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超越课程表:世界著名科学家走过的11条路径
21510000000014

第14章 忠于真理,鼓励一切向权威提出质疑的思想和行为(1)

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老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们常常是在家长、老师的要求下被动地学习,最大限度地接受、继承前人的知识体系,围绕着“考试纲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标准答案”。但是,从哲学和科学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专业知识教育只能传授知识,不能培养创新人才。因为科学创新要求有一种怀疑精神,敢于大胆破除“自我限制”,勇于跳出前人的知识体系,对原有知识结论提出挑战。

怀疑是求知的起点

翻开历史看一看,人类其实是在怀疑中进步的,科学是在怀疑中发展完善的。怀疑是真知的起点。

中央十套科学教育频道的《走近科学》节目的题目是“破解姆潘巴”。讲了上海三位女中学生在做实验时发现人们确信四十多年的姆潘巴现象竟然是错误的!于是,她们就去请教物理老师。在学校大力支持下,这位教师和三位女中学生一起,用精密仪器重新做了一百多次实验,证明她们的发现确信无疑。随后,学校又请多名学术权威辩证,终于否定了姆潘巴现象:即热牛奶不一定比冷牛奶先结冰。而且液体的冰点与淀粉及糖等添加物的多少有关系。所以,四十多年前姆潘巴现象的出现实属巧合,不具有广泛性代表性。

姆潘巴现象开始于一个孩子,结束于几个孩子,而人们的固定思维却禁锢了自己的头脑。姆潘现象已经被确信四十多年了,为什么那么多学者和专家都没有产生怀疑,而最终却被几个中学生给破解了呢?因为他们具有难能可贵的怀疑精神!类似的例子还比如:

·生物学界一直认为,蜜蜂没有发声器官,是靠翅膀振动发出声音的。但是,一位名叫聂利的12岁小学生却用实验证明“蜜蜂有自己的发声器官,它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聂利为此撰写的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人民日报》的报道称,聂利的发现过程并不复杂:她先是偶然发现翅膀不振动的蜜蜂仍然嗡嗡叫个不停,然后用放大镜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找到了蜜蜂的发声器官。

·湖南零陵地区道县一中的学生何骥,有一天到鸡棚捡蛋的时候,禁不住好奇地想到:鸡蛋到底为什么一头大一头小呢?是大头先出母体还是小头先出母体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每天一放学就立刻赶回家,蹲在鸡棚旁静静地观察,有时甚至连晚饭都忘了吃。两个多月以后,何骥终于发现:鸡蛋是大头先出母体。为此,他写了论文,这篇论文得到了许多生物学家的称赞。他的这一发现,居然是鸟类文献中还没有记载过的新发现。

如同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一样,新知识的发现过程本身也许并不曲折,关键在于发现者是否勇于向“定论”提出质疑,向科学权威提出挑战。

我们在学习时,很多时候用的是博闻强记的消极模式,不改变学习被动的地位,不敢于怀疑事物,批判现有的观点,不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失败的学习。

事实上,人自小就有怀疑的天性,自小就有意无意地接受着怀疑的教育并在怀疑中开启心智。怀疑使人在有意无意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辨别真伪,可惜这往往是无意识的,而更多的有意识的却是放弃怀疑,时间越长便越多了盲从而少了思考。在这样的空气下,我们的确记忆了很多的知识,学会了很多公式,但是,他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却无法与之成正比。这实在是一种不幸!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人有质疑说明人在思考。常质疑,常批判,才可能常有新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向权威质疑,不仅可以锻炼人敢想感问,还可以培养孩子对待权威的正确态度。这是对积极思维的鼓励,也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

我们的学习要改一改一本正经、无可置疑的传统习惯,一改你讲我听,不容置疑的态度,拥有怀疑精神,追求真理,找寻真知,向教师、向课本、向一切权威质疑,才能掌握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带着怀疑、批判的态度做学问

科学家罗尔夫·M·金克纳格尔说:“一个人正确的感觉就是持续地怀疑和接受挑战。”在学习和科学的道路上,人们不能没有科学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性的思考。

科学家理查德·J·罗伯茨说,我鼓励所有的学生认真听讲并积极地向老师提问。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并不都是正确的,要勇于批判自己的老师!许多人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不怀疑权威的东西。这正好与学习的正确态度背道而驰。

