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一种智慧叫做“糊涂”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句“难得糊涂”的名言成为千古绝唱。据说,“难得糊涂”是郑板桥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
话说有一年,郑板桥专程到云峰山观看郑文公碑,因天色已晚,宿于一山间茅屋,茅屋的主人为一老翁,自称糊涂老人,出语不凡。老翁的室中陈列了一方桌子般的砚台,石质雕刻,细腻精良,郑板桥大开眼界,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刻于砚背,郑板桥认为老翁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大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印章。随后,郑板桥也邀请老翁题文纪念,老翁提笔在手,写下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于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他也用了一块印章,印上的字是“院士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大惊,细谈之下,方知老翁是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郑板桥意犹未尽,便又补写了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老翁见了大笑不止。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某些时候,做人难得糊涂是明智的。做人“糊涂”的精髓就在于大智若愚,知晓后退,懂得前进,具有随机应变的智慧与谋略。
装糊涂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做到“该糊涂时就糊涂,不该糊涂时决不糊涂”,要把握好这个度,那就是一门学问,一种智慧。人生难得糊涂,贵在糊涂,乐在糊涂,成在糊涂。
大凡立身处世,是最需要聪明和智慧的,但聪明与智慧有时候却依赖糊涂才得以体现。郑板桥说:“聪明有大小之分,糊涂有真假之分,所谓小聪明大糊涂是真糊涂假智慧。而大聪明小糊涂乃假糊涂真智慧。所谓做人难得糊涂,正是大智慧隐藏于难得的糊涂之中。”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小时候比较木讷,镇上很多人都喜欢和他开玩笑,或者戏弄他。一天,他的一个同学一手拿着一美元,一手拿着五美分,问:“小傻瓜,你会选择拿哪一个?”
威尔逊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要五美分。”
“哈哈,他放着一美元不要,却要五美分。”同伴们哈哈大笑,四处传说着这个笑话。许多人不相信小威尔逊竟有这么傻,纷纷拿着钱来试。然而屡试不爽,每次小威尔逊都回答“我要五美分。”整个学校都传遍了这个笑话,每天都有人用同样的方法愚弄他,然后笑呵呵地走开。
终于,他的老师有一天忍不住了,当面询问小威尔逊:“难道你连一美元和五美分都分不清大小吗?”
“我当然知道。可是,我如果要了一美元的话,就没人愿意再来试了,我以后就连五美分也赚不到了。”
这就是“糊涂”的智慧。小小年纪的威尔逊就深谙此道理,他只是不愿把心思放在贪图小利的小聪明上,而只着眼于智慧。
在生活中,糊涂使人变得做人有人缘,做事有机缘,糊里糊涂的人总是笑到最后。因此,糊涂不是昏庸,而是韬光养晦,为人处世豁达大度,拿得起,放得下。真正的聪明人都是懂得糊涂的道理的,他们遇到任何事绝对不会自作聪明,大发议论,相反都是装出一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清楚的样子,躲躲闪闪装糊涂。这样的人心知肚明,但是什么人也不会得罪。他们在生活中能够左右逢源,逢凶化吉,真正活得逍遥自在。
长孙皇后生前贤惠仁慈,深得唐太宗宠幸。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厚葬了她,并将陵墓命名为昭陵,为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唐太宗还令人在宫中搭建了一座很高的楼台,稍有闲暇便登上楼台远眺昭陵。
一天,唐太宗带领宰相魏征等大臣一起登上楼台,眺望了一会儿,唐太宗问魏征:“爱卿看到昭陵了吗?”
魏征揉揉双眼,看了半天,说道:“皇上,臣老眼昏花,实在看不见啊!”
