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超越课程表:世界著名科学家走过的11条路径
21510000000018

第18章 学术自由,对学业充满内在的热情(2)

桑格从小学到大学所获得过的惟一奖励是“全勤奖”,从未显示出过人的才华。但他却在日后的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成为诺贝尔化学奖历史上仅有的一名两次获奖者。而他从事研究的生物化学领域,正是他儿时爱好的生物学的深入与发展。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等人的身上。福井谦一甚至还不如桑格,因为他小时候体弱多病,连“全勤奖”也没有获得过。福井谦一的学生时代一直是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下度过的。在他上大学时是工业化学专业的学生,但他最感兴趣的是物理学,他经常跑到物理系去听量子力学的课程。正因为如此,福井谦一后来运用量子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理论问题,为现代化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分子轨道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使他这个一贯成绩平平的学生成为日本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从事自己所爱好的事,会使一生都过得愉快,而且事业成功的可能性最大。学习上,我们有权在一定范围内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对主动选择的结果负责,在新鲜的自足的环境下进行自我控制,以享受精神的自由。

哈尔斯回忆起儿时和小伙伴在大风的野外张网捕鸟时的情形时很兴奋地说:“那时整个村子里的小孩子们都有捕鸟的爱好,白眼鸟、信天翁、山雀都喜欢捕来养起来。”而他和小伙伴赫尔塞对此事更是乐此不疲,别人养两三只,他们非养二三十只不可,总要比别人多十几倍。“因为我们比一般的孩子强得多,现在我想起来,还兴趣盎然。”也许是兴趣变成动力的缘故,在那样的大风天气里,他们竟然忘掉了寒冷,躲在大树的背后,双眼紧紧盯着捕鸟网,等待着那些呆头呆脑的家伙飞入网中。哈尔斯说:“那一刻,好像世界上什么也不存在了,我和赫尔塞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种令人兴奋而激动的爱好上了。别人捕鸟要用一个多小时,而我们俩仅用半小时就可以,一下子就养二三十只,这该有多神气!”哈尔斯好像又回到了儿时。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总是希望没完没了的进行下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心理需求现象,只有在达到它的阀值时,我们才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在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会调动自己的全部心理和智力水平,很容易有所突破。事实证明,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在一种持续的兴奋中完成的。据一些老师的观察,那些被家长称为“调皮”、“自作主张”的孩子,都没有什么大毛病,与同年龄孩子相比,他们的社会经验更丰富,智力水平高、接受新潮思想快,思维更趋向成熟,很多在课堂上的“不良”表现,只是因为他们听懂了课程。

约翰·C·波拉尼是加拿大著名化学家,因发现用于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红外线化学发光技术,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并因此荣获了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

波拉尼的父亲是一个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他性情开朗,富有开拓精神。大概是遗传基因在起作用,波拉尼小时候也是一个极富开拓精神的人,甚至比父亲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波拉尼是一个绘画爱好者,因为在绘画中,他的“开拓精神”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可以尽情驰骋自己的想象。父亲对于他的这一爱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同时也给予了充分的自由,只要波拉尼喜欢,他画什么都行,怎么画都行。于是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便不断地在小波拉尼的画笔之下被勾勒出来。

说起波拉尼的绘画,他小时候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故事:

一天,当波拉尼坐在画架前准备画画时,眼光无意中落在了墙角的一把大毛刷上,他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尝试一下用大毛刷画画呢?他扔掉了画笔,拿起大毛刷蘸了些颜料,就在画布上画起来。可是毛刷实在太大了,小波拉尼还来不及运“笔”,“笔尖”就已经到了画布的边缘。“要是有一张特大号的画布就好。”自言自语中,雪白的墙壁――一张特大号的画布就出现在了他的眼前。于是,波拉尼拿着大毛刷,来到了雪白的墙壁前,没有经过太多的考虑,就尽情地在墙上画了起来。

“你疯啦!把墙弄成什么样了,爸爸妈妈不打你才怪呢!”

