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纠结 不抱怨 不生气
21507000000043

第43章 和为贵,一团和气暖人心(1)

和谐是什么?和谐就是人与人之间友好对待,和谐就是没有矛盾,没有误会,即便产生了误会,也能和平的解决。和谐是一股暖暖的春风,吹化你冰封的心灵;和谐是一场滋润万物的春雨,使你干裂粗糙的心灵变得细腻;和谐是一支支美妙动听的乐曲,使你听着听着就随着它舞动起来。

1.以和为贵,和气生财

古人云:“和为贵”,今人曰:“和气生财”,都说明一个道理:只有与人为善,待人谦和,尊重人,才能赢得人心,凝聚人心,占领市场。

一次,几位从外地到广州出差的旅客,到某饭店用餐。他们一坐下,服务员就亲切地问:“你们喜欢吃什么菜,还是让我介绍几个?”顾客说:“我们带来了罐头,不要菜了,给我们来几碗白饭好吗?”服务员很快端来了白米饭,还带来了碟子和罐头刀,说:“这罐头要加热吧?”顾客说:“不用了。”服务员又要替顾客开罐头,客人还是说:“不用了。”后来,服务员看见碟子上干巴巴的罐头肉,便又建议客人添个菜汤。客人说:“好!您真热情。”客人满意地吃完了这顿饭。临走时,怀着一种深深的敬意对服务员说:“您服务真周到,改天我们再来。”果然,这几个客人连续几天都到这家饭店用餐,不过,再也不是带罐头来净吃白米饭了,饭店的营业额也增加了。

做生意讲究的是“和气生财”,只有心平气和、细心周到才能赢得买家的心!顾客到店里来,就是商店的客人,无论买与不买,营业员都要以礼相待、热情服务,不能有“你来求我的”思想,不能待顾客态度冷淡、语言生硬,甚至顶撞顾客。

我们常常可以注意到这样的情景:同质同价的商品,有的商店因待客和气,光顾者便络绎不绝,生意十分兴隆;有的商店因待客态度冷淡,结果门前冷清、顾客稀少,生意甚为萧条。有些顾客宁可舍近求远到服务态度好的商店或优秀服务员跟前去买东西,而不愿就近到服务态度不好的商店去买东西,可见微笑服务对商店至关重要。

另外一种情况,店员要当顾客的消费向导,帮助顾客选择适合的商品,顾客就会满心欢喜地欣然听从你的“调遣”。有一次,许多顾客争相抢购一批花衬衫。一位40多岁的农民打扮的男子,连衬衫的样式还没有看清楚,便把钱递上来要求购买。这个店的经理问他:“是送人还是自己穿?”他回答:“自己穿。”经理便耐心地向他解释,以他的年龄和身份,是不适合穿这件花衬衫的。顾客听他说得有理,便按他的建议选购一个件普通的白衬衫,这位顾客最后满意地走了,并到处宣传这家店的好处,为其做了免费广告。可见,以人为善,替顾客实际需求着想,是赢得人心的关键。“和气生财”可以说是一句最古老的生意经了。把待人和气用于经商中,不仅会受到顾客的欢迎,改善商店与顾客的关系,提高商店信誉,而且可促进成交,扩大销售,增加赢利。从这个角度来说,和气生财是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生意经。

在市场里,一位老妇人的摊位生意特别好,引起其它摊贩的嫉妒,大家常有意无意把垃圾扫到她的店门口。

这位妇人本着和气生财的道理,不予计较,反而把垃圾都清到自己的角落。

旁边卖菜的年轻人观察她好几天,忍不住问道:“大家都把垃圾扫到您这里来,为什么你不生气?”

老妇人笑着说:“在过去有个风俗,过年的时候,都会把垃圾往家里扫,垃圾越多就代表会赚更多的钱,现在每天都有人送钱到我摊位上,我怎么舍得拒绝呢?你看我生意不是越来越好吗?”

