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超越课程表:世界著名科学家走过的11条路径
21510000000022

第22章 在各种形式的交流、互动中学习(2)

医学家弗朗索瓦·雅各布的外舅公是一名内科医生,他不仅医术高明,受人尊敬,而且性格开朗,人缘很好。每当治好一名病人或谈起行医治病的经历,就十分得意,眉飞色舞,似乎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这给小时候的雅各布以深刻的印象,并使他产生了当一名医生的理想:像外舅公那样做一名医生,那生活该是多么有趣啊!并且医生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够为无数人挽回生命、带来健康,这是一个多么崇高的职业啊!

外舅公把雅各布介绍给了自己做外科医生的朋友。他的这位朋友也很喜欢这个聪明、懂事的小男孩,带着他穿上白大褂走进手术室,参观了一次外科手术。雅各布非但没有害怕,反而对技术精湛的外科医生和他手里那神奇的小小手术刀更加崇拜了。

雅各布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考入了向往已久的巴黎大学医学院。从此,雅各布的医学生涯开始了。

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够在相互学习中产生向上的情绪,培养坚强向上意志,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从而使性格得到优化,个性得到发展。我们置身于一个能够经常相互交流的群体中,学习上相互帮助,知识上相互补充,精神上相互慰藉,生活上相互扶持,才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人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学校环境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我们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我们自我发展的深层需要。

参观,参加活动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人的专业特长和学习兴趣并不是生而有之,而是后天培养的。除了学习知识以外,参观、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对学习是有益的补充。

拉姆齐是美国物理学家,因发明了分离振荡方法,为研制世界上最精确的计时工具――铯原子钟作出了重要贡献,获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拉姆齐的父亲被派往法国任职,母亲带着他来到了法国首都巴黎。来到了欧洲艺术之都,拉姆齐有机会每个月在母亲的带领下参观两次卢浮宫,接受艺术的熏陶。当然,不光是参观卢浮宫,巴黎还有其它许多名胜古迹和众多博物馆。

一次,拉姆齐参观了一座科技博物馆,他对科技博物馆中的展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轮船、火车头、蒸汽机……拉姆齐围着这些展品转来转去,歪着头一看就是半天,想弄清这些会动的机器中的微妙所在。还不停地发问:轮船、火车头为什么会跑?蒸汽机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劲?

拉姆齐70多岁时,回忆起童年时代在巴黎的经历,说:“已经不记得是否看了卢浮宫中艺术大师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画像和著名的维纳斯雕像,而科技博物馆中的一艘军舰却给我留下了清晰的印象。”可以说拉姆齐是在参观科技博物馆时开始萌生了对科学技术的爱好,这对他日后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场馆展出的实物适合人的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有助于在具体实物和抽象概念之间建立联系,这无论对于学习新知识还是重温已有的知识都很有好处。比如参观天文场馆,可以通过使用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星空,看到无数用肉眼根本无法捕捉的星星,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宇宙、星系等概念了。

场馆中展出的实物都经过专家鉴定、分类和说明,比如矿石、动物种系或是美术作品都是分类展出的。参观这样的展览不但能够提供比较完整、系统和准确的知识内容,更有助于通过比较相似与不同来建立更高水平上的知识结构,使人的思维更加灵活,有助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参加各种科技馆、博物馆等,还可以激发人的灵感,培养专业兴趣。经常进行各种各样的参观就像是打开了无数知识的窗口,让人见多识广,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成功的机会也就更多了。

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家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病毒学家爱德华·马丁·特明15岁那年,参加了缅因州杰克逊癌症研究室为中学举办的夏令营。这个夏令营以生物学为主题,旨在激发少年位研究癌症的兴趣。在杰克逊研究室的夏令营,一批来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给中学生们讲课和进行辅导。

科学家们以通俗、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们讲述生命现象中的奥秘,介绍生物科学和癌症研究的作用和意义,唤起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在夏令营中,还让他们自己动手解剖兔子,参加一些在中学里从未见过的实验。夏令营激发了特别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他连续三年参加了杰克逊研究室的夏令营。也正是夏令营培养了特明对科学、特别是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并且埋下了他日后长期从事癌症病因研究的种子。

特明中学毕业后选择了宾夕法尼亚州的斯沃斯莫尔学院学习生物学。学习期间,他探索研究生物学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在斯沃斯莫尔学院,特明如鱼得水,学习、生活得非常愉快。

1955年,特明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生物学学士学位。为了利用进入研究生院前的短暂暑假期研究生物学,也因为杰克逊研究室的夏令营在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特明又回到了杰克逊研究室。不过,这次特明是以一名科学工作者的身份为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讲解和进行辅导,他要象当年的科学家们一样,使更多的孩子走上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道路。

在特明辅导的学生中,有一名是来自纽约的少年戴维·巴尔的摩。巴尔的摩也一样,由于杰克逊研究室夏令营的经历喜爱上了生物学,并进入斯沃斯莫尔学院学习。后来,又成为美国著名病毒学家R·杜尔贝科的学生,并成为科学研究事业中的战友。

暑假过后,特明来到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后,1960年又进入威斯康星大学从事癌症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64年,特明开始运用杜尔贝科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核酸“逆转录”假说:病毒能将其自身的核糖核酸(RNA)转译成脱氧核糖核酸(DNA),该DNA再指导宿主细胞的代谢活动,使宿主细胞转化为癌细胞。宿主细胞一面合成本身的DNA,一面又合成带病毒遗传信息的DNA,产生更多的癌细胞。

特明的“逆转录”假说跟其他新事物出现一样,一开始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承认。1970年,特明通过实验在病毒中发现能够使核酸产生逆录现象的“逆转录酶”,它可以合成带病毒RNA遗传信息的DNA。几乎与此同时,远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癌症研究的巴尔的摩也在实验中发现了逆转录酶。二人的实验结果证明特明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致癌病毒的DNA合成过程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从此,揭开了致癌病毒的核心秘密。并且由于这一研究成果,特明与杜尔贝科、巴尔的摩共同荣获了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一次夏令营,使一个人得到了对一门科学的兴趣并改变了人生。事实上,许多有意义活动,是重要的精神财富,影响着人的成长。

学生一走进学校,学要参加活动,活动有体力的、智力的;有娱乐性的、公益性的。我们要选择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活动,无论参加什么活动,我们都应该明白这些活动的意义何在,所得到的收获是什么。

通过自己亲身参与有意义的活动,能找到思想和感情的共鸣。不论从事何种活动,应从中取得这样的信念:自己能够承担更大的任务,有力量克服更大的困难和障碍,对自己和自己的劳动不完全满足,对自己所做出的努力及其成果持批评态度——这是精神得以成长的重要因素。当在活动中意识到自己能够取得比现在更多的成绩,就会精神振奋,满怀信心,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