哥哥的惊叫使小波拉尼挥舞大毛刷的手猝然停了下来。看到弟弟这一怪事,哥哥跑过来警告道。是啊,把好端端的墙弄得一塌糊涂,爸爸妈妈一定会生气的。但“大画布”对他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波拉尼好像被什么驱使着,还没来得及想清楚就又身不由己地又在墙上画了起来。哥哥见阻止不了弟弟,无奈地摇摇头,走出了屋子。

波拉尼丝毫没有感觉到哥哥的无奈,仍旧认真地、用心地画着,小波拉尼的“杰作”终于完成了。平生第一次拿着如此巨大的“画笔”在如此巨大的“画布”上画画,波拉尼觉得简直是爽极了。正当他背着小手开始欣赏自己的“杰作”,陶醉在自己的作品中忘乎所以时,背后却传来了父亲的声音:“约翰,你在干什么?”波拉尼听到父亲的叫声,兴奋地回头问父亲:“爸爸,你看我画得怎么样?”随即他突然想起了哥哥的警告,不由得低下了头,仿佛知道做错了事。没想到父亲却在此时却笑了。波拉尼奇怪地看着父亲,父亲笑着把他拉到了一面镜子前,镜中出现了一张五颜六色的脸——沾满了各色颜料,活脱脱一副小丑的模样,波拉尼不好意思地笑了。回头看父亲,父亲却已经在认真地打量儿子的“杰作”。父亲幽默地对儿子说:“看来咱家以后不用再请人来装饰墙壁了。”波拉尼的父亲没有像绝大多数家长那样因孩子搞污一面墙面斥责孩子。

人类的思想总是会牵引着相偕并容的心灵悸动,从而产生巨大的自我激励的感染力。拿破仑·希尔告诉我们,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产生巨大的热忱,而这种精神状态能够鼓舞我们对工作采取积极努力的行动。

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人都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度过的,为什么他们不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呢?实际上很多人要么没有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要么也没有认真发现工作中蕴涵的乐趣,只是一味的去做工。这样一来就不能把自己内心深处的热情和智慧释放出来。

一个人假如没有在意识的深处,用热情去激发自己的潜能,就可能会一事无成。你如果是不甘于平凡的人,让自己时刻怀抱热情,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吧。

超越表面的聪颖,沉醉于思索

爱因斯坦小时候,他的父亲喜欢郊游,经常兴高采烈地带着全家人到野外去游玩。爱因斯坦十分喜欢这种活动,那美丽动人的湖光山色,那耸入云霄的参天大树,那颂歌般的松涛,那金色的阳光,都使他沉醉。他的小妹妹象一只百灵鸟,一路上欢快地唱着、叫着。他却沉默不语地沉醉其中。

爱因斯坦小时候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客厅的角落里玩搭积木,一玩就是老半天,然后默默地坐着欣赏自己的杰作;他还喜欢静静地坐在客厅里,歪着脑袋认真地倾听从母亲的指间流淌出来的优美动人的音乐……邻居家的孩子们经常在一起玩游戏,小家伙们在一起尽情地唱呀、跳呀、叫呀,可这里面却没有爱因斯坦的身影。

爱因斯坦的小脑瓜里,充满了对这个陌生世界的百思不解,几乎没有安宁的时候……

一天,爱因斯坦的爸爸送给他一件小玩具——罗盘。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爱因斯坦为此心花怒放,立刻爱不释手地摆弄起来。

罗盘中间有一根指北针,尖端一头涂着红色,颤巍巍地抖动着,总是顽固而坚定不移地指向北方。爱因斯坦小心翼翼地转动盘子,想偷偷改变指针的方向,但无论他怎样转来转去那根针就是不听指挥,红色的那端依然牢牢地指向北方。爱因斯坦急了,猛的一转身子,从朝北转向朝南,心想:“这个指北针总该跟着我走了吧?”但是定睛一瞧,他不由大吃一惊:红色的一端依旧指着北方!“太奇怪了……”爱因斯坦不知所措地喃喃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他想去向父亲询问,可灵机一动,他马上自己做出了解答:“对,这根针的旁边一定有什么东西在推着它,所以它能永远保持一个方向。”于是他翻来覆去地研究罗盘,想在指针周围找出那神秘的东西。爱因斯坦的童年有了罗盘这个有趣的伙伴,他整天精神恍惚,越发沉默不语。

