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糖尿病调治养护手册
21510900000003

第3章 储备知识——深度揭秘“甜蜜”的问题(2)

缓慢进展的I型糖尿病又称隐匿性、迟发性I型糖尿病或成人晚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显著特点是有成人起病,发病年龄在35岁以上,起病缓慢,起病时三多症状明显,体重正常或消瘦,胰岛功能呈缓慢减退,数年中尚具有一定残余的β细胞功能,从起病到发生酮症平均3~4年。谷氨酸脱梭酶抗体(GAD一Ab)呈阳性。早期可口服降糖药治疗,很快需要胰岛素治疗。另外可查,LADA存在非胰岛素依赖和胰岛素依赖的两个阶段。

Ⅱ型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又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所以Ⅱ型糖尿病又称成年发病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的作用不足(胰岛素抵抗),或者是分泌胰岛素不足(胰岛β细胞缺陷)。出现以上2种情况,均可导致血糖升高。久而久之,高血糖就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损害眼睛、肾脏、心脏、大血管及神经。

调查发现,大约有80%新诊断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和全部的IGT者无任何自觉症状,还有一些糖尿病唯一的症状是体重减轻,另有10%~20%的糖尿病患者因并发症或伴发病而就医。出现“三多一少”症状求医而查出糖尿病者,一般血糖都较高,尤其是餐后血糖,常在15~20毫摩尔/升以上。由此可见,Ⅱ型糖尿病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实属不易。

怎样才能更早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呢?群体中普查费时费力,不可能大面积进行。但对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常规测定随机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可以较早地发现糖尿病及IGT。

下列人群为Ⅱ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须密切随访血糖:

1.45岁以上的脑力劳动者,每3年应查一次血糖。年龄愈大,糖尿病的患病率愈高。

2.有糖尿病家族史的1级亲属中,即使是年轻人,也应查血糖,每3年应复查一次。

3.肥胖者(超过理想体重的20%),尤其是缺乏体力劳动的肥胖者。

4.曾有妊娠期糖尿病史或巨大儿的分娩史者。

5.高血压病患者、脂代谢紊乱者,有脑血管疾患者、高尿酸血症患者。

6.以往曾筛查出IGT及作IFG者。

以上几项若1人兼有2项以上,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大。

另外,还有一种关于糖尿病的分法,儿童糖尿病,妊娠糖尿病,老年糖尿病等。

“健康旗帜”

通常,我们根据患者的年龄等因素,又将糖尿病分为:

1.儿童糖尿病。

2.妊娠糖尿病。

3.老年糖尿病。

4.其他类型(病因清楚的或继发性糖尿病)。

“甜蜜杀手”糖尿病最喜欢招惹谁

我们知道,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是如果有任何因素可能影响到胰岛素分泌或血糖的顺利代谢的话,也很可能诱发糖尿病。所以甜蜜杀手糖尿病最喜欢招惹以下这些人群:

1.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中有糖尿病患者的人群。

2.体力活动太少或是长期不进行体力活动者。

3.体重肥胖者。

4.高发病率种族的成员。

5.分娩过体重≥4.5公斤巨大胎儿的女性。

6.患有高血压病的人群。

7.有冠心病的患者。

8.高脂血症患者。

9.有发作反复的慢性胰腺炎,或有胰腺外伤或手术史。

10.患有某些内分泌疾病。

11.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

12.由于妊娠、急性心肌梗塞、创伤、手术、感染等因素致使血糖暂时升高或糖耐量发生异常,但是应激过后血糖完全恢复正常的人。

其他因素如情绪压力、营养失调、病毒感染、怀孕、某些药物等诱发,所以一旦自己以上发现一些因素之一,就要及时找医生确认,并定期检查身体,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防“糖尿”于未然。

专家答疑:

Q:如何才能正确诊断糖尿病?