唐太宗心想:岁月不饶人,魏征真的是老了!于是,他很有耐心地指给魏征看。
魏征又看了看,对唐太宗说:“臣刚才以为皇上是让我看献陵(唐高祖李渊的陵墓),若是看昭陵,臣还是能看见的。”
唐太宗听了,明白了魏征话中的意图,深感惭愧,不就下令拆除了宫中的这座楼台。
在这个历史故事中,魏征借口自己眼花,点出了唐太宗父亲的陵墓名称,暗中告诫唐太宗:不该只思念自己的妻子,更要思念作为开国元勋的父亲。虽然魏征以直言相谏而闻名,但他也深知不能过于冒犯皇上。唐太宗心照不宣,明白了魏征的用意,立即改变了以前不合适的做法。
为人处世,是精明一点好,还是糊涂一点好?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答案。但在实际生活中,最好是谨慎一些、含蓄一些,心机用得过多,便容易不得要领,或自坏其事,或自相矛盾。
因此,“糊涂”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充满着人生智慧和魅力。当人们冷眼观察日常生活中那些人事纠纷,街坊不和,夫妻吵架,朋友决裂,不都是因为太较真、不会“糊涂”引起的吗?人有时往往过于聪明,两眼发亮,就会把别人的一举一动看得太清楚,还会把别人的小疵小节统统用放大镜放大,于是天下就矛盾丛生,处处纷争,各种人际风波也就随之而起。
如果人们能够按照“大智若愚”的原则,“放一着,退一步”,糊涂一些,宽容一些,就不会在意那些小是小非,恩恩怨怨,就会减少很多摩擦和争斗,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2、做人贵在不显不露
公元239年,魏少帝曹芳被曹爽控制,架空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虽然甚为不满,但一时又无能为力。为了免遭曹爽的再度加害,同时也为了隐蔽自己,以待时机,司马懿告病居家,不问朝政。
一日,曹爽派心腹李胜去探视司马懿,以查虚实。司马懿也知道曹爽的用意,因此,当李胜来到时,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两个侍女正在喂他喝粥,米粥洒满了前胸。李胜与他说话时,司马懿故意做出气喘吁吁的样子,话也听不明,说也说不清。李胜回去后,详细报告给曹爽,并说:“司马公不过是尚有余气的尸体而已,形神已离,大人不必再对他有何顾虑了。”曹爽最感棘手的就是司马懿,听到他不会久留于人世,心中无比高兴和放心,在朝中更加肆无忌惮了。司马懿则加紧秘密组织力量。
公元249年正月,魏少帝曹芳拜谒高平陵,曹爽兄弟及其亲信皆随同前往,司马懿乘机发动兵变,废免了曹爽兄弟,不久将其全部处死。
这正是司马懿做人的聪明之举。他在曹爽面前不显不露,收敛和掩饰了自己的真实行为,让曹爽对其不加防范,其实揣着明白装糊涂,暗中聚众,以相机而动,最终取得了成功。
但在现实生活中,还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自恃颇高的人,他们锐气旺盛,锋芒毕露,处事则不留余地,待人则咄咄逼人,有十分的才能与聪慧,就十二分地表现出来。他们往往有着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这种人却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波折。
谈起韩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作为一员统帅,他带领汉军打垮了西楚霸王项羽强大的武装力量,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大功,因而被封为楚王。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暗自得知有人上书说韩信居功自傲,要谋反。为防止韩信造反,刘邦设置圈套,将韩信抓了起来。不久,刘邦又赦免了韩信,但是撤掉了他的王位,只给一个淮阴侯的封号。
韩信心里明白刘邦嫉才忌能,心中闷闷不乐,于是经常托病不去上朝。
刘邦是聪明人,反而经常找韩信谈话,议论军事。一次,刘邦与韩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大小。他问韩信:“像我这样的人,能带多少兵?”韩信不知刘邦的用意,不假思索地说:“您最多只能带十万人。”刘邦不做声,又问道:“那么您呢?”韩信答话:“我带兵多多益善。”刘邦笑了,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抓住呢?”韩信回答道:“陛下虽然不能带更多的兵,但您却善于统帅和指挥将领们,所以我就被您抓住了。”
这是司马迁《史记·淮阴侯传》里的一个故事,后人广为流传。
这正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典故的来历,这件事后韩信逐渐陷进了刘邦设下的圈套。在关键时刻,面对着刘邦别有用意的提问,韩信低头看着棋局,漫不经心地回答了他带兵越多越好。正是由于他不懂得韬光养晦,口出狂言。殊不知韩信的这句话更加坚定了刘邦要灭掉他的决心,将自己推向死亡的也正是他的张狂。所以应吸取前人的教训,更要懂得在张扬中学会不显不露。
