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超越课程表:世界著名科学家走过的11条路径
21510000000025

第25章 以“服务社会”为学习的原动力(1)

我国每年有三百多万大学毕业生,而美国只有一百多万。尽管我国大学毕业生供应量如此巨大,但跨国公司却发现,其中极少有人具备从事服务业的必备技能。学习与社会的脱节必须引起重视。一项对八千多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有34.7%的受访者后悔上大学。这些人之所以对上大学觉得“后悔”,是因为他们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结果是“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期间的学习脱离了社会的现实需求。这一切的归因只在于:“学习的时候你在哪里?”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

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靠社会实践活动创造的。没有社会实践活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

科学家伊·巴甫洛夫的父亲是一个郊区城镇的牧师,他从来就不娇惯自己的孩子,而是早早地教他们劳动技能,让孩子们明白动手劳动的价值。伊·巴甫洛夫作为长子,从小就能帮助父亲在菜园里劳动,帮助母亲料理家务。这一切,为伊·巴甫洛夫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欧内斯特·卢瑟福于1871年出生于新西兰,他是苏格兰移民的后代。在父母勤劳、纯朴、正直的品格教育和影响着下,他从小就懂得一个道理:要想生活得好一点,就得自己动手、动脑去创造,需要踏踏实实地做事。

卢瑟福农忙时耕地、播种,收割、晒谷,闲时下河捕鱼,上山打猎,都是全家出动,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分担一些责任。卢瑟福通常去农场干一些杂务,像劈柴、挤牛奶及充当差使等活儿。全家人在劳动中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卢瑟福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养成了互相协作,尊重别人的良好品质。直至上大学读研究生以后,卢瑟福仍然保持着热爱劳动的本色,从不忘在假期回乡参加劳动,以尽可能减少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负担。许多年以后,他仍认为这是他应尽的责任。

卢瑟福的父亲是一个聪明又肯动脑筋的人,勤奋又有创造性。在开办亚麻厂时,他使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浸渍亚麻,利用水力驱动机器,选用本地的优良品种,结果他的产品被认为是新西兰最好的一类。他还设计过一些装置以提高工作效率。在父亲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卢瑟福也喜欢动手动脑,他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年龄愈大愈显现出非同寻常的创造天赋。童年时代卢瑟福曾发明了一种可以发射“远射程炮弹”的玩具大炮,还巧妙地设想出增加“炮击”距离的方法。稍大一些后,他修好了他们家一个用了几十年的坏钟,这是全家人都认为无法再修只能报废的钟。结果,钟不仅修好了,还走得很准。为了满足自己照相的欲望,他靠自制的材料和买来的几块透镜,制造出了一架照相机。有了自制的照相机,卢瑟福自己冲洗、显影,成了一个十足的摄影迷。卢瑟福这种自己动手制作、修理的本领,对他后来的科学生涯起了极大的作用。别人无法动手的实验,他总可以设法在自制仪器和进行实验方面弄得有声有色。

劳动产生智慧,不论科技进步到什么程度,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增长真正的才干。

1939年的一天,在中国河南省宝丰县范庄村,一名男婴出生在崔家,他就是崔琦,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的父母都是农民,他们以土地为生,辛苦一年不得温饱,他的父亲不得不到邻近的郏县景家洼煤矿,靠背煤卖煤维持生计。

崔琦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几年间,不但帮助父母操持家务,而且还下田干活。拔草,收割,扬场,样样农活他都会干。然而,最让乡亲们至今记忆犹新的是,12岁的崔琦就当了村小学校的代课教师。当时由于崔琦的个子矮,他上课时,只能在黑板的下半边写字。而那时,小学校里只有两个教师,所以崔琦只好各门功课都要教。崔琦又样样在行,语文、算术、常识、体育、美术、唱歌等课程都讲得井井有条,清清楚楚。

