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超越课程表:世界著名科学家走过的11条路径
21510000000009

第9章 自主选择“主攻方向”,在感兴趣的领域学有所长(3)

时至今日,杨振宁对那段历史性的转折仍不能忘怀。当时那种决定使他如释重负,其实是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再没有心理上的负重感。

学习上,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缺点,为自己准确定位进而订立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必须充分而完整的认识自我。每个人都是真实的存在。我们常常在意老师、长者的旨趣、愿望,很少考虑自己的存在以及个人的发展需求和空间。这就使得我们在他人的主观期望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当我们回首时,却发现自己是孤独的,甚至走错了路。

可见,有效的学习需要我们把视角转向自己,转向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世界。我们有权利选择自己存在方式和前进方向。学习,就是让自己在自由舒展的生命姿态中形成独立意识,获得人格尊严。也正因为路是自己选择和确定的,所以我们会在现实的面前,主动积极地追求既定的目标,规避成长中的曲折,建立事物判断的标准,从而满足自己成长的欲望,不断谱写更为理想的人生目标。在这种鲜活的生命实践中,可以发展自己的社会道德认识,提升人生价值追求。这种个体积淀的经验和生命的体验,将是我们一生享受不尽的的财富,也会促进自身成长和人格确立。

选择有意义的愉快人生

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说,很多朋友和尊敬的同事问我:“为什么你要离开贝尔实验室去普林斯顿大学呢?”即使是在今天,我也不知道答案。或许是因为孔子在我心中的地位吧,在我独处时,经常听到一个微弱的声音在对我说:“只有学习的一生才是惟一意义深远的一生。”那么,有什么样的方式能比通过教学来学习更好呢!我们常常对学习意义缺乏认识,比如某学科的学习结果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该学科?当学习该学科没有太强的吸引力时,对最终目标的了解是很重要的。

汉斯·德默尔特1922年生于德国格利茨。1933年,希特勒窃取了德国政权。在纳粹的种族思想和军国主义思想灌输下,许多人跟着纳粹冲锋队上街游行,抄砸犹太人的商店,殴打犹太人。即使在学校里,一些男孩子也变得狂热和好斗起来,小德默尔特曾被一个强壮的留级生打得鼻子流了许多血。大概是出于对这种暴力活动的反感,他更愿意在家中静静地摆弄无线电一类的小玩意和在厨房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实验。

那时,组装和操作无线电,占据了小德默尔特大部分业余时间,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时间做功课。为了完成作业,他只好求助于父亲。幸好父亲也乐于指导儿子,小德默尔特才算度过了难关。

小德默尔特不仅对无线电制作充满了激情,还想知道有关的知识。他找来大批无线电书籍仔细阅读,阅读不仅解决了他在制作时产生的疑惑,明白了许多原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对物理学的兴趣。这可能是推动他走上物理学研究道路的最初起因。

当时,只有高年级才有物理课,于是,小德默尔特就到公共的图书馆找书,像《物理学改变了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巴勒莫的丛书和玻尔关于氢原子能级的书,都是他当时喜欢看的书。那时,学校有一批很优秀的老师,其中一些人德默尔特至今仍记忆犹新。像拉丁文和希腊文教师理查德先生,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喜欢扩展课本上的知识。还有一位生物和物理教师,他除了教课以外也做一些研究工作,暑假期间去海洋生物研究院做访问学者。德默尔特受到老师的启发,更加渴求知识,他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与一些同学进行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很多问题搞得更加深入和清楚了,逻辑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当然,这些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的。当德默尔特与几个同学为某个科学问题展开激烈争论的时候,另一些同学正在练习拳击呢。兴趣和爱好往往使青少年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学习过程多半都是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的,这种艰巨性往往让人望而却步,而学习又是学生的天职,不能不学,所以要认真了解每门学科的学习目的。看书上的绪言部分,听老师介绍学科发展的趋势,或从国家、社会的发展前景的高度去看待各门学科。例如,记外语单词和语法规则,常常是枯躁无味的。但记住以后,会给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培养带来很大的帮助,掌握到这种有意义的语言能直接阅读外文书刊,能为更多的人服务,自己的价值也能得以更好地实现,那么就要有更大的动力去学它。如果我们对学习的个人意义及社会意义有较深刻的理解,就会认真学习各门功课,从而对各科的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

