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自由成长
21509300000014

第14章 不妨碍自由的教养(2)

许多家长宁可自己经历磨难,也不忍心让孩子吃一点苦,千方百计为孩子铺垫人生坦途,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都比较差,往往不愿意承担自己犯下的后果。其实,大班孩子在心理上已经具备一定的承受能力,使用自然后果法,让孩子承担责任,一段时间下来,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责任意识等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芳芳非常喜欢金鱼,每当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就会趁机从鱼缸里捞出金鱼玩,金鱼自然难逃一死。几天后,活下来的金鱼所剩无几。为了说服芳芳,爸爸和妈妈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但并没有起到多大效果。再三考虑后,爸爸和妈妈想了一个好办法。他们决定不再买金鱼,先让鱼缸空一段时间。几天后,喜欢的金鱼没有了,芳芳自然有些心急火燎。妈妈看出了芳芳的心思,便趋机问芳芳:“为什么你没有金鱼看了?”芳芳一听,顿时醒悟了过来,脸涨得通红,对妈妈说:“因为我把金鱼捞出来,把金鱼弄死了。”妈妈看到女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十分高兴。从那以后,芳芳再也没有从鱼缸里捞过金鱼。没过几天,鱼缸里的鱼又“回来”了。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家长常常采用严厉处罚的方式,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可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儿童做了错事之后,让他从错事的后果受到一定的惩罚,从中吸取教训,以后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

孩子把刚买的玩具都扔到了门外,家长不必急着帮他找回来,就让那些玩具在外面,或被别人拿走。下一次,孩子向家长提出玩玩具的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孩子,玩具没有了,上次被他扔掉了,结果孩子就没有玩具玩了。这样一来,孩子自己就会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以后再也没有乱扔自己的玩具。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空谈道德、法律、准则,但是效果却不近如人意。相反,如果孩子自己从自身的行为中接受了经验教训,认识就会有所改变。让孩子承担起后果,这是让孩子形成习惯性地自主的思考问题做出正确决定的关键。家长在告诉孩子一些事情的后果之后就一定要让他及时地承担起应该承担的后果,孩子只有在承担后果的过程中才会体会到机会的平等和把握机会的重要,也会体会到许多后果都是自己去产生的,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是非观,在做事的过程中,也会习惯性地进行自主地思考后作出行动。当然,最后要告诉孩子的一句话非常普通却异常重要,它能让孩子在承担后果后重新树立信心,那就是:这次错了不要紧,重要的是下次别再错!

神奇的暗示教育法

在各式各样的暗示方法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眼神、手势以及表情。家长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方法对孩子进行暗示教育。

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暗示是一种间接、含蓄的教育方法。暗示只要求孩子接收暗示信息,不苛求孩子“怎样去做”。暗示教育是在没有冷战、没有对抗的条件下进行的,较之直接说教,它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和认可。

例如,在孩子“喋喋不休”时,家长可以噘噘嘴;在孩子做小动作时,家长可以给予他一个富有深意的眼神……这些方法都能够帮助孩子克服缺点,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晚饭过后,爸爸给冬冬讲故事。讲着讲着,冬冬的小手便不安分起来。这时,爸爸并没有停下来,而是用眼睛紧紧盯着儿子的小手。不一会儿,冬冬“醒”了过来,双手也随之安静了下来。

这就是所谓的眼神暗示,即将自己要对孩子说的话、要表示的态度,用眼睛暗示出来。

周末晚上,已经过了9点,小飞却还坐在电视机前不肯离开。面对这种情况,妈妈并没有喝斥他,而是站起来将孩子床上的被子铺开,同时自己也停下了手中工作,上床休息。无声的语言刺激了孩子,小飞马上走回了自己的房间。

这就是动作暗示。动作暗示要求我们将自己的想法通过体态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例如,在辅导孩子做功课时,若发现孩子的坐姿不正,可以在孩子面前做几个挺胸动作,并象征性地写几个字,让孩子去接受这些暗号,并学着做出正确的反应。

上述事例虽然简单,却很典型,它充分向我们表明了暗示教育的重要性。其实,暗示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些都需要作为家长的我们去摸索、去发现,要依据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才能收获最好的效果。我们不能忽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时刻将自己的爱意、将自己对孩子的鼓励传达给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很久以前有一个部落,部落有一个传统:那里的青年人若想结婚,首先要学会捕牛技术。只有捉到了足够的牛作为聘礼送给女方,才可以成家立室。聘礼的底限是一头牛,上限是九头牛。该部落酋长有两个女儿。一天,一位青年来到酋长面前,对酋长说自己爱上了他的大女儿,愿意以九头牛作为聘礼迎娶她。酋长听后大吃一惊,忙说:“九头牛的价值太高了,我的大女儿不值,不如改娶小女儿吧,小女儿值九头牛。”可是这位青年执意要娶酋长的大女儿,酋长最终应允了他,这件事轰动了整个部落。

一年后的一天,酋长经过这位青年家时,看到他家正在举行晚会,一群人正在欣赏一位美丽的女郎翩翩起舞。酋长感到十分好奇,便向青年询问女郎是什么人。“酋长您怎么会不认识她呢?”年轻人回答:“她就是您的大女儿啊!”

