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尔顿饭店:贯彻让利避险的投资理念
陷入困境
美国希尔顿饭店创立于1919年,在不到90年的时间里,从一家饭店扩展到100多家,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各大城市,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饭店集团之一。
然而,在1929年,一场可怕的经济危机迅速吞噬了整个美国,并很快波及全世界。这次危机的来势之猛、破坏之大、持续之久,远远出乎人们的预料。美国的各行各业几乎都受到了重创。唐纳德·希尔顿的事业在这一次危机中也受到了惨重的打击。没有客源,旅店就无收入可言,资金无法周转,货款无法偿还。唐纳德·希尔顿的饭店已经到了山穷水尽、濒临破产的地步。
绝处逢生
面对这种不利情形,唐纳德·希尔顿真是一筹莫展。巧的是,一天,唐纳德·希尔顿突然从一本杂志上发现一张照片,上面是纽约的华尔道夫一亚斯陀利亚饭店,这是一家以豪华而著称的著名饭店。唐纳德·希尔顿非常喜欢它,并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拥有它,便随手将照片给撕了下来,装在了口袋里。这是唐纳德·希尔顿的梦想,也是支撑着他渡过难关的力量。
经济大萧条还在继续着,为了保住自己苦心经营的成果,也为了让利避险,唐纳德·希尔顿只得忍痛将“希尔顿大饭店”卖给了他的债主。虽然此时的唐纳德·希尔顿身无长物,但他认为他的经营能力便是一种价值无限的财富。他坚信:没有他的经营,所谓的“希尔顿”只不过是一具空壳罢了。果然如此,没过多长时间,他的债主又主动跑上门来找他了,想邀请希尔顿亲自去主持饭店的经营工作,条件是由唐纳德·希尔顿掌握1/3的股份。
为了能够消除资金方面的困难,希尔顿又决定做起了石油生意。但是大萧条的影响,使得美国的石油业也很不景气。可唐纳德·希尔顿在仔细观察后还是毅然投资了。没过多久,大萧条结束了,经济开始复苏。希尔顿由于及时投资石油生意,比别人又早了一大步,因而大大地挣了一笔。希尔顿不仅还清了拖欠已久的债务,他那些旅店的生意也日渐兴旺起来。希尔顿已不再满足于在得克萨斯州的发展了。他先在西海岸的旧金山市买下了两家旅店,在故乡新墨西哥州也买了几家。紧接着,他又把眼光放在了中部地区的大都市芝加哥,并积极筹划收购当时号称世界最大的“史蒂文生”旅店。
希尔顿先来到美国的第二大城市芝加哥,在那里购买了两家旅店。这时,又有人在一旁嘲笑他,认为在一个地区拥有两家旅店,岂不是自己同自己争市场、抢生意吗?这不是在削弱自己的竞争实力吗?而希尔顿不这么看,他有自己的见解。他说:“在像纽约和芝加哥这样庞大的市场里,两家旅店是不算多的。更何况,我在芝加哥的两家旅店是不同档次的,一家是经济实惠大众型的,另一家是高档华贵豪华型的,它们吸引的也是不同层次的客人,纽约的两家旅店也是如此。因此,这样不但不会造成资源浪费;相反,它会加强两者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最后,希尔顿饭店重归希尔顿的手中证明了希尔顿的决定是正确的。这决定使得希尔顿饭店起死回生。
案例启示
希尔顿饭店的成功之处在于,企业领导者认识到了出让利益的重要性所在,让利使希尔顿饭店起死回生了。在成功的商人眼里,出让利益并不意味着出让成功,为了保全自己的实力,许多聪明的商人往往改变经营理念,采取先“抛”后“收”的策略。这样做同样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让利投资,可以说是企业管理中有效的举措之一,做好让利管理,放远眼光,企业将走得更远。
企业投资是企业运用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即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用新投入的资本来建立各种生产经营条件和开展某种生产经营的活动。
正确的投资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第一,投资是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和保证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手段;第二,投资是调整和优化企业生产能力结构和发展新产品的有力措施;其三,投资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企业高层领导在进行投资战略决策时,究竟选择哪一种投资战略方案,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企业应该看清楚市场需求趋势
任何一家企业,在进行投资时,都需要捕捉市场机会,即考虑当前和长远的需求前景。如果某些产品不仅当前需求量大,而且长远需求可观;或者当前需求量小,有些产品需求仍处于潜伏状态,但未来的需求将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考虑选择外延型投资战略,扩大生产规模,以适应市场对某种产品在数量上的巨大需求,要满足市场的需求不仅要扩大规模,与此同时还要注重产品的质量问题。
