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金玉良言:影响人类生活的21条黄金法则
21510700000045

第45章 鲇鱼效应——被激活的竞争意识(2)

用创新取得竞争的胜利

企业是为获取盈利而存在的。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通过竞争才能获得盈利。那么,为什么竞争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为什么竞争中的胜负会此起彼伏,并且愈加激烈呢?对此,惟一的答案就是企业创新。

竞争就是要取胜,而取胜的根本手段则在于创新。正是这种在竞争压力下的不断创新,人类社会才变得更加文明,国家才变得更加富强。

人们通常把企业创新主要理解为技术进步,即产品开发、工艺技术装备改造等一系列技术更新活动。实际上,企业创新包括着许多内容,也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广义的企业创新,是指一切有助于提高企业效率并最终能够有效增加企业收益的各种技术、方法、手段和制度的改进。但从竞争的角度和最主要的方面来理解,企业的创新有着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技术创新;二是组织创新。

技术创新或技术进步,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发展的总体来看,人类的技术创新活动存在着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技术创新的步伐在明显加快;另一个则是技术创新变得越来越有规律可循,越来越具有可预测性和延续性。

组织创新对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组织创新一方面使企业能够不断地壮大,通过发行股票筹措所需的资本,通过合并、兼并和控股、参股使企业可支配的资产迅速增加,产生出一个又一个大型特大型企业;另一方面,又使企业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更为明显,各类专家,从工程技术人员到经营管理人员甚至心理学家、环境保护专家和律师都纷纷进入到公司中,成为了企业的主宰,从而使企业在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变得比以往更有效率了。

组织创新的另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提高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适应能力,或者说,使企业组织更具有了弹性。一方面,以股份制公司为基本形式的企业财产组织制度,使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调整能够通过股票、买卖及其他方式在市场交易中顺利地实现,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在企业的经营结构上,多角化经营或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扩大了企业盈利的基础,企业能够从多种投资渠道获得收益或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投资方向,也可以运用战略组合和交叉补贴战术,更有效地支持某一领域的竞争行动;在企业的组织体制上,结构形式从传统的直线职能制逐步转变为事业部制、矩阵制、交叉小组制等多种形式,权力结构更为分散化,从而便于组织更富有创造性,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调整也更加灵活了。

跨国经营,增强竞争力

中国企业深知:要在21世纪的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成功地进行跨国经营。

全球市场正被500强瓜分,世界经济正被500强操纵。中国企业,你何时走出国门,纵横四海,雄霸天下?!国人翘首以待。

当世界500强的跨国经营正在忙着将触角伸向全球时,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异军突起,旋即进入对外直接投资的狂飙时期。新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国际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破天荒地打破了西方国际垄断资本由北向南的垂直流动路线,打破了其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在近10年中,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国际直接投资总额已由5%上升到15%。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自然不能落后。面对世界500强在全球市场咄咄逼人的攻势,中国企业应当说“不”!

为了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为了适应科技领域激烈的国际竞争,世界500强的跨国经营正经历着一场经营战略的重大转变。由于各国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背景的差异,各国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也具有不同的特征。比较研究世界500强跨国经营战略,对推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走向世界,迎接跨世纪的挑战,是大有裨益的。

跨国经营需要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从国际经济环境看,尽管中国在复杂问题上遇到暂时挫折,但中国与世界各主要经济国家的经贸关系不断改善,总的趋向有利于扩大双边贸易,有利于多向合作的方向发展;世界区域性战争及其紧张局势的逐步缓解,有利于中国企业向更广阔的国际领域扩散优势、发展互补性的经贸合作;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周边地区,各种区域经济合作的兴起,也有利于中国企业加强与海外企业的联系,参与多边性经济的循环与互补,促进外向型经济的更快发展;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广泛欢迎,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企业只要按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就能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积累,在国际竞争上充满活力的经济主体。

发展国际生产是经济国际化的必然趋势。我们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促进发展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目前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国家在产业政策、地区政策、财政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以及企业管理体制、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支持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沉着应付危机

谣言能毁掉一个活生生的人,也能让一个健康的企业危在旦夕。澳大利亚的墨尔本银行就曾在谣言的水深火热中度过了煎熬的一周。墨尔本银行是由一家从事建筑业的RSEI-STATEWIDE企业转变成为银行的。RESI-STATEWIDE是澳大利亚第二大建筑集团,并通过它的旗舰企业——银行在股票市场上市,其分支机构分布在维多利亚的大部分城镇。当它作为银行上市的第一年年底,就有谣言传开了:该银行陷人资金短缺的危险。

坏消息传得很快。

银行缺什么也不能缺钱,这直接威胁着它的信誉,动摇着储户的信心。

这个谣言使得墨尔本银行的门口排起了提款的长队。

这个时候,墨尔本银行开始了快速反应。

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弗·斯图尔特立刻组织人员出刊日常简报,向储备银行的官员们呈送报告,做出显示银行运行的良好状况。他像发布命令似的决定:

“这个日常简报在这个期间要连续出版,任何事情也不能阻止它停下来。我们要保证有效的沟通。”

斯图尔特又组织人在公告栏上面登文,告诉员工,墨尔本银行在澳大利亚银行业评比中获得A级的评价,银行拥有强大的资源保障能力和很高的资本比率。这个时候,稳定人心非常重要。如果员工当中有一个听信谣言并传递到储户那里,都会使银行非常被动。

同时,这些公告栏迅速地又与储户面对面。

7月16日,星期一,上午,斯图尔特召开了一次非正式的董事会,向澳大利亚中央银行的官员伯尼·弗雷泽通报了谣言的基本情况。澳大利亚中央银行检查官及官员们就谣言事件和斯图尔特进行会晤,相信以上事件纯属子虚乌有。下午,中央储备银行与墨尔本银行联合发表公告,称该银行财务状况良好。

这一回有组织散布的谣言始于7月巧日,选择的是星期天。各大媒体闻风而动,从早上6时30分就开始向银行打电话了解情况。此时,分行门口一大早已经排起了提款长队。提款量是正常的3倍,而且储户只接受现金付款。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周五,即7月20日。

但也仅仅是一周的时间,一切又转人正常,墨尔本银行股价也回升到了正常水平。

危机一定是要到来的。只有沉着应付危机才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墨尔本银行的策略给大家一个很好的借鉴。

不能沉着应对,只有手忙脚乱。

当危机到来的时候,该怎么办?

墨尔本银行的策略值得借鉴。

在事件伊始就通过简报定期向储备银行汇报,产生了实际有效的支持。至少得到了“上面”的信任。但这还不够。

因此,墨尔本银行接着采取两个非常必要的方案。

1.以积极正确的态度满足最大的提款需求;

2.稳定员工,进而稳定储户。

积极正确的策略包括银行向用户保证其企业的稳定性,同时愉快地帮助储户得到他们想要的、即使提出的是他的全部储蓄,以此来迅速消除继之而来的抱怨和对其财务状况的质疑。积极教育员工、尤其是前台柜组工作人员必须保证和愉快地帮助储户们提款,这实际上是阻止提款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墨尔本银行让直接面对储户的柜组人员(沉着镇定)证明其财政状况,使财务危机能比较快的消除。

这让人想到了当年巨人集团面对危机的无能为力。更深层次的不说了,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没有做好“媒体管理”,让全国的上百家报纸报道自己的危机,扩散了危机面;二是应对危机没有一个统一口径,谁都可以对外说话,弄得家丑外扬,最后以垮台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