学习必须是带有主见地学习,学生不应该是博闻强记的“活书柜”。在世界知名学府牛津大学,导师在指定学生看一部名著时,往往要求学生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是盲目地迷信名家,而是要求对一切都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在要求学生总结和复述名著要点的同时,鼓励他们从中挑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论点。最好是提出相反的观点,并且能用证据来支持这种观点。这种批评精神在牛津大学也是有着悠久传统的。从中世纪起,在大学中盛行的经院哲学就强调辩证法。学生在学了语法、修辞学和逻辑学之后,经常要用拉丁语就某件事的正方和反方发表演说和进行辩论。这个传统至今得到了继承。牛津大学有个著名的学生辩论社,学生们每个星期四和星期五晚上要聚集在一起,就各种不同话题的正反两方展开激烈的辩论。

牛津大学第一副校长威廉姆·D·麦克米伦教授,在一次记者提问时直言不讳地说,英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英国学生具有质疑精神,勇于挑战他人观点。在他眼中,中国留学生“聪明”,并且“学习非常努力”。但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上,麦克米伦教授认为,由于中英两种教育文化的差异,中国学生普遍易于接受知识,而英国学生则善于分析问题,并提出质疑。“而分析能力是在英国大学里最重要的学习能力要求”。

诺贝尔奖得主海森堡的父亲是慕尼黑大学的教授,他的父亲是个正直的人。父亲的家训是:“无论什么事情,都要自己看过才能相信!”“千万不要盲目!要保证内心的自由,不要受流行见识所左右。他们只应该相信自己的严格判断,并且只对这种判断负责。”在20世纪20年代的反犹浪潮时,他父亲凭借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和独立思考,对希特勒的反犹排犹持一种反对态度,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给海森堡兄弟树立了榜样。

海森堡于1920年考入了慕尼黑大学,当时索末菲是慕尼黑大学物理系主任,海森堡成绩优秀,所以索末菲教授非常器重海森堡。1922年6月12日-22日,即物理史上有名的“格丁根玻尔节”,索末菲带着他的得意门生海森堡到了格丁根,要听物理学大师玻尔将在那儿作一系列有关量子论和原子结构的讲座。

玻尔的第一次讲演时,大厅里挤满了人,这位伟大的丹麦物理学家站在讲台上,轻轻点头,带着充满友谊的微笑,用轻微的丹麦口音温和而彬彬有礼地讲演着。海森堡坐在大厅的后面听着,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他觉得玻尔思维敏捷深邃,演讲涉及了许多极为本质的东西,令他激动、着迷和神往,但是,他也察觉到了玻尔的见解并不完全源于精确的计算,其中含有很大的直觉成分。玻尔每次讲演之后都有长时间的讨论,在第三次讲演结束时,只有21岁的海森堡突然从后排站起来发言,对玻尔的某一个见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引起了与会众的惊讶。

要知道,玻尔是当时物理学界的权威,他的理论逻辑应该相当严密,别说平庸之辈,就是物理学界的内行也不容易找出漏洞。然而海森堡发现了。海森堡提的问题玻尔已经有所考虑,只是一时还无法说清楚,不料这个“破绽”一下就被海森堡抓住了,玻尔不得不暗自佩服这个年轻人。他知道若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坚定的信心,是不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的。玻尔不由得产生了要了解这个年轻人的强烈欲望,于是在会后,他邀请海森堡和他一起出去散步。这次散步对海森堡以后的科学生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格丁根玻尔节”期间,格丁根大学物理研究所权威玻恩也注意到了海森堡这位青年学者。这还起因于他曾经的一次讲学经历。

有一次,玻恩在慕尼黑大学讲学,课后,海森堡向他递了一张纸条,说是他对玻恩先生研究的学理的一点心得。玻恩当时并没把这个“毛孩子”放在眼里,随手把纸片折起来装进口袋里,连道谢的话也没说一句。当玻恩回到格丁根之后,一天无意中掏口袋,翻出了海森堡递给他的纸条。他马上后悔在慕尼黑时未能与海森堡当面切磋,因为海森堡向他提供的正是他研究不深入或忽略了的原理,玻恩先生没有想到他竟能提出这么深刻的见解。1922年至1923年冬季,海森堡的导师应邀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乘此机会,玻恩立即邀请海森堡到格丁根去做他的研究助手。后来,他知道海森堡已荣获了博士学位,就正式要求海森堡去担任自己的助教。到格丁根不到场个月,海森堡便被破格提升为讲师,而按格丁根大学的老规矩,助教至少要当满3年才具有晋升讲师的资格。