企业要认清自身的积累和投资能力
企业很多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资金,都要考虑选择适宜的投资战略,求得发展。但选择何种投资战略,必须考虑企业的积累,即投资能力,或者考虑企业的筹资能力,在规定的时间内能筹集到多少资金。在选择投资战略时必须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如果积累雄厚,筹资也比较容易,若市场对某种产品需求量很大,可考虑选择外延型投资战略;反之,企业自我积累不多,筹资又很困难,可选择花钱少、见效快的技术改造投资战略。
要注意企业外部的资源和竞争态势
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资源的保障,企业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能够充分供应,那么企业的生产就能比较稳定地增长。企业只需准备适量的流动资金按时按量采购,以保证生产经营的需要。如果外部资源供应紧张,企业的物耗能耗又比较高,物资供应不足,争夺资源将成为主要矛盾,企业就必须考虑选择节能降耗和资源开发的投资战略。同时企业还必须分析竞争环境,研究竞争态势,了解同类产品生产厂家之间竞争的焦点在什么地方,如果竞争的焦点主要在规模上,即产量和成本上,那么可选择数量型投资战略;如果竞争的焦点主要在品种、质量和技术上,那么企业应果断地选择质量投资战略;如果竞争的关键在人才的竞争上,那么企业应实施智力投资战略。
让利避险其实也不失为一条好的企业管理决策,只要企业做好了,做到位了,让利最终也会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
克莱斯勒公司:借助政府渡危机
陷入困境
克莱斯勒公司成立于1925年,1934年克莱斯勒首创全球第一辆流线型汽车,1936年,在密歇根州建立了只生产迪索托桥车独立品牌的大型工厂。公司的业务继续沿着稳定的进程开展,克莱斯勒生产了100万辆汽车,这个成就使克莱斯勒在销售量上仅次于通用汽车公司而居第二位,成为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克莱斯勒公司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和石油危机的冲击而陷入内外交困、走投无路的窘境,濒临破产。
绝处逢生
然而,临危受命的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艾柯卡却借助危机公关奇迹般地使克莱斯勒重新崛起,其中奥妙究竟何在呢?
在当时克莱斯勒资金拮据、筹措无门的情况下,为重整旗鼓,艾柯卡不得不求助于政府的担保贷款。但这一行动一开始就遭到舆论的猛烈抨击,有的报纸甚至发表“让他们庄严地死去”的评论,希望公司彻底垮台。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艾柯卡在公司内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撤换了30多位副总经理,请进了大批人才,压缩开支,关闭了一些亏损工厂,开发新型汽车,以图东山再起。
为了能够走出厄运,克莱斯勒公司向政府提出了十几亿美元的贷款担保计划。为取得政府支持,艾柯卡不惜重金雇用说客,游说于国会内外,活动于政府各部门之间。他们强调企业发展对国家发展的影响,阐述了挽救克莱斯勒公司可以避免工人、汽车商和材料供应商共60万人失业的危险,唤起政府部门的同情心。据财政部门估计,如果克莱斯勒公司倒闭,全国失业率会提高0.5%,国家一年就要向失业工人支付失业保险费和福利费27亿美元。据数据资源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克莱斯勒若倒闭,最终将会使纳税人在失业、福利及其他开支上花去16亿美元。
艾柯卡对国会说:作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对这个国家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呢?你们可以选择,是愿意现在就付27亿美元呢,还是愿意提供以后有机会归还的仅有27亿美元的一半、为期数月的贷款保证呢?前者现在就付,后者以后再付。为了使申请获得批准,克莱斯勒公司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公关活动,从选票方面对议员施加影响。他们给每一位众议员送去一份选区中与克莱斯勒公司有来往的供应商与推销商名单,在全国535个选区中,只有2个选区没有克莱斯勒公司的供应商和推销商。这份名单对症下药,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为了使公众相信克莱斯勒公司是一家可靠的公司,他们开展了一场公关广告宣传活动,大大促进了国会同意给予贷款保证。卡特政府及国会里的人,都拿着这些广告进进出出,从一个办公室到另一个办公室,连卡特总统也很欣赏这些广告,卡特本人公开表示支持克莱斯勒公司,并授权财政部去处理克莱斯勒公司案。可以说,没有最高行政机构的支持,这项法案最终是不会通过的。