从此以后,那些垃圾就不再出现了。

坚持“和气生财”就能实现互利共赢。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的市场经济关系格局。

和为贵、合则全,这是自然的法则,人与人之间更应该如此。圣贤的思想就是依据这些原则形成的,人与人的合作也是根据这些原则而建立起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然而,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常常走向它的反面。关系闹翻、翻脸不和时,合作的关系便破坏了,彼此都把对方视为仇敌,并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一钱不值。

和气生财,“和为贵”,商场上很忌讳结成仇敌、长期对抗。但是在某种利益的驱使下,商场上很容易争执不下,甚至争斗不休。或者因为一笔生意受到伤害,从而耿耿于怀。但是,无论如何,都没有反目成仇、结成死敌的必要。

2.多与别人携手合作

合作精神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在经商中,凡事若以“合作”的观点来看这个世界,你将会越来越成功。美国国务活动家韦伯斯特,曾说过一句有名的话:“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有合作就有回馈,合作得愈多,回馈也就愈多。其实,这是一个与人合作的人生,当我们与别人合作的同时,我们也受到别人的赠与,也因为共同合作的结果,使人轻松地实现自己的愿望。

三国时,刘备在猇亭战败,退到了白帝城暂时驻扎下来,不久,他就因忧愤悔恨而病倒。在病势沉重的时候,刘备派人去成都,把丞相诸葛亮等人请到白帝城来安排后事。刘备让诸葛亮坐在床边,对他说:“我有了丞相,才有今天的帝王事业。可是,由于我的知识浅陋,没有听丞相的话,以至于自讨失败。想来真是又悔又恨。如今眼看我就要死了,儿子刘禅又软弱无能,我只好把大事托付给丞相你了。”他一边说,一边把事先写好的遗嘱交给了诸葛亮,并且要求他要尽力辅佐太子刘禅。诸葛亮向刘备表示,一定要尽一切力量辅佐少主,不辜负刘备的重托。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去世了,死的时候六十三岁。年少无知的刘禅,在成都继承了皇位,改年号为建兴元年,加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从此,蜀汉政治上的一切大小事情,都由诸葛亮决断。

联吴抗魏,本来是诸葛亮的重要战略决策。可惜猇亭一战,蜀吴联盟遭到了破坏。诸葛亮担心孙权乘刘备刚刚死去的机会,会发动突然袭击,正考虑派人去和东吴修好,可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一天,邓芝来见诸葛亮,说:“目前,主上年幼,初登皇位,民心未安。如果要完成统一大业,就应该抛弃旧怨,和东吴联好。没有东顾之忧,咱们才能北上进取中原。不知道丞相是怎样考虑的?”诸葛亮一听邓芝的话,十分高兴,觉得邓芝很有见解,而且邓芝正是完成这一使命的理想人选。他笑着对邓芝说:“我对这件事已经考虑了很久,可惜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担当起联合东吴的使命,今天我终于找到啦。”邓芝赶忙问这个人是谁,诸葛亮答道:“你既然明白联吴的好处,那一定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个使命。”他马上决定任命邓芝为出使东吴的使臣。

邓芝到了东吴,求见孙权。由于魏国也同时派使者到了东吴,要孙权联魏攻蜀。孙权正犹豫不决,因此不肯接见邓芝。邓芝就写信给孙权说:“我这次来,不光是为了我们蜀国,也是为了吴国的利益。”孙权这才肯接见邓芝。邓芝给孙权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吴国有长江作天险,蜀国有山川为屏障,两国和好,互为唇齿,力量就更大了。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如果东吴要和魏国联盟,就必然要向魏国俯首称臣。要是不听他的话,魏国就要借口讨伐东吴。那时候,蜀国也可以顺流而下。江南的广大地区,就不会再是大王所有的了。”孙权听邓芝说得有理有据,回答说:“我是愿意跟蜀国和好的,只恐怕蜀主年轻懦弱,在魏国的压力下中途变卦,不能始终如一。既然先生这样说,我就放心了。”从此,吴国和蜀汉又结成了抗拒曹魏的联盟,并且多次派遣使者互相访问,不断发展友好联盟关系,从而使得三国鼎立的局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为什么邓芝能够说服孙权联蜀抗魏?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一开始就提出了“双赢”的思想:“不光是为了蜀国,也是为了吴国的利益”。而后,他又具体分析了联蜀对于吴国的好处,使孙权不得不同意联蜀抗魏的主张,从而圆满地完成了诸葛亮交付给他的使命。

