多读一些经典和精彩的文字,让孩子从中领略语言的重要性,让孩子明白,简单的重复他人的语言,只会让语言变得贫乏没有创意,让自己的思维停滞,是让周围的人反感的无聊行为。

对传话说“不”,及时纠正教育

对那些传话的“小鹦鹉”,家长要坚决杜绝孩子这一传话行为。因为这既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形成,更不利于孩子成长。孩子天性不善于撒谎,他们把家长、老师、朋友等之间的话语来回的传递,很可能使大家产生误会而引起纠纷,而当孩子的这一行为成为习惯时,即使孩子没有说谎、没有夸大其词,只是实话实说,但孩子周围的人就会因怀疑孩子的品德,而远离他。为此作为家长一定要对孩子的言行负责。

试想,孩子的这一行为最初来自哪里呢?家长对此一定要进行深刻的反思。也许当初家长为了获知孩子的长辈、亲属或者老师对自己的看法,而鼓动孩子回来反馈这样的信息;也许有些家长自己就很“八卦”,事事打探,在众人中相互传递,对孩子没有起到榜样作用。渐渐和孩子也养成了传话的不良习性。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改正这一行为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语,为孩子做好榜样。

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他人的话语并不了解真实含义,分不清轻重缓急和好赖话,只是真实、简单地重复他人的话语,对所能引起的事端并不了解,因此作为家长,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可能引起的误会及不良影响,必须及时制止、纠正孩子的这一行为。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尊重他人的见解和评价,告诉孩子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不能做一个“传话筒”,规范孩子的言行,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办法,并告诉孩子,很可能因为他一句不经意的传话,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导致周围人不愿与他交往,从而影响自己在众人中的形象信誉度。让孩子切身体会这一行为是错误的,从而有效改正传话这一不良行为。

10.肆意喧哗的“小喇叭”

“啊——”,小梅看见周围小朋友都睡了,就跑到大厅里,大声地唱起歌。老师赶紧跑过来,把小梅叫到一旁,“小梅,你怎么不睡午觉啊?”

“老师,我睡不着。”小梅认真地说,“我晚上还要去少年宫演出呢!”

“那你也不能现在练歌啊。”老师似乎理解了小梅的心情,“别的小朋友都在睡觉呢,你这样会打扰他们的。”

“那我小声唱还不行么?”小梅坚持要唱,“如果我现在不练,等会儿他们醒了,就该打扰我练歌了。”

“小梅,听老师说,”老师叫小梅坐下,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是小朋友午休的时间,你不能因为个人的原因,而打扰别人啊。你在这里唱歌,会把别的小朋友吵醒的,你说对吗?”

小梅无奈只好跟着老师进了休息室,躺在了自己的床上。可是等老师一走,她就又不自觉地在床上哼起歌来,而且声音越来越大。

周围的小朋友纷纷被她吵醒,大家都不高兴的说小梅“讨厌”。

如果我们看到某个孩子在大厅广众之下肆意乱喊乱叫,打打闹闹,估计大家都会为此皱起眉头,并怪罪孩子的家长没有教育好孩子的言行。作为一项以文明古国著称的我国,在文明礼貌上有许多规范,这需要大家自绝地遵守。孩子也是民众的一员,同样肩负着维护文明礼貌的责任,在公众场所里大哭小叫,不但影响了孩子自身形象,更侵犯了大家的利益,也让文明从我们身边溜走。

果果是个淘气的孩子,总是爱玩爱闹,而且不分场合。

为了陶冶孩子的情操,开发孩子的智力。妈妈带着果果去听音乐会,一路上果果兴高采烈,看看这儿,看看那儿,觉得什么都新鲜。

妈妈在进音乐厅之前,一再告诫果果,要遵守音乐厅的规则,不能大声喧哗,不然台上的叔叔、阿姨就会分散精力,不能演奏好乐曲。果果一再点头答应,并保证自己不乱说话。

演出开始了,随着悠扬的乐曲,人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起先果果确实没有发出半点声音,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听音乐。可是没等第三支乐曲演完,果果就有些坐不住了。他开始扭着小屁股,东张西望,时不时地小声对妈妈说话,“妈妈,这是什么曲子啊?我怎么听不懂啊?”