当时,除教学外,崔琦还经常带领学生搞宣传,不管演什么节目,崔琦总是登场:他字正腔圆,演什么角色像什么角色,人人都说他演得好。最让乡亲们赞叹不已的是,崔琦有惊人的计算能力和超常记忆力。土地改革时,村里丈量土地,别人都是量一下记一下,崔琦量几块地也不记录。量地的负责人问他:“琦,你怎么不记?”崔琦说:“你只管量吧。”崔琦用的是心记,等量了好几块后,他一下就说出来了各块地的准确数。老会计拿外号“一杆旗”地块来考验崔琦,而崔琦计算的亩数一点不差,他不禁对崔琦的计算能力心服口服。

参加劳动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劳动本身。因为,通过劳动学生可以增长智慧,磨练意志,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性格,培养责任心,养成独立自主精神以及合作、互助意识。

有关研究曾经对国外的小学生每日平均劳动时间进行过统计,美国为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英国为0.5小时,而我国小学生劳动时间仅为0.2小时左右。许多学生在家里根本就不做家务,如果饭莱不合口味还会责备父母,如果自己换下的旧衣服父母没有及时给洗,孩子也会大声抱怨。在他们看来,父母给他们洗衣做饭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有研究发现,学生从事劳动的时间少,通常在家庭里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而且很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性格品质。如厌恶劳动、自私自利、缺乏责任心等。学生从事劳动的时间越长,其独立性就越强。劳动时间与学生的勤劳勤俭有显著关系:学生从事劳动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利于学生形成勤劳和勤俭的性格品质。

所以,在学习的同时,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为集体做好事的公益劳动,参加街道组织的美化绿化住宅区的劳动,还可以做点家务劳动。在劳动中还可以学到许多生动的知识。

有美好的想法,也能经受挫折和困难

有的学生从小被家长过分呵护、限制,很少与外界接触交往,长大后被动、胆小、依赖性强,做事情理想化,缺乏经受挫折的思想准备,由此便形成一种懦弱的性格缺陷,不利于适应社会生活。

科学家保罗·D·博耶说,只有极少数人能有获取崇高声望的幸运环境,大多数人必须从做好本职工作中寻求满足。做好工作,不是为了特殊的奖励。无论从事科学事业或在其他领域工作都有大量机会。但是如果只有各种美好的想法,而从未想到失败,这是很不可取的。生活中有许多障碍,努力工作的人不一定都能得到厚报,如果你的工作增长了你欣赏这个奇妙世界的能力,那么你就是幸福的。

学生应多与外界接触,多参加群体活动尤其是学习之外的活动,在群体中,特别是在与他人的交往活动中,能培养生活能力和面对挫折的能力。培养真正经受挫折的能力应贯穿于整个生活实践之中,通过潜移默化来实现。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出身贫寒,从小就尝尽人间的酸辣苦涩。他的父亲是一位面向黄土背朝天的贫苦农民,成年累月地和土地打交道;母亲是文盲。生长在这样一个葡萄牙农民家庭里,企盼读书识字是十分困难的。但是,他的创作根源又是和他童年所受的文学启蒙分不开的,他在得奖演说中说,孩提时代,他常常睡在大树下,望着满天星斗,听祖父讲故事,这些故事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有很,深的影响。

萨拉马戈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都是曲曲折折的。由于买不起鞋子,他在14岁以前一直是赤脚走路的,泥土和沙石磨硬了他的脚板;他从小就当见习技工,饥寒交迫,可是在这些日子里,他仍孜孜不倦地求知。晚上常到图书馆去,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诗歌。是诗歌开阔了他的眼界,并为他启开了文学创作的大门,因此他后来的第一批著作就是诗歌。

在青春焕发的青年时代,萨拉马戈先当技工,和社会下层人生活在一起,从他们身上汲取了精神财富;后到出版社当编辑,再到报社任编辑,这使他的文学修养大大长进。50多岁时失了业,一向对文学和写作感兴趣的他,这时产生了当职业作家的念头,心里想:何不冒险试一下。等他的长篇小说《修道院纪事》一举成名,他已经到了耳顺之年。然而这位淡泊名利的作家说,成了名人固然令人高兴,但不值得为一项奖改变生活。他不是生来就注定要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他也不愿因为诺贝尔文学奖改变自己。

