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启示
早在数年前,日本、韩国的几家大型跨国公司就喊出“打倒格兰仕”的宣言,这都是对在微波炉市场中“独树一帜”的格兰仕表示出的极度不平衡感。也有国内同行厌嫌格兰仕构筑的“价格壁垒”导致其他微波炉企业无利可图。特别是在2000年,格兰仕宣布进军冰箱、空调市场并意欲将价格降低到正常水准的一半时,更是招致业内嘘声一片,称其不过是刻意炒作,甚至讽刺格兰仕的老板连空调的皮毛都不知。也难怪格兰仕对负面评价格外留心,每次都是“得理不饶人”。但是,格兰仕依然主动突出重围,临危不惧,积极辟谣,挽救了整个企业。
从市场反应来看,目前,格兰仕微波炉不仅呈现出销量大幅稳步上扬的势头,而且销售质量较上半年有明显提升,像它去年首创的数码光波微波炉在许多二、三级市场都成为了主流机型。对于格兰仕在辟谣之后呈现利好行情,业内有关专家指出,虽然谣言造成了其业绩大幅度下滑,但以格兰仕在技术和市场上的实力,重振雄风并不是一件难事,其实恶性谣言也无意中为格兰仕创造了一个发展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谣言传播的密集地是正处于高速成长中的二、三级市场,像上海、北京、广州这类超大城市并未波及。这正是“造谣者”的别有用心。
首先,二、三级市场微波炉普及率甚低,许多消费者对微波炉还处于认识、了解阶段,消费信心容易被“谣言”击倒,尤其是打着“科学”幌子的谣言;相反,微波炉在一些中心城市早已普及为日用家电,它是否对人体有害、是利大还是弊多,人们早已普遍心中有数,消费心理相对理性。
其次,格兰仕微波炉拥有全国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无论是实际销量还是品牌影响力都令同行拍马不及,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在开发新兴市场上也走到了同行前面,不少二、三级市场完全由格兰仕一个品牌独占,“格兰仕”就是“微波炉”的代名词,在这些市场散播谣言根本就是对格兰仕“一击即中”。
“微波炉有害论”蔓延全国时,历年来屡创“淡季旺销”市场奇迹的格兰仕竟落到了一个热炒冷卖的局面。因此,业内外各种议论纷纷而来,忧心忡忡者有之,骑墙观望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然而,眼下看来,格兰仕非但没有一蹶不振,市场呼声反而更甚于前。
无可否认,“外国杀手”操持了一场周密的“谣言传播”;同样有目共睹的是,作为最大“受害者”的格兰仕打了一场更为高明的“反击战”:
其一,请出国家权威机构的“舆论领袖”与各类权威媒体为微波炉平反“不白之冤”,足见格兰仕的行业地位和正义形象。
其二,格兰仕作为辟谣者站出来,破除了谣言,为微波炉行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更直接的是重申了格兰仕产品的高品质、可靠性和格兰仕品牌的诚实守信,这样,不但刺激了一些相对成熟市场的需求,二、三级市场的许多潜在需求受到鼓舞也被激发了出来,作为“微波炉”代称的龙头品牌格兰仕自然深受其益,在推广一些高新技术产品时也相对更顺利,从这一点上看,造谣者可以说是“弄巧成拙”。
近年来国内微波炉市场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幅。格兰仕占有全国约七成、全球35%的市场,尽管已经高度垄断市场,但格兰仕在技术研发和生产规模上仍然保持高涨的势头,在国内已将销售网络铺到了县、乡镇一级;与此同时,伴随中国入世,一些洋品牌蓄势抬头,国内市场难免再有纷争。龙头品牌的再接再厉及市场竞争加剧都可望为中国微波炉市场迎来一个更为繁荣的春天。
紧急辟谣,刻不容缓,谣言足以让一个企业乃至整个市场垮掉,所以一定不可小看谣言起的负面作用,要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并实行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主动出击,破除谣言。
红牛公司:借助媒体摆脱公众误解
陷入困境
“红牛”是30多年前泰国推出的一种功能性饮料品牌,是我国乃至世界功能饮料中的领导品牌,占据了美国65%的功能饮料市场份额,在我国南方的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高达90%。
红牛饮料中含有维生素、氨基酸、咖啡因等成分,具有独特的功能效用,但含有咖啡因也给红牛招来了一些麻烦,2041年的一场风波更是将红牛乃至功能饮料行业拖入了一场危机之中。
绝处逢生
面对此次危机,红牛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实施了有效措施,最主要的是:新闻恳谈,澄清事实。
