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超越课程表:世界著名科学家走过的11条路径
21510000000015

第15章 忠于真理,鼓励一切向权威提出质疑的思想和行为(2)

坚持真理,有肯定自己的勇气

在学习上,直率开朗是良好的品质,应该让自己敢于流露自己真实的观点,真实的感受。如果我们压抑自己的思想,将会导致对自己的鉴别能力失去信心,蜕化为对别人的简单信服和完全依赖,成为服从、消极、逆来顺受的人。学习,就应该注重的独立思考,而不是迷信权威。千万不要把已经学到的科学知识当做神圣不可侵犯的、亘古不变的真理。向科学伟人学习是应该的,但决不能只限于接受现成的知识。要敢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他们看得更远!

当年,阿伦尼乌斯把他关于“电离理论”的见解写成论文,交给化学教授克莱韦时,克莱韦说:“这可真有趣,可我无法相信你的理论。”阿伦尼乌斯知道,这论文答辩肯定过不了,但他还是执著的坚持着。

阿伦尼乌斯把博士论文的许多副本,分别给欧洲最著名的研究溶液的专家寄了出去。其中一封是寄给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的。克劳修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做出了很大贡献,又被认为是电化学的预言者。但是克劳修斯老了,身体又不好,他对新鲜事物缺乏敏感,对新理论也缺乏活力去支持了。

阿伦尼乌斯也希望得到德国化学家元朝周期律的提出者——迈耶尔的支持。但迈耶尔对此没有任何表示。

1884年暑假,一名知名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访问阿伦尼乌斯,他们两人在校园里进行了“会谈”。

克莱韦教授对奥斯特瓦尔德这样一位知名的化学家和哲学家亲自跑到乌普萨拉会见阿伦尼乌斯深感不理解。他不解地问奥斯特瓦尔德:“你真的认为在烧杯中有钠离子和氯离子游来游去吗?”

“是的!”奥斯特瓦尔德斩钉截铁地回答。

克莱韦听了不满地耸耸肩膀,表示遗憾。

由于奥斯特瓦尔德的影响以及广大社会人士的意见,乌普萨拉大学决定再次举行论文答辩。答辩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克莱韦教授继续固执己见,仍然激烈地反对阿伦尼乌斯。许多教师在克莱韦的影响下,对阿伦尼乌斯也持否定态度。

这一切,强烈地刺激着阿伦尼乌斯,于是他离开这所院校。先后来到奥斯特瓦尔德、范特荷甫的实验室工作。当时,他们三位被称为“化学三剑客”。

当阿伦尼乌斯的电离理论日益成熟时,“化学三剑客”一起审查,会合了近年来的理论发展,然后又筹划了一场论战。奥斯特瓦尔德主动出击,创办了《物理化学杂志》,他在这份杂志上全面、主动地报道溶液电解的新发现、新理论。

这一措施立刻引起了欧洲科学家的重视。对“化学三剑客”的理论,众说纷纭,但大多数人持否定态度。

当时的著名科学家如俄国的门捷列夫,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皮克林和法国的特劳贝都不表赞同。门捷列夫认为,离子理论缺乏实验根据,不过是一些奇谈怪论,不值一提,它必定像燃素说一样要破产。在1890年英国皇家科学会召开的专门讨论离子理论的会议后,赫赫有名的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开尔文勋爵表示,他还没有被说服;在光学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皮克林教授则坚持认为:“对大多数化学家来说,离子理论是一个愚蠢的理论!”法国化学家特劳贝等也不大愿意接受这个新理论。

即使如此,“三剑客”并不气馁,他们认定“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争论在继续,那些企图证实离子理论错误的人一个一个地败退下去,他们无可奈何地看着电离理论的胜利。离子理论在世界上不断扩大影响,科学的发展证明了它的正确性,不断为更多的科学家所接受。

离子理论终于大获全胜。一个新的化学时代终于降临人间。

生活中,我们没有必要求自己做一个安全的“多数人”。历史上的无数事例表明:许多有独创性的思想往往是与它的可接受性成反比的。在人类的认识规律上,总是在不断地演绎“多数终会服从少数”的法则。我们千万不要轻易就否定自己,要肯定自己的想法和能力,保持自己的想法。当我们把这种累积的智能充分释放出来时,就会产生巨大的价值。

1897年,约瑟夫·约翰·汤姆孙发现电子之前,德国的维谢尔曾经计算出阴极射线的粒子的荷质是氢离子荷质比的几千倍,但是他认为:电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因此也就没有作进一步研究。1890年,英国的舒斯特也曾经测得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是电解溶液中氢离子的500倍,但是他坚信电是连续的,从而否定了实验所得出的阴极射线是粒子的事实。

