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罗兹教授评价她的成就时说:“她在没有任何技术帮助的情况下,依靠她自己无限的活力、对科学的彻底献身精神、她的创造力以及她的敏税与绝顶聪明,获得了一系列在细胞遗传学上无与伦比的重大发现。”
在真理面前,任何权威都显得沧白无力。一个真正理性的人,内心的信念永远是真理,而不是权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真理的坚持是别人的无可取代的自由意志,而妥协则是懦夫的选择。我们时常会发现许多人都是因为太快放弃正确的认知而未能成功。对真理的坚持也能在一夜之间被懒惰和不耐烦所取代。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业,成功的人常常在骨子里有倔强的个性,事实表明,只有坚毅和决心才是让一切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埃利希是德国细菌学家和免疫学家,190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埃利希在研究能够在动物体内杀灭病源微生物的化学药物的研究过程中,他发现某些染料在使细菌着色的同时还把细菌杀死了。但很多化学染料是有毒的,但他坚信,能够找到一种既杀死体内细菌又不会损害人体的化学药物。为此,他进行了长达5年的研究,合成了数千种化合物,并逐一进行实验。
这是一个漫长的工作,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和挫折,但埃利希从没有动摇过。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随时把稍纵即逝的想法记下来,有时手边没有合适的笔记本和纸张,他就记在一切伸手可以够到的东西上。鞋底、地板、衬衣袖口,甚至助手白大褂的前襟上,都留有他写的各种化学公式。
1909年,埃利希在对第606号化合物二氨基二氧偶胂苯进行实验时,发现它能够安全有效地杀死动物体内的锥虫,他把这种化合物命名为“洒尔沸散”,意为“安全的胂剂”,后来人们又根据它在数千种化学合成物中的编号,称之为“606”。对于“606”这个名称,流传着一种错误的说法:之所以命名为“606”,是因为埃利希进行了606次科学实验才获得成功。其实,埃利希经过了上千次实验。
失败上千、上万次的科学家不只是埃利希一个,还有很多。人们在自我坚持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与进步。这种过程是痛苦的体验还是富有意义的生活,视一个人的态度而定。许多人都要面对辛苦的生活,我们只有相信真理,肯定自己,才会让它变得与众不同,取得成功。
爱老师,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在柏拉图死后,他不是简单地继承柏拉图的理论——理念说,而是在总结和批判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与老师截然不同的哲学体系——经验论,他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表明亚里士多德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的理性能力以及亚里士多德处理师生关系的原则。
德国化学家艾根在哥廷根大学求学时从师著名的物理化学家阿尔诺德·欧肯。
艾根非常敬佩老师,也很尊重他的学术观点,但并不等于就完全同意他的论点。在上学时,艾根就知道液相中化学反应的速度极快,在欧肯写的教科书中把这种速度描绘为慢得无法测量。对于这个论断,艾根持怀疑态度,他认为不能盲目接受。为什么无法测量?是本质上就不可测量,还是当时的测量方法无法测出来?是否应该寻找一个新的测量方法?对此,艾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艾根把研究快速化学反应的新型测定技术并推翻老师的论断为自己的研究课题。经过反复的研究艾根发现,过去测定快速反应的方法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测量的灵敏度较差,观察反应时间只有千分之10秒。而分子中一些原子的运动频率生产少约为10亿次,反应时间可以短到100万分之1秒(1微秒)到10亿分之1秒(1毫微秒),这当然很难测。艾根终于找到了推翻老师论断的关键所在,开始了艰难的试验过程。
经过多年的研究,艾根创立了著名的“弛豫法”(又名“松驰技术”)。通过这项技术,可对瞬间即逝的变化过程和反应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成功地解决了许多科学难题。这种方法能对在8-10毫微秒时间内完成的极其快速的反应进行观测和研究。这项技术把测定快速化学反应的技术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为此,艾根获得了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
人类热爱真理的本性是热爱和尊敬老师的原因。由于知识是人认识和把握自我、他者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基础,“求知是人的本性”,获取知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因此,热爱真理、探究真理和追求真理根源于人内在本性的需要。但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师工作的介入,因此,在该种意义上讲,学生是热爱和尊敬教师的,教师在学生面前简直成为真理的化身。学生热爱教师正是出于对真理的热爱。相反,也正是因为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亲密、友好的健康关系,学生获得了进一步追求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亲其师,信其道”。
人类对自我认识与把握是理性的。这种能力清晰地在人和神之间做出了界定,即人不是神,因而人不可能像神那样做到全知全能。因此,作为人的教师不可能掌握一切真理,难怪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杜甫也有诗云“转益多师是吾师”。故而,“吾爱吾师”的原因不在于教师是否掌握了真理,而是因为教师站在不断追求真理以接近真理的一边;换言之,如果教师背离真理抱残守缺或一意孤行,那么,学生定会离老师而渐行渐远。因为真理已经成为一个知识人特立独行的自由人格的基本元素。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人们处理和构建健康师生关系的基本准则。人的情感的存在和表达一旦失去理性的自律或监督,师生之间的关系可能因为真理的缺席而走向庸俗,并由此促成一种依附性心理人格的生成。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就要消解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预设的、单向的、师道尊严的师生伦理关系,颠覆“为尊者讳”的话语规则,而代之以共同探究、追求真理的民主、平等的伙伴合作关系,做到“真理在,吾师在”。
真理比财富和权力重要
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曾邀请中美两国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参与。其中,美国的12名高中生都是美国总统奖的获得者,国内的高中生也是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节目中中美学生表现的强烈对比,令人震撼。
主持人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有的这样解释,如果我拥有智慧,我掌握了真理,相应我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而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美”外,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
中国学生直奔权力和财富这样的结果,忽视了如何实现的过程,不去思索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可见,我们文化中的官本位在他们的观念里已根深蒂固,社会上对于金钱的过分热衷追逐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们的选择清楚地映照出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的一些不良风气。当需要一个人展现出理想和精神的崇高的时候,却要追逐金钱和权力,如此到哪里寻找既有的理想?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培根心目中的知识,是能够经世致用的东西,是能够帮助人类改变自然,征服自然的东西。“科学的真正合法的目标,就只是给人类生活提供新的发现和力量”。按照培根的看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地位如何决定于人的知识,人如果没有知识就会受制于自然,如果人获得了关于自然的知识,那么人就能支配和统治自然。因此,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热情地讴歌知识的力量,他说这种力量的威力是无可比拟的。常人所赞叹的帝王的威力与知识的力量相比也黯然失色。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和罗马王凯撒可谓帝王中的翘楚,权势熏天。但他们的威力是很有限的,因为它只能施于他们的帝国疆域之内,他们死后威力也就消失了。唯有知识的威力是无限的,它既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
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历史上,犹太人由于不断地遭受迫害,财产被抢夺,房屋被烧毁,人民遭驱逐、屠杀,虽然他们历经磨难,但并不看重财富,而随时随地追求知识成为犹太人的一种共识。
犹太人爱学习的传统深入人心。仅以读书为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在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就有100万。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在我们的世界里,不管财富和权力的影响有多大,但终究是真理和智慧安排的结果。一定要明白:真理和智慧比财富和权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