A:就算出现糖尿病的各种症状,也还不能百分之百确定为糖尿病,需要符合下列三项检验标准之一,才能最后确诊:

1.任一时间(不论空腹或饭后几小时)的血糖值达到或高于11.1毫摩尔/升。

2.空腹8小时的血糖值超过7.0毫摩尔/升(至少两次检查以上)。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超过11.1毫摩尔/升。

需要指出的是,糖尿病通常需要两次以上的检验才能确诊。因为血糖值会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而经常波动,单单一次的血糖检验并不能最后断定是否患了糖尿病。另外,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这样复杂的检查,平常并不会作为例行检查,多半在无法确定糖尿病的诊断时才会进行。

糖尿病的发病早期现象

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生活富贵病,它随着人们体力劳动的减轻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呈逐步上升的趋势。那么如何捕捉一些关于糖尿病早期的信号和情报呢?以下这些信号可是需要提高警惕的哦:

1.视力下降糖尿病能够引起白内障,导致视力下降,进展较快,有时也会突然引起急性视网膜病变,从而急性视力下降。

2.遗传倾向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这是妇孺皆知的事情。如果父母有一人患病,其子女的发病率比正常人要高出3~4倍。

3.皮肤疹痒糖尿病引起皮肤疹痒,特别是女性阴部的痉痒显得更为严重。

4.手足麻木糖尿病可引起末梢神经炎症,从而出现手足麻木、疼痛以及烧灼不适的感觉等,也有的人会产生走路如踩棉花的飘忽感。

5.尿路感染糖尿病引起的尿路感染有两个特点:

(1)菌尿起源于肾脏,而一般的尿路感染多起源于下尿道。

(2)尽管给予适宜的抗感染治疗,但急性肾盂肾炎发热期仍比一般的尿路感染发热期时间要长。

6.胆管感染糖尿病并发胆囊炎的发病率也十分高,同时可不伴有胆石症,甚至有时候胆囊会发生坏疽及穿孔。

7.排尿困难男性的糖尿病患者出现排尿困难约占总人数的21.7%。中老年人若发生排尿困难,除前列腺肥大因素之外,还需考虑糖尿病的可能。

8.腹泻与便秘糖尿病可引起内脏神经病变,造成胃肠道的功能失调,从而出现顽固性的腹泻与便秘,然而使用抗生素治疗没有效果。

9.阳痿糖尿病可引起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从而导致男性的性功能障碍,其中以阳痿多见。

10.女性上体肥胖女性腰围与臀围比例大于0.7~0.85(不论体重多少),这部分粉人群糖耐量试验异常者达60%。

11.脑梗死糖尿病患者易诱发脑梗死,据统计,在脑梗死的患者中,约有10%~13%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因此,脑梗死患者需要常规化验血糖。

如有上述情况应考虑是否患了糖尿病,这时应该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

三“严”良语

但对于近期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则需根据病情增加监测频率,有下列情况时应加强监测:

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

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

有低血糖发生的患者。

药物更换或调整剂量的患者。

妊娠的患者。

各种打乱平时常规生活的情况:生病、手术、外出、激动等。

糖耐量降低未必是糖尿病

糖耐量试验值降低以往称无症状糖尿病,又称化学性糖尿病或是隐性糖尿病。然而据英国相关专家的随访,其中真正转变为糖尿病者每年仅有1%~5%,故糖耐量减低并非糖尿病。通常,糖耐量减低的特征有:

1.糖耐量试验曲线异常但不足以诊断为糖尿病。

2.长期随访中半数以上患者可转化为正常糖耐量曲线,只有少数转化为真正糖尿病。

3.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伴动脉粥样硬化者较正常人明显增多,且伴有冠心病危险因子(包括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肥胖症及年龄因素等)者明显增多,故并非正常人。

4.虽然经过D860长期治疗不能防止其发生心血管病变与发展为糖尿病,但是少数经饮食治疗后如体重减轻者可使糖耐量曲线恢复正常。

由此可知糖耐量降低者既不是糖尿病,也非正常人,这种糖耐量降低的现象,不但可以转变为真正糖尿病患者,而且也可恢复正常。因此糖耐量减低不能确诊为糖尿病。所以,糖耐量减低者可不服降糖药,但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管理,比如运动加饮食的调控,可以使其中部分患者的糖耐量恢复正常。

诊断糖耐量减低应具备下列3个条件:

1.空腹血糖<7.8毫摩尔/升。

2.口服75克葡萄糖2小时后血糖>7.8毫摩尔/升,但<11.1毫摩尔/升。

3.口服75克葡萄糖后0.5小时、1小时、1.5小时三点中至少有一点血糖>11.1毫摩尔/升。

专家答疑:

Q:请问什么是糖耐量?