年轻人以“九头牛”的价值对待他迎娶回来的妻子,同时酋长的大女儿也确信自己的价值符合“九头牛”的标准,这时她便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这一故事告诉我们,你期望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子,就要把他当成你期待的样子对待,那么因为你的暗示,他就会向着你期待的方向发展,最终也会变成你所期望的样子。

也就是说,在对孩子进行暗示教育时,要对孩子充满希望和信任,才能在无形中给予孩子信心和力量,并将其逐渐转化为孩子自身的希望与追求。

那么,对于已经养成不良习惯的孩子,我们该怎样进行教育呢?这时,我们切不可一味的强行制止,要将教导与积极暗示相结合,以一种含蓄的方法帮助孩子走出误区。要知道,对于已经陷入消极循环中的孩子而言,当他们有改过之心时,最重要的莫过于一有好表现就马上给予适当的表扬。

对孩子的暗示教育,应讲究策略,无论是批评或是表扬,都应“对事不对人”。批评或表扬的对象只应是某一具体事件或是行为,而在词语的选择、体态语言的运用上,更应慎重,一切要以帮助孩子客观地做出自我评价或是反省为基准。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父母的引导、暗示下,逐步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健健康康的成长起来。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越少,它的教育效果就会越大。”因此,我们在面对孩子时,应摒除那些令人不快的“要求”、“命令”,转而以“启发”、“暗示”、“商量”等方式来实施教育。这种形式的教育,孩子更加喜欢、更加乐于接受。

孩子也需要尊重

孩子最初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训练、教育,不断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具有丰富的情感和个性,所以孩子也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充分尊重孩子,才能使他健康、快乐、全面地发展。有位教育专家指出: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可使他们形成自尊心。

孩子健全的个性是在自信和自尊的条件下建立的。一个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长大后也就会懂得该如何去尊重别人。那么,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如何做到尊重孩子呢?

首先要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无论是孩子的生理还是心理发展,均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习好、工作好、生活好。受此心愿的驱使,我们越来越急切地想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以便他们将来进入学校后学得更好,步入社会后工作生活更顺利。但是,如果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往往会适得其反,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某地区儿童梦呓、磨牙、夜惊、梦游、五岁以上孩子遗尿等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达46.97%,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压力过大。孩子过早进入学习阶段,免不了会遭遇种种困境与失败,不少父母只是一味地批评、责骂孩子,很少检讨自己的心态和行为。父母在急于求成的心理驱使下,只能接受孩子的成功,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在这种状况下,尊重孩子就更谈不上了。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其实,孩子们需要的是自然发展的时间表,父母应让他们循序渐进地走完每一个发展阶段。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孩子,把孩子当作家庭中在人格上平等的一员。美国心理学家罗达·邓尼说过:“父母做错事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别人等习惯。”现实生活中,很多大人难以做到这一点,或不屑于这样做。他们明知自己错了,却对孩子文过饰非,甚至不当一回事。大人的想法往往是:父道尊严,怎能认错;小孩子知道什么?没必要认错……在他们眼里,孩子是弱小的,是不能和大人平等的。如此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有自尊吗?能尊重他人吗?

有个孩子非常喜欢家里饲养的一只小羊。每天放学之后,常常牵着羊到山坡上玩耍。每当看到心爱的小羊有滋有味地吃着山上的嫩草,他就感到无比快乐。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小羊是最好的朋友,他把自己学到的故事和理想都毫无保留地讲给小羊听,他觉得和小羊在山坡上玩耍是最幸福的事情。

有一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因为疲劳过度,孩子躺在山坡的阳光下睡着了。当他一觉醒来时,发现心爱的小羊不见了。这只羊从来都不会走远。孩子着急地找遍了整个山坡,仍然没有见到小羊的影子。他哭了,因为他害怕永远失去这个最知心的伙伴。天渐渐黑了,他赶紧跑回家,把这件事情告诉爸爸,希望请他帮助尽快找回心爱的小羊。万万没想到的是,当父亲听说小羊不见之后,二话没说举起了棍子把孩子打得鼻青脸肿,遍体鳞伤。之后父亲痛斥着把孩子赶出家门,告诉他找不到羊就别再回家。

孩子难过极了,他伤心地在山坡上奔跑。边跑边想:“父亲为什么打我,我并不是故意把羊弄丢的。羊不见了,我也感到难过啊!如果找不到羊,父亲叫我永不回家,难道我还不如一只羊吗?”忽然,孩子发现远处有一个小白点。当他走近时,看见那只小羊正在悠闲自得地吃着青草呢。这时,受到粗暴对待的孩子一反常态,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去抱起这只羊,而是举起了一块大石头。

“就因为你……因为你父亲才会这样粗暴地对我……”孩子一边哭,一边发泄般地将石头向羊身上砸去。第二天,人们在山坡的一块岩石旁发现了那只已经死去的羊,而伤心的孩子也没有回家。我们可以想象,孩子当时是多么痛苦,以致亲手杀死最心爱的伙伴。

故事中的孩子是善良的,但父亲粗暴野蛮,竟使他变成一个残暴的孩子,变成杀害自己伙伴的凶手。孩子受到尊重时,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心态变得积极、主动起来。反之,如果孩子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不良自我感觉,心态变得消极、被动起来。在我们周围,有一些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他们的人际关系很不和谐,并由此给生活、工作和他人造成消极影响。究其根源,正是在儿时缺乏被尊重的感受,缺乏尊重人的教养。由此可见,培养孩子尊重人的习惯,要从尊重孩子开始。爱而不娇,严而有格,宽松而不放任,自由而不放纵,乃家教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