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化学家福井谦一读书时有个习惯,即要把书中的数学公式都亲自推导演算一遍。有时书中并没有给出详细的公式,只是简略地提到采用的基本数学方法,但他也要从头到尾地推算一遍。这固然是他对于通过精密计算得出结论的喜好,从中可以得到无穷的乐趣;另一方面,这对于深刻理解数理性极强的理论书籍有极大的好处,使他领会了量子力学的真谛。
福井谦一的这种读书方法,并不仅是在中学,这种方法一直持续到大学、工作当中。福井谦一的第一篇论文题为”有关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反应性分子轨道理论“,并通过科学的计算公式来证实他的理论,而这正是他的特长。福井谦一用自己的方法推导演算着,这不仅是简单的数学推算,而是大量极其复杂的科学计算。
后来,福井谦一提出的化学反应中的前线轨道理论成为解释、探索化学反应的有力工具,并为此荣获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
任何个体精神的成长,都是他们根据内心积淀的认知,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从而积极主动地建构的新的认知结果。因此,个性化的学习要唤醒自己成长的内在动机、潜能和资质,从而走进精神充实、富于理智挑战的境界。充分地显示自己的个性,造就有活力的、有创造性的个体。
创造性学习
创造性学习者能能动地安排学习,有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因斯坦刚进入大学时,很快发现他的兴趣、爱好和方法难以适应大学里刻板的教学方式。他继续坚持自己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方法。
他学习心爱的物理学,但也没有按部就班,而是大量阅读课外书籍,进行独立思考。他对读书保持着广泛的兴趣。选修的课程什么都有,哲学、瑞士政治制度、歌德作品选读都在选择之列。主修课是物理学和数学。根据他自定的成才目标,他后来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理论物理学上来,并对理论物理学的某些根本问题、前沿问题投入了最大的精力。他热衷于物理实验,迷恋于同实验结果直接接触,其余的时间则躲在宿舍里,津津有味地自学物理学大师如麦克斯韦、赫兹、波尔茨曼和基尔霍夫等人的著作。特别是弗普尔的《空间结构》和《麦克斯韦电学理论》这两部著作,深深地吸引着他。
有所选择就必须有所放弃,一个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任何学科,即使是物理学的任何一个分支,都能吞噬一个人短暂的一生。爱因斯坦在广袤无际的科学世界里遨游,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自学需要大量的时间,为了争取时间,爱因斯坦经常课也不去上,尤其是那些他已经知晓了内容的课程。对于学习成绩,他不是很在乎,认为有一般的中等成绩,也就心满意足了。他知道这样一来就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他抱着某着负疚的心情自由自在地生活,安排自己去学习那些适合于自己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刷掉“了很多不感兴趣的课程。他把物理学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领域,学会了区别哪些知识可以把自己引进所从事科学领域的深处,哪些东西仅会增加头脑的负担,甚至把自己引导到偏离主要目标的方向上去。对那些能引导自己前进的东西,他热衷于深入理解,对其他的东西则毫不顾惜地抛弃……许多年之后,他回顾他的学生生涯时说道,要做好学生,必须有能力去很轻快地理解所学习的东西;要遵守纪律,把课堂上讲解的东西用笔记下来,然后自觉地做好作业。遗憾的是,他发现这一切特性正是他最为欠缺的。
后来,爱因斯坦建立的一座座高耸入云的科学丰碑,不仅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更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敬仰。这与爱因斯坦早期创造性地学习,广泛地涉猎知识是分不开的。
学习过程是学生经验的累积过程,它包括经验的获得、保持及其改变等方面。它的重要特点在于学生有一个内在因素的激发过程,从而使主体能在原有结构上接受新经验,改变各种行为,进而丰富原有的结构,产生一种新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因此,学习的过程,有一种学生的主观见之客观的东西,这就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自觉能动性。学生这种能动性发挥的程度,正是反映其创造性学习的水平。换句话说,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发挥得愈出色,他们对学习的安排愈新颖而独待,获取的知识则就愈多愈新,从而使其智力活动具有更高的创造性。
如何安排学习,是学习方法是否有效的一种显著表现。创造型学生能能动地安排学习,例如,创造型学生在时间安排上,不一定按规定时间去学习,除了完成课堂作业外,他们自觉能动地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课外书籍或从事其他活动上,从而捕捉与一般学生不同的知识、经验与文化,建构着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由此可以看出能动地安排学习与高效的学习方法之间的关系。