A:糖耐量就是葡萄糖耐量,多用于检测可疑糖尿病患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在当血糖升高的程度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时,进行的一种进一步确诊糖尿病的检验措施。如果服用一定量葡萄糖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定血糖及尿糖,观察给糖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借以推知胰岛素分泌情况,这个测定即称为糖耐量试验。

正常人服用一定量葡萄糖后,血糖先升高,但经过一定时间后,人体即将葡萄糖合成糖原加以贮存,血糖即恢复到空腹水平。血糖的正常范围是空腹在3.9~6.1毫摩尔/升之间,餐后2小时小于7.8毫摩尔/升。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调整其血糖水平,使其不超过上述范围。但在疾病情况下,血糖超出(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就会引起高血糖(血糖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或低血糖(血糖过低超过正常范围)。

糖尿病有遗传的倾向

在有些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无家族史者,并且这个数据为无糖尿病家族史者的3~40倍。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糖尿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较一般人群要高5~21倍,这些证明遗传对糖尿病的发病具有较明显的作用。

据有关研究观察得知,糖尿病患者的家属得糖尿病的几率要比一般人高,医学界由此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很密切的关系。拥有相同体质的亲属,其中若有人患糖尿病,其他人也比较容易得糖尿病。

所以家中如果近亲患有糖尿病,本身就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当然,这并不是说患糖尿病的父母的每一个子女都会患有糖尿病。只能说糖尿病有“家庭遗传倾向”,所以糖尿病本身并不是遗传疾病。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的遗传性质,有所不同。

中国人口中Ⅰ型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代与代之间的遗传不是很明显。若母亲是Ⅰ型糖尿病患者,其下一代得Ⅰ型糖尿病的概率是2%,而父亲若患有Ⅰ型糖尿病,则其遗传概率为10%。兄弟姐妹间的患病率不到10%,即使是双胞胎之间,相对的危险也只有50%。

Ⅱ型糖尿病的遗传性质比较明显。母亲若有Ⅱ型糖尿病,其子女患病可能性约为20%;若父亲有这种病,其子女则有15%的患病机会。父母都是Ⅱ型糖尿病的家庭,子女则有约25%的患病几率。兄弟姊妹间有75%的患病机会,双胞胎几乎是100%患病。对于糖尿病的遗传模式,目前医学界还没有完全确定。可能与人体内的一些基因,对糖尿病的易患性有关。也就是说,糖尿病虽然有遗传倾向,即那些有“遗传基础”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得糖尿病。但大部分的糖尿病人群,之所以被糖尿病“缠身”,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科学的生活方式。

三“严”良语

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但遗传的并不是糖尿病的本身,而是它的易感性,这使得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Ⅱ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一般高于60%,Ⅰ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低于60%。前者比后者具有更强的遗传倾向。当然糖尿病患者的子女也不必悲观,只要注意平衡饮食,控制体重和加强运动,则可避免发生糖尿病。

解读糖尿病的蜜月期

我们知道新婚夫妇有一个蜜月期,糖尿病患者在发病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个“蜜月期”,但是这个“蜜月期”指的是新发病的糖尿病患者经过治疗后的病情稳定时期。原来Ⅰ型糖尿病的自然过程中常有一段自发的缓解期,临床习惯上把这段缓解期称为Ⅰ型糖尿病的蜜月期。那么这段蜜月期是怎么出现的呢?

对于初发病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尽管胰岛素的功能,此时若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破坏的细胞可望得到部分修复,血糖则可控制,临床症状也会好转,这一病情稳定时期称为“蜜月期”。

原来人的各种组织会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Ⅰ型糖尿病的患者在早期胰岛受到破坏后也能进行修复,使部分胰岛再生,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结果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甚至什么药都不用,也能维持正常,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为Ⅰ型糖尿病的蜜月期。

然而糖尿病的“蜜月期”往往给患者造成一种错觉——自以为病好了。甚至有的医生对此也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只看眼前口服降糖药血糖有所下降,而不知道疲惫的B细胞正负担过大,最终将导致功能衰竭。这样,非但血糖难以下降,还会促使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请糖尿病患者不要忽视你的“蜜月期”。保持这——“蜜月期”,使病情长期得到控制,就是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防止慢性并发症和延长寿命的关键。

所以,为了防止Ⅰ型糖尿病的发生,要把住两道关口:第一道是增强抵抗力,使患者的胰岛不受病毒或毒物等有害因素的损伤。第二是增强免疫力,使患者受到上述有害物质损伤的胰岛避免再次遭受自身免疫的破坏,有关这第二道防线的研究,现已成为防治Ⅰ型糖尿病的热点课题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