事实上,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刻意炫耀才能,不仅会招来别人的妒忌,并且会被认为是轻浮。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当时机不成熟时,往往会采取韬光养晦的谋略,做到不显不露。这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策略,也是做人处事的一门学问。
总之,低调做人,贵在不显不露。因为它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智慧,一种谋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态。欲成事者必要宽容于人,进而为人们所悦纳、所赞赏、所钦佩,这正是每个人立世的根基。根基既固,才有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倘若根基浅薄,便难免枝衰叶弱,不禁风雨。
在人情复杂的社会中,低调做人是加固立世根基的绝好姿态。低调做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社会,与他人友好相处,也可以让自己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不露中成就事业。
3、留一条退路给自己
在希腊神话中,相传有一位叫米若斯的国王为了报杀子之仇,向雅典发起战争,迫使雅典人每隔几年送7对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岛,用来喂养被米若斯关在克里特岛迷宫中的怪牛。雅典王子忒修斯决定要杀死那头吃人的怪牛,于是,他和另外13位童男童女一道前往克里特岛。迷宫设计得非常复杂,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活着出来。
为了拯救无辜的生命,忒修斯以自己的魅力征服了米若斯国王的女儿,从这位公主口中得到了走出迷宫的办法,最后不仅成功地杀死了怪牛,并且安全地返回雅典。其实走出迷宫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带上一个线团,从进入迷宫时开始放线,最后再顺着线路返回。
在人的一生中,人们经常会碰到像克里特岛这样的“迷宫”。人们大都不肯轻易退却,勇敢地去闯一闯。但是在很多时候,人们胆大有余,细心却不够,结果陷入迷宫不能自拔。所以,在进入迷宫之前,别忘了一件最紧要的事情,那就是像忒修斯那样带上“线团”,给自己留下一条退路。
在前进的道路中,你是否一往直前而遗忘了身后的一切?面对人生的分岔口,你是否只专注于眼前的分歧而遗忘了身后的退路?也许有人会有疑惑:在前进的道路上,为什么要后退?其实后退不是因为害怕,更不是懦弱的表现,给自己留一条退路是睿智的,敢于后退是需要勇气的。
一个人走进死胡同,感到沮丧,可是只要一转身,死路变活路,决不会学苍蝇在玻璃窗上撞来撞去,最终折翼而亡。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贵,但为了一定的目标,绕道或背向前进也不是不可以。比如,盘山路,看似曲折、拐弯抺角、绕圈子,其实却是越来越接近目的地。懂得兜圈子绕道而行的人,往往是第一个登上高峰的人。
留条退路给自己,不是让自己有遁逃的机会,而是让自己在重新起步时,能够看见前路的错误,汲取教训,不再重蹈覆辙。然而,多数人都不懂得汲取教训,即使前人已经有过失败的经验,他们仍然喜欢让自己撞得鼻青脸肿。
从前有两个村庄,它们位于沙漠的两端。人们若想到达对面的村庄,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是绕过大沙漠,经过周边的乡镇,但是得花二十天时间才能到达。另一条路就是直接穿越大沙漠,只需三天时间就能抵达。可是,穿越沙漠却很危险,有人曾经试图横越,却无一生还。
有一天,有一位智者经过这两个村庄,他让村里的人们找来许多的胡杨树苗,每一公里便栽种一棵树苗,直到沙漠的另一端。智者告诉村里的人们:“如果这些树能够存活下来,你们就可以沿着胡杨树往来;若没有存活,那每次经过时,要记得把枯死的树苗插得深一些,并清理四周,以免倾倒的树木被流沙淹没了。”
结果,这些胡杨树苗种植在沙漠中,全被烈日烤死,不过却也成了路标,两地村民便沿着这些路标,平平安安地走了十多年。
有一年夏天,来了一个外地的商人,准备只身一个人到对面的村庄做买卖。临行前,村民叮咛他说:“您经过沙漠的时候,遇到快倾倒的胡杨树苗时一定要向下再扎深些,如果遇到将被淹没的胡杨树苗,记得要将它拉起,并清理四周。”商人点头答应,便带着水和干粮上路了。
走在茫茫的沙漠中,当他遇到将被沙子淹没的胡杨树苗时,却想:“反正我只走这一趟,淹没就淹没吧!”于是,他就这样走过一棵又一棵即将消失在风沙里的胡杨树苗,看着一棵棵被风吹得快倾倒的树苗一一倾倒。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已经走到沙漠深处的商人,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只听见呼呼的风声,回头再看来时路,却发现连一棵胡杨树苗的树影都看不见了。
此刻,商人发现自己竟失去方向了,他像个无头苍蝇似地东奔西跑怎么也走不出这片沙漠。就在他只剩下最后一口气时,心里懊恼地想:“为什么不听村民的话呢?如果我听了,现在起码还有退路可走。”
不给自己留退路的商人结果白白断送了性命。人要学会给自己留一条退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不是适合所有的事情。