创造型学生有着较为系统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由于种类多,又因情境而区别,所以因人而宜。这种差异就决定了学生有否系统的学习方法,能否选用最为适当的学习方法,也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创造程度。创造型的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时,往遵循学习的规律,明确学习任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条件;根据学习的情境、内容、目标和特点而灵活地应用;他们表现出强烈而好奇的求知态度,不断地向教师、同学与自己提问;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不随大流,不依赖群体公认的结构;主意多,思维流畅性强;敢于探索、试验、发现和否定,喜欢虚构、幻想和独立行事;善于概括,将知识系统化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果;而且也发展了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高效学习方法的基础。
我经常谈到,如果一个人小学阶段的创造性比别人高一点点;到中学阶段其创造性又比别人高一点点;再到大学阶段仍保持其比别人高一点点的创造性,这”一点点“可能使其走上社会变成一个创造发明的能手。因此,养成良好的创造性的学习习惯,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找准自己的学习类型
同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生活类型和工作类型一样,每个人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类型。找准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然后采用适用自己的学习类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
我们每个人的知觉力都有主次之分,如果我们主要的知觉力不适应教学方法,通常就会有学习上的困难,据美国的邓恩教授调查,仅有30%的学生记得其在标准的课堂时间所听到的东西的75%;仅有40%的人记得3/4他们读到或看到的东西。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有15%的人通过触觉学习得最好;另有15%的人是动觉学习者。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事实上都是以不同的学习类型在进行着学习,要么是视觉,要么是听觉,要么是动觉,要么是触觉,也有一部分是兼而有之。由于他们一方面是在不自觉地选择某种学习类型,另方面教师限定的统一授课模式也容不得他们有所侧重,这样,学习效率就可想而知。所以只要有可能,就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学习类型,然后有侧重地努力。
学习,归根到底是组织和加工信息的过程。有的人善用左脑,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也就是从比较概括的观点入手,用逻辑的方式吸收信息,一些知识信息如果以逻辑或线性顺序的方式出现,那么这类人就较容易接收。有的人善用右脑,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乐意吸收大的整体的描述,从具体的材料入手,然后构建事物的整体轮廓,他们对形象、想象、音乐、艺术和直觉较敏锐。比较两种方法,他们没有天生的优劣长短之分,只要学习者本人得心应手,就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当然,倘若能把大脑两半的力量都结合起来,则学习效率更高。
每个人在吸收和存储信息的学习过程所需要的条件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独处学习效率最高,有的人则喜欢与他人一起学习;有的人保持适度的饥饿状态能才思敏捷,有的人学习时则要不断地吃东西,那怕嚼上一块口香糖;有的人适应早上学习,上午10时精神最好,有的人则在午夜2时两眼放光,效率最高。找出找准最适合自己学习的时间段,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一环。
学习是一种无条件的、自动的、带有情感色彩的行为,而学习习惯是一种能动的自组织过程。一定的学习环境使个体学习达到一个临界状态,从学习到智力与能力高低的质变,往往是由学习习惯这种序参量来决定的。在客观的学习环境作用下,学习习惯常常将一些单个的行为协同起来,自动地作出一系列的学习行为。可见,学习习惯是一种自动化学习行为的过程,是智力与能力发展的过程。
学习习惯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死守书本、不知变化,这是重复性学习习惯;另一种是不拘泥、不守旧、打破框框、求异创新,这是创造性学习习惯。一个人养成重复性学习习惯还是创造性学习习惯,往往同其智力与能力水平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它是反映智力与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高效的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必须从认识不良学习习惯并将其打破开始,并且要持续地养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就形成一种创造性的学习风格,即稳定的学习活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