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超越课程表:世界著名科学家走过的11条路径
21510000000023

第23章 在学习的同时,参加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1)

一些学生整天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对社会、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有些同学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遇事容易走极端,有些学生甚至不懂如何与人交往,这跟在学习中不注重课外活动有很大关系。常常,我们有很多课外活动的时间都是走走过场而已,于是错过了增加新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机会。

大自然给人启迪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采的物质世界,认识自然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大自然是智慧的源泉,它的千姿百态,无穷的变化,吸引着人的好奇心,打开人们求索知识的心扉。这所蓝天下的学校是无法替代的课堂。

科学家尼耳斯·享利克·戴维·玻尔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还经常带着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领略大自然的美。父亲认为生命本身是美的,不论它是绿的树,还是红的花,都具有独自的美感。孩子们懂得了大自然的奇妙。尼·玻尔说:“我这种求知的欲望一直伴随着我。这使我以后的科学生涯中对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都要探个究竟,始终保持了探索的习惯。”

一位教育家说:“大自然世界是最有趣的老师,它的教益无穷无尽,然而,世界上有很多孩子却没有机会与这位教师亲近、接触,实在遗憾。”与大自然失去联系的人会受到精神生活上的部分损失。

1917年9月,康福思出生于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悉尼。小时候的康福思整日里和小伙伴们在街道上嘻戏,看不出对科学有什么特别的好奇和爱好。

后来,他的家搬到了新南威尔士州的阿米代尔。阿米代尔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小乡村,在悉尼西北约200公里,东临新英格兰山脉。童年时的小伙伴一个都不在身边,在当地也很难找到一起玩耍的小朋友,陪伴小康福思的,除了无边无际的荒野和在那里生息的蜥蜴、鸵鸟、袋鼠和昆虫,只有那深邃奥妙的天空。澳大利亚的夜空,通常万里无云,闪闪烁烁的星星像宝石般镶嵌在深蓝色的天空上,令人着迷、令人神往。康福思开始对自然界发生了兴趣,尤其是那遥远的星空。每当夜幕降临,他总会遥望星空,观测星辰和星座在天空的位置,静静地体味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

后来,他回忆这段时光时说:“星星就挂在天上,你不能改变它们,可你能够通过测定它们的位置分析它们射来的光来掌握它们的情况。当我了解了太阳系,并在晴朗的夜空里把自己设想成旋转的地球上的一粒微尘,被地球带着沿着它的轨道观察天空时,这些星星给了我启迪。”他开始懂得,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对于大自然的许多现象,人不能改变它,却能够认识它。康福思对科学的热爱由此发端,他成了科学家。

如今的人们越来越远离蓝天、阳光、花草、动物等自然因素,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生存状态。亲近大自然是人的本性,可惜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高楼里,在电视、音响、电子游戏、电脑所制造出“虚拟空间”里,我们失去了自然的本性。这犹如在动物园中长大的野生动物一样,失去了自然生态条件,就势必会失去“野性”和本能。这是很大的遗憾。

王羲之小时候除了爱练书法,还爱养鹅。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许多艺术家的人性都有亲近自然的一面,有的喜欢种花养草,有的喜欢小动物,有的喜欢出游……这跟大自然能带给人心智的启迪有关。

人是大自然之子,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虫鸟禽兽,山川河流、风霜雪雨,向孩子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发出声声呼唤。只有走进大自然,才能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丰富知识,启迪智慧。

学习与课外活动相辅相成

一个学生仅仅把课内的功课学好还不够,还必须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搞好课外学习。一些学习好的同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参加课外活动,不但不会影响课内学习,还能促使把课内学的功课学得更好,更扎实。

保罗·博耶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小时候的他学习成绩很好,但并不是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他家离博耶上的小学离家很近,只有几个街区。放学后,博耶总要和同学们尽情地玩耍,在邻近的院子里充满了孩子们做游戏的喊声。踢罐头盒、骑羊赛跑、玩玻璃球、打棒球,都是博耶喜欢的活动。在博耶家的后院,他和小伙伴们在树上建筑巢屋,挖地下坑道和秘密通道,建立了一个自己的“小俱乐部”。屋子后面的小山为喜欢冒险的孩子提供了一个玩耍的去处,山间废弃的小屋经常是博耶和他的伙伴们的游乐场所。博耶和小伙伴们有时还带着酸面包团到山里去,用生锈的炉子烤出可口的饼干……儿童的天性在他身上同样表现的淋漓尽致。

许多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小时候并不是人们眼中的“书生”,他们总是在课外还有一块增长知识、陶冶身心的天地。

科学家尼古拉斯·布洛姆伯根说,我在读书中总会出去玩一段时间。这段放松时间可以做一些运动:在荷兰的运河上划独木舟、划船、航海、游泳、溜冰,也可以在田野上玩激烈的曲棍球。直到现在我也经常打羽毛球、徒步旅行和滑雪,以保持身体健康。

人们对学习质量进行评估时有一种“高分低能”的说法,一些同学考试的分数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低。原因是他们死记硬背,生吞活剥,脑子里塞满了“死知识”,动手能力不强。参加课外活动,加强课外的实践活动,可以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课外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培养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家西格巴恩是一个天才般的人物,据说他从厄勒布鲁公学到德隆大学,无论大大小小的考试,他竟然从没错过一道题,这真是一个奇迹。而他的成功秘诀是因为他很“会玩”。有一年圣诞节前后,一群年轻科学家踏着厚厚的积雪前去拜访西格巴恩教授,但他却不在家。正当他们想往回返时,却见街头一群小孩子正和一个穿花衣服戴花帽的大孩子打雪使,只见她们边打边跑,最后来到西格巴恩家门前,那个大孩子向小伙伴们摆了摆手,愉快地道别。然后他摘下了花帽子,露出了满头银发,原来他就是那个从小会玩的西格巴恩。

人们获取新的知识的活动,总是在原有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由已知开发未知,由少知获取多知。要使智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需要有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

参加课外活动,常常要接触到一些课内没有学过,但又和课内学过的功课有关的知识。遇到这种情况,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就会既学到了新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又对课内学过的知识加深了理解,掌握得更牢固。

事实上,许多杰出的人物都有着专业之外的兴趣爱好。比如,著名的诗人歌德就很喜欢游泳、骑马和击剑等,列宁从小就听母亲优美的摇篮曲入睡,8岁就能熟练地弹钢琴。有人发现,在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有许多人是演奏某种乐器的好手。如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每天都要弹一段钢琴,这一习惯一直保持到他逝世之前。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小提琴拉得十分出色,可以说他本身也是一位小提琴名手。爱因斯坦从小就受音乐的陶冶,6岁能演奏乐器,而且终生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他到苏黎士工学院报到时,手里还拿着小提琴。日本心理学家铃木镇一认为,正是音乐所赋予的灵感使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获得重大发现。

可见,课外活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它与学习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我们历来对学习非常重视,可是,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对课外活动也不能偏废。

通过课外活动发展能力

在课堂上学习功课,不仅要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能力。但是课堂上培养能力是有限的,课外活动的天地就大了,培养能力的机会比课堂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