学习的意义是滋生兴趣的催化剂,高尚的意义会使人将一种行为积极地进行下去。

巴甫洛夫上中学时,品学兼优,他所在的教会中学召开学年表彰大会,他被学校指定承受“法衣”。无疑这是一项很高的奖赏和荣誉,意味着通向神职的道路上成功了一大半。他的父亲是一个教区的神父,当然希望自己的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同学们和邻居们也都来向他表示祝贺。大家都明白,他只要照着目前路子走下去,再过一年,他就会顺顺当当地当上一个教士,获得一份还过得去的收入。这对大多数人来讲,可是求知不得的。

然而,对巴甫洛夫来讲,还有一种令他更为振奋的消息:政府允许中学最高年级的在读生在毕业前报考彼得堡大学,此外,大学还可免去家境贫寒、持有政府发给的“贫困证明书”的学生的学费。这意味着巴甫洛夫有可能提前实现他进大学学习自然科学的梦想。

巴甫洛夫通向神职的路,可以说能顺理成章;对通向大学的路,显然是一条崎岖而漫长的路,能否考得上,考上后能否学得好,学成后能否顺利找到工作,一切都是未知数。现在,他就要面临对未来的选择了,他能舍弃他心爱的科学于不顾,而去从事他完全不喜欢的、沉闷的神职工作吗?不能!这位未来的“世界第一生理学家”没有多少犹豫,就做出了他自己的决定。

然而,父亲能同意他的选择吗?彼得堡大学离家乡有800俄里(1俄里=1.06公里)远,家里的经济负担得起吗?巴甫洛夫对这些问题一点把握也没有。

当巴甫洛夫向父亲表示自己的志愿不是研究神学而是研究自然科学时,父亲虽然一度伤心,但并没有为难这个他曾寄予厚望的长子,他说:“随你的便吧,这是你自己的事。”然后,他又以自己步行跋涉200俄里到梁赞城上神学校的往事,鼓励他的儿子不要害怕求学路上的困难。为此,未来的院士的院士、伟大的生理学家很有理由眷恋怀念他的父亲,及至垂暮之年,他还常常说:“亲恩重如山……”

人不同于自然界,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在每一个人追求他们自己的自觉期望的同时而创造自己的历史,人们通过理想人格的范导而形成塑造自己的人格,并从事业的成功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理想引导下的生活中,我们不但形成了自己完美的人格,而且可以获得推进学习和生活发展的新动力。

尽管有时社会上的许多人会认为科学家所从事的某项研究对他们的生活而言并不重要,但科学家仍能从中体会到一种以科学为目的的价值和满足。

克鲁岑是荷兰气象学家,因阐述了对臭氧层厚度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的破坏作用,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

克鲁岑从小就树立了当一名科学家的理想。但由于出身贫寒,他中学毕业后未能上大学,只得上了中专。1958年,报纸上刊登一则广告,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招收计算机编程人员。这时,克鲁岑已在政府机构中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出于对科学研究和大学的渴望,他毅然辞去工作,举家迁往斯德哥尔摩,当了一名职位低下的普通工作人员。他边工作,边旁听大学课程,后来获得了气象学硕士学位,并首次提出和论证了大气中臭氧层空洞是由于某些工业化学物质破坏所致,成为由于环保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而荣获诺贝尔奖的第一人。

在全部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95%以上是博士。克鲁岑作为一名没有经过正规大学教育、非化学专业的硕士,最终却在化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科研成果,这在诺贝尔化学奖历史上是极罕见的。

无论是追求科学发展,还是把它当作一项事业来进行,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前进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理想人格的有机内容。通过对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的追求,能够实现人格的升华和远大目标的实现,使我们获得巨大的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