当约·约·汤姆孙发现电子之后,许多科学家仍不相信阴极射线是电子组成的。因此,“电子说”在物理学界没有立即得到普遍的承认。

科学家舒斯特说:“当时的那场争论(阴极射线是电子还是电磁波的争论),就像光的两种理论之争那样,有利于波动说,而把微粒说看成是中世纪的陈腐观念……在我看来,电分裂成原子状态单独存在是不可能的,如果谁公开主张这一邪说,他就不是一个严格的物理学家,因为这快超过了科学上能容忍的奇谈怪论的限度。”

量子假说的创始人马·普朗克在1925年的回忆说:“我那时(约·约·汤姆孙发现电子时)也不完全相信电子假说。”

1897年,约·约·汤姆孙在英国的“科学知识普及协会”上讲述他的实验,听众大多数都是有名望的物理学家,其中很多人不但不相信他的电子说,甚至有的科学家对约·约·汤姆孙冷嘲热讽,贬低他的成果,说约·约·汤姆孙是一位“拖了科学后腿的人”。

对此,别人的不理解并不是一年半载,它持续了近10年,约·约·汤姆孙的电子学说依旧没有被物理学界普遍地接受。1906年,诺贝尔奖评委会授予约·约·汤姆孙物理学奖时,只讲“他在研究和探索气体导电领域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并没有提及他研究和发现电子的成就。

约·约·汤姆孙在40年后的《回忆与感想》一书中写道:“起初很少有人相信存在比原子还要小的物体。有一位听过我在皇家物理研究所讲演的著名物理学家,很久以后告诉我,他甚至以为我在‘跟他们开玩笑’。我对此并不感到惊奇,因为我自己也勉强地把我的实验归结为这种解释。只是在我确信实验并未超过这种解释之后,我才发表了我所相信的存在比原子更小的物体的思想。然而也有一些人——我想斐兹杰惹教授是其中的一位——认为我说的很有道理。”

面对各种压力,面对当时权威的各种论断,约·约·汤姆孙丝毫没有气馁,他继续进行着他的实验。利用X射线和放射性技术,约·约·汤姆孙和他的学生测量了不同气体在不同气压下正负离子的复合速率。通过大量的实验,约·约·汤姆孙又得出了一条重要的结论:不论是电解液还是游离气体,其基本粒子所带的电荷都是相同的。无疑,这对电子学说又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论据。

从1906年到1917年11年时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多次利用油液实验,测定了每滴油液携带的电量都是“汤姆孙电子”电荷的整数倍。这个发现证明了:电是分为单个单元的;每个单元的电荷都是相等的;这个单元电荷不是统计值,而是原子结构的真实的表现。

阴极射线是由许多相同的电子组成的结论,终于获得了物理学界的广泛承认。

居里夫人曾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非易事,我们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念。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一件事情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情完成。”个体只有在群体交往中才能发现自我的价值,展示自我的力量,发展自我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个性化发展需要集体力量来完成。事实上,过分重视整体,而忽视个体,就有可能削弱个人的精神力量,成为使个人逃入群众之中求取庇护的人;也可能由于把责任切成了碎片而使个体成为懦弱而缺乏独立人格的人。

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在冷泉港学术会议上阐述的“转座理论”后,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承认。麦克林托克没有气馁,她花了大量的时间收集证据,制作卡片和图表,分析数据。一切都确凿无疑之后,麦克林托克在5年之后的冷泉港学术会议上再次阐述她的“转座理论”。这次,与会者似乎对她更加的苛刻,更加地不友好,他们对麦克林托克的“顽固不化”表示极不理解,认为她是无可救药,开科学的玩笑。一位经常参加冷泉港学术会议的著名遗传学家明确地对麦克林托克说:“我不想听你谈你正在做的事。那可能很有趣,可是我知道那是一种发疯。”另一位著名的遗传学家则公开嘲笑她:“她只是一只在冷泉港闲置了多年的旧手提包。”但是她没有在意。

此后,关于“转座理论”很少有人提起,人们也不再邀请她出席学术会议,因为人们没有办法理解她的理论。一直到70年代,当科学家陆续在细菌、酵母、果蝇中发现转座基因之后,人们才想起早在50年代初麦克林托克已经在玉米中发现了这样的基因,并且已经有了透彻的研究。科学的道路上,没有怀疑就没有探索,没有探索就没有突破,可麦克林托克突破实在是太快了,她使科学界整整追赶了30年才终于赶上她的步伐。麦克林托克的理论终于得到了公认,并于198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