艾柯卡还出席了由众议院、银行、财政和城市事务委员会下设的经济稳定小组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一开始,他很简单地提供证词:“我相信诸位都明白,我今天在这里,不只代表我一个人说话,我代表着成千上万个靠克莱斯勒公司为生的人。我们绝不要求施舍,也绝不索取礼物,我提醒国会,克莱斯勒公司正在申请一项贷款的保证,我们将偿还每一元钱,而且都是有利息的。”艾柯卡向委员会阐明了7个观点,分析了克莱斯勒公司振兴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潜力,指出,只要得到政府的帮助,公司是会有转机的。
经过长达数月的情况通报性的游说,艾柯卡终于将政府有关决策人和大部分国会议员争取到自己一边,众议院最后以221票的多数通过了“贷款法案”,表示对克莱斯勒公司的支持。克莱斯勒公司从政府那里获得了15亿美元的贷款担保,是有史以来美国政府向私营公司提供的最大一笔贷款担保。
借助政府支持,克莱斯勒公司一步步走出困境,得以重新跻身于世界汽车工业强手之列。
案例启示
“获得政府支持,借助政府渡危机”是克莱斯勒公司走出困境的点金石,可见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
企业是社会的企业,其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区域政治环境中,一个企业要想取得更快、更大的发展,政治因素有时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一个企业只有具有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政治形象,这个企业才会有一个十分良好的政治环境,也才会有一个可以与政府有关部门对话和交心的平台。因而,让企业宣传在点上突破,以点带面,将企业塑造成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关注区域发展的企业形象是必要的。
要善于借势和造势
借势的方法很多,比如政府组织出国考察,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进去,广泛的接触自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有跨国公司要来考察投资环境,企业就可以和跨国公司进行前期接触,然后让其考察的时候将本企业作为考察重点。这种借势方法容易营造很好的政治资源,让政府关注企业。如果说借势是水到渠成的话,那么,造势就可谓是开渠引水了。例如,浙江一家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三越公司,造势公关竟然会引起上到省委下到市委的关注。几年前,这家公司跨地区兼并了井冈山下的一家小药厂,由于经营出色,再加上因为井冈山的关系而很快被江西省委关注,自然浙江省委也关注了。这还不够,这家企业在2001年又和日本的“三越”公司较上了劲,准备购买日本人在中国注册的“三越”商标权,一时间这家企业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政府自然主动为这家企业提供帮助,企业也争取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营造好企业的政府资源
想要营造好企业的政府资源,可以通过帮助政府解决难题来实现。参与或者与政府共同举办活动是宣传企业的最好方法,很多企业都采取这种花小钱办大事的做法来完成自己走进政治公关殿堂的重要一步。例如,微软用62亿元叩开了中国的“本土化”大门,事实上,背后就是微软对中国政府关于软件业发展忧思的良好把握。其签署的备忘录为:一、未来3年内,微软将为国内企业提供总价值超过7亿美元的软件开发、服务外包订单和基于嵌入式软件的硬件产品出口订单;二、联合国家计委在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组织实施软件人才培训项目,同时输送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软件人才出国考察、实习、访问;三、加大对国内企业的合资与合作力度,同时支持中国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四、在一些重要的信息化应用领域与国家计委推选的单位开展合作,包括在一批软件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联合实验室,向中国境内有关企业授权使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部分技术开发成果等,还和教育部签署了一个投资高校的“长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