“果果,你刚才可是向妈妈保证过,不说话的啊。”妈妈看到果果蠢蠢欲动,就小声提醒他,“乖孩子,好好听,这乐曲多美啊!”

果果只好又忍了一会儿,可就在妈妈刚刚回到音乐的旋律中,果果开始找各种理由,一会儿“妈妈我要上厕所”,一会儿“妈妈我要喝水”,而且声音越来越大。

弄得周围人都把目光投向他们母子。妈妈一个劲的说着果果,但果果就是不听,竟开始大声地嚷着要回家。这时,场内的管理人员马上把他们母子请出了音乐大厅,说这样会影响演员的发挥和观众的观看,如果果果不能安静地听演奏,建议妈妈带着果果离开音乐厅。

这期间果果一时不停地大叫,非要离开。无奈,妈妈只好气愤地带着果果出了音乐厅。

果果出了音乐厅,如释重负,欣喜若狂地大声喊叫着,引得路人回头观看,妈妈气得指责果果不听话,让他不要喊叫。可是果果却根本不理这一套,依然我行我素,就像刚从笼中逃出的野兽。

路上不时有行人,在他们背后指指点点,小声地说孩子没有教养,家长缺乏管教。让果果的妈妈颇为难看。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的民族,中国文化是一种讲“礼”的文化,中国人自古尚礼,并且,礼仪与文明相连,礼仪代表的是文明的程度。因此,孩子应该成为“礼仪之邦”礼仪文明的星火传承者,而不是无礼的终结者。像果果这样不顾场所大喊大叫的行为,令我们的文明礼仪荡然无存。作为家长更应为此深思,如何教育孩子懂礼仪、讲文明,并及时改正孩子肆意乱叫的不良行为。

增强公德意识,杜绝大声喧哗

面对孩子在公众场合大肆喧哗这一不文明的行为,作为家长一定要及时制止和纠正。

要知道,在任何一个文明的国度,大家都是依礼办事,都要尊重文明礼貌、尊重他人。由于孩子年龄的问题,可能对此并无很强的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每每在公众场合随心所欲大呼小叫。这可能是因为孩子走出家门,在陌生的环境里有些不适应;还有些孩子,出于好奇心理,对没有见过的东西好奇,问这问那,惊呼不已;再有就是小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本来孩子就爱说爱闹,几个孩子在一起那就更永无宁日了。

面对孩子这一特性,家长和老师要耐心辅导,从头做起。多给孩子讲解关于文明的故事,利用孩子做游戏、讲故事、让孩子例举不文明现象等手段教育孩子要讲文明、懂礼貌、遵守规章制度,让孩子切身体会到社会是个大家庭,我们只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的言行不能妨碍其他成员,大家要相互理解、友好相处,从而增强孩子的公德意识。

家长带头作用提升礼仪修养

很多孩子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主要来源与家庭的教育不到位,甚至说家长没有起到带头作用。其实家长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怎么做,他就怎么学。如果家长平时就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在公共汽车上和同伴肆无忌惮地大聊特聊;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声地狂打手机;在餐厅等公共场合大声劝酒行令;甚至在家里不分时间场合大唱卡拉OK,不惜影响邻居的休息。不但妨碍了他人,又损坏了家长自身的良好形象。

这些行为一旦潜移默化的移植在了孩子身上,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造成文明的缺失。而孩子长此以往地不分场合,自行其道,不顾他人感受,肆意妄为的行为也会遭世人厌弃,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有些家长非常宠孩子,即使孩子大喊大叫影响了他人,他们也熟视无睹。自认为小孩子就是活波、淘气,不必理会。如果有人对孩子这一行为横加评论的话,还会引起家长的极度不满或怒火。殊不知,家长的这一宠爱方式很可能害了孩子,让孩子在无形中成为不文明的代表,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孩子在公共场所肆意大声喧哗,看起来事情虽小,“危害”却很大。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没有修养的表现,会给周围人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为此,每一个人包括孩子在内,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内心的修养。

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观念,杜绝孩子沾染不良和不文明的习性,净化孩子的心灵,从而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