这件有关罗盘的童年往事,给爱因斯坦留下深深的印象,甚至在许多年后,他还常津津有味地回忆。也许,爱因斯坦日后对电磁场的深入研究,还有相对论,其灵感就是源于童年时代那谜一样的小玩具——罗盘。

对知识的痴迷状态是安静的,它跟没有思考时的安静状态看起来很相近,但却有本质的不同。为什么一些“活跃分子”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呢?因为他们缺少沉静的学习状态。许多学生在课堂上,表面上看的确十分活跃,积极地参与了课堂活动,然而在热闹的背后,还缺少了一份沉静。如果对待学习只有表面的聪颖,没有深层的思索,也难以取更得好的效果。

投入学习,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

下面是几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的谈话:

·科学家科恩说,我自己为什么喜欢上科学呢?我觉得它们是非常美丽的,它们充满了神奇:为什么物理这么美,为什么数学能以它的方式解决问题,帮助人们理解这个世界……因为有很多问题我很想了解,所以我非常崇敬科学。“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知识确有强大的功能,它能充实人的精神世界,改变人,使人更加完美。

·科学家保罗·伯格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求自己的幸福之路。1980年,我在瑞典接受诺贝尔奖时曾说过,我是获得了双重幸福的人。除了诺贝尔奖给我的声誉和名望外,研究工作本身也给了我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欢乐——新的发现、开创新的事业和进入无人涉足过的新领域,都使我感到无比激动和愉悦。这种巨大的幸福不仅科学家能够得到,从事文学、音乐、艺术甚至商业的人,也可能获得可与之比拟的回报。每一个愿意在未知领域里冒险的人,都有可能获此殊荣。这种冒险极富挑战性和诱惑力,值得我们为之竭尽全力。

对我来说,这种冒险开始于青少年时代上中学的时候。那时我与一些非常聪明的学生一起拒绝那种不费脑筋的学习方法,提出了各种问题。但老师很少给予我们直接的回答,而是鼓励我们到有关的书籍中自己去寻找答案,老师还经常教我们通过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和做实验的方法寻求答案,因此我们得到的收获比预想的还要多。进入高等学府后,老师鼓励我们提出超出我们和他们知识和经验以外的问题,思考那些还得不出答案的事情。此后,我成为课外科学俱乐部的成员,在这里要求我通过实验解决某些与自然界有关的问题。开始是重复已经做过的实验,随后就要求我设计新的实验方法来解决我自己提出的难题。在任何时候,思维创新都是最宝贵的,也许正是这些早年的经历,激发了我探索未知世界并找出答案的欲望。”

·198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加拿大化学家亨利·陶布在一次演讲时说:“作为年轻的你们,至少希望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能手,这或许会对你们日后的生活有用。但是,需要获取的知识实在太多了。所以,就在现在,你们必须学习充分地锻炼你们的大脑,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乐趣,你也因此而成为一名终生的学生。

通过探索别人的思想,掌握、评价这些思想,你们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满足感是需要训练的。而且,除这以外还有另外一种层次上的探索,我希望你们当中的一些人会选择这种探索方式。如果你的学习使你对事物理解达到了某一境界,也就是理解得很深入,你就会发现你能超越以前无人能企及的水平。这种经历是令人振奋的,这种振奋是不可抗拒的,这种振奋带你进入一种研究的生活。

这种投入到研究或学业当中的生活是与许多其他值得称赞的目标和谐共处的。这一点是很有启发的,它也是内心满足的源泉,甚至当生活的其他方面令人失望时,只要你投入到研究中去,你也会感到满足的。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弃学校提供给你们的学习机会以及从生活中获取最多的知识的机会。”

在学校的环境中,我们常常漠视了主动的探索和研究,在单一的环境中接受统一的思想,造成自己内心空虚:有时刻意迎合主流文化的口味,有时做着未来的幻梦,教条的框架分析事物,漠视自己的真情实感……结果,一旦走出教育的襁褓,需要释放思想力量时,就显得沧白无力,在进入到社会中常被现实的洪流击得一败涂地。其实,我们在学校不仅要含辛茹苦地学习,还要自己去探索,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为自己建设一个精神的乐园,自己的世界,在内心与他人、与社会的融汇中不断成长,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