海森堡说:“如果你决心献身于科学,就应该对任何一种想法仔细考虑,一再加以怀疑,不能毫无批判的接受下来。”任何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有犯错误、说错话的时候,即使是他所擅长的某一科学领域,他也不可能“句句是真理”。科学领域不能“统一思想”,否则就会导致“科学迷信”,扼杀科学的创新和发展,科学也就不成其为科学了,而成为一种供人顶礼膜拜的宗教了。

科学家赫伯特·克勒默说:“我认为要成为伟大的科学家需要探索的欲望以及怀疑的态度。你不是被动地接受所有别人交给你的东西,当然你不承认所有别人教给你的东西也是不对的。你应该养成怀疑的态度,而且应该有能力做一些很关键的思考,那就是当你发现你研究的东西走入死胡同时,应该及时跳出来,而不是钻进死胡同,把一生花在没有前途的研究上。总之,不要轻易放弃,别人会告诉你你错了。但不要机械地去接受。有时,我对学生确实很苛求,我想让他们学到他们应该学到的东西,而且我要求学生对学业百分之一百地诚实。我不喜欢学生被动地干别人让他干的事,必须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学生时代的成绩非常好。当他大学毕业时,报考了霍普金斯大学的生物学系。霍普金斯大学是一所私人办的学校,它不像通常的国立或州立大学那样受到一些政府所需政策的约束。学校理事会贯彻着“真理使人自由的”的理念,校园里洋溢着自由交换学术意见的氛围。摩尔根深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当他进入大学后,感到如鱼得水,在这里受到了系统的生理学和形态学训练。当时的生物教授就这样告诫学生们:“不要以实验室中的设备是自动化的‘生理****机’——从这一头塞一只动物进去,扳手一位,另一头就出来重要的科学发现。”摩尔根欣然接受了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训练。他坚信,论必有据,反对没有事实根据的假说。他崇信实验结果更胜于权威们的结论。也就是说,怀疑要有根据,要实事求是,而不能假推或凭空设想。

摩尔根偏好怀疑权威,达尔文和孟德尔的学说他都没有全盘接受,在科学上他从来就不会轻信。但是只要通过实验或确实性证据证明他原来的怀疑是站不住脚的,他就会承认错误。摩尔根说:“研究者要养成怀疑一切特别是自己提出的假说的精神。如果一旦了解到证据指示着另外的方向,就立即丢掉从前的那种假说”。摩尔根实验的结果,使他最终信服了达尔文和孟德尔的遗传学说,并使之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摩尔根坚定地相信:“真理的惟一根源是实验,只有实验能够把新东西教给你,也只有实验能够把实在的东西交给你。”终于,摩尔根因发现了“突变基因”,而获得了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人们总是处于寻求真理的过程中而不是到达真理……任何领先者只是暂时的,我们必须有自己新的声音,因为它们将是明天的希望。没有新的视野,生活也将失去意义。正如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电磁理论的创始人麦克斯韦曾说:“我们的部门要在对明显的科学说明所依据的证据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不仅要提供和传播真实的科学原理,而且要提供和传播深刻的批判精神。”

198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奥尔特曼说,青少年一定要学会质疑权威,这是从贵国已故******主席的著作中引用的。这对于一个科学家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对前人或权威所做结论的怀疑,就只能重复以前的结论,不会有丝毫的创新。诺贝尔奖获得者、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他道出了怀疑与创新的相互关系,指出了怀疑是创新意识的一种体现。

那些有卓越建树的科学家会说出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因循别人的说法。成功者之所以能获得巨大的成就,和他们有突破旧立新的勇气,敢于蔑视书本教条、摆脱传统习俗有很大关系。他们极其珍惜自己心灵深处那一闪即过的火花,而不只限于仰观圣者领空里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