“双赢”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互相帮助。你帮助了别人,也就是在帮助自己。

在21世纪的今天,独立自主并不意味着独来独往,也并不排斥合作,大凡成就丰功伟绩的人都懂得合作的巨大力量。他们大多善于从同伴那里汲取智慧,从同行者那里获得前进的动力。

合作的特点是大家通过努力实现共同目标,属于解决问题的协作性行为,在此过程中,人际关系和睦,团队能够一起成功。你没有钱,可以找有钱的帮忙;你没有技术,可以请有技术者与你共创事业;如果你不善于经营管理,你也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人入伙与你一道奋斗。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三结义的时候,各自也都是一穷二白,他们没有巨额的财产,没有大片的土地,没有一呼百应的权威,也没有一兵一卒。但是,他们有各自不同的互相补充的才能。刘备虚怀若谷,善于容纳方方面面的意见和人才,具有杰出的统帅才能;关羽和张飞则具有高超的武艺,都是十分难得的将才。他们三个人,互相补充,互相协助,同气相投,同声相应,终于在四川成就了一代霸业。可见,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

因此,人们要具有合作精神,具有团队意识,只要人们敞开胸怀,肯接受他人的思想、见解和力量,就可以更好地、更快地走向成功。

要实现人生的梦想,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你需要与其他人携手合作,把大家的才华、技能、所学的知识、所受的训练与所有的专长都集中起来,大家朝同一方向努力,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完成的。

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单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与人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互惠互利,双方都从中获益。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棍鱼竿和一篓鲜活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

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蔚蓝色的海洋时,他连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遣憾撒手人囊。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

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要想到达目的地,与人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每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有些人精力旺盛,认为没有自己做不到的事。其实,精力再充沛,个人的能力还是有一个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就是人所不能及的,也就是你的短处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要养成合作的习惯。只有与人合作,才能用他人之长来补己之短,经商者大都善于借力使力,从而使得杠杆作用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较快地打破困境,开辟新局面。在现代商场中善于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善于借用他人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经营目的者,大有人在,而且屡试屡中。

见村善三与许多人一样,手中一无资金,二无产地,三无技术,但他有一个奇妙的设想,即借别人的土地,借别人的钱,盖起厂房,租给需要办厂而又缺少厂房的人。

见村善三经过考察发现,在日本寸土寸金。不少人想开工厂,资金不多,根本买不起土地盖厂房,而有些土地却闲置着,只要把二者联系起来,只租用土地,不用购买,那些企业主能够负担得起,而且肯定大受欢迎。

主意打定,见村善三就先租土地。开办工厂并不需要繁华地段,只要有地皮就行,见村善三就找那些偏僻没人要的不值钱的土地。这些土地,有的是被圈在别人的土地里,没有出路的,多是卖不掉的土地。

他与土地所有者进行商谈,提出改造利用土地的计划,土地所有者听了十分高兴,愿意转让土地,有的土地主还拿出资金借给他。

有了土地,见村善三就开办起产业开发公司,组织人员上门推销土地。那些企业家正愁没有办法盖工厂,见有土地可租,又不需动用巨额资金,当然十分高兴,纷纷找上门来与见村善三签订合约。

见村善三的做法是:从租用厂房者收取租金后,扣除代办费用和厂房分摊偿还金,所剩的钱即归土地持有者。厂房租金和土地租金之间的差额,除去营造厂房的费用,便是见村善三的盈利。三方达成协议后,见村善三就向银行贷款、建房,然后按分期还款的方法归还银行的贷款。

见村善三的主意很符合厂方和地主的利益,一开始就见效,而且给当地的商业带来繁荣,见村一年的代办费收入就达20多亿日元,有了这笔钱后,就不用向银行贷款了。

就这样,见村善三从营造小厂房到营建大厂房,直到营建大规模的工业区,公司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公司的经营也不再只限于租用土地的经营。白手起家的见村善三,终于成了日本的大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