红牛北京公司对危机事件极为关注,其产品推广的负责人向媒体表示,红牛公司正加紧与泰国总部联系,了解有关事件的来龙去脉,在了解事件真相之前,该公司暂不作任何评论。该负责人强调,“红牛”产品在不同的国家都会根据当地的食品和医药卫生标准生产,并作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中国市场上的“红牛”仅仅在中国境内销售,和其他国家的“红牛”产品虽是一个牌子,但成分上有所区别。并透露说,红牛公司会在两三天内专门就此事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解释此事。
7月24日下午,红牛公司在北京与新闻媒体恳谈,对“瑞典红牛风波”做出了回应。
1.公司宗旨
对消费者负责是红牛公司的一贯宗旨,公司置消费者利益于首位。过去,“红牛”从未发生过任何质量问题,今后也将更加严把质量关。将来一旦有任何质量问题,红牛公司将负完全责任。
2.迄今无正式报告
红牛事件发生后,经咨询泰国总部和其他海外机构得知,迄今未收到瑞典官方任何通知,亦未收到任何扣压和禁止市场销售的正式文本。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报道是由美国ABC公司报道的,但是红牛进入美国4年多,美国食品与医药管理局(FDA)从未收到任何相关的投诉,红牛饮料仍然照常发售。另外,红牛只是死者生前使用的食品之一,报道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之上的。
3.中国市场上的红牛绝无问题,不存在潜在危害
红牛公司执行总裁说:“红牛产品绝无问题,配方完全符合食品卫生法规,安全、无害,消费者可以放心饮用。”目前,供应国内市场的红牛饮料是由红牛公司北京和海南两个现代化生产基地制造的,产品原材料按照英、美国家药典标准进行精心选配,全部使用国内最高等级的原料,所用纯净水都经过多重过滤,生产线从意大利引进。中国红牛公司还先后实施ISO9002质量管理认证和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确保产品制造达到国际标准。红牛公司指出,作为一种精心配制的功能饮料,所含各种成分具有不同功能效用,并通过相互间的协同作用,帮助饮用者消除疲劳、补充体力、以红牛为代表的功能饮料蓬勃发展30年来,出现了许多较有规模的品牌,占有了极大的市场,并拥有广泛的消费者,红牛饮料在中国销售6年中,累计销售数亿罐。可以说,整个行业都是成功的,但从未有过某种产品出现危及人身健康安全的情况。
4.饮用方法
红牛的外包装过去印有“孕妇及儿童禁忌”,现在印有“成人饮用”字样,红牛公司解释说:“红牛本身不存在禁忌问题,这是来中国之初,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首先向卫生部提出的,该产品的定位是14岁以上的成年人群。”另外,红牛公司建议红牛产品应在冷藏后饮用,这样口味更佳。作为提神醒脑、补充体力的功能饮料,消费者应当在需要的时候饮用,一天两罐可以使全天保持在极佳的精神状态。同时由于红牛具有独特的口味,可以和各种饮料、酒类混合饮用,产生不同的口味。
红牛此次的新闻恳谈收到了一定效果,不少媒体都报道了新闻恳谈的内容,许多报纸对红牛都做了肯定的结论。红牛公司还积极地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进行汇报,同时也欢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新闻媒体加强对红牛产品的监督并及时发布客观公正的信息。红牛公司在新浪网上进行了调查,其中13%的消费者表示将继续饮用红牛,31%的消费者认为应该看看再说;肯定功能饮料的人数仍在六成以上。此后,关于功能性饮料的安全性的讨论此起彼伏,红牛危机的震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并不会随着一两场讨论而简单地过去。
但是,正是由于红牛积极有效的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红牛利用媒体将自己从危机的旋涡中解脱了出来。
案例启示
红牛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借助媒体恳谈,解除了公众对红牛的误解,最终摆脱危机。可见,利用媒体恳谈是一种摆脱困境的有效方法。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大众传媒在塑造公众价值观念、强化公众意识、反应和引导社会舆论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企业面临各种危机时,企业无法避免地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目标。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好,企业的形象一落千丈;如果能够妥善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不仅可以使危机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还能“乘势”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目前许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企业在常态时与媒体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与媒体的合作主要是常规的、形式上的合作,缺乏积极有效的深层次合作;当企业处于危机状态时,或者是比较消极被动地应对媒体的报道,或者是对于媒体不利于自己的报道采取过激的反应,导致与媒体间关系紧张,这些都不利于企业的危机公关。
