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说:“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在于他能容纳小人。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就告诉我们,如果对事物的观察太敏锐,就会觉得他人浑身都是缺点,不值得与之交往;另一方面,旁人也会对他的过分挑剔感到难以忍受,而不愿意追随他。实际上,越是污秽的土地,土质越肥沃,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同样,水流过于清澈,就很难产生鱼类。所以说,君子要有宽宏的度量,不自命清高,要能够忍让,能够接纳世俗乃至丑恶的事物,这就是“君子不计小人过”的实质。
在生活中,也确实有不少“君子不计小人过”的事例,文人宋缍辑录的《硕辅宝鉴》中,就记载着这样三则故事,很耐人寻味:
第一则故事讲唐朝的狄仁杰。高宗时狄仁杰是大理丞后为豫州刺史、洛州司马。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他做了宰相,有一天,武则天对他说:“你在汝南有善政,然而有人说你的坏话,你想知道吗?狄仁杰说:“陛下认为他说得对,臣当改正;认为臣没有那样的过错,那是臣之幸也。至于是谁说臣的坏话,臣不愿意知道”。武则天听了很高兴,称赞狄仁杰是一个宽宏大量的长者。
第二则故事讲唐朝的陆贽。陆贽在德宗时当过中书侍郎、门下同平章事。当初,御史中丞窦参常常排挤陆贽。后来窦参被李巽参奏,德宗大怒欲杀之。陆贽替窦参讲情,才未被杀,被贬到獾州当司马。德宗又想株连窦的亲人,没收他的家产,陆贽请皇上加以宽恕。世人无不称赞陆贽公正诚实,以德报怨。
第三则故事讲宋朝的吕蒙正。蔡州的知州张绅犯贪污罪被免职。有人对宋太祖赵光义说:“张绅很有钱,不至于贪污,是吕蒙正贫穷时向他索取财物没有如愿,现在对他报复。吕蒙正不申辩,结果张绅复了官,吕蒙正被罢了宰相的官职。后来考课院查到张绅贪污的证据,于是又免了张绅的官职,吕蒙正重当宰相。太宗对吕蒙正说:张绅果然有赃,吕蒙正也不谢。宋称赞吕蒙正的气度不是那些浅薄的人可以做得到的。
这种宽厚与容忍绝对不是争斗的小人所能够做到的,明知对方错了,却不争不斗反而认输,虽然自己吃点小亏,但使别人不受损。不争表面形式的输赢,而重思想境界和做人水准的高低,这样的人其实活得很潇洒。历史上的这三个人,由于能不计小人过,不但没有丝毫损害自己的名声,反而更受到大家的称道。
4.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俗话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确实,生活中有许多烦恼完全是你自找的。
有一次在火车上,偶然听到一段愚蠢的对话。这段谈话长达一个小时,而焦点一直集中在这两个人的明天以及接下来的一周将会有多累。这两个人像是在彼此说服对方,或是说服自己,强调他们在工作中将会花多少时间、多少力气,他们会睡不了几小时,最重要的是他们会疲倦得不得了。他们两个都说了些类似的话,如“老天!明天我会累死了!”或“我不知道下星期要怎么过!”及“今天晚上我只能睡三小时了!”他们谈到晚上加班、缺乏睡眠、不舒服的旅馆床铺、大清早的会议等等。他们已经觉得精疲力竭了,而我相信事情也就会照他们所预期的那样发生。我不敢确定他们是在吹牛还是在抱怨,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要这样的对话继续下去,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疲倦。他们的声调很沉重,似乎即将缺乏睡眠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他们了,就连我只是听了一阵子他们的对话,也觉得疲倦得不得了。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不论用什么方法想像自己的疲劳,都只会产生加重疲劳的后果。一个人预想自己的疲倦,就向大脑发出了一个信号,提醒大脑发出疲倦的反应,这就是说,你的疲劳正是对你自己胡乱想像的一种报应。你的烦恼是自找的。一个人把烦恼寄给流逝的时光,收到的是天天烦恼;把烦恼转嫁给别人,到头来仍然是自寻烦恼;把烦恼流放到云天沃野,最终,你会感到人生处处充满烦恼。
还有的人是用另一种方式来自寻烦恼的。
有两个穷人一道赶路,边走边聊。其中一个人说:“老兄,咱俩这么穷,要是能拾到一笔钱该多好啊。喂,你说,要真拾到钱,咱俩该怎么办?”另一个人说:“怎么办,那还用说,见面分一半呗,咱俩一人一半。”
“不对,”第一个人说,“钱这东西,谁拾到就是谁的,凭什么我要分你一半呢?”
“嘿,咱俩一块出门赶路,拾到钱,你还要独吞不成?真是个守财奴,不够朋友。不够朋友的人其实就是衣冠禽兽。”另外一个越说越激动。“你说什么?衣冠禽兽?你再说一遍。”“说就说,我怕你呀,衣冠禽兽。”
话音未落,两人就扭打在了一块,你一拳我一脚,不可开交。这时从对面走过来一个人,见状上前拉架。二人竟不肯住手,口中也还在叫骂。劝架的好不容易弄明原因,不禁哈哈大笑,说:“我还当真拾到钱了呢,还没拾到就打得鼻青脸肿呀?”