挫折是一柄双刃剑,它剥夺一个人眼前的某些机会、权利和欢快,但它也锻炼着人的意志和能力,让人更加懂得生活和适应生活。超越眼前的挫折,往往带给人更大的收获。居里夫人说,她小时候除了受到殖民统治的压抑之外,我还接连遭受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但从此以后,我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学会了独立自主,也学会了坚强。

牛顿是世界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生在英国离伦敦200多公里的一个小村的农民家里。在他出生之前几个月父亲就去世了。这个可怜的孩子,不满3岁,母亲又再婚,牛顿是由祖母抚养的。所以,牛顿几乎不知母爱与父爱。他从小认生,总是独自玩耍。在小学里经常受人欺侮。这种环境正好锻炼了他坚韧自强的性格。他叔叔常给他讲,一个要有顽强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牛顿牢牢地记在心里。牛顿也由此萌发了不服输的思想。学习成绩渐渐地好起来。小学毕业时,他的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牛顿13岁那年,好不容易进入了离家15公里的格兰赛姆皇家学校,寄居在叔叔的一位朋友家里。然而,就是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也没维持多久。由于他的家境每况愈下,牛顿很快从名牌学校辍学。15岁的牛顿只好回家种田,成了一名地道的农夫。艰苦的劳动,使牛顿认识了生活,弄懂了许多道理。人们经常看到他在田野里呆呆地站着,苦有所思,或埋头在小本上急速地写什么。人们都可怜他,却不知正是这段田园生活砥砺了他的韧性,充实了他后来奋发的动力。他18岁又复学了。他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之后,还常常回忆说,他儿时的这段经历与磨难,是激励他不懈攀登的动力源泉。

法拉第是19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是他使电磁学成为体系,是他使银、镍、汞等金属变成蒸气,而又使氯、氨、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气体变成液态。他一生的发明不胜枚举,是与牛顿齐名的伟大科学家。晚年受到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嘉奖,搬进了国家作出巨大贡献者的“荣誉之家”。然而,法拉第却是一位从小未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人,穷困一直将其排斥在校门之外。他所听取的每一次讲课都是历尽磨难换来的。法拉第生于产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父亲是个铁匠,后因健康状况恶化,已无法承担这一体力劳动,再加上物价上涨,法拉第一家逃难到伦敦去谋生时,只能住在马车店的二层,连面包都吃不饱。12岁的法拉第只好到一家书店去当装订工,挣钱糊口。16岁了,还无缘进学校的大门。当时他听说在一位学者的家中经常举行自然科学讲演会,他想去听。可每次入场券要一个先令,相当于买20公升小麦的钱,他哪里拿得出。但他还是到处借钱坚持去听课,并且把听课的笔记,加上插图,装订成自用的教科书。不料,就是这本“听课笔记”成了他进入学堂的敲门砖。一位叫丹斯的学者被其精神所感动,为他弄到了可以连续听皇家研究所戴维教授的讲堂门票。由此,决定了法拉第的人生之路。用法拉第自己的话说:“我不知自己的童年是怎样熬过来的。但如果没有那样的磨练,我也不会懂得这每一次听讲的价值,也不会为争取做一名学者的雇员而吃尽多年的辛苦与屈辱。”的确,法拉第在20岁之前就给当时皇家研究所所长班克斯勋爵写信求职,当然得不到回音;后来他又给戴维教授写信,并把听课笔记一同寄去。截维尽管回了信,但却无法安排这位没有学历者的工作。直到戴维的眼睛受了伤,无法读书写作,他的助手又辞了职,他才用每周25个先令,雇用法拉第为他的助手。当时法拉第23岁,这时他从“小伙计”、“装订工”迈向学术界的第一步,开始走向辉煌。

在一国家,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改善,也减少了下一代磨炼意志的机会。人们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有意识“吃苦”炼,也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吃苦”的机会,使孩子们从小就去经历磨难、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