调查发现:对于媒体不利于本企业的不真实报道,11.5%的企业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36.3%的企业要视公众的反应来做出反应;33.2%的企业要投诉该报道的记者。媒体凶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些消极被动或者是过激的反应均不利于企业与媒体间良好关系的建立,不利于企业用好媒体这把双刃剑。只有真正让媒体为己所用才是高超的技巧。
当企业面临各种危机时,企业无法避免地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企业应首先获取媒体的理解和支持,使媒体公正而客观地评价企业的危机事件,向公众正确地传递企业处理危机事件的态度和措施,以获取更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这就需要企业重视媒体的作用,不仅在危机发生时能够正确处理媒体关系,更应该在平时注重通过与媒体的密切合作与其建立良性互动关系。但是这方面企业很多做得并不出色,甚至还很欠缺。
首先,企业处于常规状态时,对与媒体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与媒体的合作主要停留在常规的、表层的合作,缺乏积极有效的深层次合作。
其次,企业处于危机状态时,企业管理者应对媒体的措施也比较消极被动,不能在最有效的时间内扭转危局,导致危机进一步扩大。
在这种情况下,与媒体建立和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大众传媒在塑造公众价值观念、强化公众意识、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媒体的社会传播通过影响企业的形象、知名度、美誉度而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互联网的出现更是使得信息传播具有惊人的速度和影响范围,媒体之于企业的重要性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中国有句古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企业处于正常状态时,就应该重视与媒体间和谐关系的建立,主动与媒体接触,定期向媒体提供企业或行业的相关资料,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等,还要深层互动。当然仅仅认识到与媒体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够,企业更要思考如何通过实质性的合作,有效地建立和维系和谐的关系。企业应该打破与媒体间的这种单纯的信息提供者与信息发布者的关系,与媒体间采取较深层次的合作方式,建立起一种平等互惠、相互支持的关系。
对干危机,企业还应该懂得及早进行识别。媒体危机的特点是爆发速度快、传播面广、影响力强、破坏性大。但是在爆发前必有一段“潜伏期”,并且有一些征兆。如何及时准确地捕捉到有关信息并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力争及时消除潜在的媒体危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识别媒体危机的能力。
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逃避往往是最愚蠢的做法,企业应积极应对。
能及早地识别出或意识到媒体危机的存在并采取措施将之扼杀于无形,是成本最低的危机管理方式但是,防范再好的企业也不可避免会出现真正的危机。
任何企业在经营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企业方方面面的事件都有可能引发媒体危机。在现今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以不变应万变”、“沉默是金”并不是企业解决危机的上上策,媒体和公众需要信心和真诚,诚信为本、积极主动是企业取得媒体和公众的信任、把握舆论主动权的基础。而企业如何在平时与媒体建立良性和谐的关系,如何在危机中借助媒体这一特殊受众的口碑效应来化解危机,重塑企业形象,都将成为企业需要面对的重要公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