两人这才回过神来,打了半天,其实没拾到钱,耽误了赶路不说,衣服弄脏弄破了,而且搞得鼻青脸肿,真是何苦。这正是自寻烦恼者的典型表现。
但有时候尽管你不愿意寻找烦恼,烦恼也会找上门来。正所谓: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烦恼这杯苦酒,是人生中难以避免的。望着远处的群山渐渐变得渺茫,黄昏悄悄爬上心头;往昔含情娇羞的目光,如今已是满眼挂着寒霜;抚摸征程中被荆棘刺破留在心中那隐隐作痛的感伤……你忽然觉得,烦闷会从天而降,苦恼也在心中激起巨浪。
面对烦恼,如果不进行及时调节,就会对人造成身体伤害。运用下面方法也可以自我调节心理烦恼,走向健康生活。
其一就是运用豁达法。这是指一个人应有宽阔的心胸,豁达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平时做到性格开朗、合群、坦诚、少私心、知足常乐、笑口常开,这样就很少有愁闷烦恼。
其二是使用松弛法。这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方法。具体做法是:被人激怒后或十分烦恼时,迅速离开现场,作深呼吸运动,并配合肌肉的松弛训练,甚至可做气功,训练放松,以意导气。逐渐入境,使全身放松,摒除脑海中的一切杂念。
其三是学会节怒法。这是一种自我节制怒气的方法。主要靠高度的理智来克制怒气的暴发,可在心中默默背诵名言。
其四是懂得平心法。这是保持自我心情平静的一种方法。可以尽量做到“恬淡虚无”、“清心寡欲”。如果你与世无争,不为名利、金钱权势、色情所困扰,不贪不沾,看轻身外之物,同时又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可使自己常常处于恬淡、怡悦的宁静心境之中。
其五是运用自悦法。这是一种自寻愉悦、自找乐趣的方法。经常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动和文体活动,广交朋友,促膝谈心,交流情感。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来培养生活的乐趣。做到劳逸结合,在工作学习之余,应常到公园游玩或赴郊外散步,欣赏乡野风光,体验大自然的美景。
其六是保持心闲法。通过闲心、闲意、闲情等意境,来消除身心疲劳,克服心理障碍。不要活得太累,人生无非就是潇洒走一回。心情豁达,遇事想得开,何来烦恼?
5.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个人的名望、地位能代替,而一个人的举止气质则不可以代替。荀子告诉人们,长者的风范是这样:所戴的帽子高大,衣服宽敞,面色温和,庄庄重重的,严严肃肃的,宽宽舒舒的,大大方方的,开开脱脱的,明明朗朗的,坦坦荡荡的。张英有长者的风范,“千里来信为堵墙”之事,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美好的传说。俗话说:“若要好,大让小。”对一些小事或意气之争听而不闻,付之一笑,有这种气度,就显示出君子的风度来。
康熙年间的某一天,一骑快马跑进宰相府。并不是天下出了什么大事,宰相张英收到一封来自安徽桐城老家的信。
原来,他们家与邻居叶家发生了地界纠纷。两家大院的宅地,大约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自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只好把那件事告诉张英。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
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惟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着。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的家人的旷达态度。
他家宰相肚里能撑船,咱们也不能太落后。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叶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叶家的一半,这条一百多米长的巷子很短,但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很长。
张英先生乃位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权势显赫,如果在处理自家与叶家的矛盾时,稍稍打个招呼,露点口风,肯定会发生自下而上的倾斜,叶家肯定无力抗衡;再进一步,要是通过地方政府,不顾法律,搞行政干涉,叶家更会吃不了兜着走。这样,有形的尺寸方圆的土地是到手了,产业是又庞大了,要是遇上今天经营房地产的主儿,保不准给他家挣回十个张家大院,但无形中准会失去许多东西。倒不只叶家这样的朋友,余波或许会从桐城一下子震荡到京城,京城里的影响可大着呢!
就算是张英先生旷达忍让,如果叶家人不予理睬,那条巷子也就只有三尺宽。三尺宽的巷子,也总是一条通道,通则通矣,事情通了,人也通了,路也通了,却有点儿不够完美。完美是感觉出来的,六尺不比三尺宽多少,但如果人们置身其间,会发现这是一条多么宽的人间道路。互相忍让,天地才会更宽广啊!
“让他三尺又何妨”——说得真好!试想,如果当初张英不是劝说家人退让,而是借势压人,或怂恿家人与对方抗争,那结果又会怎么样?由此可见,宽容豁达,不仅仅是为官之道,更应该是我们的为人之本。
现实生活中,我们亲朋邻里同事之间,有时也会因一点小摩擦便互不相让,有时甚至横刀相向。但试想一下,与我们的生命相比,那些小小的矛盾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永恒的时间面前显得多么脆弱和不堪一击!
“让他三尺又何妨”——当你面对矛盾与摩擦时,不妨想想这话,它会帮你做出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